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機服務市場萬億級,但共用農機必須思考6個問題!

共用, 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共用單車、共用睡眠、共用健身...等等這些共用項目已經火得不行不行的。

這些日, 瀋陽的朋友很興奮。

共用寶馬車來了、這比打的更便宜、更划算。

據新聞報導:大量共用寶馬1系汽車出現在了瀋陽的街頭。 據悉這批寶馬1系汽車是由寶馬提供的“共用汽車”, 不久就會投入使用。

其中, 共用寶馬收費是每公里1.5元, 每天200元封頂。 註冊用戶還可以獲得2次免費使用的機會,

每次不超過5小時。

當然, 農業領域的“共用”呼聲也越來越高。

2017年6月份, 海南省政府宣佈 試點“共用農莊”後, 共用農業的模式被企業家、創業者追捧。

艾米會創辦於2014年, 之前也不溫不火。 但2017年突然火了、這也算得上全國“共用農業”的先行者。

艾米會秉著“全球首創閒置農田共用大計畫”的發展理念,

以“定制共用農場服務運營商”的模式, 以啟動鄉村閒置優質土地為起點, 通過有機胚芽米種植標準化+農業人工程能硬體系統, 建設自營艾米農場, 通過共用的方式, 讓一群城市家庭共同擁有一個農場成為市場熱點, 在獲得安全農產品的同時, 滿足了城市家庭擁抱田園的生活方式。

其實, 幹好共用模式 需要弄清楚幾個要素:

1、閒置產品。 這是共用的先決條件。 只要閒置的才能提供給更多的用戶使用。

2、大體量市場。 大體量就是需求的用戶數量必須大、多, 否則很難賺到錢。 畢竟共用產品的前期投入太大。

3、共用產品的數量。 這其實就是服務能力。 共用需求被挖掘之後, 共用的產品必須要跟上, 才能更好地服務使用者。

二次變現能力。 共用模式並不是靠共用產品賺錢, 而是靠收集用戶的費用通過變現而賺錢。 如果, 你沒有二次變現的能力, 共用模式也註定是一場敗局。

以上4點對於想依靠共用創業的人來說都必須要思考。

話題還是拉回到我們關心的事情——共用農機。

談到農機, 我們先談一下國家對農機的政策及補貼。 其中有1個政策影響深遠。

那就是農機具購置補貼。 這是指國家對農民個人、農場職工、農機專業戶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作業服務組織, 購置和更新農業生產所需的農機具給予的補貼。

這個補貼額度基本上每年都是百億級別。據農業部消息,今年上半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工作全面鋪開。截至6月底,各省已實施中央財政補貼資金41.5億元,已完成全年任務的22%。也就是說,還有100多億元的補貼任務有待完成。

國家為何如此重視農機問題,原因只有一個:推動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就是必須要實現農業機械化作業。

這時候出現在我面前的一個場景:一個村子裡有1台打田機,這台打田機除了給打田機擁有者打完田之外,還會給同村或者鄰村的農戶打田,其中,每畝收取30元服務費。

這也是筆者小時候常常看到的情況。或許,這也就是早期“共用農機”雛形。

我國每年農機行業年需求約6000億-8000億之間,近幾年農機逐步升級,產品價格也隨之高漲,大部分農民不再自購農機,從而改為臨時租用。

隨著近幾年國家大力推進土地流轉,部分大地塊逐年增加,更進一步推動了共用高端農機的到來。

時下,有關“共用農機”的探討已經很多,但今天我們要來研究6個有關共用農機的問題,希望給共用農機經營者、創業者、農民朋友帶來一些思考。

1、誰是共用農機主導者?

農機單價便宜的1萬多,貴的高達百萬。因此,誰來提供這些農機產品。我們先來分析幾類人:

1)農機生產者。作為農機生產企業希望快速賣出自己的產品,因此農機生產企業不可能會來主導。

2)農機經銷商。農機經銷商也是靠銷售農機產品從而獲利,一旦推廣共用農機。這幾乎斷了他們的財路。因此,農機經銷商推行共用也不太可能。

2、共用農機的用戶是誰?

農民不是共用農機的用戶。因為,農民的田地不集中,很難發揮農機的作用。

因此,合作社、大戶才是共用農機的用戶。他們擁有幾十畝、甚至上百畝田地,共用農機才能真正發揮價值。

3、如何調動閒置的農機?

農業是講究時效性的。尤其是遇到自然災害的時候。搶一分鐘就有可能挽救農民一年的收成。

剛剛提到,大戶的農機。當大戶收割完自己的莊稼之後,才有閒置的農機產品出現。然而,莊稼不等人,時間緊迫,如果沒有閒置的農機出現,莊稼就有可能全軍覆沒。

因此,大戶的閒置農機不是共用農機的初衷。

4、誰來操作農機?

農機不像單車。每個能騎自行車的人都可以操作。

但農機的操作需要專人。因此,共用農機需要解決的就是農機手短缺的問題。

雖然,全國有幾百萬的農機手,但對於18萬億的農田來說,這些農機手還是遠遠不夠的。

5、體量的問題

農機服務達萬億級別。但,80%的田地都在農民手裡,不集中是最要命的。

因此,如何把農民的田地集中起來才是實現農機共用的關鍵,大田、規模化、土地集中才有機會推進共用農機模式。

所以,共用農機不是給農民的,而是給合作社、大型家庭農場、大戶們。

6、利潤問題

農業本身就是一個利潤薄的行業。共用農機的利潤包括共用農機的經營者,也包括種植者的利潤。

其中,農民種植一畝田,利潤可能就是幾百元不到。因此,在共用農機的時代下,如何提高農民的收入、如何幫助農民提高利潤就特別關鍵。

當然,對於共用農機的經營者來說,也要算一筆賬,什麼農機最賺錢?

