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吳若海長篇小說《詩殤》(連載二)

八十年代的作者

第一部

第2章

我一直在追蹤著那個聲音, 還是在念大學的時候, 我就聽見了他的呼喚。 我相信, 他一直在前方引領著我。

我相信, 他就是神明。 我不由想起大四時寫的一組散文詩中的某些片段①:

——我呼喚著你,但我卻不能接近你寧靜的身影。 哦, 我內心的田野啊, 如果你是永恆的, 如果在我的前方有神光燭照, 那麼, 請告訴我, 你在何方?你孤獨的孩子在何方?

——你哭了, 你那聖潔的淚水猛烈地衝擊著我的心;你那飄渺的啜泣聲在我內心的深海點燃了一片片痛苦的火焰。

於是, 我的靈魂從癱瘓中驚醒, 像一隻飛鳥, 正緊緊地追索著你那遠逝的霞光……

——告訴我, 在你寧靜的歌中, 我的心是不是將永遠連接著你那顆廣闊的心, 我的目光是不是將永遠傾注于那清明的世界?

——告訴我, 在你歡樂的園中, 那遠方的少女是不是將永遠在最高的天空用一個不朽的微笑璀璨我痛苦的靈魂?

——讓我跟隨你走吧, 在這道永無止境的路上, 我那永恆的哀思將激起一片片水流般的思想, 讓那最燦爛的霞光, 在你的神殿中, 支撐起我高傲的夕陽……

——在你那充滿芳香的花園的門前, 我向你獻出我的眼淚。

你認識我的眼睛。 但是, 我的淚水卻認識你的心……

——於是, 我跟隨你無形的身影, 像跟隨著一千朵玫瑰花瓣的芳馨。

當我覺醒時, 發現你已經離我而去, 我的心魂呵卻深深地陷入你的腳印。

——哦, 我聽見了哀樂, 多好的哀樂!神明啊, 帶我走吧, 如果你的天堂容不了我, 那就請你把我打入地獄,

打入撒旦的胯下!

我之所以引用這些哀怨的詩句, 將這些淒美的青春的絕望呈現給讀者, 是因為那聲音一直引領著我, 直到我找到麥達小鎮。

畢業後我抗拒了分配, 在社會上遊蕩, 為了生存, 我先是到街頭巷尾賣小報, 後來做家庭教師, 再後來到剛剛成立的市廣播電臺做臨時編輯兼記者, 最後到了一家書店做業務。 但不論我幹什麼, 那聲音一直在遠方呼喚著我, 誘惑著我, 日日夜夜催促著我踏上尋找神明的道路。 終於有一天, 我放棄了收入豐厚的書店業務經理的工作, 登上一列向西行駛的列車, 開始了我的朝聖之旅。

我在離惠陽一百公里的小縣城普順下車, 去看望我的師哥章則詠, 這個比我大十五歲高我兩級的老大哥是當時大名鼎鼎的高校民刊主編和詩歌評論家,

具有一雙令人害怕的詩歌法眼, 許多詩歌次品被他淩厲的目光剝得體無完膚。 他當時在縣文化館工作, 住的是單位的單身宿舍, 那是一間破舊的不足十五平米的老屋, 室內異常簡陋, 四壁斑駁, 除一張小床、一個三抽桌、一架書、幾把一坐上去就“嘰嘰嘎嘎”直響的舊椅子外, 什麼都沒有。 我們很投緣, 天天喝酒, 他非常節制, 一直保持清醒, 我則每喝必爛醉如泥。

我們談論詩歌、神性、人性、魔性, 談論向上的精神和向下的欲望, 談論死亡和永恆……當老大哥看到上面那幾段詩後, 無限感慨:“小陳啊, 你是一堆瘋狂燃燒的大火, 但是請記住, 生命之火燃得越旺, 也就越容易夭折,但願上蒼保佑你。”

他雙手捧著我呈給他的那疊詩稿,反復看了好幾遍,然後將詩稿輕輕放在三抽桌上,開始在小屋子裡來回地踱著步,眼睛朝下,不停地搖頭,不停地歎息,嘴裡不停地念叨著:“詩人,青春,生命力,災難……可惜,可惜。”他突然抬起頭來,一雙眼睛像抓釘一樣釘在我的臉上:“對了,你應該到那裡去!”

