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朽的軍魂」回憶三位老鄉烈士

時光流逝, 日月如梭, 轉眼已是三十多年的回憶。 它是痛處的傷疤, 它是傷痛的淚泉, 一提起三位兄弟般的戰友, 就叫人難以靜心,

輾轉難眠。 三十多年前的往事又湧上心頭, 仿佛又回到了八十年代戰火紛飛的那一天——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八日。

那一天, 早上五點五十五分, 一發發憤怒的炮彈像火龍一樣呼嘯著飛舞著劃破寧靜的天空沖向邊境。 半邊天成為一片火海, 地動山搖的老山, 到處是槍炮聲, 呼喊命令聲。 就連遠遠的麻栗坡、南溫河, 都看得見東南方向一片紅光, 形如白天。 那一天, 我們水富的三位老鄉, 鄧大富、杜錫光、楊澤高與其他戰友一樣, 犧牲在了不同的高地上, 將他們年輕的生命獻給了偉大的祖國, 為軍旗增了光添了彩。 一九八一年十月, 水富建縣, 隨即開始徵兵。 當時中越邊境的戰鬥尚未停歇, 電影院每天都在放映邊境作戰或邊民被打死打傷的紀錄片,

有的人當時就打了退堂鼓, 然而絕大多數人還是義無反顧地認真體檢完畢, 成為水富建縣的第一批兵。 我們全縣共五十人, 分別編入了野戰軍的兩個團。

我們到達部隊時, 先期的新兵都已到達。 分到各營新兵連後, 就是緊張的新兵訓練。 由於當時我們絕大多數都是從學校出來進入軍營的, 沒有離開過父母親人, 脫離家庭。 一時離鄉思鄉之情特濃。 有言道“美不美家鄉水, 親不親故鄉人。 ”老鄉與老鄉之間的來往就成為大家思親戀故的表達途徑。 況且, 部隊的佇列訓練也是強化士兵的整體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 戰友之間都是兄弟般的情誼, 更何況是老鄉呢!我們老鄉之間, 每到星期天, 就會一個找一個的玩。

當時沒有通訊設施, 有時往往找不著, 雖然都在營區, 但不在這裡就在那裡, 很難聚齊。

我和三位烈士也是這樣的, 部隊的紀律都很嚴明, 每時每刻都可能有任務, 請假找老鄉都以小時計算, 不得遲回, 否則就得開班會寫檢查, 年輕人自尊心都較強, 誰也不願意為了玩耍往自己臉上抹一點黑, 給親人丟臉。

鄧大富、唐朝劍、羅林森、楊聯緒和我同在一個連隊。 除了新兵一個班訓練外, 都沒有在一起, 但每天都能夠見面。 鄧大富人長得精幹帥氣, 說話彬彬有禮, 對人和藹可親, 深受大家喜愛。 新兵訓練時, 帶兵班長們都是當了五至七年的老兵, 參加過一九七九年的對越自衛反擊老街作戰, 軍事、作風都很過硬, 是連隊中的尖子。

對我們新兵訓練相當嚴格, 要求在三個月的訓練中徹底地把一個個老百姓訓練成合格的軍人, 以適應當時戰鬥的需要。

鄧大富是家中的小兒子, 頭上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 他排行十一, 弟妹都叫他十一哥, 確是家中的寶貝兒子。 他畢業于綏江縣第二中學, 父親鄧德修在綏江縣會儀財政所工作。 哥哥姐姐均已成家。 鄧大富入伍後, 他的老父親在鄰老房子的上面準備給他修一棟房子, 完成做父親的最後一個義務。 只等他三年服役退伍回來……鄧大富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 算得上是富家子弟, 但在他身上卻找不到這樣一點影子。 那樣嚴格艱辛的新兵訓練從來不曾見他叫過苦, 也不曾違規受過罰。 新兵訓練結束時,

