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傅盛:年輕人成長中的4個關鍵字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 豹米花, 不代表管理智慧立場。 如果您認為標注與事實不符, 請告知我們。

精彩推薦:在公眾號功能表回復關鍵字“案例、課程、歷史、職場、演講、經典、書單”, 即可獲得相應文章和推薦。

文 | 傅盛

編輯 | 敦夢楠 美編 | 李秋傑

導讀:8月4日, 獵豹CEO傅盛在獵豹少年派Cheetah New-2017應屆生專場現場做了分享, 傅盛從切身經歷、思維格局、眼界、方法論出發, 為應屆生們精心準備了4個關鍵字, 助力年輕人迅速成長。 傅盛經常說, “五年後的你, 不是在跟今天的你做對比, 而是和你的那些同齡人作對比。 只有那個時候, 你仍然卓爾不群,

你才會有更多的機會。 ”對於年輕人, 應該怎樣加速成長呢?

時間是年輕人最大的資源。 在座各位都是碩士博士, 學歷都比我高。 但我認為, 比學歷更重要的就是時間。

不管是本科還是博士, 學霸還是學渣, 進入工作後, 所有人都會重新回到同一個起跑線。

因為, 讀大學也就四年, 碩士博士多幾年, 而你工作, 可能要40年甚至更多。 正是這40年, 讓你們的成就, 有了天壤之別。

今天, 獵豹將是在座各位的第一份工作。 如此重要的一個人生節點上, 我為你們準備了幾個成長關鍵字。

第一個關鍵字是:目標和夢想

我近距離接觸過很多大牛, 他們風格迥異, 各有不同。 有的人特別聰明, 比如周鴻禕, 思維運轉極快;有的人跟你連續開會到淩晨還思維高速運轉, 比如雷軍;還有的人說起來話來, 總覺得一個字一個字往外蹦, 比如馬化騰;而李彥宏, 基本上就不怎麼說話。 但他們有一些共同點, 其中特別大的一個共同點就是目標感。

這些人都是目標感極強的人。

我看過很多聰明人, 最終成就一般。

為什麼呢?很重要一點, 就是他們覺得生活就這麼回事, 活好當下就行了。 其實不是這樣。 很早去樹立一個目標, 非常非常重要。 這個目標不夠清晰, 都沒關係, 只要有一個大的方向, 大概的願景, 它就會像燈塔一樣, 在波濤洶湧又無邊無際的大海上, 告訴你要往哪兒走。

我第一次接觸互聯網是在一家公司叫3721, 筆試時有一道題問我, 五年之內想成為什麼人。 我寫, 我想成為CEO。 HR看到這個回答時, 就問我, 你知道CEO是幹嘛的嗎?我說我不知道。 我就是覺得自己可以做管理。 後來, 雖然時間比五年長了一點, 但今天, 我也算是成了一個CEO。

說到夢想和目標, 一定繞不開美國。 回想, 我這一代接受的教育, 從來都是“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 可我第一次去美國, 就覺得不是這樣。 站在斯坦福的草坪前, 我就想, 他們環境又好, 又可經常休假, 每天都在跑步, 最後天天說我們抄襲他, 這不公平啊。 可我又無從反駁。

因為, 很多偉大的創新確實都從他們那裡來的。 後來我想, 核心問題可能在目標。 想像一下, 一百多年前, 自由女神像剛剛建好, 如果你在船上遠遠望見一個巨大的象徵著自由的雕像緩緩放大時, 你一定能感受到這片土地對夢想的推崇。 它是多麼支援你去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

前幾天, 獵豹辦了一場日本網紅聚會。 有兩個美國網紅專門趕來助陣。 他們自己寫歌, 彈奏, 然後演唱。 美國有大量這樣的人。 他們連機票都買不起,

但他們也不太在乎。 他們只有一個追求, 就是讓自己變得不一樣。

也是那一刻, 所以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們中國那套只強調勤奮和努力的思維體系。 雖然當初獵豹也很小, 沒有任何國際業務, 我自己也毫無海外背景, 但我們那時候就敢思考, 能不能做成一家全球化的公司。

