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江南都江堰”槎灘陂建於南唐為贛地最早水利工程

我國自古重農, 歷朝歷代無不將“水利灌溉、河防疏泛”列為重要的民生工程, 並建造了許多氣勢恢宏, 舉世推崇的水利工程。 如連通湘、漓二江的廣西靈渠、灌溉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溝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

這些都是古今中外水利史上的奇跡。 其實, 在我省境內也有一座“國寶級”的水利灌溉工程, 它便是位於泰和縣禾市鎮橋豐村境內的槎灘陂。 這座古陂始建於南唐時期, 身為南唐金陵監察禦史的周矩為避唐末之亂, 不得不攜家中老少一路南遷, 遠離戰亂之地, 所幸其女婿楊大中時任吉州改為信實鄉。 清代的高行、信實二鄉共轄14個都, 是現在禾市鎮與螺溪鎮的前身。

據清代、民國時期的史料文字記載, 槎灘陂建成之初, 因條件限制, 能夠自流灌溉的農田只有一小部分, 地勢較高的農田需要借助水車提灌。 雖然提灌不如流灌, 但由於當時這裡缺水乾旱,

提灌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農民們的需求。 所以周中和在他的《槎灘碉石二陂山田記》中寫到:“昔日磽確(指土地堅硬瘠薄)之區, 至是皆沃壤矣。 ”

元代時制定“五彩文約”

使槎灘陂成為公共資源

槎灘陂完工後, 其灌溉之地皆是一片豐收之景。 然而, 有利益就有覬覦者。 元朝至正元年(西元1341年), 當地鄉人羅存伏兄弟, 強行霸佔槎灘陂, 並收取高額費用。 在僧人謝悟軒的協調下, 信實鄉周氏一族與李、蕭、蔣氏幾方在三派院簽定《興複陂田文約》, 約定由周氏出力, 李、蕭、蔣氏出錢, 共同將羅存伏兄弟告官。

經過官府審判, 羅存伏願意將所侵佔的槎灘陂還于周氏, 但此時已經距離周矩修建槎灘陂過去數百年, 古陂出現一些損毀。

槎灘陂水利系統原本由周氏家族維修, 逐漸變成了受益各族共同分擔, 加上李如春、蕭草庭等都參與了槎灘陂水利系統的修築工作。 為了杜絕“以陂謀私”的現象再次發生, 也為了更好地治理陂堰, 當地士紳共同協商, 最終訂立了新的治理制度以及用水公約———“五彩文約”。

“五彩文約”規定, 由當地蕭草庭兄弟、李如春、李如山、周雲從、蔣逸山輪流擔任陂長, 分別稱為“仁、義、禮、智、信”五號, 負責當年的陂田收租與水利治理、維修工作。

“五彩文約”的訂立是區域內地方社會結構和宗族力量變化的結果, 不僅確立了上述幾大家族在水利治理中的法律地位, 而且徹底改變了槎灘陂為周氏獨佔的性質, 使之成為當地百姓的公共資源。

千餘年間歷經數次維修

古陂至今仍灌溉數萬畝良田

在泰和縣博物館, 記者看到槎灘陂分別於元代至正年間,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 清代乾隆年間, 民國四年、二十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如1952年、1965年、1983年, 對槎灘陂壩管道進行了多次改建、擴建, 使其灌溉面積達5萬餘畝, 受益鄉鎮擴大到吉安縣永陽等諸鎮。 肖龍告訴記者:“槎灘陂歷經千餘年, 一直有後人在對它進行維護, 但都是在原址上維修, 改動不大, 完好保留了當初的設計理念。 ”

據瞭解, 2013年, 槎灘陂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並於2016年11月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成為目前江西省內唯一一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如今的槎灘陂不僅僅是一個水利灌溉系統,

它是一處珍貴的文物古跡, 承載著贛鄱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 見證了泰和自然、社會的變遷, 具有突出的歷史、科技、文化和旅遊價值。 ”肖龍說道。

採訪接近尾聲, 記者赤腳走過古坡, 只見陂壩上刻有一串依稀可辨的文字:“春耕秋獲, 閭閶免旱魃之災;麥漸忝油, 黎庶頌陽侯之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