他受到了表揚。 當時, 團裡在新兵中找小學教師, 看到他寫的自我評價, 政治學習記錄字跡公正、文筆流暢, 就選中了他去部隊小學教書。

小學裡的學生由兩部分組成, 一部分是團幹部的子女, 這些子女有的很調皮、很難管。 既要把他們教好, 又要把他們管好, 既不能得罪, 也不敢放任, 自己的前途主要就看這部分學生家長評價。 另一部分是當地鄰村的農村學生, 這些學生雖然沒有前面的難教難管, 但也不敢放任馬虎。 因為這是政治任務, 一是支援地方教育, 二是密切軍地軍民關係。 因此, 他知道自己肩上擔子的份量。 更何況他是一個嚴於律己的人, 凡是自己所做的事都力求自己做好。 他說“做任何事情, 不做則已, 做就要用心去做, 否則不如不做。”在他教書的一年中,教輔資料不夠理想時,他就自己掏錢上街去買。僅有的九元錢津貼往往入不敷出,但他為了教好書卻不予計較。老鄉都笑他怎麼不叫團裡來買,他卻說:“書是自己看,無所謂,我教不好,他們學不進,要誤他們一生。而對我的評價好壞只是一時。”他白天教書,晚上備課,批改作業,忙得很少有閒置時間和老鄉們一起玩耍。在他教書的一年中,學生成績都很不錯,得到了團裡的認可。可是,他立志投身軍營,報效祖國,準備報考軍校。在充分教好學生的同時,他利用分分秒秒複習文化知識。但在全團組織的統一輔導時,他因教務在身,而不能很好地參加聽課,只能借戰友的聽課筆記看一看,致使在參加一九八三年的全軍院校考試時,以差八分的成績落選了。團政治處的幹部很理解他的心情。於是,決定調他回到連隊,給他一個複習提高的機會,以待來年考試。

回到連隊後,他被分到七班。部隊上半年的訓練完成後,下半年的訓練就較為高難。主要是越野、過障礙、跳木馬、學雙杠,以及射擊訓練的五、六、七練習等。鄧大富由於是新兵訓練後就去學校的。對於這些訓練科目全部是新的,而且都是實戰科目,掌握不了就意味著你就是戰盲,上了戰場只有等死。因此,在訓練中,他相當刻苦,虛心向戰友請教,在新兵面前也不以老兵自居,做錯了也不怕別人取笑,特別是在夜間射擊科目訓練時,一趴下就是幾個小時,蚊蟲多,有時還會遇上大雨,加之是遊動目標難以捕捉,但他不為這些困難所折服。通過他對自身的嚴格要求,很快就掌握了實戰技能,為他適應後期的臨戰訓練奠定了基礎。

鑒於他能吃苦耐勞,又有上進心。8月,連支部討論培養入黨物件裡,鄧大富和我們共四人被確定為一九八二年度兵的黨員發展物件,要求我們馬上寫申請,以促進連隊的組織建設,但當時都認為自己差距太大未寫。

9月,連隊文書辛炳燦考上陸軍學校走了,鄧大富被調到隊部任文書,接替辛炳燦的工作。11月,老兵退伍後,攻打老山的時間已大致確定下來。這時軍營裡一片沸騰,要求參戰入黨的戰士都寫了請戰書、入黨申請書。鄧大富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我要求入黨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利益,而是為了在戰鬥中更好地鍛煉自己,通過戰爭的洗禮使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軍人。在戰鬥中,為黨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申請交上去後,他就嚴格按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

此時,新兵剛剛踏進軍營。部隊為了完成一年一拉練的訓練計畫,舉行了拉練。時間為五天。可是,駐地遇上了百年少見的大雪,幾十公分厚的積雪把大地壓得嚴嚴實實的,根本分不清路、溝、河、坎。行軍中,往往是三步兩跟頭,不知摔了多少跤。許多新兵都哭了起來。士氣是戰鬥能否勝利的關鍵。鄧大富在行軍途中時時關心著這些小弟弟,用大哥哥的情懷溫暖他們,使他們感受到部隊戰友之間兄弟般的關懷,不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他一會兒幫他們扛一扛武器,一會兒幫他們背一背背包,上坎時拉一把,過溝時牽一下,休息時拉拉家常,傷心時安慰幾句。教他們如何防凍瘡,如何抗疲勞,叫他們在行進中唱唱歌忘記辛苦。新兵的哭聲少了,笑聲多了,同時對他產生了好感。回到營區後,新兵經常給他洗衣服,主動給他打飯。

