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侗都黎平 頤養勝地系列報導之六

搶佔制高點 打造首選地

——侗都黎平“一城一地一品牌”實踐新路曙光初現

貴州省政協主席王富玉到黎平調研並宣講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楊代富 攝)

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濃郁、山水風光旖旎、城鄉活力無限……

走進黎平縣城, 映入眼簾的是林立高樓、寬敞大道、如織車流、繁茂商街。 按照“城景互動”傾力打造的南泉山文化廣場, 西門河綜合治理景觀工程建成並投入使用, 人工湖、音樂噴泉、綠地景觀、雕塑小品、休閒棧道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昔日的髒亂地成為群眾休閒健身的首選地和文化地標。

在不沿江、不沿海的貴州內陸山區縣城, 黎平這幾年來的繁榮發展得到了遊客和市民們的大大點贊!

五年來, 特別是縣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後, 黎平深刻把握縣域經濟發展規律, 與時俱進調整思路, 科學決策、引領方向, 充分發揮比較優勢, 制定了“後發趕超三年攻堅”行動計畫, 實施了“文化引領、開放帶動、城鄉統籌”三大戰略和“環境提升、產業突破、民生改善”三大工程, 確立了“文化引領、文化旅遊率先突破, 開放帶動、生態農業借勢突破, 整合發展、生態工來加速突破”的發展方略, 確定了打造“一城一地一品牌”( 一城指黔湘桂三省交匯區域中心城市, 一地指國際化侗文化旅遊首選地, 一品牌指“侗都黎平·頤養勝地”文化品牌)戰略定位。

縣委、縣政府帶領廣大幹部群眾, 積極搶抓高鐵時代新機遇, 搶佔侗文化制高點, 幹字當頭、拼字求勝, 打基礎謀長遠, 抓產業促轉型, 擴投資惠民生, 在“全面脫貧、全面小康、撤縣設市”目標的感召下, 全縣上下加速綠色崛起, 奮力後發趕超, 開啟了轉型發展, 跨越發展的新行程。

黎平投資6.5億元打造的侗族大歌實景展演專案, 成為侗族地區最大的侗文化實景展演中心(楊代富 攝)

——文化引領走新路

“中國最美的地方”、 “全球33個最具誘惑力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中國最好的旅遊黃金線之一” 、“多彩貴州文化旅遊的旗艦”, 伴隨著, 貴廣高鐵、廈蓉、三黎高速的開通, 黎平機場航線的加密, 黎平縣苦心經營所得的這一張張世界級、國家級“金名片”,

正在轉化成一串串飄紅的旅遊經濟數字。

今年春節黃金周, 黎平主推的“百里侗寨”精品旅遊線和示範帶迎來新年旅遊開門紅, 八舟、四寨、黃崗、銅關、滾正、高寅、青寨、地青等22個鄉村旅遊村寨開門迎客, 23.38萬遊客湧入侗鄉, 1.98億元的旅遊綜合收放, 讓老百姓掙得盆滿缽滿, 不亦樂乎。

黎平是中國侗族人口最多的縣, 是侗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和保留地, 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的申報地和保護地, 是侗族宗教信仰的朝聖地, 也是侗疆腹地中心和侗文化中心, 境內侗文化、紅色文化、古城文化、生態文化獨樹一幟, 交相輝映, 擁有1個世界級、7個國家級、21個省級文化遺產, 是侗文化最聚集、最齊全、保存最完整之地, 被譽為“侗鄉之都”。