向我介紹了雲南西北與四川交界的麥達小鎮。幾年前,章則詠在大學編民刊時,曾經去過一趟雲南大學進行民刊串聯,在那裡認識了一位元咕嚕族青年詩人叫滿生的,談得很投機。滿生告訴他:自己的家鄉民風如何淳樸,風景如何優美,並熱烈邀請他去做客,順便采采風什麼的。但章則詠因為要趕回學校參加畢業考試,沒能成行。

三日之後,我辭別師哥,直奔麥達而去。

李勇 油畫 《無主題系列繪畫風景之十二》(2015)

麥達小鎮位於雲南西北海拔三千米的高原之上,四面群山環繞,鎮區周圍到處是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雪峰,終年積雪不化,全年日照在二百六十日以上,天空藍得令人惶恐,空氣無比清新明淨。這裡春天鳥語花香,夏天涼爽異常,秋天一片金黃,冬天陽光明媚。小鎮下轄八個自然村,有三千多“咕嚕族”原住民和不到一千漢人世世代代在此生活。小鎮占地六十平方公里,其中嘎瓦湖就有三十八平方公里,再加上幾十個大大小小的海子,構成四十一平方公里的水域;剩下的二十餘平方公里則是草原、森林、田野。小鎮由兩條主街(一條石板街,通往鎮尾祭祀場壩;一條碎石街則通向鎮外田野)和三條狹長曲折的巷子組成。街道和巷子兩旁全是清一色的竹樓和木屋,還有那些由浪白和杏黃的柵欄圍成的院落,每家的牆上都繪滿了九頭鳥圖騰和生殖圖騰,以及象徵宇宙生成的日月星辰和風雨雷電。一條澄澈透明的小河穿鎮而過(這條河是從西北方向的嘎瓦湖流出的,經過麥達小鎮向東南方向流入金沙江),河寬約三四十米,水藍得發黑,當地人稱之為“黑水河”,小鎮的居民洗衣洗菜飲水全仗著這條河,黑水河沖斷兩條主街,人們只能在河上架起兩座木橋(一座是石板街上的灰白色木橋叫白橋,一座是碎石街上的黑褐色木橋叫黑橋),以保持街道的通暢。白天的小鎮很寧靜,人們都去勞作了(就連畫畫繡花的男人們也都集中在鎮尾的場壩上),竹木散發出一陣陣幽香,混合著遠遠近近的鳥鳴,蕩漾在空寂的街面上。日落時分是小鎮最熱鬧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將一張小木桌子擺放在門前,上面放滿飯菜,這是全鎮人吃飯的時間。每家人都可以到別家的桌子上去拈菜,別人家的人也可以到自己的桌子上來品嘗美味佳餚,這道獨特的風景使得小鎮每天都像在過節一樣。夜晚全鎮人都將到鎮外參加篝火舞會(這是咕嚕人每天都要舉行的感謝神恩的典儀),火焰、舞影、歌聲、巴烏聲、歡笑聲交匯成一片,仿佛一個剛剛誕生的騷動的星系……

這就是麥達小鎮的一天,也是千百年來當地居民的生活的縮影。這種生活場景給我這個剛剛到來的外來者留下了強烈而深刻的印象。

一個初春的早晨,透明而寧靜,我來到麥達小鎮。頭天晚上,我乘火車到離小鎮五十公里的縣城,連夜坐長途車趕往該鎮。由於山勢險峻,道路崎嶇,加之汽車半路拋錨,足足用了十個小時才到達目的地。停車後,據當地人介紹,還要步行兩公里才能進入鎮子。我順著一條碎石子路走著,穿過大片田野和山丘,田野裡麥苗青青,山丘上野花遍佈;清晨的空氣挾帶著竹木和花草的馨香沁入心脾;幾隻野鴨在不遠處一個閃爍著細碎波光的池塘中嬉戲,仿佛幾個灑在碧綠水面上的黑色的點子,隨風晃動著;一隻白鶴竄入高空,明晃晃地,有如一抹快速移動的光芒撕開淡淡的雲霞,隱入蒼茫深處。我一路呼吸著醉人的空氣,一路欣賞美景,約莫走了半個小時,終於來到鎮中連通石板街的灰白色小木橋旁,並在橋邊的一個石墩上坐了下來。木橋下面,河岸邊排著幾個大小不一的擣衣石砧,在晨曦中反射著青黑色的光芒。一個黑衣少女,大約十八九歲光景,正在石砧上捶打衣物,錘衣棒有節奏地一起一落,發出“綁”“綁”“綁”的聲音。