拉練結束後,部隊休整了兩天,新兵還沒有從疲勞中恢復就投入短暫的新兵訓練,根據戰鬥任務,新兵的訓練也作了很大的調整,沒有像往年一樣把新兵分開訓練,而是各營組織針對作戰物件進行山嶽叢林地的訓練。由原來七天一休息改為十天一休息,訓練的內容十天一調整。

鄧大富在連部,其工作主要是收集各班排的訓練情況,總結經驗教訓,形成材料上報營部隨時掌握分析訓練存在的問題,及時建議調整。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打緊時間參加訓練,特別是為增強體力每天早上起床後向山上進行的衝鋒性跑步,他儘量天天堅持,不願缺席。他知道只有強壯的體力才能適應戰鬥的需要,做到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轉眼兩個多月過去了,黨支部經過他回到連隊後這段時間的考察,認為他已基本符合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一致同意批准他為預備黨員。

2月16日,部隊接到了向前線開進的命令。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們於下午3點吃過聚餐飯在足球場上車,運送我們的是汽車二十二團。當時以為是直接上戰場,大家都剃成了光頭,帶了乾糧和罐頭、解毒片,清一色的綁腿、鋼盔帽,子彈全部上了槍。營區的喇叭反復播放著《再見吧,媽媽》的歌曲,歌聲給出征的營區增添了莊重和緊迫感,使氣氛變得很凝重,留守的戰士和團裡隨軍的家屬站在路邊和房角的高坎上目送著親人們上車,那依戀不舍之情掛在臉上,企盼留在心頭。下午5時許,我們離開了營區,途經昆明市區時,有些老兵將鋼盔脫下,露出光頭給行人敬禮,引來許多圍觀群眾的哄笑。

我們連的幾個老鄉,分乘在四輛車上,經過四夜的行車,於2月20日早上6時許到達麻栗坡縣南溫河公社,隨即進往漫莊。行車途中,每天到達宿營地後,由鄧大富跑各班收集夜間行進中的情況,到達人員、傷病、武器彈藥等,匯總登記後,無論多辛苦,都要及時檢查報告營部。每天下午上車後,也要清點上報,所以他是比較辛苦的,每天見面都是那短暫地打一聲招呼就走了。到了漫莊後,我們還是以連為單位食宿,除駕駛班住南溫河外,我們這個戰鬥班和連部炊事班分住四五戶人家。白天學習總結,晚上出去臨戰訓練,都是根據各自的作戰任務設計的。我們所在的一營負責穿梭迂回切斷敵人的退路,任務艱巨,而訓練單調辛苦,每天晚上吃過飯,摸黑走一個通宵,黎明時發起攻擊佔領高地。鄧大富和我們一道每天堅持訓練,以適應戰鬥的需要。

大約3月12日至15日,由副師長帶隊組織了一次全團性的綜合演練。用車把我們拉到一座山上,白天休息,晚上進行長途跋涉後穿插進攻。可是,天公不作美,那天晚上近兩點左右下了大暴雨,瘋狂的雨足足下了三四個小時,衣褲纏得身體一點都邁不動步,雨聲掩蓋了黑夜,沒有閃電和雷聲,人猶如生活在深海中,周圍一片漆黑。有的戰士鬧了情緒,不聽從指揮。鄧大富由於連續的訓練,加之那晚淋了透雨,第二天就病倒了。我沒見他來打飯,一問通訊員才知道。於是,我利用上午看營地的機會到他的住處看望了他。他躺在地鋪上,連部所有人員都不在,我們的交談很隨和。我說:“老鄉,怎麼搞的?吃藥了嗎?”他說:“周身不舒服,沒有一點力氣,藥吃過了,老趙給了藥。”“早點好喲,別上不了戰場。” “但願早點好。”“我還以為我該死呢,上不了戰場,前兩天我也病了。”他說:“哪裡會呢!你不是已經好了嗎?”因為,當時如果確定是重病號,就會安排留守南溫河,但是,絕大多數人都不會這麼想,年輕人的自尊心都很強,要當“英雄”不當狗熊。哪怕死也甘願死在戰場上。要是平時,連裡的“病號”特別多。“是呀,那你就快點好吧,不然就太不值了,千里迢迢來這裡躺起。”“想必也不會的,給家裡寫信了嗎?”“你也知道,寫了叫他們怪擔心,我只說拉練要幾個月叫他們別來信,只給昭師的妹妹寫了信。”“哦,昭師我也有個妹妹。”“那可能她們是同學。”“以後萬一有什麼事,就互相告訴一聲吧。”我們交談了很久,他從挎包裡摸出了自己的筆記,其中有一首懷念昆明風景的詩,他自己很欣賞,但我已記不起內容了。這就是我和大富的最後一次長談。

