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在沙漠裡追水——塔里木河生態治理紀實

新華社烏魯木齊8月14日電 題:在沙漠裡追水

新華社記者 姜磊

“水頭流到哪, 我就追到哪。 ”指著流淌于庫魯克沙漠和塔克拉瑪幹沙漠之間的河道,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河大西海子水庫管理站巡堤員麥麥提·亞森說。

42歲的麥麥提濃眉大眼、臉龐黝黑, 典型的西北漢子模樣, 他出生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若羌縣新英蘇村。 近一個甲子前, 他的祖輩則世世代代居住在6公里外的老英蘇村。

來到老英蘇村, 一眼望去, 到處都是殘垣斷壁, 當年土坯壘起的房屋大都只剩半截, 泛白的牆體讓人不寒而慄。 麥麥提指著其中一個院子對記者說:“這就是我們家的老宅子,

當年村裡有上百戶人家在這裡放牧、種地。 ”

“1959年, 老英蘇村最後一戶人家也搬走了。 ”麥麥提告訴記者, 當年不少村民搬到了新英蘇村, 他小的時候還有二三十戶, 現如今只有兩三戶常住。 “1980年, 新英蘇村還建了一所小學;14年後, 小學也搬走了。 ”

搬家, 成了這片土地上的村民們半個多世紀以來最大的生活主題。 而不得不搬的緣由, 就是缺水——老塔河斷流了。

1959年, 流經英蘇村的老塔河斷流, 下游上百公里之外的塔里木河“尾閭”台特瑪湖日漸乾涸, 河道兩岸胡楊林大片枯死。 被綠色走廊分隔的兩大沙漠——庫魯克沙漠和塔克拉瑪幹沙漠, 在隨後的幾十年內不斷從南北兩個方向相向推進。

最為嚴重時, 沿河而建的218國道190多處路段被流沙掩埋, 具有戰略意義的下游綠色走廊瀕臨毀滅。

2001年6月, 國務院批復《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規劃報告》, 投資107.39億元, 挽救塔里木河下游地區的生態危機。 截至目前, 新疆連續18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輸水, 乾涸了幾十年的台特瑪湖碧波萬頃再現, 最大時形成了26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 成群的野鴨在湖面上遊弋。

幹了15年巡堤員的麥麥提的主要工作, 就是在塔里木河上游放水至大西海子水庫時, 騎上越野摩托車從水庫出發, 沿下游河道查看水頭的“行蹤”。 麥麥提說, 以前每年放水, 從大西海子水庫需要25天左右才能到下游363公里的台特瑪湖, 今年10多天就到了。 “現在每隔四五十公里就有信號塔,

拿出手機隨時向站裡報告水情。 ”

“草鱉子, 小心!”說話間, 麥麥提已把爬到記者衣服上的一個草鱉子(蜱蟲)彈到了地上, 小蜱蟲如螃蟹般迅速爬走。 幾分鐘不到, 又一隻爬在記者身上的蜱蟲被麥麥提發現。 “現在這個季節, 胡楊林和紅柳樹下的草鱉子很多。 這東西致命, 注意千萬別讓它鑽進身體裡。 ”麥麥提一邊安慰記者, 一邊告訴記者被咬了該怎麼處置。

半個小時內, 先後有5只蜱蟲從腳底爬到記者身上。 看著略顯窘態的記者, 麥麥提笑著說:“蜱蟲多了, 說明我們這兒的生態越來越好了。 ”

相比讓記者手足無措的蜱蟲, 對麥麥提來說, 最大的危險不是這些致命的蟲子, 而是在河道上騎摩托車追水。 “塔里木河是‘無韁的野馬’,

自然河道很多, 沖到哪是哪, 所以根本就沒有路。 ”麥麥提說, 今年4月份, 他沿河道騎行翻越一個大沙包時, 沒注意到沙包前還有一個大坑, 連人帶車直接栽了進去。 摩托車排氣管燙得很, 把他腿上的皮都燙掉了, 現在腿上還有痕跡。 “叫天天不應, 叫地地不靈, 幸好傷得不重。 只能自己爬起來, 騎上摩托車繼續前進。 ”

“現在條件好多了, 沿途每隔幾十公里就有我們的網站, 天黑了就騎到臨近網站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再出發。 ”跨上心愛的越野摩托車, 麥麥提又頭頂灼熱的太陽, 呼嘯而去。

點擊查看專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