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羅田縣政協探尋板栗產業振興發展之路觀察

湖北日報網消息(通訊員方志東、劉世民、方鳶宇)盛夏時節, 地處大別山南麓的湖北省羅田縣綠蔭蔽日、栗香陣陣, 漫山遍野、掛滿枝頭的板栗球預告著豐收季節的來臨。

“今年我縣板栗迎來了大豐收!我承包的300畝板栗園經過林業的低產林改造, 全部嫁接了優質品種“羊毛栗”和“大紅袍”, 現在畝產預計有兩三百公斤。 這兩天初上市的白殼嫩板栗市場價8塊錢1斤, 我公司生產板栗汁、板栗燉雞湯、速凍板栗仁等產品也不愁原料了!”8月11日, 在羅田縣電視臺播放的《探尋板栗產業發展之路, 重拾羅田板栗輝煌》節目中,

大河岸鎮滾石坳板栗基地承包人、潤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海元喜上眉梢地說。

看到此番情景, 羅田縣政協主席童偉民也倍感欣慰。 因為振興板栗產業, 是該縣政協今年最重要的一個調研協商課題, 縣政協的功夫沒有白費。

堪憂的現狀:“搖錢樹”淪為“養老樹”

“打得幸福從天降, 打得豐收喜訊傳, 打得板栗金燦燦, 打得板栗美名傳, 打得山鄉變了樣, 打得農家笑開了顏……”一曲羅田民歌《打板栗》, 唱出了羅田板栗的興盛景象。

羅田縣是“中國板栗之鄉”、“國家板栗商品基地示範縣”, 種植面積在全國居冠, 幾乎鄉鄉都有板栗基地, 村村都有板栗場, 戶戶都有板栗樹。 板栗, 不僅是羅田的一棵綠化樹、風景樹、鄉愁樹, 也曾經是一棵搖錢樹、致富樹, 曾經是不少家庭上學、看病、建房、大件購置、婚喪嫁娶的主要經濟來源。

“九十年代初, 請一個勞力一天只要幾塊錢, 賣兩斤板栗就可以顧上工錢, 家裡每年產板栗七八千斤, 可收入一萬五千元左右, 兩三年的板栗收入就可蓋起一棟樓房。

可現在打一天的板栗, 工錢都顧不上, 更別說靠板栗蓋樓了!”正如鳳山鎮栗農余松成所說, 近些年來隨著人工成本的上升、生產資料的上漲, 板栗的價格卻徘徊不前, 呈現出“單產低、價格低、效益低”的三低現象。 全縣板栗平均單產不足90公斤, 平均價格每斤2-5元, 每畝年收入幾百元, 導致板栗的比較效益嚴重下滑, 農民生產積極性嚴重受挫。 板栗, 從承載群眾脫貧致富希望的“搖錢樹”, 淪為了給留守老人掙點小錢的“養老樹”。 很多栗園疏於管理, 拋荒嚴重, 一些村甚至準備將栗樹全部砍掉, 改種經濟價值更高的果樹。

板栗面臨的發展困境, 讓羅田縣委、縣政府和全縣幹部群眾憂心忡忡。 今年“兩會”期間, 有20多名政協委員聯名向大會提出振興板栗產業的提案,

縣政協將這一提案列為今年1號重點提案交由縣政府辦理, 並將“振興板栗產業”列為縣政協常委會協商議題。 縣委、縣政府對板栗產業發展高度重視, 縣黨代會、人代會報告均明確提出, 要“大力實施板栗振興計畫, 促進板栗產業健康發展”, 並將此作為重點工作目標。

為助推縣委、縣政府振興板栗產業計畫的實施, 6月中旬至7月中旬, 羅田縣政協組成8個調研組, 分別由主席、副主席帶隊, 部分政協委員、管理部門人員及板栗專家參與, 分赴全縣12個鄉鎮和工業園區, 對50個板栗主產村、200個板栗種植大戶和20家板栗加工銷售企業進行摸底調查, 還先後召開板栗生產、加工、銷售行業代表和專家參加的座談研討會5場,

並遠赴河北遷西縣考察學習, 力求為縣委、縣政府提供科學、全面、準確的決策參考。

細緻的把脈:“小生產”難接“大市場”

在走訪和座談中, 各調研組發現問題比預想的還嚴重。

“以前我們最少每年產五六萬斤, 因為病蟲害嚴重, 去年連打栗子的竹棍都沒動!”這是昔日高產示範園的鳳山鎮豐衣坳板栗園承包人張國同的介紹。

“我村40%的農戶板栗是天種人收,40%的農戶完全放棄了板栗,不管不種也不收,只有20%的農戶進行了耕種或管理。”三裡畈鎮新鋪村黨支部書記肖旺兵作如此分析。

“我們村的200畝板栗場是155家農戶共有的,品種不一,管理粗放,產量低下,村裡想統一進行間伐,但大家都不願意砍自己的樹。這幾年剪枝象、栗實象等病蟲害嚴重,殺蟲的噴霧機要兩千多塊,沒人肯買。去年平均畝產只有30多斤,每斤收購價5塊錢,農民的收益十分微薄。”九資河鎮九資河村委會主任葉成武在座談時反映。