“妹子,你好!”我大著膽子,向少女吆喝了一聲。明知故問道:“洗衣服嗎?”

“好阿哥,你是外鄉人吧”少女抬頭看了我一眼,“我沒有見過你,這個鎮子的人我都熟,但你我不認識。”

這是一個頗為俊俏的姑娘,橢圓的臉蛋黑裡透紅,一雙大而濕潤的眼睛仿佛沉靜的深潭倒影著天光雲影,濃密的黑髮瀑布般垂落雙肩。她穿一件沿胸部向左肋斜著開叉的黑色上衣,一條黑色的百褶裙幾乎拖到地面上,蓋住了雙腳。

她一邊洗衣服,一邊有一句每一句地和我寒暄著。約莫一頓飯的工夫,衣服洗好了,她用手捋了捋遮住半個臉蛋的黑髮,端起一滿盆紅紅黃黃的衣服,慢慢向我走來。

“好阿哥,你是漢人吧,是來這兒耍的吧?”她將裝滿衣服的木盆放在地上,在我身邊的另一塊石墩上坐下,面向著我,一臉清純,黑色的眸子像兩道閃電射入我的眼睛。“我們這裡很窮,不好耍。”

“哦,我……是來”我低下頭不敢看她,心裡直怦怦亂跳,顯得有些語無倫次,好不容易才定下神來。“我是一個詩人,就相當於你們這裡的歌師,我是來這裡采風的。這裡有房子租嗎?我要在這裡住一段時間。”

“好啊好啊,你不用租房子,我們這裡從來不租房子,我聽阿哥說過,只有你們漢人才興租房子。你就住我家吧,我哥哥應該和你差不多大,他肯定會喜歡你的。”

姑娘告訴我,她叫黑妹,是本鎮祭師的女兒,他爸爸主管這裡的一切祭祀事務,諸如敬獻始祖神、為新生兒祝福施樹,為亡靈招魂等等。他還有個哥哥,叫黑朗,是她爸爸的助手,專門負責念誦咒語和唱各種頌神歌。我問他為什麼新生兒要施樹,她告訴我:在他們這裡,每一個人都有一棵只屬於自己的樹,人出生時母親要親自種下一棵樹,人死時便用這棵樹做成棺材,如果樹中途夭折,或被砍伐,那個與這棵樹緊密相連的人也就會隨之而離開人世。在咕嚕人看來,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始祖神賜予的,人們不能直接見到始祖神,只有通過一棵樹來向始祖神敬獻和感恩,樹是人與神之間的橋樑。生命是連綿不絕的,樹通過種子一代一代生長,人的生命則通過轉世輪回一代一代延續。因而整個族群的生命也就是一個人的生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那麼就到我家去吧。”黑妹拉著我的手,嘴裡不停地哼著小曲,顯得十分天真。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了石板路盡頭的大場壩上,在壩子最西面的一幢暗黃色的二層小竹樓前停了下來。“這就是我家。阿爸,來客人了!”