我想說明什麼呢?一個人先要有一個大的目標, 才有機會靠近這個目標。 所謂, 取乎其上, 得乎其中;取乎其中, 得乎其下。

我們整個教育特別缺的就是目標感和人生夢想的教育。 我們所有的教育都是技能教育。 發張答題卡, 誰填得好, 誰是優秀學生。 從來沒人教過你, 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或怎麼去給自己樹立目標感。 技能教育是不會告訴你, 如何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下去尋找自己, 去給自己設定一個題目的能力。這跟答題的難度完全不一樣。

我們老是嘲笑美國人數學基本功那麼差,但為什麼最好的數學家誕生在美國呢?因為,他們沒把技能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興趣和目標放在第一位。很多人常說,全民基礎數學能力,中國人比美國人強。但我們忽略了,我們實行的是強化教育,而在美國,如果一個學生對數學很感興趣,中學就有可能接受比本科還要深得多的數學教育。如果這是他的目標。

我們雙方整個教育體系相差很大,核心就在於他們特別重視培養尋找目標的能力。我們經常說,紮克伯格大學輟學了,比爾蓋茨大學輟學了,約伯斯大學也輟學了,好像只有輟學的人才能創業成功。但你不知道的是,人家在中學接受的教育,可能很多層面上已經超越我們的本科教育了。

我想表達的是,今天我們接受的教育,本質都是技能教育,都是在封閉領域中完成一道題的解答的能力。但在一個開放的世界裡,去找到自己的目標,才是真正能讓你受益一生的能力。

當然,也要相信時勢造英雄,機會很重要,沒有錯。但抓住機會的人,目標感一定特別強。

第二個關鍵字是:原則

給自己設立一些基本行事原則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巴菲特有一個合作夥伴叫芒格,他的名氣在中國不如巴菲特大,但他在投資界有巨大影響,也是巴菲特非常強悍的合作夥伴。

芒格曾說,其實我能夠做到這些成就無非就是:第一,找到一些基本原則;第二,按照這些基本原則去嚴格做事。

舉個例子。我最近認識了一個創業者,美團第十號員工,他創辦了水滴互助。現在已經是互聯網保險行業增長速度最快的項目了。他說,自己在大學時就樹立了目標,以後一定要去創業。但他認為,憑他畢業時的能力,做不成的。他必須加入一個牛的團隊去學習。於是他想盡辦法最後進了美團,進去後,玩兒命工作,後來成為美團最年輕的大區經理。

不巧的是,美團從阿裡挖來了一個COO。觀察他的工作一段時間後,給出他兩個選擇:要麼平移去非核心部門,要麼連降兩級向他之前的下屬彙報。你們知道他選擇了什麼嗎?連降兩級。

我問他原因,他說,他的原則就是為創業去學習經驗,去磨煉能力。這個COO說得對,我的業績靠的是個人拼命,而不是靠團隊組織,所以,他寧可去學習管理能力,而不是躲避委屈。這就是尊崇原則。

我自己也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樹立原則。比如說成長原則。我要求自己不要太關注當下能及時得到的回報,而要去看長遠能達到的高度。這個原則本質就是追求自我成長。

所以,從雅虎出來時,我還是去了奇虎,儘管百度給我的待遇比奇虎優厚得多。因為在那裡,我有機會拿到一個產品,並全力以赴做好它。後來大家也看到了,我一手帶起了360。當然,一定有人好奇,為什麼360做到那麼大我又走了呢?還是原則。周鴻禕說,你不要管業務了,工資我也給你加,上市後你也有一大筆錢拿,我當然不會這麼選。因為違反了我的成長原則。

此外,堅持不用直覺判斷的原則。就是絕對不可以拍腦袋做決定。我要求自己遇到事情必須先沉澱,用我的邏輯和思維框架去推演整個事情。這是我的第二個原則。

第三個原則是不被情緒控制。經常有人跟我說,這件事傷害了我。如果我們那麼容易被傷害,歸根結底還是我們自己內心脆弱。

第四個原則是相信概率論。雖然你不能保證自己每次做的決定都是正確的,但你絕對可以提高做出正確決定的概率。如此,通過不斷做出更貼近事實的決定,就能在重要問題上做出正確的決定。