然而,有的調研組也發現了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好典型。

在白廟河鎮富硒板栗專業合作社見到該社董事長周遠春的時候,75歲的他正頂著烈日背扛著幾十斤重的噴霧器給板栗樹補充微量元素。周遠春是華中農業大學畢業的,有著豐富的栗園管理經驗,他運用自己發明並獲國家專利的富硒栽培技術生產的富硒板栗,每斤能賣到10元以上,而且供不應求。周邊10多個村已有200多家農戶加入了他的合作社,板栗面積6000多畝,年產值達百萬元。

勝利鎮紙棚河村委會及近百戶栗農與弘福食品有限公司簽訂協定,對300畝低產板栗林進行改造,由村委會包示範、包組織、包協調,企業包技術指導、包日常管理、包高價收購,農戶包提供板栗樹、包採摘、包品質,形成了“三贏”局面,成為羅田板栗產業扶貧的樣板。

在對板栗加工企業的調研中,也存在這樣鮮明的反差。全縣20家板栗加工企業中,有一大半都在紮堆生產板栗罐頭,不僅技術含量低,而且相互之間惡性競爭,每箱板栗罐頭利潤只有五、六元。而在綠潤、潤和等規模企業,“開口笑”即食板栗、板栗汁等產品精美高端,遠銷海外,市場火爆,效益良好。

這種反差,讓大家看到了零散化與規模化種植、粗放型與科技型管理、粗淺型與精深型加工所產生效益的迥然不同。 “通過這次調研,大家認為,我縣板栗產業面臨的問題是在經濟結構不斷轉型升級、市場供需關係不斷變化的大環境下產生的,這種千家萬戶自種自管和作坊式加工的“小生產”模式,已不能適應“大市場”對品質的需求,導致產量下降、品質不高、價格低迷、市場萎縮、效益低下,這是造成我們板栗發展困境的主因。”在6月30日的調研彙報會上,羅田縣政協副主席閔厚明拋出的觀點贏得廣泛認同。

精准的施策:“小板栗”迎來“大變革”

8月2日,羅田縣政協組織的一場別開生面的“振興板栗產業”專題議政性常委會召開,板栗種植、加工、銷售行業的代表、縣直相關部門負責人及部分政協委員100余人聚集一堂,與縣委書記汪柏坤、副縣長胡盼、縣委辦公室主任趙超、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胡東春及縣政協主席、副主席一起共商羅田板栗振興大計。

“對比出差距。遷西板栗的組織化程度比我們高,創新能力比我們強,市場管道比我們廣,經濟效益比我們好,就是因為他們適應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趨勢,實現了板栗產業的規模化、鏈條化、市場化和品牌化。”帶隊赴河北遷西縣考察的童偉民作如上分析。

“未來十年是健康農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我認為板栗產業也要適應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要求,走集約化、產業化、特色化、品牌化之路。”富硒板栗合作社理事長周遠春開宗明義地提出自己的觀點。

“希望政府結合精准扶貧和‘雙創’基地建設出臺更多政策,在板栗基地建設和加工企業發展上給予一定的扶持,支援栗林向種植大戶和市場主體流轉,帶動我縣板栗產業振興發展。”潤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海元說出自己的心聲。

“要成立板栗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讓我縣的板栗加工企業規範經營,抱團發展,一起把羅田的品牌打出去。”湖北秋碩食品公司董事長李文紅說出自己的建議。

當天會上,一部《縣政協振興板栗產業專題調研紀實》的專題片讓與會者領略了羅田板栗產業發展的歷史輝煌、現實困境和各界心聲。湖北省農科院研究員徐育海等8名代表從不同方面作了專題發言,與會人員展開了面對面地協商討論。《羅田縣板栗產業調研報告》、《遷西板栗產業考察報告》等會議資料也發到了每個與會者手中。

經過一個多月的深入調研和廣泛討論,縣政協調研組最後得出結論,要實現羅田板栗的振興發展,就必須堅持市場導向,走轉型升級的路子,開啟板栗產業的供給側改革。改革現有的生產經營體制、資金投入方式和產品銷售模式,讓“資金跟著農民走、農民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實現由規模數量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由分散經營型向規模經營型轉變,由單一產業型向多元融合型轉變,由粗放管理型向科技創新型轉變,由薄利多銷型向品牌引領型轉變。在此共識上,縣政協形成了報送縣委、縣政府的常委會建議案。