近年來, 黎平不斷深化省委對黔東南作出的“守住兩條底線, 用好兩個寶貝, 打造國際知名民族文化旅遊目的地”的發展要求, 確立了打造“國際化侗文化旅遊首選地”的目標定位。 縣委、縣政府以“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建設為載體, 大力實施以文化引領助推經濟轉型升級的綠色崛起發展方略, 全縣累計投入資金21億元, 打造成型以肇興為龍頭的“百里侗寨”侗文化核心景區, 以八舟河為紐帶的國際康養度假基地, 以翹街為核心的歷史記憶工程經典景區等一批A級景區群, 探索形成了銅關“互聯網+鄉村”, 滾正“互聯網+民宿”、地捫“互聯網+創意鄉村”等旅遊扶貧新模式。 全縣21個鄉鎮(街道), 31個行政村具備較為完善的鄉村旅遊接待條件。

文化“搭台”旅遊“唱戲”, 多管齊下打造全域旅遊。 幾年來, 黎平一手抓旅遊市場行銷, 一手抓基礎設配套建設和文化傳承業態培育, 宣傳、文化、旅遊等部門, 以節為賣點高水準策劃“侗都黎平·頤養勝地”系列文化主題活動, 助推旅遊井噴, 使侗年節、蘆笙節、泥人節、摔跤節、喊天節等一個個民族節日逐漸成為全球知名的文化旅遊品牌。

以硬措施打造軟實力。 2016年, 黎平縣接待遊客人數預計達38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25億元, 分別是2011年的1.8倍和2.4倍, 文化旅遊產業在縣域經濟中呈率先突破之勢。

開放帶動, 大批項目在黎平落地開花, 圖為招商引資項目天香谷艾納香苗圃基地

——開放帶動添活力

“交通格局改變, 黎平這幾年來發展真的很快, 發展條件和環境日益向好,不僅是國際侗文化旅遊的首選地,也是我們投資興業的首選地。”投資5億元,在黎平興建溫氏一體化養殖項目的黎平溫氏畜牧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鵠遠在項目開工儀式上說。

作為貴州面向沿海地區開放的“前沿陣地”,泛珠三角入黔的第一站、第一區、第一城,處於轉型升級期的黎平,加快實施開放帶動戰略,一手抓環境提升,一手實施精准招商。縣委、縣政府主動結親大企業,為建設“大園區”、“大景區”“大城區”發展平臺提供資本和人才管理支援,為“大扶貧”轉型,培育後發優勢。

縣委書記王茂才多次帶隊到長三角、珠三角招商,走出去,請進來,助力侗鄉發展,讓許多實打實的項目,在黎平落地生根。

近年來,先後與全國工商聯城市基礎設施商會、海南異地商會、浙江華齡集團、雲南點擊生物科技、浙江華盛達集團、貴州南方夜郎集團等客商對接,簽訂了涵蓋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智慧黎平建設、生態養老基地等專案協定。招商引資專案105個,到位資金215億元,爭取到國省到位資金20.94億元,助力侗鄉沖出“經濟窪地”。

2016年12月15日,黎平縣與阿裡巴巴“農村淘寶”簽定專案合作協定,全面開啟“黎貨出山”的綠色通道,這是該縣主動引入大資料,帶動大發展又一大手筆。近兩年,黎平引進阿裡巴巴集團、貴州電商雲等知名電商企業,投資3360余萬元建成黎平電子商務產業園,通過“互聯網+鄉村”、“創客”等電商模式,打通特色產品售往全國各地的路徑。

在省政協的幫扶下,孟彥鎮岑湖村電商服務站和孟彥鎮岑湖農村電商體驗店上線運營。村裡83戶貧困戶的豬肉、家禽、蔬菜,通過體驗店賣到了城裡,月交易額達16萬元,開闢了脫貧的新途徑。

目前,黎平共建成縣級電子商務產業園1個,電子商務運營中心1個,發展電商企業53家,各類網店1236個,電商從業人員1379人。全年累計上行電子商務銷售額1.28億元,被列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線上線下市場活躍,城市鄉村經濟繁榮。2016年,黎平全縣生產總值預計達78億元,財政總收入預計達7.75億元,分別是2011年的1.09倍和2.58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54萬元和7600元,比2011年增加13475元和3751元。全縣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預計達到88 %。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黎平縣建成茶園面積29.6萬畝,年產幹茶10800噸,實現綜合產值8.1億元,圖為黎平高屯街道大江坡茶園

