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市北傳真」東吳家村的鄉情民風

歡迎關注“微市北”

【新朋友】 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微市北”關注。

【老朋友】 點擊右上角, 分享內容到朋友。

點擊上方綠標, 可收聽主播 鄒夢洋 朗讀音訊

19世紀末, 市北區的遼寧路向北處有一個小村莊為海泊村, 村西是掃帚灘村, 村東即是東吳家村。 東吳家村南側有一條海泊河, 雨季時河水順山勢匯流西去入海。

東吳家村的周邊山嶺起伏、溝壑縱深, 稍南靠近于姑庵處曾有一片由樹木苗圃形成的蔥綠林帶。 村中有南北胡同, 大胡同又連著小胡同。 村裡屋舍儼然, 屋頂全都披著麥秸草, 日子過得好的人家也有鋪上瓦簷的;屋後都留有“滴水”分屋界;用土墼砌起來的山牆一家挨一家。

有的人家屋頂上搭著用來保暖的海草, 年久長出來的“馬虎爪子”秋後開出了茄色小花, 為簡陋的村舍裝點上少許色彩。 受城市居民的影響, 東吳家村的房屋為方便採光, 都拆去了木棱窗改用玻璃窗, 天井裡也用水泥抹了地, 幾隻雞用竹籬圈養著, 女人閒時坐炕上縫補衣物……好一派祥和的鄉村圖景。

東吳家村的村民靠下海捕撈海貨為生, 賣剩下的魚腸、魚頭, 就裝進罎子加鹽鹵發酵後做成帶鹽圪的“魚雜兒”, 這東西就著吃小米餅子或是小米乾飯堪稱美食。 農家有雇工的, 按季節上工, 一天管三頓飯, 農忙時家裡人要備足好飯, 由家裡的媳婦挑著簍子和盛米湯的瓦罐送到坡上給雇工吃。

那時候。 東吳家村還有出門在外做事的人, 離家時家裡要包餃子吃, 意思是吃“元寶”;而從外面回來在家逗留幾天時, 家裡又要擀麵條為出門的人“纏住腳”, 企盼他能在家多住些日子。

過年的時候, 辭灶之後大人孩子興剃光頭, 忌諱不吉之言, 不罵人, 也不打人, 清掃屋舍, 把旮旯都打掃乾淨。 到東鎮採辦年貨, 除夕掛“祝子”, 擺上三牲、供果、茶點、年糕、豆腐, 還有蘸上紅點的大餑餑。 貼上對聯就等五更時下餃子, 如果餃子“碎”了就說“掙”了。

村裡婦女們忙活了一年, 早盼著正月裡輕快輕快。 正月裡, 村裡有辦耍兒的, 踩高蹺、跑旱船, 逗樂了看雜耍的人們, 媳婦們抱著孩子笑聲不斷。 從別村來辦雜耍的,

村裡要管飯吃, 大碗麵條裡放上塊大膘肥豬肉, 就算是“頭等飯”了。 之後也閑不著, 初三媳婦走娘家, 初四初五走姑舅家, 初九蘿蔔會, 十一于姑庵廟會, 十六海雲庵糖球會, 二十三還有閻家山廟會, 真是“耍正月吃正月”。

轉眼開春, 到了清明, 東吳家村的婦女們都要一大早起來, 趕著日頭結伴踏青, 掐一節柏樹枝插在頭髮上“明目清腦”。 清明前後, 像種瓜種豆這樣的農活開始忙了。 等過了端午節, 村民們將艾蒿插在門旁熏蟲, 用大黃米包粽子夾上棗, 喝雄黃酒以解毒;老媽媽喜歡拉五色線, 給孩子纏在手腳和脖子上, 還要紮幾個香荷包給女孩子掛在衣扣上。

再到了八月十五, 皓月之下, 老人小孩都坐在天井處, 長條桌上擺著大盤粉條熬豆腐、韭菜炒雞蛋、大蒜韭菜拌黃瓜、清炒胡蘿蔔片,

大肥豬膘肉切滿盤, 再切開幾隻月餅, 小孩啃著嶗山秋白梨, 大人兒喝著自家釀的地瓜黃酒, 全家齊歡樂。

隨著時代的變遷, 東吳家村早已融入城市的發展。 如今, 看到的都是鱗次櫛比的樓群, 寬闊的大馬路替代了當年村間的阡陌縱橫, 東吳家村已成為城區變遷的見證。

更多內容敬請收聽

每週日18:00-18:30

青島新聞廣播FM107.6

《市北傳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