4月2日,我方在廣西、雲南邊境對越方陣地實施炮擊,每天10-20分鐘,炮擊時間不定。我們所要攻打的老山、者陰山已在其中,攻擊的目的在於麻痹敵人。戰鬥的槍聲已越來越近,訓練已越來緊,越來越累。鄧大富的病雖然好了,但看上去人瘦了許多,他仍然打起精神參加每天每晚的訓練。4月8日,部隊嚴禁一切人員外出。《戰地之聲》報經常發佈炮擊情況。20日左右,每個戰士都給自己的親人寫了一封信,有的直接寫成遺書,壓在自己的背包裡。鄧大富也和大家一樣,草率地寫了一份,沒有更多的豪言壯語,只有簡單樸素的語言,說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定按黨員要求自己,叫雙老保重身體,不必為自己擔心,有幸回來時,會及時給他們寫信的。不足一篇紙的遺書,顯得實在而不拖泥帶水,卻是南疆兒女的一顆赤子之心。

4月23日,在營地後山的小杉林平地裡,我們營舉行了出征前的誓師大會,師首長宣讀了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下達的作戰令。團領導下達了一營的攻擊任務,擔負主攻任務分隊的領導作宣誓發言。首長給他們披紅掛彩。全營官兵向團裡宣誓誓死完成作戰任務。24日下午,在駐地諾家的院壩裡,連裡舉行了戰前動員,每個人都要表態下決心,鄧大富也不例外。他說:“我是新黨員,我有決心有信心完成戰鬥任務,在戰鬥中,嚴格按入黨誓言要求自己,發揚兩不怕精神,衝鋒在前,退卻在後,不辱使命,為軍旗黨旗增光添彩,爭取立功受獎,向親人報喜。”

25日,部隊全副武裝拉到了南溫河,又返回了駐地。26日12時,我們又從漫莊出發了。汽車把我們從南溫河送至娜細後就調頭走了。天空中霧氣很大,連續幾天都是這樣,我們走了很長一段平路後,才是坡路。全連按班排行進,幾個老鄉都沒有在一塊兒,天近黑時到了一個村子,老百姓站在路邊給我們送水。部隊叫大家吃足後,灌滿水壺。這時,一連的老鄉鄧和金碰上了鄧大富,鄧大富說:“家們,有解毒片嗎?”“我只有兩片了。” “那算了吧。”大家吃過乾糧,天黑定後,我們又出發了。漆黑的夜晚,我們摸索著前進,紮在手腕上的白毛巾一點兒也不管用。摸索中有的戰友掉下坎去,大家忙著用帶子把他拖起,平路過後上坡,而後一直是下坡,既不敢打手電、抽煙,也不敢發出聲響。第二天六時許一看,一個大深灣,我們走了一個晚上,其中有熟地,荒著的稻田,因為對面就是八裡河東山越軍的控制範圍,我們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

此時,我們已達到了老山半坡的小村子馬黑。由於戰爭,老百姓已被轉移到了後方,只有一兩名老百姓留下來當嚮導。上級傳令各人挖貓耳洞防炮,但仍然有人不想挖。幹部督查著大家,鄧大富就在我下面十幾米的地方挖貓耳洞。這時,先期出來的偵察連老鄉薛家毅到處找著老鄉提醒大家防炮,同時看望一下大家。鄧大富挖好後就與指導員一起蹲著睡了一覺。我隨後住進了薛家毅住的老百姓的貓耳洞。