竹樓裡光線很暗,正中央是一間類似漢人堂屋的屋子,正對大門的牆上掛一幅始祖神九頭鳥的聖像,像前擺著一張供桌,上面擺滿瓜果、糕點、魚頭等祭品。這間屋子四周還有四間屋子,分別是他們的臥房;二樓是一個大通間,是祭司工作的地方,裡面設有祭壇,藏有各種各樣的經書、神咒和通靈法器,祭師平時就在這裡與始祖神對話、替全族人祈福禳災,旁人一概不能進入這片禁地。

我呆立在始祖神像前出神,全身微微戰慄著,仿佛一個赤裸的犧牲橫陳在空曠的祭壇上等待神的臨幸,無疑這個鎮子尤其是祭師家的神秘氛圍感染了我。黑妹給我端來一張凳子,我卻沒有看見,仍然立在那裡發愣,直到祭師從樓上下來,來到我跟前。這是一個約莫五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的個子,瘦削的臉膛,雙目如炬,深刻而寧靜,仿佛可以看穿整個世界,一直看到宇宙的底部似的。他靜靜地看了我片刻,然後越過我的頭頂,看向遠方,一直看入蒼茫深處……突然,他的眼中掠過一抹憂傷,嘴角浮現一絲苦笑,搖搖頭,歎了聲氣又恢復了平靜。

“娃兒啊,你不容易啊!”祭師摸了摸我的前額,眼中閃爍著淚光,慈祥地對我說,“既然來到我們這裡,我們就是一家人了,始祖神會保佑你的。”他忽而提高嗓門喊道:“黑妹,快給客人倒茶,他今晚和你哥哥住。”

祭師上樓去了,不一會兒,一片低沉緩慢的念誦聲響起,仿佛大地的律動回蕩在小竹樓悠悠的清寂之中。黑妹告訴我,這是她阿爸在為我祈福,他一定是看見了我靈魂深處的陰影。黑妹說,每個乾淨的人的靈魂都是敞亮的,直通天宇,只有那些受到妖孽侵害的靈魂才有陰影,不過她阿爸法力很大,一定會幫我消除災殃的。我慢慢品著黑妹為我端上的土茶,滿心的不以為然,我心中就坐著最高的神明,還需要祈求其他的神祇嗎。

“你一定要相信我們,特別是我阿爸。”黑妹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那雙濕潤的大眼睛怔怔地看著我,天真而無邪,好像是在祈求,又像是在命令。“我阿哥待會回來,他會告訴你我們這裡的一切的。”

黑妹出去了,剩下我一個人在堂屋裡陷入沉思,念誦聲一直響著,越來越深沉,越來越平和,有如一道寬闊的河流從我的心魂上漫過……

黑妹是和他的哥哥黑朗一起回來的。這是一個清秀健壯的小夥子,皮膚微黑,臉堂見棱見角,高鼻樑,大眼睛,眼神堅定、深邃、安詳,嘴角總是抿著一絲諧謔的微笑,我第一眼就喜歡上了他。我們很投緣,一見如故,無話不談,他總是噓寒問暖,對我關心備至。他讓我感到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歸到了那個迷失已久的精神的窩巢。我一下子徹底放鬆了,在惠陽的那種孤獨、落寞和與世格格不入的感覺蕩然無存。馬上就是吃晚飯的時間,這是小鎮上一天之中最喧嘩的時刻,我幫助他們兄妹倆將飯桌和板凳搬到街心,然後擺上他們今天的特色菜肴——一小盆安魚②、一盤炸薯片、一盤豆腐燒土豆、一盤涼拌菜薹。黑妹提來一大壺酒,將桌上幾個空碗篩滿,祭師也下樓來了,大家開始吃喝起來。街上的人都端著碗穿梭往來,一會兒夾夾這家的菜,一會兒又夾夾那家的菜,熱鬧非凡。我們這一桌也先後來了好幾撥人,有來夾菜的,有來喝酒的,但是沒有人夾那盆安魚(這是專為我準備的,這道菜是用鯽魚在罎子裡泡制一年以上而成的,奇臭無比,但卻是咕嚕族最高級的菜肴,平時不吃,只有貴賓到來才拿出來享用)。有兩個年輕人吆喝著來到我們桌前坐下喝起酒來,顯然他們是黑朗的鐵哥們。“這是狗蛋,我的好兄弟;”黑朗指著其中一個稍矮的敦實小夥子,又指著另一個竹竿一樣的瘦高個,說道。“這個是滿生,鎮上的中學教師,是我們這裡的秀才。他和你一樣,是個詩人,寫了好多詩的。”那天我喝得爛醉,怎樣進屋睡覺的都記不清了,只記得和那個叫滿生的談論過詩歌,他對朦朧詩和剛剛興起第三代詩歌並不陌生。我仿佛記得滿生還朗誦了一首自己的詩歌,帶著典型的民歌風味,有些幼稚,但卻很純,有一種神秘的宗教感。我很慶倖,一到這裡就遇見這麼好的朋友。