——綠色崛起新高地

新年伊始,走進黎平高屯農文旅體驗園,只見滿山茶樹蒼翠欲滴。茶莊內,種茶大戶歐幫根正在給從廣州過來洽談合作的客商沏自家的上等好茶——黎平有機白茶。“這兩年茶葉市場還不錯,我的茶葉最高能賣到3800元一斤。”老歐笑呵呵告訴筆者。

立足“生態黎平”核心優勢和比較優勢,搶佔大健康產業市場先機,加快打造綠色經濟發展新高地,全面實施產業突破工程。黎平縣委、縣政府按照“一城、兩帶、多組團”產業空間佈局,以綠色產業為體,厚植後發優勢,圍繞大健康,醫、養、健、遊、食、管等業態,培育全產業鏈價值鏈,推動文化旅遊、有機農業、民族藥產業、養生養老產業、特色健康餐飲業突破發展。

縣委十一屆五次全會後,黎平全面啟動實施“人均1畝茶葉、1畝油茶、1畝藥材”產業培育計畫,實施“一鄉一園、一村一基地”工程,逐漸構建形成“一鄉一特、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的產業發展格局。

截止目前,黎平全縣共建成茶葉基地29.6萬畝,油茶基地25.7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2萬餘畝,有機大米種植面積達16.8萬畝,蔬菜種植面積達35萬畝。扶持培育州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3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58家,打造形成黎平茶、黎平山茶油、黎平茯苓、黎平大米、有牛黑米等十多個特色品牌,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遠銷全國21多省市。

2016年,黎平全縣共產收幹茶11000噸,綜合產值8.8餘億元,僅此一項,帶動5萬戶16萬群眾增收4億元以上。全縣以大健康為牽引的農業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9億元,帶動農戶29.3萬人發展產業致富。

黎平城南一角(胡靖 攝)

——城鄉統籌換新顏

新年剛一收假,黎平府衙歷史記憶工程等43個專案集中開工建設,總投資98.75億元,總投資48.62億元的黎平縣城南汽車客運站, 錦屏敦寨至黎平高屯公路改造工程,黎平縣農村通村通組路網全覆蓋建設工程等一大批重點專案全面復工建設,這是黎平縣“撤縣設市”和“加快同步小康”的又一大手筆。

五年來,在新型城鎮化道路上,黎平猛追快跑。搶抓“高鐵時代”機遇,以“撤縣設市”為抓手,以打造黔東南州重要經濟增長極,黔湘桂三省(區)交匯區域中心城市為目標,傾力建設大侗鄉特色縣域經濟創新區,大刀闊斧推動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按照“一城十鎮百村”空間佈局和山水城市、綠色小鎮、美麗鄉村、和諧社區的城鄉發展格局,全面打造“侗都黎平·頤養勝地”城市名片,短短幾年,黎平累計整合政府、社會、市場等城鄉建設資金46億元,建設肇興、尚重等美麗“十鎮”,按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規律保護開發93個傳統村落,在縣城建成了南泉山文化廣場、薩瑪公園、奧體中心籃球館等一批城市地標性工程,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打造綠色生態宜居、文化品位高尚、現代元素豐富、公共服務體系健全的侗疆腹地區域中心城市。一張嶄新的城市建設與管理新藍圖呼之欲出!

眼下,是黎平奪取首季開門紅的關鍵時間,黎平五方國際商貿城、黎平古城牆修復、城區綠化亮化、汙水處理等70個重點專案建設正按照建設時限倒逼推進,總投資3.8億元的世紀大道項目如火如荼施工。從城市到鄉村,黎平正在“華麗轉身”。

五年來,大手筆的投入,硬措施的推動,讓黎平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不斷提升,縣城面積從原來的7平方公里擴展到10.4平方公里,縣城人口由7萬人發展到10.2萬人。城鎮化率從26.3%提高到38.2%。一座凝聚人氣、吸引商氣、富有靈氣,宜居養生保健、宜商創業創新、宜遊休閒度假的新興縣城正在黔湘桂三省(區)交匯的黔東大地上悄然崛起!