其實,原則就是尺子。你多給自己樹立幾把尺子,做事情就有了規矩。這些規矩就會給你帶來更好的決定。

年輕人剛剛工作,其實本質就是一次再學習。重新學習很多社會知識,行業知識,以及學習怎麼做好一份工作的能力。

原則其實也是一種思維習慣。我們拿大家經常遇到的猶豫和糾結這兩個情緒舉例子。

仔細思考,你會發現它們根本不是性格問題,本質是判斷力不足的表現。我們總誇,誰誰好有勇氣做了什麼決定。我發現不對。這不是比別人果敢與否,而是是否養成了一套思維習慣,或者說判斷原則。

我覺得自己參加工作前五六年,工作效率都很低。因為沒有去總結這些原則。直到我想清楚,猶豫不是性格,而是你不具備那種思維模式時,情況開始變得不一樣。

我一直說離開雅虎,去了360是我比較幸運的決定。其實這背後也有原則——那就是不能因為追求安全而去做一個看似安全的決定。

所以我給大家的建議就是確立自己的原則。你將來一定會遇到各種問題,那時候你就可以把問題寫下來,用你的這些原則去檢測一下。

有一次我跟羅永浩吃飯,他告訴我,如果不是創業,絕無法想像自己這麼懶散的人能變得這麼勤奮。勤奮的本質,還是他早就確定了自己工作的原則。

這樣的原則還可以避免小馬過河的窘境。怎麼講?我面試人時,經常會遇到一些人說,我回去跟老婆商量一下,或者跟父母商量一下。我說,其實你不應該這樣,你應該去考量的是,這件事是否符合自己的行事原則,然後再去說服家人。原因很簡單,他們拿到的信息量和你完全不一樣。

第三個關鍵字是:學習

一定要抱著學習的心態去開始你的工作之旅。芒格80多歲時說,如果我不能淘汰自己一年前的思維模型,這一年我就白過了。

今天,互聯網的出現,時代的變化速度,愈發驚人。這次去臺北,哪裡告訴我開始經常去北京,不願意留在臺北了。因為每次去北京,都覺得變化好大。兩個月沒來,到處都是共用單車了。

這個時代真的跟以往太不一樣。以前,農業文明時期,強調熟能生巧;中醫理論千年不變,老中醫越老越值錢。現在,三四年前的知識很可能都會失效,兩三年積累的工作經驗馬上就會沒用。我們只能通過不斷學習,摸索時代背後的大規律,最後總結成自己的行事原則。

我記得,第一次跟周鴻禕開會時,他說,你做個會議紀要,講了大概兩個小時,而那個會議紀要,我做到了半夜三點。我不斷地去琢磨,為什麼他要這麼講,不斷地去想,去提煉。因為會議紀要需要總結出一些綱領,所以我把整個紀要的要領寫成一行一行,關鍵地方標黑,大點底下有小點,一眼就能看完,還寫了一個簡短的摘要,這樣他看郵件時,哪怕不打開附件,基本也可以知道這個會議講了什麼。

更重要的是,這件事不僅是為上級服務,整理、提煉、反思、深入思考的過程本身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學習。

從此以後,只有有我參加的所有會議,周鴻禕都讓我做會議紀要,看起來是個體力活,其實都是學習。

學習還有個很重要的心態,我總結叫空杯心態,Stay Foolish。當然,真把自己看得很低,這一點,很難。

我當年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心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本科不夠好,開始北漂後又遇到很多困難。回頭看,這反而成了好事。我經常遇見一些優秀的人,就會想這人好聰明,認真學習一下,而不是說,這人太傻了,怎麼怎麼。

就是這樣的心態,給我帶來非常非常大的成長,以致每次,我都能從跟別人的交流中,從會議中,去傾聽,去學習。

第四個關鍵字是:行動

當你有了目標,樹立了原則,又有學習心態,需要的就是不斷用行動來提升自己的認知。通過不斷用實踐去檢驗自己學習的內容,反過來再思考目標,審視原則,最終就會形成一套關於自我成長的、閉環的方法論。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我最胖時到過190斤,減肥減了有40斤,但我減肥首先想到的不是毅力,而是方法論。我總結了一整套減肥大法,嚴格遵循能量理論。一個月就減下了20斤。