注:①見拙作《靈悟》。②某少數民族接待貴客用的一道菜,用鯽魚在土罎子中自然發酵而成,奇臭無比,令人難以下嚥,但卻是當地最珍貴的菜肴。

(未完待續……接下期連載三)

吳若海:

字任之;自號西南酒狂;三十五歲後號南崗散人;四十五歲後號廢廬主人、觀山湖廢士。嗜酒如命。愛詩如命。好書如命。人稱當代劉伶。1984年畢業于貴州大學中文系,先後出版了《吳若海詩文選》(三卷,分別為長詩選《夢幻交響曲》、抒情詩選《靈魂與風》、散文詩選《微塵.世界》),《南崗選集》(詩古文辭選)等,部分作品被多家國內大型文學刊物《詩刊》、《漢詩年鑒》、《揚子江》、《山花》、《貴州作家》、《中國詩詞》等刊登。其作品包括現代詩、古詩詞、寓言小說、散文、雜文、評論等。創作有新詩集十餘部;散文詩集三部;古文集、詩詞集兩部;小說、散文、評論若干。2005年被《詩家園》雜誌收入《中國二十世紀民間詩人二十家》,人選作品為新箴言體四行詩集《傾聽與隨想》。2008年被收入《世界散文詩人大辭典.華裔卷》。自稱新詩第一;小說第二;舊體詩詞第三;古文第四,書法第五;音樂第六。2011年創辦若海民間文化講堂,至今已有六年之久,舉辦大小講座300餘場(包括應邀到各高校及機關及企事業單位舉行的講座在內)。2012年10月舉辦個人書法展。

也就越容易夭折,但願上蒼保佑你。”

他雙手捧著我呈給他的那疊詩稿,反復看了好幾遍,然後將詩稿輕輕放在三抽桌上,開始在小屋子裡來回地踱著步,眼睛朝下,不停地搖頭,不停地歎息,嘴裡不停地念叨著:“詩人,青春,生命力,災難……可惜,可惜。”他突然抬起頭來,一雙眼睛像抓釘一樣釘在我的臉上:“對了,你應該到那裡去!”

向我介紹了雲南西北與四川交界的麥達小鎮。幾年前,章則詠在大學編民刊時,曾經去過一趟雲南大學進行民刊串聯,在那裡認識了一位元咕嚕族青年詩人叫滿生的,談得很投機。滿生告訴他:自己的家鄉民風如何淳樸,風景如何優美,並熱烈邀請他去做客,順便采采風什麼的。但章則詠因為要趕回學校參加畢業考試,沒能成行。

三日之後,我辭別師哥,直奔麥達而去。

李勇 油畫 《無主題系列繪畫風景之十二》(2015)

