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共用經濟被用爛!4平米的“共用健身倉”,上線一周估值卻過億!

中國的“共用經濟”從公共廁所開始, 到現在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 。 。 然而, 今年突然大火的“共用經濟”, 都已經快被踩爛了, 仿佛什麼東西都能被拿來共用, 單車、充電寶、籃球、雨傘、睡眠艙。 。 。

這兩天兒, 又有一個東西走上了“共用”的康莊大道——健身房。

最近, 北京市場上出現了名為“覓跑自助健身倉”的小房子, 跟其他的共用產品一毛一樣, 掃碼即可進去健身, 有不少人已經去體驗了一把, 表示還挺新鮮。

與Mini KTV模式類似, 這種“共用健身倉”占地面積很小, 大約只有4~5平方米左右, 能容納1-2人、裡面配置了跑步機。

跑步機與傳統健身房內的設備差別不大, 周邊配有鏡子、掛鉤、播放螢幕、溫控系統、空氣淨化等設施, 運動倉內溫度適中。

此外, 在健身倉內,

還設有衣物掛鉤, 可放置隨身背包及衣服, 在玻璃窗處設置百葉窗, 用於遮擋, 以便用戶更換衣服。

共用運動倉目前註冊需繳納99元押金, 使用收費為1元/5分鐘, 也就是0.2元/分鐘, 單次運動20-30分鐘計, 單個人單次運動的花費在4-5元。

對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公司CEO畢振表示, 調研發現95%的人都有運動需求, 但戶外環境給運動帶來了很多不便, 而持有健身卡的人只有10%, 能堅持去健身房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 主要是室內運動的時間成本太高。

畢振就想, 打造一個“5分鐘運動圈”, 不僅能滿足運動愛好者的需求, 還能帶動更多的人養成運動的好習慣。

目前, 共用運動倉已經獲得投資人青睞, 相關公司日前宣佈獲得兩輪數千萬元融資, 目前公司估值1億元, 而產品投放市場僅有一周!

有人稱“共用健身倉”, 將成為2017年繼共用單車等共用產品之後的, 第六個共用風口。

然鵝。 。 。 很多網友並不買帳。 。 。 毛病挑出來一籮筐。 。 。

@張小新-:花錢去這麼小的空間裡面跑步, 還不如社區裡面跑幾圈

@向小俊_:去健身房可以拍照裝逼啊, 這裡面太小了還是算了吧, 朋友圈都不好意思發了

@淘寶折扣券君:為什麼既然到了外面, 還要進跑步機去跑。 公園裡跑跑不行嗎, 感覺跑這個會被一群大媽大爺圍著看的

@晏餘:太可笑了, 這種共用純屬佔用公共空間, 無謂的耗能, 都已經在外面了,為什麼要鑽到密閉的小房子裡跑步?應該堅決取締!

@我是泰溫蘭尼斯特:顯然,用這跑步機的人大概率是不經常鍛煉的人,經常跑步的人肯定不會把自己憋在鐵盒子裡面跑,所以,可以想見這偽需求的未來了。

@戀愛不是事:我不會自己跑?扣扣跑了好像還送一兩毛~

@龍的第一國度:放上一部3000元左右的,社區50人註冊就已經賺了,另外再收使用費,社區人傻啊,自己是產權人使用還交錢?

@昵稱有空格算非法:我在馬路上跑半小時就剩了6塊錢是這個意思嘛?

除此之外,還有玻璃門無法遮擋,設施不完善,私密性不高;健身倉空間有限,系統無法及時更新支付資訊等問題存在。

也就是說,在很多人看來,相比單車這樣的使用頻率更高的產品,“健身倉”可能是個偽需求。

借助“共用經濟”的東風,大量打著共用旗號的租賃模式進入市場,資本也聞聲而來,不惜砸下重金,以期再造共用單車那樣的神話。

然而,有業內人士表示:不少共用模式缺乏基本商業模式,未來資本熱潮退卻,沒有強大造血能力的共用模式將面臨淘汰。

比如,想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O2O,什麼洗車O2O、洗衣O2O、美甲O2O,跟現在火熱的共用經濟何其相像,然而事實上,最終那麼多O2O裡面,只有一些高頻實用的場景活了下來,吃飯、打車等等。

究其原因,不過是企業的造血能力太差罷了。

而這次出現的“共用健身房”,我們來算筆賬,健身房採用100%自營模式:

那麼按照運動倉設備成本為1萬元來算,加上50%的能耗、折舊和運維成本,年化成本在1.5萬元左右。

按照量產後的共用按照每分鐘0.2元,單次運動20-30分鐘計,單個人單次運動的花費在4-5元。

按照日均5-6小時的有效使用時長,單個運動倉的單日收入在70元左右,回本週期在8-10個月左右。

這麼看起來好像也還可以,然而這種健身房的門檻雖然低,但是健身的時間和場景能否被碎片化,還需要考慮,畢竟大多數人,會把運動時間放在早晨和晚上。

不過不管怎麼說,一個新生事物剛剛開始,過早的下定論稍顯武斷,“共用健身房”到底是不是偽需求,我們不如且行且看。

都已經在外面了,為什麼要鑽到密閉的小房子裡跑步?應該堅決取締!

@我是泰溫蘭尼斯特:顯然,用這跑步機的人大概率是不經常鍛煉的人,經常跑步的人肯定不會把自己憋在鐵盒子裡面跑,所以,可以想見這偽需求的未來了。

@戀愛不是事:我不會自己跑?扣扣跑了好像還送一兩毛~

@龍的第一國度:放上一部3000元左右的,社區50人註冊就已經賺了,另外再收使用費,社區人傻啊,自己是產權人使用還交錢?

@昵稱有空格算非法:我在馬路上跑半小時就剩了6塊錢是這個意思嘛?

除此之外,還有玻璃門無法遮擋,設施不完善,私密性不高;健身倉空間有限,系統無法及時更新支付資訊等問題存在。

也就是說,在很多人看來,相比單車這樣的使用頻率更高的產品,“健身倉”可能是個偽需求。

借助“共用經濟”的東風,大量打著共用旗號的租賃模式進入市場,資本也聞聲而來,不惜砸下重金,以期再造共用單車那樣的神話。

然而,有業內人士表示:不少共用模式缺乏基本商業模式,未來資本熱潮退卻,沒有強大造血能力的共用模式將面臨淘汰。

比如,想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O2O,什麼洗車O2O、洗衣O2O、美甲O2O,跟現在火熱的共用經濟何其相像,然而事實上,最終那麼多O2O裡面,只有一些高頻實用的場景活了下來,吃飯、打車等等。

究其原因,不過是企業的造血能力太差罷了。

而這次出現的“共用健身房”,我們來算筆賬,健身房採用100%自營模式:

那麼按照運動倉設備成本為1萬元來算,加上50%的能耗、折舊和運維成本,年化成本在1.5萬元左右。

按照量產後的共用按照每分鐘0.2元,單次運動20-30分鐘計,單個人單次運動的花費在4-5元。

按照日均5-6小時的有效使用時長,單個運動倉的單日收入在70元左右,回本週期在8-10個月左右。

這麼看起來好像也還可以,然而這種健身房的門檻雖然低,但是健身的時間和場景能否被碎片化,還需要考慮,畢竟大多數人,會把運動時間放在早晨和晚上。

不過不管怎麼說,一個新生事物剛剛開始,過早的下定論稍顯武斷,“共用健身房”到底是不是偽需求,我們不如且行且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