中藥材是黎平縣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圖為村民們種植中藥材獲得豐收的喜悅

——“雙創十有”奔小康

近日,在肇興鎮廈格村綠殼蛋雞養殖基地上,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在省政協辦公廳駐村幹部的帶領下,幹部群眾開溝挖渠、修建步道、搭建雞舍,擴大綠殼蛋雞養殖規模。

黎平是省政協的扶貧聯繫點,王富玉主席、孫國強副主席等領導多次到黎平開展調研幫扶,為黎平綠色發展、後發趕超和脫貧攻堅問診把脈、出謀劃策。

一年來,省政協在肇興鎮廈格村、孟彥鎮岑湖村、雙江鎮雙江村先行實施的精准扶貧到戶“1244”工程(即1個綠殼蛋雞養殖產業,每個貧困戶2個雞圈,養殖400只雞,每年純收入4萬元以上),專案剛啟動實施幾個月,貴州康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就按照回購合同上門收購52000元肉雞和綠殼雞蛋,點燃了貧困戶們發展產業致富的信心。

此外,黎平縣的雙江鎮坑洞村是一類貧困村,這兩年在縣裡的扶持下,採取“定單收購”經營模式,發展辣椒產業,全村195戶(其中貧困戶31戶),種植辣椒723畝,全村年辣椒總產量達433.8噸,產值138.8萬元,大部群眾都摘了貧困帽。

廈格、岑湖、坑洞等村只是黎平縣實施精准扶貧的一個縮影,幾年來,黎平縣攥緊政府、市場、社會戰力,鎖定2018年全縣實現脫貧,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倒逼推進,精准攻堅。全縣上下,以“六個精准、四個切實、五個一批”為指引,以實施“雙百雙創十有”(攻百村扶貧,抓百村小康,以幹部創事業,帶群眾創家業,推動貧困山村有增收產業、有穩定就業,有舒適住房、有安全用水、有便利交通、有優美環境,有文化教育、有社會保障,有充分民主、有幸福認同“十個有”)為載體,做大示範基地,做強優勢產業,補齊發展短板。

五年來,黎平縣投入18億元對縣境內公路進行提標建設,新增通村瀝青(水泥)公路854公里,投入5.2億元實現水利工程建設,解決29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投入16.3億元,大力實施“六項小康行動計畫”,水、電、路、訊和文化教育衛生大筆扶貧資金的投入,補齊民生短板,使貧困山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業基礎不斷鞏固,發展要素加速聚集,發展紅利、資源紅利、生態紅利、政策紅利疊加釋放。

黎平縣每季度舉行一次的鄉村旅遊節,已經成為文化展示的大平臺和旅遊井噴的助推器(楊秀銀 攝)

從2016年起,黎平縣每年派出203支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共1016人,覆蓋230個行政村。動員17000名黨員和8700名幹部投入脫貧攻堅一線,與貧困群眾“結窮親”,用心、用情、用力工作,瞭解群眾所需、所盼、所求。縣委書記、縣長打頭陣,遍訪貧困村、貧困戶,找准貧困根源,研究對策建議,協調項目、資金,精准扶貧。黨員幹部上心抓謀劃,上手抓落實,精准施策,因人施策,精准脫貧。

五年來,黎平縣14個鄉鎮實現摘帽,16.67萬人實現脫貧,貧困人口減少到6.78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6.6%下降到13.6%。全縣累計發放城鄉低保6.8億元,補助大病醫療救助資金6799萬元。新農合參保均達99%以上,累計補償基金7.3億元。新增城鎮就業4.02萬人。建成保障房4152套,投入資金3.93億元,實施農村危房改造4.95萬戶,解決了24.15萬人住房差、建房難問題,群眾幸福感、滿意度不斷提升。