減肥之後,又想去跑步,可我跑步真的特別差,1公里都跑不下來。就在我質疑自己是否不適合跑步時,開始鑽研跑步的書。結果發現,人類是長跑之王。

據說很久前,人類的祖先在非洲大草原上看到一隻羚羊,就去追它,一直追到了羚羊吐血而死,最後把它吃了。而人類就是這麼活過來的。其實減肥也一樣。我自己制定訓練計畫後,最近一次半馬,我跑進了2小時。

行動跟興趣是分不開的。如果你對一些事情沒興趣,其實是你沒有深入知道樂趣何在。當你把一件事研究足夠深,就會發現,很多人喜歡它是有道理的。

而興趣仍然只是開始,還有兩件事是行動繞不開的——那就是目標和勤奮。無論是小米,還是獵豹,都遇到過很艱難的瓶頸,我們的解決辦法都是一邊拼一邊學。

年輕人剛剛開始工作,有時候可能會覺得懷才不遇,但我送大家一句話,這是聯想柳傳志當年講給楊元慶的。他說,首先你自己要變得很強。兩隻小雞相見的時候,都不會覺得對方咋樣。因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高看自己,或多或少地低看別人。只有當你變成鴕鳥那麼大時,別的小雞才會承認你的確挺大的。所以做出與眾不同的成績,是唯一能證明自己,並使自己脫穎而出的明智選擇。

人都是一點一點突破自己的能力圈走出來的。今天,年輕人首要考慮的不應該是買房,而是如何成為這個城市前20%優秀的人。這其實是一個大前提。如果能成為這20%當中的人,自然各種福利就有機會去享受。

與此同時,你還要追求爆發性增長,而不是追求一個簡單的社會性平均增長。如果你想自己的人生不斷獲得躍遷,首先就要在自己的工作上足夠出色。

我經常跟很多同事講,五年後的你,不是在跟今天的你做對比,而是和你的那些同齡人作對比。只有那個時候,你仍然卓爾不群,你才會有更多的機會。

我非常希望提供更多機會給年輕人,非常期待年輕人的湧現。因為,公司和個人最終就是相互成就,相互成長。你的工作成果是屬於公司,但工作回饋給你的是難以複製的經驗和能力。

雖然你們都在為公司工作,但更重要是在為自己的成長而工作。這才是我們所有努力最核心的前提。

去給自己設定一個題目的能力。這跟答題的難度完全不一樣。

我們老是嘲笑美國人數學基本功那麼差,但為什麼最好的數學家誕生在美國呢?因為,他們沒把技能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興趣和目標放在第一位。很多人常說,全民基礎數學能力,中國人比美國人強。但我們忽略了,我們實行的是強化教育,而在美國,如果一個學生對數學很感興趣,中學就有可能接受比本科還要深得多的數學教育。如果這是他的目標。

我們雙方整個教育體系相差很大,核心就在於他們特別重視培養尋找目標的能力。我們經常說,紮克伯格大學輟學了,比爾蓋茨大學輟學了,約伯斯大學也輟學了,好像只有輟學的人才能創業成功。但你不知道的是,人家在中學接受的教育,可能很多層面上已經超越我們的本科教育了。

我想表達的是,今天我們接受的教育,本質都是技能教育,都是在封閉領域中完成一道題的解答的能力。但在一個開放的世界裡,去找到自己的目標,才是真正能讓你受益一生的能力。

當然,也要相信時勢造英雄,機會很重要,沒有錯。但抓住機會的人,目標感一定特別強。

第二個關鍵字是:原則

給自己設立一些基本行事原則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巴菲特有一個合作夥伴叫芒格,他的名氣在中國不如巴菲特大,但他在投資界有巨大影響,也是巴菲特非常強悍的合作夥伴。

芒格曾說,其實我能夠做到這些成就無非就是:第一,找到一些基本原則;第二,按照這些基本原則去嚴格做事。

舉個例子。我最近認識了一個創業者,美團第十號員工,他創辦了水滴互助。現在已經是互聯網保險行業增長速度最快的項目了。他說,自己在大學時就樹立了目標,以後一定要去創業。但他認為,憑他畢業時的能力,做不成的。他必須加入一個牛的團隊去學習。於是他想盡辦法最後進了美團,進去後,玩兒命工作,後來成為美團最年輕的大區經理。