“板栗是羅田幾代人的夢想、幾代人的成果!羅田板栗丟不得,更垮不得;振興羅田板栗等不得,更松不得!縣委將認真研究吸收政協的建議,圍繞品牌、流轉、聯合、融合、服務十個字做文章,努力實現板栗振興的目標!”羅田縣委書記汪柏坤在政協常委會上鄭重宣告。

羅田縣政協圍繞板栗的調研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調研走訪和座談範圍涵蓋了所有的鄉鎮、板栗主產村和加工企業,林業局、農辦、科技局、工商局等主管部門全程參與。縣政協經濟委還與縣電視臺聯合採訪製作了《探尋板栗產業發展之路,重拾羅田板栗輝煌》、《遷西板栗發展經驗》等電視節目20餘期,在“羅田新聞”的黃金檔目播出;在“全媒體”微信公眾號、羅田論壇等網路媒體推送徵求意見函,引來網友熱評如潮。

縣政協的調研建言也得到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縣委、政府將“振興板栗產業”作為全縣中心工作和政府重點實事,分工一名縣級領導幹部牽頭主抓,縣政協建議的制訂《振興板栗產業十年發展規劃》、開展低產林改造、制訂板栗銷售難預案、召開全縣板栗產業振興發展大會、成立板栗行業協會等事項都已提上日程。在縣委、縣政府出臺的《板栗產業精准扶貧“33531工程”》、《羅田縣產業精准扶貧實施辦法》等檔中,對通過流轉栗園、科技應用、觀光採摘、加工銷售、勞力務工和綜合利用等途徑增收的貧困戶以及促進貧困戶增收的板栗加工企業,分別出臺了扶貧補貼和貼息貸款等利惠政策。縣林業局牽頭的低產林改造、病蟲害集中防治、推廣林下經濟、栗園防汛抗旱、生產技術指導等工作也在扎實推進。縣經濟開發區還規劃了專門的板栗食品加工園區,目前已有3家板栗加工企業進駐。

“我相信,只要堅持市場導向,擼起袖子加油幹,羅田板栗一定能重振輝煌!”縣林業局副局長徐向陽對未來充滿信心。

“我村40%的農戶板栗是天種人收,40%的農戶完全放棄了板栗,不管不種也不收,只有20%的農戶進行了耕種或管理。”三裡畈鎮新鋪村黨支部書記肖旺兵作如此分析。

“我們村的200畝板栗場是155家農戶共有的,品種不一,管理粗放,產量低下,村裡想統一進行間伐,但大家都不願意砍自己的樹。這幾年剪枝象、栗實象等病蟲害嚴重,殺蟲的噴霧機要兩千多塊,沒人肯買。去年平均畝產只有30多斤,每斤收購價5塊錢,農民的收益十分微薄。”九資河鎮九資河村委會主任葉成武在座談時反映。

然而,有的調研組也發現了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好典型。

在白廟河鎮富硒板栗專業合作社見到該社董事長周遠春的時候,75歲的他正頂著烈日背扛著幾十斤重的噴霧器給板栗樹補充微量元素。周遠春是華中農業大學畢業的,有著豐富的栗園管理經驗,他運用自己發明並獲國家專利的富硒栽培技術生產的富硒板栗,每斤能賣到10元以上,而且供不應求。周邊10多個村已有200多家農戶加入了他的合作社,板栗面積6000多畝,年產值達百萬元。

勝利鎮紙棚河村委會及近百戶栗農與弘福食品有限公司簽訂協定,對300畝低產板栗林進行改造,由村委會包示範、包組織、包協調,企業包技術指導、包日常管理、包高價收購,農戶包提供板栗樹、包採摘、包品質,形成了“三贏”局面,成為羅田板栗產業扶貧的樣板。

在對板栗加工企業的調研中,也存在這樣鮮明的反差。全縣20家板栗加工企業中,有一大半都在紮堆生產板栗罐頭,不僅技術含量低,而且相互之間惡性競爭,每箱板栗罐頭利潤只有五、六元。而在綠潤、潤和等規模企業,“開口笑”即食板栗、板栗汁等產品精美高端,遠銷海外,市場火爆,效益良好。

這種反差,讓大家看到了零散化與規模化種植、粗放型與科技型管理、粗淺型與精深型加工所產生效益的迥然不同。 “通過這次調研,大家認為,我縣板栗產業面臨的問題是在經濟結構不斷轉型升級、市場供需關係不斷變化的大環境下產生的,這種千家萬戶自種自管和作坊式加工的“小生產”模式,已不能適應“大市場”對品質的需求,導致產量下降、品質不高、價格低迷、市場萎縮、效益低下,這是造成我們板栗發展困境的主因。”在6月30日的調研彙報會上,羅田縣政協副主席閔厚明拋出的觀點贏得廣泛認同。

