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拉攏百貨商店和3C零售商,京東線上下的加盟生意能成功嗎?

京東擴張線下零售業務, 既有尋求業務增長的內在驅動, 也不乏多年積累下來的技術紅利;同時, 合作夥伴也希望能在3C零售領域搭上京東的順風車。

作者 時代財經 史成超

8月9日, 中國電商巨頭之一京東集團在北京宣佈, 今年年底前將在中國眾多城市開設300家以3C為主的零售店。 其中, 在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圈的店鋪名為“京東之家”, 在各級城市次級商圈的店鋪名為“京東專賣店”。 京東集團透露, 目前京東之家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開設了21家, 京東專賣店則已經開設了71家。

京東之家北京通州萬達店 時代財經記者史成超攝

3C業務, 既是京東在電商領域後來居上的跳板, 也是蘇甯、國美兩家家電零售商持續擴張的功臣。 統計顯示, 3C和家電的線上滲透率已達到40%, 線上紅利逐漸消失, 電商巨頭開始以“新零售”的旗號發起線下市場的攻勢。 京東作為電商頭部之一,

也不例外。

京東打著“新零售”和“新技術”兩張招牌的同時, 還以加盟方式拉攏百貨商場和小型3C零售商, 企圖“一統”3C領域的“江湖”。 這事兒究竟能不能成?

線上乏力, 線下發動攻勢

GfK是全球最大的五大市場調研機構之一, 近期它發佈的3C市場行業報告顯示, 京東線上管道占比超50%達到行業第一的位置。 剩下的不到50%, 由天貓、蘇甯、國美和亞馬遜中國進行瓜分。

京東商城3C事業部負責人對時代財經表示, “上述資料說明京東在3C領域優勢明顯。 ”

但這優勢也面臨威脅。 高盛的分析報告指出, 3C和家電的線上滲透率已經達到40%, 預期將開始放緩。 這意味著, 線上3C市場的增長空間逐漸喪失。

近年來, 小米、華為等很多互聯網3C品牌開始擴張自己的線下管道,

在多個城市開設自己的線下直營店或加盟店, 也側面印證了這一分析。

此外, 有研究指出, 京東線上上零售市場份額上的優勢, 規模化效應可能並沒有那麼明顯。

APS資產管理公司近期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 在3C/電器市場中, 京東主要競爭對手(包括零售商和電商平臺)從供應商處幾乎可以拿到同樣的折扣。

京東在2016年財報中也指出, 京東面臨著來自其他電商平臺以及傳統門店零售商(蘇甯、國美等)線上上業務的競爭壓力。 對此, 有來自魅族手機的管道業務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 魅族手機跟各大電商平臺的關係, “其實都差不多。 ”魅族是京東長期合作的供應商之一。

電商分析師李成東告訴時代財經, 同天貓、蘇甯等電商平臺比,

採購價格差異的確不大。 京東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 很多品牌會選擇京東作為首發管道, 提供更好的貨源;二是, 後臺毛利返點和廣告投放收入, 京東會較其他平臺多一些。

對於不同電商平臺和零售商之間的採購價格差異, 京東3C事業部負責人對時代財經表示不便作答。 而3C業務具體利潤率, 其表示可以等到財報披露, 暫時不方便進一步透漏。 但此前的京東財報, 並未對3C/電器業務板塊的利潤做出詳細披露。

走薄利多銷的路徑

傳統家電零售巨頭, 曾是3C業務的第一波搶食者。

2006年開始, 國美、蘇寧轉變戰略方針, 在家電產品利潤增長趨緩的形勢下, 試圖在3C品類的蛋糕上分一杯羹, 並將手機品類產品納入門店體系。

2010年前後, 隨著3C零售紅利期過去, 線下零售業務增長整體放緩, 蘇甯、國美開始進入線上領域, 直到2016年前後線上紅利也很快被蠶食殆盡, 各巨頭紛紛反攻線下, 效果卻不盡人意。