不巧的是,美團從阿裡挖來了一個COO。觀察他的工作一段時間後,給出他兩個選擇:要麼平移去非核心部門,要麼連降兩級向他之前的下屬彙報。你們知道他選擇了什麼嗎?連降兩級。

我問他原因,他說,他的原則就是為創業去學習經驗,去磨煉能力。這個COO說得對,我的業績靠的是個人拼命,而不是靠團隊組織,所以,他寧可去學習管理能力,而不是躲避委屈。這就是尊崇原則。

我自己也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樹立原則。比如說成長原則。我要求自己不要太關注當下能及時得到的回報,而要去看長遠能達到的高度。這個原則本質就是追求自我成長。

所以,從雅虎出來時,我還是去了奇虎,儘管百度給我的待遇比奇虎優厚得多。因為在那裡,我有機會拿到一個產品,並全力以赴做好它。後來大家也看到了,我一手帶起了360。當然,一定有人好奇,為什麼360做到那麼大我又走了呢?還是原則。周鴻禕說,你不要管業務了,工資我也給你加,上市後你也有一大筆錢拿,我當然不會這麼選。因為違反了我的成長原則。

此外,堅持不用直覺判斷的原則。就是絕對不可以拍腦袋做決定。我要求自己遇到事情必須先沉澱,用我的邏輯和思維框架去推演整個事情。這是我的第二個原則。

第三個原則是不被情緒控制。經常有人跟我說,這件事傷害了我。如果我們那麼容易被傷害,歸根結底還是我們自己內心脆弱。

第四個原則是相信概率論。雖然你不能保證自己每次做的決定都是正確的,但你絕對可以提高做出正確決定的概率。如此,通過不斷做出更貼近事實的決定,就能在重要問題上做出正確的決定。

其實,原則就是尺子。你多給自己樹立幾把尺子,做事情就有了規矩。這些規矩就會給你帶來更好的決定。

年輕人剛剛工作,其實本質就是一次再學習。重新學習很多社會知識,行業知識,以及學習怎麼做好一份工作的能力。

原則其實也是一種思維習慣。我們拿大家經常遇到的猶豫和糾結這兩個情緒舉例子。

仔細思考,你會發現它們根本不是性格問題,本質是判斷力不足的表現。我們總誇,誰誰好有勇氣做了什麼決定。我發現不對。這不是比別人果敢與否,而是是否養成了一套思維習慣,或者說判斷原則。

我覺得自己參加工作前五六年,工作效率都很低。因為沒有去總結這些原則。直到我想清楚,猶豫不是性格,而是你不具備那種思維模式時,情況開始變得不一樣。

我一直說離開雅虎,去了360是我比較幸運的決定。其實這背後也有原則——那就是不能因為追求安全而去做一個看似安全的決定。

所以我給大家的建議就是確立自己的原則。你將來一定會遇到各種問題,那時候你就可以把問題寫下來,用你的這些原則去檢測一下。

有一次我跟羅永浩吃飯,他告訴我,如果不是創業,絕無法想像自己這麼懶散的人能變得這麼勤奮。勤奮的本質,還是他早就確定了自己工作的原則。

這樣的原則還可以避免小馬過河的窘境。怎麼講?我面試人時,經常會遇到一些人說,我回去跟老婆商量一下,或者跟父母商量一下。我說,其實你不應該這樣,你應該去考量的是,這件事是否符合自己的行事原則,然後再去說服家人。原因很簡單,他們拿到的信息量和你完全不一樣。

第三個關鍵字是:學習

一定要抱著學習的心態去開始你的工作之旅。芒格80多歲時說,如果我不能淘汰自己一年前的思維模型,這一年我就白過了。

今天,互聯網的出現,時代的變化速度,愈發驚人。這次去臺北,哪裡告訴我開始經常去北京,不願意留在臺北了。因為每次去北京,都覺得變化好大。兩個月沒來,到處都是共用單車了。

這個時代真的跟以往太不一樣。以前,農業文明時期,強調熟能生巧;中醫理論千年不變,老中醫越老越值錢。現在,三四年前的知識很可能都會失效,兩三年積累的工作經驗馬上就會沒用。我們只能通過不斷學習,摸索時代背後的大規律,最後總結成自己的行事原則。