站在時代的轉捩點,昔日榮光熠熠生輝。“全面脫貧,全面小康,撤縣設市”目標已經確定,綠色崛起,後發趕超,競爭激烈,形勢逼人,任務催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黎平不敢有絲毫懈怠,幹部群眾緊繃發展之弦,擼起袖子“拼命幹”。縣委書記、縣長跟基層幹部一樣靠到最前沿。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的侗鄉黎平向奪取全面小康新勝利邁出矯健的步伐。(石光照 楊代富)

發展條件和環境日益向好,不僅是國際侗文化旅遊的首選地,也是我們投資興業的首選地。”投資5億元,在黎平興建溫氏一體化養殖項目的黎平溫氏畜牧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鵠遠在項目開工儀式上說。

作為貴州面向沿海地區開放的“前沿陣地”,泛珠三角入黔的第一站、第一區、第一城,處於轉型升級期的黎平,加快實施開放帶動戰略,一手抓環境提升,一手實施精准招商。縣委、縣政府主動結親大企業,為建設“大園區”、“大景區”“大城區”發展平臺提供資本和人才管理支援,為“大扶貧”轉型,培育後發優勢。

縣委書記王茂才多次帶隊到長三角、珠三角招商,走出去,請進來,助力侗鄉發展,讓許多實打實的項目,在黎平落地生根。

近年來,先後與全國工商聯城市基礎設施商會、海南異地商會、浙江華齡集團、雲南點擊生物科技、浙江華盛達集團、貴州南方夜郎集團等客商對接,簽訂了涵蓋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智慧黎平建設、生態養老基地等專案協定。招商引資專案105個,到位資金215億元,爭取到國省到位資金20.94億元,助力侗鄉沖出“經濟窪地”。

2016年12月15日,黎平縣與阿裡巴巴“農村淘寶”簽定專案合作協定,全面開啟“黎貨出山”的綠色通道,這是該縣主動引入大資料,帶動大發展又一大手筆。近兩年,黎平引進阿裡巴巴集團、貴州電商雲等知名電商企業,投資3360余萬元建成黎平電子商務產業園,通過“互聯網+鄉村”、“創客”等電商模式,打通特色產品售往全國各地的路徑。

在省政協的幫扶下,孟彥鎮岑湖村電商服務站和孟彥鎮岑湖農村電商體驗店上線運營。村裡83戶貧困戶的豬肉、家禽、蔬菜,通過體驗店賣到了城裡,月交易額達16萬元,開闢了脫貧的新途徑。

目前,黎平共建成縣級電子商務產業園1個,電子商務運營中心1個,發展電商企業53家,各類網店1236個,電商從業人員1379人。全年累計上行電子商務銷售額1.28億元,被列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線上線下市場活躍,城市鄉村經濟繁榮。2016年,黎平全縣生產總值預計達78億元,財政總收入預計達7.75億元,分別是2011年的1.09倍和2.58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54萬元和7600元,比2011年增加13475元和3751元。全縣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預計達到88 %。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黎平縣建成茶園面積29.6萬畝,年產幹茶10800噸,實現綜合產值8.1億元,圖為黎平高屯街道大江坡茶園

——綠色崛起新高地

新年伊始,走進黎平高屯農文旅體驗園,只見滿山茶樹蒼翠欲滴。茶莊內,種茶大戶歐幫根正在給從廣州過來洽談合作的客商沏自家的上等好茶——黎平有機白茶。“這兩年茶葉市場還不錯,我的茶葉最高能賣到3800元一斤。”老歐笑呵呵告訴筆者。

