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印兩國幾乎同時啟動國產三代戰鬥機工程,為何結果迥異?

近期, 一則有關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製造的光輝(Tejas)輕型戰機(LCA)的新聞又引起關注。 印度空軍2005年向HAL訂購的40架光輝戰機, 如今卻只交付了4架。 與之鮮明對比的是, 比LCA還略晚啟動的中國殲-10戰機早已枝繁葉茂, 並實現了向三代半的升級。

據英國簡氏(Jane's)防務週刊報導, 印度國防部透露的消息顯示, “光輝”輕型戰機(LCA)專案進一步延誤。 早在2005年, 印度空軍就向HAL訂購了40架“光輝”訂單, 截止目前, 該公司僅向印度空軍交付了4架“光輝”。 按照原來的計畫, 這些飛機要在2017-2018年間全部交付給印度空軍, 12年時間交付了4架, 3年1架, 不得不佩服印式“工匠精神”。

印度空軍的光輝戰機

如果算起LCA項目的研製時間, 這點延誤還真不算什麼。 早在1969年, 印度政府就責成HAL進行輕型戰機概念設計, 而1983年LCA項目正式啟動, 主要計畫替換印度空軍裝備的800多架米格-21戰機, 這一批“魚窩”以臭名昭著的高事故率著稱,

因墜毀等事故已損毀400架左右, 如今LCA如此不給力, 那也只能繼續摔下去羅。

光輝戰機TD-2技術驗證機

比殲-10還早3年啟動的LCA項目, 和同期啟動的印度多個自行研製武器一樣, 在此後的時間裡一直都處於“拖拖拖”的狀態。 在擁有法國達索公司的全程“技術指導”,

在美國敞開供應通用電氣F404渦扇發動機, 以色列提供機載雷達的情況下, LCA還是拖到了2001年才首飛, 2005年確定的量產計畫如今變成了這幅模樣。

究其原因, 印度左右逢源的軍售環境, 讓其成為國際各大戰機生產商的寵兒。 前有200多架引進並組裝的蘇-30MKK, 後有引進的陣風戰機, 去年更是有重磅新聞, 印度將在本國生產美制F-16戰機, 再加上80年代就引進的幻影2000和米格-29, 各航空大國的三代機和三代半戰機集了個遍, 發展LCA時就自然會缺乏壓力, 反正都能買到。

印度海軍的兩代艦載機都是舶來品

同樣是工業後進國, 中國發展殲-10專案始終堅持自力更生, 一步一個腳印。 在經歷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困難時期後, 殲-10於1998年首飛、2003年批產交付, 而如今,

殲-10符合三代半標準的改型殲-10B和殲-10C也已經大批交付我空軍部隊, 並在7月30日的朱日和閱兵中公開亮相。

殲10項目的成功具有里程碑意義

更重要的是, 中國發展國產三代和四代機, 始終有具有前瞻性的頂層設計和出色的專案管理。 “保節點”成為航空人的工作常態,

沒有“7-11”工作制, 沒有航空人的無私奉獻和捨生忘死, 中國也不可能用這麼快的時間實現了國產三代機的發展和提升, 更是進入了世界上僅有3個國家才能踏入的四代機的殿堂。

殲-20的出現證明中印航空工業水準已完全拉開

『有趣有料的軍情秘聞, 盡在烏龍防務評論,喜歡我的觀點,就在今日頭條上關注我吧!如需轉載,請先聯繫作者』

盡在烏龍防務評論,喜歡我的觀點,就在今日頭條上關注我吧!如需轉載,請先聯繫作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