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離風雲四號最近的人: “我待航太如初戀”

晨報記者 應沈漪

一個月前, 中國氣象局和國防科工局發佈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首批圖像資料。 雲圖中, 廣闊的海洋、多彩的陸地、巍峨的山脈、甚至細小河流都清晰可見, 圖像波段光譜特徵明晰, 其中部分資料是國際氣象界迫切期望使用的, 除了中國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 目前沒有任何一顆在軌衛星能夠提供。

總設計師帶隊“爬坑”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於2009年正式立項, 成功突破了圖像定位與配准等20余項重大關鍵技術, 在技術上實現了從國際上“跟跑”向“並跑”、“領跑”的重大跨越,

整體性能達到歐美最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水準。

這顆衛星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 百餘人的團隊當中, 接近八成的隊員都沒進過發射場, 總設計師、副總設計師、總體主任設計師還是從其他型號“變軌”而來。

“當時決定幹風四時, 內心裡真的是打鼓。 ”風雲四號衛星總設計師董瑤海是個航太技術大咖, 從1986年加入上海航太, 一直從事風雲衛星研製工作。 1990年, 在風雲一號B星在軌搶救過程中, 他利用動力學模擬程式, 準確預報並避開了衛星共振點, 為成功挽救B星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研製風雲一號的升級換代產品風雲三號A、B星時, 董瑤海作為總設計師又使該衛星實現了全球、全天候垂直探測,

開啟了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定量被動微波遙感。

但就是這位有著30年航太工作經驗的“老法師”, 在剛接下研製風雲四號衛星總設計師的重任時, 直言自己像“掉進了坑裡”——技術的深坑。 當年, 我國宣佈要在2016年前後發射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 並達到美歐同期衛星水準時, 國際上曾有聲音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因為這意味著這個團隊要在風雲四號一顆衛星上, 解決發達國家十多顆衛星才解決的問題, 難度可想而知。

從坑裡把自己和團隊“撈”出來, 還是得靠坐冷板凳的積累和永不放棄的試驗創新。 董瑤海是團隊裡出了名的“摳細節魔頭”, 用兩個字形容是“執著”, 三個字就是“強迫症”。 在會上問倒設計師的問題,

第二次開會他會接著問, 還不會, 第三次開會再問, 緊緊相逼, 直到把問題解釋清楚, 讓他心裡有底。

再苦不忘航太人的初心

812所風雲四號總裝負責人車臘梅記得相當清楚, 從農曆猴年年初四起到衛星正式發射的2016年12月11日, 她的隊員們就沒有過週末和假日。 “艱巨的型號任務、緊張的節奏, 極高的難度, 真是非常人所能忍。 有時候幾天都休息不了幾個小時。 ”

比如劉瑞芳與孫永雪這對“85後”姐妹花, 為了驗證風雲四號的兩個核心相機能否經受住太陽輻射造成的溫升和干擾, 接下了“全景重現真空狀態下的太陽輻射”的緊要任務。

7月的上海, 兩個姑娘一個穿上包裹嚴實的防護服, 戴上防紫外線眼鏡進到空間狹小的罐中, 一天除了吃飯、睡覺,

基本都在接受太陽輻射的“炙烤”。 而在罐外負責調試工作的另外一人, 則裹上6公斤的防爆服, 冒著爆炸的風險蜷縮在燈室中。 由於長時間被強紫外線照射, 兩位姑娘眼睛酸脹, 全身過敏起斑, 原本清秀白皙的面頰變黑、脫皮。

作為812所風雲四號團隊的總裝負責人, 在風雲四號發射升空的一瞬間, 所有人都在歡呼, 車臘梅卻泣不成聲。 七年來, 她早已把風四當成自己的孩子, 傾注了無數心血, 也對它滿懷期待。 每當孩子有“大動作”, 她都緊張得睡不著, 她錯過了自己女兒的無數個第一次, 卻見證了風四的每一次。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研製團隊用近七年的鑽研, 一道坎一道坎地過, 一座山一座山地越。 因為他們對航太有愛,

再苦再累也不忘初心, 這才有了今天所有核心技術都自主研發、讓世人仰望的風雲四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