立足“生態黎平”核心優勢和比較優勢,搶佔大健康產業市場先機,加快打造綠色經濟發展新高地,全面實施產業突破工程。黎平縣委、縣政府按照“一城、兩帶、多組團”產業空間佈局,以綠色產業為體,厚植後發優勢,圍繞大健康,醫、養、健、遊、食、管等業態,培育全產業鏈價值鏈,推動文化旅遊、有機農業、民族藥產業、養生養老產業、特色健康餐飲業突破發展。

縣委十一屆五次全會後,黎平全面啟動實施“人均1畝茶葉、1畝油茶、1畝藥材”產業培育計畫,實施“一鄉一園、一村一基地”工程,逐漸構建形成“一鄉一特、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的產業發展格局。

截止目前,黎平全縣共建成茶葉基地29.6萬畝,油茶基地25.7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2萬餘畝,有機大米種植面積達16.8萬畝,蔬菜種植面積達35萬畝。扶持培育州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3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58家,打造形成黎平茶、黎平山茶油、黎平茯苓、黎平大米、有牛黑米等十多個特色品牌,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遠銷全國21多省市。

2016年,黎平全縣共產收幹茶11000噸,綜合產值8.8餘億元,僅此一項,帶動5萬戶16萬群眾增收4億元以上。全縣以大健康為牽引的農業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9億元,帶動農戶29.3萬人發展產業致富。

黎平城南一角(胡靖 攝)

——城鄉統籌換新顏

新年剛一收假,黎平府衙歷史記憶工程等43個專案集中開工建設,總投資98.75億元,總投資48.62億元的黎平縣城南汽車客運站, 錦屏敦寨至黎平高屯公路改造工程,黎平縣農村通村通組路網全覆蓋建設工程等一大批重點專案全面復工建設,這是黎平縣“撤縣設市”和“加快同步小康”的又一大手筆。

五年來,在新型城鎮化道路上,黎平猛追快跑。搶抓“高鐵時代”機遇,以“撤縣設市”為抓手,以打造黔東南州重要經濟增長極,黔湘桂三省(區)交匯區域中心城市為目標,傾力建設大侗鄉特色縣域經濟創新區,大刀闊斧推動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按照“一城十鎮百村”空間佈局和山水城市、綠色小鎮、美麗鄉村、和諧社區的城鄉發展格局,全面打造“侗都黎平·頤養勝地”城市名片,短短幾年,黎平累計整合政府、社會、市場等城鄉建設資金46億元,建設肇興、尚重等美麗“十鎮”,按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規律保護開發93個傳統村落,在縣城建成了南泉山文化廣場、薩瑪公園、奧體中心籃球館等一批城市地標性工程,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打造綠色生態宜居、文化品位高尚、現代元素豐富、公共服務體系健全的侗疆腹地區域中心城市。一張嶄新的城市建設與管理新藍圖呼之欲出!

眼下,是黎平奪取首季開門紅的關鍵時間,黎平五方國際商貿城、黎平古城牆修復、城區綠化亮化、汙水處理等70個重點專案建設正按照建設時限倒逼推進,總投資3.8億元的世紀大道項目如火如荼施工。從城市到鄉村,黎平正在“華麗轉身”。

五年來,大手筆的投入,硬措施的推動,讓黎平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不斷提升,縣城面積從原來的7平方公里擴展到10.4平方公里,縣城人口由7萬人發展到10.2萬人。城鎮化率從26.3%提高到38.2%。一座凝聚人氣、吸引商氣、富有靈氣,宜居養生保健、宜商創業創新、宜遊休閒度假的新興縣城正在黔湘桂三省(區)交匯的黔東大地上悄然崛起!