我記得,第一次跟周鴻禕開會時,他說,你做個會議紀要,講了大概兩個小時,而那個會議紀要,我做到了半夜三點。我不斷地去琢磨,為什麼他要這麼講,不斷地去想,去提煉。因為會議紀要需要總結出一些綱領,所以我把整個紀要的要領寫成一行一行,關鍵地方標黑,大點底下有小點,一眼就能看完,還寫了一個簡短的摘要,這樣他看郵件時,哪怕不打開附件,基本也可以知道這個會議講了什麼。

更重要的是,這件事不僅是為上級服務,整理、提煉、反思、深入思考的過程本身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學習。

從此以後,只有有我參加的所有會議,周鴻禕都讓我做會議紀要,看起來是個體力活,其實都是學習。

學習還有個很重要的心態,我總結叫空杯心態,Stay Foolish。當然,真把自己看得很低,這一點,很難。

我當年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心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本科不夠好,開始北漂後又遇到很多困難。回頭看,這反而成了好事。我經常遇見一些優秀的人,就會想這人好聰明,認真學習一下,而不是說,這人太傻了,怎麼怎麼。

就是這樣的心態,給我帶來非常非常大的成長,以致每次,我都能從跟別人的交流中,從會議中,去傾聽,去學習。

第四個關鍵字是:行動

當你有了目標,樹立了原則,又有學習心態,需要的就是不斷用行動來提升自己的認知。通過不斷用實踐去檢驗自己學習的內容,反過來再思考目標,審視原則,最終就會形成一套關於自我成長的、閉環的方法論。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我最胖時到過190斤,減肥減了有40斤,但我減肥首先想到的不是毅力,而是方法論。我總結了一整套減肥大法,嚴格遵循能量理論。一個月就減下了20斤。

減肥之後,又想去跑步,可我跑步真的特別差,1公里都跑不下來。就在我質疑自己是否不適合跑步時,開始鑽研跑步的書。結果發現,人類是長跑之王。

據說很久前,人類的祖先在非洲大草原上看到一隻羚羊,就去追它,一直追到了羚羊吐血而死,最後把它吃了。而人類就是這麼活過來的。其實減肥也一樣。我自己制定訓練計畫後,最近一次半馬,我跑進了2小時。

行動跟興趣是分不開的。如果你對一些事情沒興趣,其實是你沒有深入知道樂趣何在。當你把一件事研究足夠深,就會發現,很多人喜歡它是有道理的。

而興趣仍然只是開始,還有兩件事是行動繞不開的——那就是目標和勤奮。無論是小米,還是獵豹,都遇到過很艱難的瓶頸,我們的解決辦法都是一邊拼一邊學。

年輕人剛剛開始工作,有時候可能會覺得懷才不遇,但我送大家一句話,這是聯想柳傳志當年講給楊元慶的。他說,首先你自己要變得很強。兩隻小雞相見的時候,都不會覺得對方咋樣。因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高看自己,或多或少地低看別人。只有當你變成鴕鳥那麼大時,別的小雞才會承認你的確挺大的。所以做出與眾不同的成績,是唯一能證明自己,並使自己脫穎而出的明智選擇。

人都是一點一點突破自己的能力圈走出來的。今天,年輕人首要考慮的不應該是買房,而是如何成為這個城市前20%優秀的人。這其實是一個大前提。如果能成為這20%當中的人,自然各種福利就有機會去享受。

與此同時,你還要追求爆發性增長,而不是追求一個簡單的社會性平均增長。如果你想自己的人生不斷獲得躍遷,首先就要在自己的工作上足夠出色。

我經常跟很多同事講,五年後的你,不是在跟今天的你做對比,而是和你的那些同齡人作對比。只有那個時候,你仍然卓爾不群,你才會有更多的機會。

我非常希望提供更多機會給年輕人,非常期待年輕人的湧現。因為,公司和個人最終就是相互成就,相互成長。你的工作成果是屬於公司,但工作回饋給你的是難以複製的經驗和能力。

雖然你們都在為公司工作,但更重要是在為自己的成長而工作。這才是我們所有努力最核心的前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