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麥黃葉、爛根真急人!快看,是不是這些原因?

免費訂閱: 投稿:858053799@qq.com

閱讀提示:近期正是小麥病蟲害高發期, 不少農民朋友反映小麥出現黃葉、爛根、枯萎等現象, 不知道什麼原因引起, 又該怎樣防治。

近年來, 由於種植結構的調整, 化肥施用量的增加, 小麥根病的發生呈逐年加重的趨勢。 小麥根病主要由以下幾種病原菌引起:小麥紋枯病菌、小麥全蝕病菌、小麥根腐病菌, 其引起的相應根病為小麥紋枯病、小麥全蝕病、小麥根腐病。

一、發生原因:

1、重茬:小麥連年種植, 土壤中的菌源量逐年增加, 造成根病發生率提高。

2、品種抗病弱:感病品種的大面積種植為病害的浸染、繁殖、積累、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寄生條件。

3、施肥不合理:農民重施氮肥, 輕施磷鉀肥、有機肥, 使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 土壤結構惡化, 小麥植株不健壯, 抗逆性能差。

4、管理不當:在生產中, 種植管理粗放, 植株密度大, 通風透光不良, 水澆地、低窪田持水量高, 排水不良。

5、防治不當:小麥拌種只用殺蟲劑, 而不用殺菌劑。

(小麥全蝕病圖)

二、防治對策:

1、選用抗病品種:淘汰感病品種, 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和比較抗病品種。

2、合理施肥:小麥播種前多施土雜肥, 增加土壤有機質, 增施磷鉀肥, 根據地力施用適量的氮肥。

3、輪作倒茬:合理輪作倒茬, 調整種植結構, 採用科學的種植方式。

4、藥劑拌種:小麥播種前用20%粉鏽寧乳油50毫升或10%粉鏽寧可濕性粉劑150克對水2~3公斤,

拌種50公斤。

一、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發病主要原因

1.氣象因素

影響小麥病毒病發生程度的氣象因素主要是溫度和濕度, 對於小麥黃花葉病毒病來說, 秋播後土壤溫度和濕度及翌年小麥返青期的氣溫與發病關係密切。 連續持續5~20℃的溫度與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的病情發展的適宜氣溫高度吻合。

2.小麥播期偏早, 播量大

早播的土溫有利於土壤中禾穀多黏菌休眠孢子萌發侵染, 故來年顯症狀時發病重;遲播則不利於休眠孢子萌發和遊動孢子的侵染, 發病輕;同時, 早播和濫播容易造成冬前麥苗旺長早衰, 使小麥降低了抗病、耐病能力。

3.管理粗放, 措施不到位

多數農戶對病蟲害的認識水準仍停留在“防治”階段,

沒有意識到“預防”的重要性, 只有病蟲害發生到一定程度時, 農戶才開始噴藥防治, 否則就會認為“白花錢”。 據調查, 麥苗開始返青就進行麥田管理的地塊, 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發生較輕, 相反, 管理方式較粗放, 等到麥苗顯症狀在進行管理的地塊發病較重。

4.農事操作不規範

在田間, 小麥黃花葉病毒病呈現隨水流、地勢、機械操作擴展的蔓延勢態;由於農事機械的混合使用, 小麥黃花葉病毒病呈現在多數鄉鎮交叉感染的佈局;再加上農戶種植管理意識薄弱, 自家地塊管理的時候也不考慮土壤傳播的問題, 這就是近幾年岱岳區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發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麥根腐病圖)

二、小麥黃花葉病毒病配套栽培技術

1.輪作倒茬

輪作倒茬是防治土壤傳播病害的關鍵措施。 通過與非寄主作物油菜、馬鈴薯等蔬菜輪作, 能夠改變禾穀多黏菌的生活條件, 達到減少病原菌、減輕病害的目的。

2.選用抗、耐病品種

防治小麥黃花葉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是選用抗病品種。

3.加強田間管理

前茬收穫後及時深耕滅茬, 施用充分腐爛的農家肥, 可以增加農田土壤微生物種類和數量, 抑制病菌的滋長;及時清除田內及周圍雜草;適時遲播, 避開禾穀多黏菌的最適侵染時期;避免通過帶病殘體、病土、農事機具等途徑傳播;禾穀多黏菌侵染小麥根系需要有一定的水分, 整治好內外溝系, 降低田間濕度,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害發生;翌春早劃鋤,

早追施肥料, 增強植株個體的抗耐病能力。

(小麥黃花葉病圖)

4.化學措施

4.1播種前種子消毒

是最常見的第一步減輕病害的方法。 可用600-800倍液的惡黴靈或800-1000倍液的甲霜惡黴靈, 進行拌種, 晾乾後播種。

4.2土壤消毒

可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每平方米拌藥1.5克, 同時可兼治根腐病等。 也可用1200-1500倍液的惡黴靈或1500-2000倍液的甲霜惡黴靈多菌靈消毒。

4.3病害處理

呈現點片發生的地塊, 要注意控制該病毒在田間的大量傳播, 可以對發病的點塊進行藥劑處理(代森錳鋅200倍液灌根), 減少田間傳毒介體的數量;發病較嚴重的麥田, 可施適量速效氮肥, 促進病苗快速恢復生長。 發病地塊可每畝追施尿素5-8公斤以補充營養, 同時噴施20%嗎啉胍 乙銅100克, 加生長調節劑雲苔素內酯10ml, 加葉麵肥磷酸二氫鉀100克,兌水30公斤均勻噴霧。

加葉麵肥磷酸二氫鉀100克,兌水30公斤均勻噴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