中藥材是黎平縣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圖為村民們種植中藥材獲得豐收的喜悅

——“雙創十有”奔小康

近日,在肇興鎮廈格村綠殼蛋雞養殖基地上,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在省政協辦公廳駐村幹部的帶領下,幹部群眾開溝挖渠、修建步道、搭建雞舍,擴大綠殼蛋雞養殖規模。

黎平是省政協的扶貧聯繫點,王富玉主席、孫國強副主席等領導多次到黎平開展調研幫扶,為黎平綠色發展、後發趕超和脫貧攻堅問診把脈、出謀劃策。

一年來,省政協在肇興鎮廈格村、孟彥鎮岑湖村、雙江鎮雙江村先行實施的精准扶貧到戶“1244”工程(即1個綠殼蛋雞養殖產業,每個貧困戶2個雞圈,養殖400只雞,每年純收入4萬元以上),專案剛啟動實施幾個月,貴州康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就按照回購合同上門收購52000元肉雞和綠殼雞蛋,點燃了貧困戶們發展產業致富的信心。

此外,黎平縣的雙江鎮坑洞村是一類貧困村,這兩年在縣裡的扶持下,採取“定單收購”經營模式,發展辣椒產業,全村195戶(其中貧困戶31戶),種植辣椒723畝,全村年辣椒總產量達433.8噸,產值138.8萬元,大部群眾都摘了貧困帽。

廈格、岑湖、坑洞等村只是黎平縣實施精准扶貧的一個縮影,幾年來,黎平縣攥緊政府、市場、社會戰力,鎖定2018年全縣實現脫貧,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倒逼推進,精准攻堅。全縣上下,以“六個精准、四個切實、五個一批”為指引,以實施“雙百雙創十有”(攻百村扶貧,抓百村小康,以幹部創事業,帶群眾創家業,推動貧困山村有增收產業、有穩定就業,有舒適住房、有安全用水、有便利交通、有優美環境,有文化教育、有社會保障,有充分民主、有幸福認同“十個有”)為載體,做大示範基地,做強優勢產業,補齊發展短板。

五年來,黎平縣投入18億元對縣境內公路進行提標建設,新增通村瀝青(水泥)公路854公里,投入5.2億元實現水利工程建設,解決29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投入16.3億元,大力實施“六項小康行動計畫”,水、電、路、訊和文化教育衛生大筆扶貧資金的投入,補齊民生短板,使貧困山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業基礎不斷鞏固,發展要素加速聚集,發展紅利、資源紅利、生態紅利、政策紅利疊加釋放。

黎平縣每季度舉行一次的鄉村旅遊節,已經成為文化展示的大平臺和旅遊井噴的助推器(楊秀銀 攝)

從2016年起,黎平縣每年派出203支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共1016人,覆蓋230個行政村。動員17000名黨員和8700名幹部投入脫貧攻堅一線,與貧困群眾“結窮親”,用心、用情、用力工作,瞭解群眾所需、所盼、所求。縣委書記、縣長打頭陣,遍訪貧困村、貧困戶,找准貧困根源,研究對策建議,協調項目、資金,精准扶貧。黨員幹部上心抓謀劃,上手抓落實,精准施策,因人施策,精准脫貧。

五年來,黎平縣14個鄉鎮實現摘帽,16.67萬人實現脫貧,貧困人口減少到6.78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6.6%下降到13.6%。全縣累計發放城鄉低保6.8億元,補助大病醫療救助資金6799萬元。新農合參保均達99%以上,累計補償基金7.3億元。新增城鎮就業4.02萬人。建成保障房4152套,投入資金3.93億元,實施農村危房改造4.95萬戶,解決了24.15萬人住房差、建房難問題,群眾幸福感、滿意度不斷提升。

站在時代的轉捩點,昔日榮光熠熠生輝。“全面脫貧,全面小康,撤縣設市”目標已經確定,綠色崛起,後發趕超,競爭激烈,形勢逼人,任務催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黎平不敢有絲毫懈怠,幹部群眾緊繃發展之弦,擼起袖子“拼命幹”。縣委書記、縣長跟基層幹部一樣靠到最前沿。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的侗鄉黎平向奪取全面小康新勝利邁出矯健的步伐。(石光照 楊代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