同時,農機專案亟需解決的農機與農業大痛點:

1、單台農機利用率低,資源大量浪費。以小麥機為例:年利用率不足一個月。每年5月20號左右,約40萬輛小麥收割機奔赴河南駐馬店、南陽進行開鐮儀式,參加跨區作業收割小麥,但多數收割機工作不足15天即收割完畢返回,沒有提前形成契約,無法連續作業,多次大跨度轉移,造成大量資源浪費。

2、部分農機收率較低,還是靠人工收割。效率低、人力浪費大且費用較高。其中棉花全國種植面積約4600萬畝以上,機收面積不足40%,甘蔗全面種植面積約2400萬畝,機收面積不足20%。

總結一下,共用農機是農機未來的趨勢。但共用農機還必須要解決人、地、利潤等問題。

否則,共用農機也只是“黃粱夢”而已。

作者:老貓

農業企業經理人、農村創業者、新農人歡迎加入“農俠會”社群,群主微信:

annibaobei0428(備註:姓名+公司+電話)

更多農業重磅新聞、產業報導、乾貨案例,500萬三農領域的行業人都在訂閱公眾號:nyguancha

這個補貼額度基本上每年都是百億級別。據農業部消息,今年上半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工作全面鋪開。截至6月底,各省已實施中央財政補貼資金41.5億元,已完成全年任務的22%。也就是說,還有100多億元的補貼任務有待完成。

國家為何如此重視農機問題,原因只有一個:推動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就是必須要實現農業機械化作業。

這時候出現在我面前的一個場景:一個村子裡有1台打田機,這台打田機除了給打田機擁有者打完田之外,還會給同村或者鄰村的農戶打田,其中,每畝收取30元服務費。

這也是筆者小時候常常看到的情況。或許,這也就是早期“共用農機”雛形。

我國每年農機行業年需求約6000億-8000億之間,近幾年農機逐步升級,產品價格也隨之高漲,大部分農民不再自購農機,從而改為臨時租用。

隨著近幾年國家大力推進土地流轉,部分大地塊逐年增加,更進一步推動了共用高端農機的到來。

時下,有關“共用農機”的探討已經很多,但今天我們要來研究6個有關共用農機的問題,希望給共用農機經營者、創業者、農民朋友帶來一些思考。

1、誰是共用農機主導者?

農機單價便宜的1萬多,貴的高達百萬。因此,誰來提供這些農機產品。我們先來分析幾類人:

1)農機生產者。作為農機生產企業希望快速賣出自己的產品,因此農機生產企業不可能會來主導。

2)農機經銷商。農機經銷商也是靠銷售農機產品從而獲利,一旦推廣共用農機。這幾乎斷了他們的財路。因此,農機經銷商推行共用也不太可能。

2、共用農機的用戶是誰?

農民不是共用農機的用戶。因為,農民的田地不集中,很難發揮農機的作用。

因此,合作社、大戶才是共用農機的用戶。他們擁有幾十畝、甚至上百畝田地,共用農機才能真正發揮價值。

3、如何調動閒置的農機?

農業是講究時效性的。尤其是遇到自然災害的時候。搶一分鐘就有可能挽救農民一年的收成。

剛剛提到,大戶的農機。當大戶收割完自己的莊稼之後,才有閒置的農機產品出現。然而,莊稼不等人,時間緊迫,如果沒有閒置的農機出現,莊稼就有可能全軍覆沒。

因此,大戶的閒置農機不是共用農機的初衷。

4、誰來操作農機?

農機不像單車。每個能騎自行車的人都可以操作。

但農機的操作需要專人。因此,共用農機需要解決的就是農機手短缺的問題。

雖然,全國有幾百萬的農機手,但對於18萬億的農田來說,這些農機手還是遠遠不夠的。

5、體量的問題

農機服務達萬億級別。但,80%的田地都在農民手裡,不集中是最要命的。

因此,如何把農民的田地集中起來才是實現農機共用的關鍵,大田、規模化、土地集中才有機會推進共用農機模式。

所以,共用農機不是給農民的,而是給合作社、大型家庭農場、大戶們。

6、利潤問題

農業本身就是一個利潤薄的行業。共用農機的利潤包括共用農機的經營者,也包括種植者的利潤。

其中,農民種植一畝田,利潤可能就是幾百元不到。因此,在共用農機的時代下,如何提高農民的收入、如何幫助農民提高利潤就特別關鍵。

當然,對於共用農機的經營者來說,也要算一筆賬,什麼農機最賺錢?

同時,農機專案亟需解決的農機與農業大痛點:

1、單台農機利用率低,資源大量浪費。以小麥機為例:年利用率不足一個月。每年5月20號左右,約40萬輛小麥收割機奔赴河南駐馬店、南陽進行開鐮儀式,參加跨區作業收割小麥,但多數收割機工作不足15天即收割完畢返回,沒有提前形成契約,無法連續作業,多次大跨度轉移,造成大量資源浪費。

2、部分農機收率較低,還是靠人工收割。效率低、人力浪費大且費用較高。其中棉花全國種植面積約4600萬畝以上,機收面積不足40%,甘蔗全面種植面積約2400萬畝,機收面積不足20%。

總結一下,共用農機是農機未來的趨勢。但共用農機還必須要解決人、地、利潤等問題。

否則,共用農機也只是“黃粱夢”而已。

作者:老貓

農業企業經理人、農村創業者、新農人歡迎加入“農俠會”社群,群主微信:

annibaobei0428(備註:姓名+公司+電話)

更多農業重磅新聞、產業報導、乾貨案例,500萬三農領域的行業人都在訂閱公眾號:nyguancha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