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正文

朋友圈喧囂背後是寂寞

朋友圈曾經是你我的最愛, 不管什麼時候, 不管什麼心情, 不管什麼環境, 我們都一頭紮進朋友圈裡, 去看看張君說了什麼, 去聽聽李女有什麼感慨,

去刷刷有什麼新聞, 去發發自己現在的狀態。

沒有朋友圈的日子, 魂不守舍, 忐忑不安, 好像這個世界上離了誰也不沒沒有朋友圈, 朋友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覺呢?

最近, 刷朋友圈的越來越少了, 偶爾空虛的時候, 空閒的時候, 翻翻朋友圈, 只是靜靜地看, 沒有了點贊的熱鬧, 沒有了互動的衝動, 微信朋友圈變的安寧了。

有人這樣說:如今的朋友圈早已不是當初那個純粹的朋友圈了, 裡面廣告橫行, 各種炫耀党、心靈雞湯也充斥其中, 以至於我們個人發的內容也都淹沒其中。 而且筆者發現身邊的一些朋友在朋友圈發的也越來越少, 自己發的內容點贊留言的也不多了。 曾經熱鬧非凡的朋友圈到底怎麼了?

我翻閱著自己的朋友圈, 接近400個好友, 原來發的心情, 曬個美圖點贊的還真不少, 現在呢?幾乎沒有互動的了, 真是應了那句話:熱鬧的朋友圈裡沒有走心的朋友。

有一個朋友這樣說:三年前剛開始玩微信的時候, 只有三十幾個朋友, 而且好多都是從新浪博客就開始認識的,

我們都熱愛文字, 價值觀也相似。 因為志趣相投, 那時完全沒有顧慮, 做了好吃的要發到朋友圈, 看到一家有意思的店要發到朋友圈, 讀到一本好書也要發到朋友圈, 就算受了氣心情不好也要寫到朋友圈裡。 那個時候, 我時時刻刻都感覺到被友情包圍, 被新鮮感帶動, 玩得不亦樂乎。

可是後來, 互加的人越來越多, 熟悉不熟悉的人都加上了。 這時就感覺有點不妙了, 先是有朋友做了微商, 天天看他們賣的商品, 也不知東西好還是不好, 感覺好浪費流量。

後來加了一些久不聯繫的老同學。 可是三十來年的空間和時間的阻擋, 大家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已完全不同, 有時他們發的東西實在看不下去,

可礙於情面又不好說什麼, 心裡想:又浪費我的流量!

有個公務員說:當朋友圈日益演變成了工作圈, 越來越多的職場人都成了“裝在套子裡的人“。 很多在朋友圈裡沉默的人, 沉默的原因並非他們不想展示, 而是擔心自己的生活變成他人的談資, 自己生活有趣的生活在另一個評價體系中變得“不正確”。

網友“二么”的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第一次發朋友圈, 按下“發送”的瞬間, 他感覺就如同苞米地裡初嘗禁果的少男少女般期待與緊張。 但是後來, 好友越來越多, 朋友圈越來越擁擠, 他覺得朋友圈變成了叢林, 變成了舞臺, 變成了一本充斥著無聊與瑣碎的三流雜誌。

歸根結底, 還是在網路社交的“泛化虛擬”上。 微信和朋友圈最開始只是關係親密者的互動平臺, 因為便捷, 很快便淹沒在更廣泛的人際關係當中。 從“留個電話號碼”到“加個微信好友”, 我們的社交圈看似越來越大, 實則越來越困囿于一方窄小的螢幕。 朋友圈讓“好友”們相互瞭解, 看似便利了我們的日常社交, 可是由“點贊”堆砌成的交際之橋卻是經不起現實風浪的拍打的。朋友圈創造了虛假親密感,“白頭如新”成為了普遍的交友狀態。可是,重要的、有意義的事情,總是發生在螢幕之外。

我們可以發現,造成朋友圈“寂寞”的原因,除了“虛”,還有“假”。

朋友圈不是一個人生活社交的複製品,而是其拓展衍生品,甚至是誇張虛假品。“我們在網上看到的是一個人的擴展版本。”諾丁漢特倫特大學博士Sarah Buglass如是說。打開朋友圈,“好友”們都在“曬”,曬旅行,曬美食,曬成績,曬豪車,曬奢侈品……曬著自己所謂的“幸福生活”,可是這些幸福都是真的嗎?

有人說真的東西最美,最有魅力,也許當虛假充斥著朋友圈的時候,朋友圈也就走到了盡頭。

可是由“點贊”堆砌成的交際之橋卻是經不起現實風浪的拍打的。朋友圈創造了虛假親密感,“白頭如新”成為了普遍的交友狀態。可是,重要的、有意義的事情,總是發生在螢幕之外。

我們可以發現,造成朋友圈“寂寞”的原因,除了“虛”,還有“假”。

朋友圈不是一個人生活社交的複製品,而是其拓展衍生品,甚至是誇張虛假品。“我們在網上看到的是一個人的擴展版本。”諾丁漢特倫特大學博士Sarah Buglass如是說。打開朋友圈,“好友”們都在“曬”,曬旅行,曬美食,曬成績,曬豪車,曬奢侈品……曬著自己所謂的“幸福生活”,可是這些幸福都是真的嗎?

有人說真的東西最美,最有魅力,也許當虛假充斥著朋友圈的時候,朋友圈也就走到了盡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