27日下午5時許,我們吃過乾糧,又出發了。鄧大富所帶的東西有手榴彈、望遠鏡、衝鋒槍、公事包、收音機等。兩枚手榴彈,一枚是殺敵彈,一枚是充彩彈。望遠鏡是指導員指揮作戰觀察用的,衝鋒槍是打擊敵人保護指導員和自己的,公事包裡裝有全連戰士的決心書和入黨申請書等,收音機是指導員特別要他帶上的,指導員說:“要叫全連戰士在老山上親耳聽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表彰我們收復老山的聲音。”腰帶和子彈帶把這些東西緊緊地固定在了身上,腿上是綁腿,腳上是防刺鞋。

一路上,行進的速度都很慢,一是草深林密、坡陡路滑,二是偵察兵在前面帶路必須十分謹慎地探雷排雷。三個小時左右後,天已經黑了,我們到達了80號高地。鄧大富緊隨在指導員身後,肩上壓痛了用手往上提一提,行進中,沒有一點響聲,由於土質比較疏鬆,前面的戰友已把路走得很光滑了,有時是上前一步,退後幾步。有的地方完全靠四肢爬上去,行進中,蚊子很倡狂,在臉上手上咬,多得似乎伸手就可以抓住一大把,但沒有聽到有人打蚊子的聲音。誰都知道,聲音一出就意味著暴露目標,擾亂整個作戰計畫,毀掉全部戰友。隊伍停下後,坐在地上都是很濃的露水,濕透了衣服,鑽心刺骨的冷。從馬黑到主峰,垂直落差就八百多米,卻有一山四季之感。部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28日淩晨2點左右,鄧大富也越過81、85、1214高地達77號高地一線,上面是48、49、51高地。我們距敵人就只是幾十至一百多米的距離。周圍靜悄悄的,沒有一絲響動,只有蚊子在叮咬著戰士們的面部、頸部,疲憊的雙眼剛剛合上,又被叮醒了,到處都是疙瘩,雖然當時誰也不完全清楚自己在哪一個高地,但都知道自己是在生死未蔔的戰場。時間在一秒一秒地過去,螢火蟲閃著銀光無憂無慮地飛來飛去。指導員不時地摸出夜光錶看一看。5點時,他再也沒有了困意,距離進攻的時間只有五十多分鐘,他思念遠在昆明的妻子和女兒,妻子所在的農藥廠效益不是很好,加之她又多病,女兒在上小學,他又怎能不掛念呢。全連幾十人都分到了步兵排,每個人都在他腦海中呈現,各班的任務已清楚,他又在心中過目了一遍。5點30分,他往後摸去,摸著了鄧大富的腿,搖醒了他,接著一個搖一個,給一個有情況的提示。大家迅速檢查著裝,子彈上膛,保險打開。一個一個地朝前挪動著身體注視著前上方。5點40分,5點50分,時間越來越近、天已經要亮了,所有的人都緊張地等待著。5點50分,三發紅色信號彈升空而起,所有的炮彈呼嘯著傾瀉在山頂上。對講機全部打開了,各排都在報告自己所在的位置,同時組織開闢通路,上級在下達命令,調整步驟。炮聲槍聲喊聲響成一片。鄧大富的戰地任務是:保護指導員,搶救包紮傷患,收集班排情況,傳達命令。