此前國美一季度財報顯示, 毛利率的增長主要得益於改造門店重新投入運營和差異化商品的策略。 但與此同時, 財報中也提到, “門店改造效果弱於預期”。

對此, 京東3C事業部負責人對時代財經表示, 京東與國美模式的探索並不一樣, “我們除了對門店做改造、進行場景化設置外, 還對京東之家進行品牌、產品、行銷、技術、物流、金融等多方面的賦能, 目前來看, 實際效果還是讓人滿意的。 ”

京東在8月9日的發佈會上展示京東線下零售店的升級過程。

按照京東給出的官方資料,目前京東的線下零售店,包括京東專賣店和京東之家,毛利在8%左右,而傳統零售商毛利在20%-30%。

“加盟之前,門店的毛利率更高,但近幾年,店鋪流水在逐漸下滑。其中重要原因是隨著整個3C市場飽和,產品品類出現超載,導致選品出現困難。”3C零售服務商佰福銀泰集團董事長胡大波對時代財經表示,而與京東的合作,雖然毛利在8%-12%之間,但店鋪流水更高,能夠走薄利多銷的路線。

京東之家工作人員講解利用大資料進行店鋪選址、選品的過程

按照已加盟京東之家的商家的說法,京東線下零售店的庫存周轉率在一個多月。而時代財經查詢財報數據發現,京東線上商城的周轉率是36-37天。也就是說,線上、線下的周轉率差不多,兩者界限逐漸消弭。

在中國,傳統線下零售商的周轉率在50天左右。但在美國,則是30天。物流和店鋪運營效率低下的確是傳統零售商的痛點。依靠京東在資料技術方面的積累和物流效率的提升,店鋪似乎能得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但京東為品牌商提供的包銷服務,目前還停留線上上領域。線下消費大資料積累,還需要一個“從0到1”的過程。

“人臉識別、自動人流檢測等,這些技術尚未完全成熟,也並不是在每個京東線下零售店都有佈局,目前還處在探索階段。”京東之家技術負責人劉家瑞對時代財經坦言。

新零售的攪局者

財報顯示,京東商城已吸納了超過12萬的協力廠商簽約商家,而在2016年裡,協力廠商平臺業務GMV(全年交易總額)2720億,占總GMV的42.2%。也就是說,京東全年的半壁江山是和協力廠商商家一起打下來的。

此次京東線上下擴張零售版圖,也將協力廠商商家擺在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上。

2017年7月,劉強東在《財經》發表文章題為《第四次零售革命》的署名文章,文中,他將第四次零售革命定義為“零售即服務”,強調京東對合作夥伴的“技術賦能”——即對外輸出供應鏈、技術、物流、金融、運營等基礎設施能力。

“京東零售體驗店選擇加盟的方式,對合作加盟商進行單店授權、統一管理,加盟商只需要承擔房租、人工、裝修、運營。”京東3C事業部業務負責人對時代財經表示。既然選址、選品、物流,甚至商品包銷都可以由京東完成,合作商家存在的意義在哪?

“京東在以輕資產的方式尋合作,降低風險。”上述魅族手機人員對時代財經表示,“誰再厲害也不能什麼都做了。”

胡大波告訴時代財經,“線下店鋪依然有一定的優勢,包括個性化促銷、人員的招聘和培訓、導購業務等,線下零售商經驗都更加豐富。”

事實上,京東的加盟商有兩類,一類是地方小型3C零售商、手機運營商,另一類是大型百貨商店,如沃爾瑪、永輝超市等。這兩類都是此前線上下3C零售大戰中的弱勢玩家。

京東擴張線下零售業務,既有尋求業務增長的內在驅動,也不乏多年積累下來的技術紅利;同時,合作夥伴也希望能在3C零售領域搭上京東的順風車。但有分析人士指出,做服務、做平臺,京東這種思路轉變本身沒有問題,但可能會給京東此前一直強調的“品質”,帶來壓力。

有意思的是,一向以平臺自居的阿裡,線上下做的是自營店鋪——例如盒馬鮮生。線上上做自營發家的京東,卻做起了加盟的生意。電商巨頭在“新零售”的各個細分領域,都將迎來更為激烈的競爭。

