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理解的“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到底是什麼樣的?

文:黑豆老末兒

圖:舒喜樂

自小女上學前關注學校時, 就瞭解到很多學校推向“快樂教學”, 可到底什麼是“快樂學習、快樂成長”?似乎從沒有深究過, 最近關注了很多家長的討論, 也深思了這個“快樂”的問題,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給予“快樂”很中肯的解釋, 這也是至今為止我最為認可的觀點。

暑期把小小女三歲的小外甥女接了來, 姐妹兩人自小投緣, 妹妹逢人就說小女是她親姐姐, 小女也不做過多解釋。 十歲多一些的孩子兩個比一個要好養, 有這兩個寶貝在身邊, 對於我真真是一個想起來就很享受的事情!

作品:舒喜樂

這不就連我的督促讓她們不高興, 她們也能一句話化解:

吃飯前, 我堅持關了電視, 理由是:看著電視吃飯影響吃飯的食欲和速度。 妹妹在快吃完飯時和我要求:“姨, 吃完飯我能看電視嗎?”看看她可愛的樣子, 我實在不忍心拒絕:“半個小時。

到點就關, 行吧!”

小女也參與了進來:“咿, 你不是說兩個小時嗎?”我曾說過放假每天看電視不超兩個小時。

看看她, “現在你下午還有課呀!你也半小時······”

小女看看我, “放心吧, 我有辦法。 ”吃完飯逕自去了自己的房間。 只留下妹妹和我, 我們吃完飯坐著, 問起她昨天學的幾個英語單詞, 她說過之後也就逕自找姐姐去了, “我也來了!”

“你終於擺脫了我媽嚴厲的桎梏, 哈哈哈——”聽到了兩個孩子關上門後開心的笑聲, “你不看電視啦?”

作品:舒喜樂

我在想:兩個孩子因為我的管束失去了快樂嗎?

顯然沒有。

如果我任由他們看電視她們就很快樂嗎?

也未必吧。

她們把我的管束說成是嚴厲的桎梏, 那這種 “桎梏”給予了他們什麼傷害嗎?

顯然不僅沒有傷害, 我的管束讓他們阻斷了看電視的念頭, 反而促使他們去實實在在進行她們今天的學習計畫, 他們會有更多的時間去畫畫、讀書或者運動或者其他她們感興趣的事情。

姐妹倆在自己房間裡偶爾會有交流, 偶爾悄無聲息, 我沒有好奇心一探究竟在幹什麼,

手機和Ipad也不在房間, 我相信她們有她們的事情在做。 孩子是不會讓自己閑下來的, 她們有充足的能力讓自己的時間更為有趣, 他們也知道他們必須完成自己的作業。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有感覺的生物, 只有在能力與欲望平衡的時候, 才能真正地快樂。 最快樂的人, 只是痛苦最少的人。

可見, 對於每個人, 包括每個孩子, 痛苦的存在是絕對的, 只是相對於快樂的多少而已。 而快樂的多少則取決於一個人的能力和欲望的平衡度。

很多家長以讓孩子快樂成長為由, 從小對孩子有求必應, 過分的服侍養成了孩子的專制和霸道, 養成了他的自負和無能, 待到有一天, 家長的能力和孩子自身的能力都無法和孩子的欲望達成平衡的時候,

那麼孩子感覺到的痛苦會大大超出他感覺到的快樂, 於是孩子的學習就不快樂了, 成長也不快樂啦!我們責怪學校的壓力、老師的不好、社會教育體制的落後、孩子的不求上進等等, 似乎總沒有家長自己的一點點責任!真真是應了盧梭的一句話:我們煞費苦心地教壞孩子, 然後再為他成為這樣的人悲歎!

作品:舒喜樂

我還非常認同《愛彌兒》一書中的一個觀點:孩子需要學習的只有一門學科,這門學科就是學會做人。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的培訓機構開設了甚多的課程,比如0——3歲孩子的早教,認知、閱讀、右腦潛能開發等等,寫的和說的都是天花亂墜,這正應和了我們家長心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早地起步,領先於“起跑線”。

做為一個過來人和專注于觀察孩子成長的媽媽,我感到有些悲哀:家長這是撿芝麻,丟西瓜。實際上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家長自我完善的教育。

有的家長總說自己不喜歡讀書,一拿起書本就犯困,可偏偏要求孩子讀書、讀書;有的家長自己吃喝玩樂,卻要求孩子努力學習、奮發向上;有的家長自己不能善待親人,卻責怪自己的孩子不懂孝親······很多家長用自己的驕縱和霸道培養了孩子六七年,等到孩子進了學校,卻要求老師把孩子教育成品學兼優的學生······成年人的世界,處處充滿了自己的言行和對孩子的要求不一致的地方。

每每看到繈褓中的嬰兒時,我總會不自覺地想:他長大後,會是怎麼樣的一個孩子?他父母會不會因為自己沒有給孩子養成好習慣而後悔?

作品:舒喜樂

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需要“教給他們把希望限制在他們能力的範圍內,減免以後因為力不從心的欲念而受苦。”實際上這也是很多家長自己還沒有認知到的。

黑豆老末兒:自媒體創作者,自由撰稿人,兒童青少年教育的長久關注者,快樂庭院院主。

舒喜樂: 1959年生於保定,自由習畫,擅長繪畫雕塑,為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舒喜樂老師的作品清雅俊秀,筆下草蟲情趣盎然。

作品:舒喜樂

我還非常認同《愛彌兒》一書中的一個觀點:孩子需要學習的只有一門學科,這門學科就是學會做人。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的培訓機構開設了甚多的課程,比如0——3歲孩子的早教,認知、閱讀、右腦潛能開發等等,寫的和說的都是天花亂墜,這正應和了我們家長心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早地起步,領先於“起跑線”。

做為一個過來人和專注于觀察孩子成長的媽媽,我感到有些悲哀:家長這是撿芝麻,丟西瓜。實際上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家長自我完善的教育。

有的家長總說自己不喜歡讀書,一拿起書本就犯困,可偏偏要求孩子讀書、讀書;有的家長自己吃喝玩樂,卻要求孩子努力學習、奮發向上;有的家長自己不能善待親人,卻責怪自己的孩子不懂孝親······很多家長用自己的驕縱和霸道培養了孩子六七年,等到孩子進了學校,卻要求老師把孩子教育成品學兼優的學生······成年人的世界,處處充滿了自己的言行和對孩子的要求不一致的地方。

每每看到繈褓中的嬰兒時,我總會不自覺地想:他長大後,會是怎麼樣的一個孩子?他父母會不會因為自己沒有給孩子養成好習慣而後悔?

作品:舒喜樂

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需要“教給他們把希望限制在他們能力的範圍內,減免以後因為力不從心的欲念而受苦。”實際上這也是很多家長自己還沒有認知到的。

黑豆老末兒:自媒體創作者,自由撰稿人,兒童青少年教育的長久關注者,快樂庭院院主。

舒喜樂: 1959年生於保定,自由習畫,擅長繪畫雕塑,為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舒喜樂老師的作品清雅俊秀,筆下草蟲情趣盎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