麥達小鎮位於雲南西北海拔三千米的高原之上,四面群山環繞,鎮區周圍到處是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雪峰,終年積雪不化,全年日照在二百六十日以上,天空藍得令人惶恐,空氣無比清新明淨。這裡春天鳥語花香,夏天涼爽異常,秋天一片金黃,冬天陽光明媚。小鎮下轄八個自然村,有三千多“咕嚕族”原住民和不到一千漢人世世代代在此生活。小鎮占地六十平方公里,其中嘎瓦湖就有三十八平方公里,再加上幾十個大大小小的海子,構成四十一平方公里的水域;剩下的二十餘平方公里則是草原、森林、田野。小鎮由兩條主街(一條石板街,通往鎮尾祭祀場壩;一條碎石街則通向鎮外田野)和三條狹長曲折的巷子組成。街道和巷子兩旁全是清一色的竹樓和木屋,還有那些由浪白和杏黃的柵欄圍成的院落,每家的牆上都繪滿了九頭鳥圖騰和生殖圖騰,以及象徵宇宙生成的日月星辰和風雨雷電。一條澄澈透明的小河穿鎮而過(這條河是從西北方向的嘎瓦湖流出的,經過麥達小鎮向東南方向流入金沙江),河寬約三四十米,水藍得發黑,當地人稱之為“黑水河”,小鎮的居民洗衣洗菜飲水全仗著這條河,黑水河沖斷兩條主街,人們只能在河上架起兩座木橋(一座是石板街上的灰白色木橋叫白橋,一座是碎石街上的黑褐色木橋叫黑橋),以保持街道的通暢。白天的小鎮很寧靜,人們都去勞作了(就連畫畫繡花的男人們也都集中在鎮尾的場壩上),竹木散發出一陣陣幽香,混合著遠遠近近的鳥鳴,蕩漾在空寂的街面上。日落時分是小鎮最熱鬧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將一張小木桌子擺放在門前,上面放滿飯菜,這是全鎮人吃飯的時間。每家人都可以到別家的桌子上去拈菜,別人家的人也可以到自己的桌子上來品嘗美味佳餚,這道獨特的風景使得小鎮每天都像在過節一樣。夜晚全鎮人都將到鎮外參加篝火舞會(這是咕嚕人每天都要舉行的感謝神恩的典儀),火焰、舞影、歌聲、巴烏聲、歡笑聲交匯成一片,仿佛一個剛剛誕生的騷動的星系……

這就是麥達小鎮的一天,也是千百年來當地居民的生活的縮影。這種生活場景給我這個剛剛到來的外來者留下了強烈而深刻的印象。

一個初春的早晨,透明而寧靜,我來到麥達小鎮。頭天晚上,我乘火車到離小鎮五十公里的縣城,連夜坐長途車趕往該鎮。由於山勢險峻,道路崎嶇,加之汽車半路拋錨,足足用了十個小時才到達目的地。停車後,據當地人介紹,還要步行兩公里才能進入鎮子。我順著一條碎石子路走著,穿過大片田野和山丘,田野裡麥苗青青,山丘上野花遍佈;清晨的空氣挾帶著竹木和花草的馨香沁入心脾;幾隻野鴨在不遠處一個閃爍著細碎波光的池塘中嬉戲,仿佛幾個灑在碧綠水面上的黑色的點子,隨風晃動著;一隻白鶴竄入高空,明晃晃地,有如一抹快速移動的光芒撕開淡淡的雲霞,隱入蒼茫深處。我一路呼吸著醉人的空氣,一路欣賞美景,約莫走了半個小時,終於來到鎮中連通石板街的灰白色小木橋旁,並在橋邊的一個石墩上坐了下來。木橋下面,河岸邊排著幾個大小不一的擣衣石砧,在晨曦中反射著青黑色的光芒。一個黑衣少女,大約十八九歲光景,正在石砧上捶打衣物,錘衣棒有節奏地一起一落,發出“綁”“綁”“綁”的聲音。

“妹子,你好!”我大著膽子,向少女吆喝了一聲。明知故問道:“洗衣服嗎?”

“好阿哥,你是外鄉人吧”少女抬頭看了我一眼,“我沒有見過你,這個鎮子的人我都熟,但你我不認識。”

這是一個頗為俊俏的姑娘,橢圓的臉蛋黑裡透紅,一雙大而濕潤的眼睛仿佛沉靜的深潭倒影著天光雲影,濃密的黑髮瀑布般垂落雙肩。她穿一件沿胸部向左肋斜著開叉的黑色上衣,一條黑色的百褶裙幾乎拖到地面上,蓋住了雙腳。

她一邊洗衣服,一邊有一句每一句地和我寒暄著。約莫一頓飯的工夫,衣服洗好了,她用手捋了捋遮住半個臉蛋的黑髮,端起一滿盆紅紅黃黃的衣服,慢慢向我走來。

“好阿哥,你是漢人吧,是來這兒耍的吧?”她將裝滿衣服的木盆放在地上,在我身邊的另一塊石墩上坐下,面向著我,一臉清純,黑色的眸子像兩道閃電射入我的眼睛。“我們這裡很窮,不好耍。”