精准的施策:“小板栗”迎來“大變革”

8月2日,羅田縣政協組織的一場別開生面的“振興板栗產業”專題議政性常委會召開,板栗種植、加工、銷售行業的代表、縣直相關部門負責人及部分政協委員100余人聚集一堂,與縣委書記汪柏坤、副縣長胡盼、縣委辦公室主任趙超、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胡東春及縣政協主席、副主席一起共商羅田板栗振興大計。

“對比出差距。遷西板栗的組織化程度比我們高,創新能力比我們強,市場管道比我們廣,經濟效益比我們好,就是因為他們適應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趨勢,實現了板栗產業的規模化、鏈條化、市場化和品牌化。”帶隊赴河北遷西縣考察的童偉民作如上分析。

“未來十年是健康農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我認為板栗產業也要適應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要求,走集約化、產業化、特色化、品牌化之路。”富硒板栗合作社理事長周遠春開宗明義地提出自己的觀點。

“希望政府結合精准扶貧和‘雙創’基地建設出臺更多政策,在板栗基地建設和加工企業發展上給予一定的扶持,支援栗林向種植大戶和市場主體流轉,帶動我縣板栗產業振興發展。”潤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海元說出自己的心聲。

“要成立板栗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讓我縣的板栗加工企業規範經營,抱團發展,一起把羅田的品牌打出去。”湖北秋碩食品公司董事長李文紅說出自己的建議。

當天會上,一部《縣政協振興板栗產業專題調研紀實》的專題片讓與會者領略了羅田板栗產業發展的歷史輝煌、現實困境和各界心聲。湖北省農科院研究員徐育海等8名代表從不同方面作了專題發言,與會人員展開了面對面地協商討論。《羅田縣板栗產業調研報告》、《遷西板栗產業考察報告》等會議資料也發到了每個與會者手中。

經過一個多月的深入調研和廣泛討論,縣政協調研組最後得出結論,要實現羅田板栗的振興發展,就必須堅持市場導向,走轉型升級的路子,開啟板栗產業的供給側改革。改革現有的生產經營體制、資金投入方式和產品銷售模式,讓“資金跟著農民走、農民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實現由規模數量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由分散經營型向規模經營型轉變,由單一產業型向多元融合型轉變,由粗放管理型向科技創新型轉變,由薄利多銷型向品牌引領型轉變。在此共識上,縣政協形成了報送縣委、縣政府的常委會建議案。

“板栗是羅田幾代人的夢想、幾代人的成果!羅田板栗丟不得,更垮不得;振興羅田板栗等不得,更松不得!縣委將認真研究吸收政協的建議,圍繞品牌、流轉、聯合、融合、服務十個字做文章,努力實現板栗振興的目標!”羅田縣委書記汪柏坤在政協常委會上鄭重宣告。

羅田縣政協圍繞板栗的調研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調研走訪和座談範圍涵蓋了所有的鄉鎮、板栗主產村和加工企業,林業局、農辦、科技局、工商局等主管部門全程參與。縣政協經濟委還與縣電視臺聯合採訪製作了《探尋板栗產業發展之路,重拾羅田板栗輝煌》、《遷西板栗發展經驗》等電視節目20餘期,在“羅田新聞”的黃金檔目播出;在“全媒體”微信公眾號、羅田論壇等網路媒體推送徵求意見函,引來網友熱評如潮。

縣政協的調研建言也得到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縣委、政府將“振興板栗產業”作為全縣中心工作和政府重點實事,分工一名縣級領導幹部牽頭主抓,縣政協建議的制訂《振興板栗產業十年發展規劃》、開展低產林改造、制訂板栗銷售難預案、召開全縣板栗產業振興發展大會、成立板栗行業協會等事項都已提上日程。在縣委、縣政府出臺的《板栗產業精准扶貧“33531工程”》、《羅田縣產業精准扶貧實施辦法》等檔中,對通過流轉栗園、科技應用、觀光採摘、加工銷售、勞力務工和綜合利用等途徑增收的貧困戶以及促進貧困戶增收的板栗加工企業,分別出臺了扶貧補貼和貼息貸款等利惠政策。縣林業局牽頭的低產林改造、病蟲害集中防治、推廣林下經濟、栗園防汛抗旱、生產技術指導等工作也在扎實推進。縣經濟開發區還規劃了專門的板栗食品加工園區,目前已有3家板栗加工企業進駐。

“我相信,只要堅持市場導向,擼起袖子加油幹,羅田板栗一定能重振輝煌!”縣林業局副局長徐向陽對未來充滿信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