【本文由時代財經旗下商業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更多相關資訊,請移步至各應用市場下載時代財經APP】

京東在8月9日的發佈會上展示京東線下零售店的升級過程。

按照京東給出的官方資料,目前京東的線下零售店,包括京東專賣店和京東之家,毛利在8%左右,而傳統零售商毛利在20%-30%。

“加盟之前,門店的毛利率更高,但近幾年,店鋪流水在逐漸下滑。其中重要原因是隨著整個3C市場飽和,產品品類出現超載,導致選品出現困難。”3C零售服務商佰福銀泰集團董事長胡大波對時代財經表示,而與京東的合作,雖然毛利在8%-12%之間,但店鋪流水更高,能夠走薄利多銷的路線。

京東之家工作人員講解利用大資料進行店鋪選址、選品的過程

按照已加盟京東之家的商家的說法,京東線下零售店的庫存周轉率在一個多月。而時代財經查詢財報數據發現,京東線上商城的周轉率是36-37天。也就是說,線上、線下的周轉率差不多,兩者界限逐漸消弭。

在中國,傳統線下零售商的周轉率在50天左右。但在美國,則是30天。物流和店鋪運營效率低下的確是傳統零售商的痛點。依靠京東在資料技術方面的積累和物流效率的提升,店鋪似乎能得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但京東為品牌商提供的包銷服務,目前還停留線上上領域。線下消費大資料積累,還需要一個“從0到1”的過程。

“人臉識別、自動人流檢測等,這些技術尚未完全成熟,也並不是在每個京東線下零售店都有佈局,目前還處在探索階段。”京東之家技術負責人劉家瑞對時代財經坦言。

新零售的攪局者

財報顯示,京東商城已吸納了超過12萬的協力廠商簽約商家,而在2016年裡,協力廠商平臺業務GMV(全年交易總額)2720億,占總GMV的42.2%。也就是說,京東全年的半壁江山是和協力廠商商家一起打下來的。

此次京東線上下擴張零售版圖,也將協力廠商商家擺在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上。

2017年7月,劉強東在《財經》發表文章題為《第四次零售革命》的署名文章,文中,他將第四次零售革命定義為“零售即服務”,強調京東對合作夥伴的“技術賦能”——即對外輸出供應鏈、技術、物流、金融、運營等基礎設施能力。

“京東零售體驗店選擇加盟的方式,對合作加盟商進行單店授權、統一管理,加盟商只需要承擔房租、人工、裝修、運營。”京東3C事業部業務負責人對時代財經表示。既然選址、選品、物流,甚至商品包銷都可以由京東完成,合作商家存在的意義在哪?

“京東在以輕資產的方式尋合作,降低風險。”上述魅族手機人員對時代財經表示,“誰再厲害也不能什麼都做了。”

胡大波告訴時代財經,“線下店鋪依然有一定的優勢,包括個性化促銷、人員的招聘和培訓、導購業務等,線下零售商經驗都更加豐富。”

事實上,京東的加盟商有兩類,一類是地方小型3C零售商、手機運營商,另一類是大型百貨商店,如沃爾瑪、永輝超市等。這兩類都是此前線上下3C零售大戰中的弱勢玩家。

京東擴張線下零售業務,既有尋求業務增長的內在驅動,也不乏多年積累下來的技術紅利;同時,合作夥伴也希望能在3C零售領域搭上京東的順風車。但有分析人士指出,做服務、做平臺,京東這種思路轉變本身沒有問題,但可能會給京東此前一直強調的“品質”,帶來壓力。

有意思的是,一向以平臺自居的阿裡,線上下做的是自營店鋪——例如盒馬鮮生。線上上做自營發家的京東,卻做起了加盟的生意。電商巨頭在“新零售”的各個細分領域,都將迎來更為激烈的競爭。

【本文由時代財經旗下商業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更多相關資訊,請移步至各應用市場下載時代財經APP】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