“哦,我……是來”我低下頭不敢看她,心裡直怦怦亂跳,顯得有些語無倫次,好不容易才定下神來。“我是一個詩人,就相當於你們這裡的歌師,我是來這裡采風的。這裡有房子租嗎?我要在這裡住一段時間。”

“好啊好啊,你不用租房子,我們這裡從來不租房子,我聽阿哥說過,只有你們漢人才興租房子。你就住我家吧,我哥哥應該和你差不多大,他肯定會喜歡你的。”

姑娘告訴我,她叫黑妹,是本鎮祭師的女兒,他爸爸主管這裡的一切祭祀事務,諸如敬獻始祖神、為新生兒祝福施樹,為亡靈招魂等等。他還有個哥哥,叫黑朗,是她爸爸的助手,專門負責念誦咒語和唱各種頌神歌。我問他為什麼新生兒要施樹,她告訴我:在他們這裡,每一個人都有一棵只屬於自己的樹,人出生時母親要親自種下一棵樹,人死時便用這棵樹做成棺材,如果樹中途夭折,或被砍伐,那個與這棵樹緊密相連的人也就會隨之而離開人世。在咕嚕人看來,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始祖神賜予的,人們不能直接見到始祖神,只有通過一棵樹來向始祖神敬獻和感恩,樹是人與神之間的橋樑。生命是連綿不絕的,樹通過種子一代一代生長,人的生命則通過轉世輪回一代一代延續。因而整個族群的生命也就是一個人的生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那麼就到我家去吧。”黑妹拉著我的手,嘴裡不停地哼著小曲,顯得十分天真。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了石板路盡頭的大場壩上,在壩子最西面的一幢暗黃色的二層小竹樓前停了下來。“這就是我家。阿爸,來客人了!”

竹樓裡光線很暗,正中央是一間類似漢人堂屋的屋子,正對大門的牆上掛一幅始祖神九頭鳥的聖像,像前擺著一張供桌,上面擺滿瓜果、糕點、魚頭等祭品。這間屋子四周還有四間屋子,分別是他們的臥房;二樓是一個大通間,是祭司工作的地方,裡面設有祭壇,藏有各種各樣的經書、神咒和通靈法器,祭師平時就在這裡與始祖神對話、替全族人祈福禳災,旁人一概不能進入這片禁地。

我呆立在始祖神像前出神,全身微微戰慄著,仿佛一個赤裸的犧牲橫陳在空曠的祭壇上等待神的臨幸,無疑這個鎮子尤其是祭師家的神秘氛圍感染了我。黑妹給我端來一張凳子,我卻沒有看見,仍然立在那裡發愣,直到祭師從樓上下來,來到我跟前。這是一個約莫五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的個子,瘦削的臉膛,雙目如炬,深刻而寧靜,仿佛可以看穿整個世界,一直看到宇宙的底部似的。他靜靜地看了我片刻,然後越過我的頭頂,看向遠方,一直看入蒼茫深處……突然,他的眼中掠過一抹憂傷,嘴角浮現一絲苦笑,搖搖頭,歎了聲氣又恢復了平靜。

“娃兒啊,你不容易啊!”祭師摸了摸我的前額,眼中閃爍著淚光,慈祥地對我說,“既然來到我們這裡,我們就是一家人了,始祖神會保佑你的。”他忽而提高嗓門喊道:“黑妹,快給客人倒茶,他今晚和你哥哥住。”

祭師上樓去了,不一會兒,一片低沉緩慢的念誦聲響起,仿佛大地的律動回蕩在小竹樓悠悠的清寂之中。黑妹告訴我,這是她阿爸在為我祈福,他一定是看見了我靈魂深處的陰影。黑妹說,每個乾淨的人的靈魂都是敞亮的,直通天宇,只有那些受到妖孽侵害的靈魂才有陰影,不過她阿爸法力很大,一定會幫我消除災殃的。我慢慢品著黑妹為我端上的土茶,滿心的不以為然,我心中就坐著最高的神明,還需要祈求其他的神祇嗎。

“你一定要相信我們,特別是我阿爸。”黑妹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那雙濕潤的大眼睛怔怔地看著我,天真而無邪,好像是在祈求,又像是在命令。“我阿哥待會回來,他會告訴你我們這裡的一切的。”

黑妹出去了,剩下我一個人在堂屋裡陷入沉思,念誦聲一直響著,越來越深沉,越來越平和,有如一道寬闊的河流從我的心魂上漫過……

黑妹是和他的哥哥黑朗一起回來的。這是一個清秀健壯的小夥子,皮膚微黑,臉堂見棱見角,高鼻樑,大眼睛,眼神堅定、深邃、安詳,嘴角總是抿著一絲諧謔的微笑,我第一眼就喜歡上了他。我們很投緣,一見如故,無話不談,他總是噓寒問暖,對我關心備至。他讓我感到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歸到了那個迷失已久的精神的窩巢。我一下子徹底放鬆了,在惠陽的那種孤獨、落寞和與世格格不入的感覺蕩然無存。馬上就是吃晚飯的時間,這是小鎮上一天之中最喧嘩的時刻,我幫助他們兄妹倆將飯桌和板凳搬到街心,然後擺上他們今天的特色菜肴——一小盆安魚②、一盤炸薯片、一盤豆腐燒土豆、一盤涼拌菜薹。黑妹提來一大壺酒,將桌上幾個空碗篩滿,祭師也下樓來了,大家開始吃喝起來。街上的人都端著碗穿梭往來,一會兒夾夾這家的菜,一會兒又夾夾那家的菜,熱鬧非凡。我們這一桌也先後來了好幾撥人,有來夾菜的,有來喝酒的,但是沒有人夾那盆安魚(這是專為我準備的,這道菜是用鯽魚在罎子裡泡制一年以上而成的,奇臭無比,但卻是咕嚕族最高級的菜肴,平時不吃,只有貴賓到來才拿出來享用)。有兩個年輕人吆喝著來到我們桌前坐下喝起酒來,顯然他們是黑朗的鐵哥們。“這是狗蛋,我的好兄弟;”黑朗指著其中一個稍矮的敦實小夥子,又指著另一個竹竿一樣的瘦高個,說道。“這個是滿生,鎮上的中學教師,是我們這裡的秀才。他和你一樣,是個詩人,寫了好多詩的。”那天我喝得爛醉,怎樣進屋睡覺的都記不清了,只記得和那個叫滿生的談論過詩歌,他對朦朧詩和剛剛興起第三代詩歌並不陌生。我仿佛記得滿生還朗誦了一首自己的詩歌,帶著典型的民歌風味,有些幼稚,但卻很純,有一種神秘的宗教感。我很慶倖,一到這裡就遇見這麼好的朋友。

注:①見拙作《靈悟》。②某少數民族接待貴客用的一道菜,用鯽魚在土罎子中自然發酵而成,奇臭無比,令人難以下嚥,但卻是當地最珍貴的菜肴。

(未完待續……接下期連載三)

吳若海:

字任之;自號西南酒狂;三十五歲後號南崗散人;四十五歲後號廢廬主人、觀山湖廢士。嗜酒如命。愛詩如命。好書如命。人稱當代劉伶。1984年畢業于貴州大學中文系,先後出版了《吳若海詩文選》(三卷,分別為長詩選《夢幻交響曲》、抒情詩選《靈魂與風》、散文詩選《微塵.世界》),《南崗選集》(詩古文辭選)等,部分作品被多家國內大型文學刊物《詩刊》、《漢詩年鑒》、《揚子江》、《山花》、《貴州作家》、《中國詩詞》等刊登。其作品包括現代詩、古詩詞、寓言小說、散文、雜文、評論等。創作有新詩集十餘部;散文詩集三部;古文集、詩詞集兩部;小說、散文、評論若干。2005年被《詩家園》雜誌收入《中國二十世紀民間詩人二十家》,人選作品為新箴言體四行詩集《傾聽與隨想》。2008年被收入《世界散文詩人大辭典.華裔卷》。自稱新詩第一;小說第二;舊體詩詞第三;古文第四,書法第五;音樂第六。2011年創辦若海民間文化講堂,至今已有六年之久,舉辦大小講座300餘場(包括應邀到各高校及機關及企事業單位舉行的講座在內)。2012年10月舉辦個人書法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