第一排炮傾瀉過後,第二排跟蹤而來,一顆顆炮彈在我們前面開花。我們借著炮火向陣地上沖去,步兵在用導爆繩開闢通路,沒有導爆繩的沒顧得想就直接向前沖去。鄧大富跟著指導員變換路線奔跑,子彈在頭上飛嘯,炮彈在四周炸響。這裡的炮彈是敵人攔截我們的,因為對方知道,上面是他防守的陣地,下面是光石灘、陡岩,人根本難以通過。陡地上他們用小炮、高射機槍等對我們實行還擊,重要地段都有暗堡。我們一營的穿插處在兩面夾擊之中。這時,身邊的戰友已犧牲了四人,受傷的戰友正待包紮。敵人的炮彈像雨點般落在我們中間,鄧大富一邊判斷著炮彈的落腳點,一邊眼疾手快地包紮著傷患,一邊注意到指導員的位置。當他包紮好第二個傷患後,準備用自己的急救包包紮另一位戰友時,“轟”的一聲,一發炮彈在身後炸響,他本能地返轉身,撲向指導員,可是已經晚了,只見指導員面部頸部盡是血,嘴下已沒有皮肉,胸部的衣服已被炸爛,話說得相當艱難,手比劃著,“轉告……嫂子,多……保重,一定……攻下……老山。”這時,他不知道是指導員叫自己難受,還是什麼原因,自己的眼淚奪眶而出,灑落在地上,胸中特別的痛。呼吸困難,他咬緊牙關,將指導員的傷口包好,和戰友將指導員放好。指導員的雙眼慢慢地就沒有動了……炮彈還在炸響,他越來越覺得不對,找遍全身沒有發現傷處,“老趙!”衛生員趙榮祥過來了,老鄉羅林森也過來了,鄧大富臥在地上,他倆給他作了全面檢查,“什麼地方受傷了?”“只是心裡難受。”細心的他倆在他右後背找到了一個細小的傷口,沒有血外流。羅林森迅速拿出自己的急救包,“唰”的一聲撕爛了紗布,和趙榮祥給他包好。鄧大富感激地望著兩位戰友,說“謝謝!”羅林森接著往高地上沖去。這時,後面的擔架隊已上來,趙榮祥將鄧大富交給了擔架隊。擔架隊許多人都認識他,迅速把他往山下抬。可是,當抬到半山腰時,由於內出血,鄧大富犧牲在了戰友的擔架上,鑽心的痛一路上也沒有聽見他叫過一聲。這些戰友一直把他抬到了公路上,交給了後勤組。

當羅林森受傷經過鄧大富受傷的地方時,沒有見著鄧大富。只有十多個烈士躺在那裡,胸圍幾十公分大的樹木和碗粗的竹子倒在其中。

經過我們前仆後繼浴血奮戰,老山已經被我們收復,可是,指導員和鄧大富沒有聽到這勝利的消息。4月30日,全面清理我們的烈士後,把他們抬下陣地,在山下用清水洗去他們身上的戰塵,換上新裝,運至麻栗坡烈士陵園安葬。

半個月後,我們撤到了南溫河,我將鄧大富犧牲的消息委婉地告訴了他在昭師讀書的妹妹,但她們認為大富還活著(當時還是保密期)。一直到部隊返回營區,正式發函通知,他的家人才知道,他的母親當時就大病了一場。

杜錫光和我是相鄰兩個大隊的,我們考兵時才認識。微胖的個子在三位烈士中是較結實的,來自銅鑼壩大山腳下。走出大山嚮往世界是每個山村孩子的意願。杜錫光在家中是老大,下邊是妹妹,生產剛到戶的農村更需要勞動力,可是他卻有心從軍,義無反顧地報名參軍。

到了部隊後,他被分到了四連,當是四連和七連是我們團的生產連隊。在沒有戰鬥任務的時候,首先打緊安排完成訓練任務,就去種生產,生產基地距營區很遠。杜錫光三個月的新兵訓練後就與我們分開了。要等到訓練的時候才回營區,所以多數時間我們都找不著他。由於他來自山區,能吃苦耐勞,加之是長子,勞動鍛煉有較好的基礎,所以在幹活時是一個好手,一天的農活下來,從不曾見他喊累。生產如此,訓練也一樣,所以大家都喜歡他。八二、八三年兩季生產收穫後,他們就轉入了艱苦的臨戰訓練。經過兩年時間的磨煉,他已是連隊骨幹。班裡的主要戰鬥力,要求各種戰略戰術全面掌握,步槍、衝鋒槍、機槍、四零火箭筒樣樣精通。一個班裡的兵力部置是否恰當,直接影響著這個班的戰鬥任務是否能夠完成。整個戰鬥能否取勝都與每個戰鬥員有直接的利害關係。作戰任務確定後,他是班裡的輕機槍射手。一個班的任務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與機槍火力有關,有言道“老兵怕機槍,新兵怕火炮”就是這個道理。他領受任務後,知道這些利害。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自己生還的可能有多少,他是一清二楚的。他思念自己的親人。可是,通信卻不能告訴他們這一切叫他傷心掛念。在南溫河寨子上,他趴在地鋪上將自己一腔孝心和對祖國的忠誠寫進了遺書,打進了背包。

4月26日,二營繼三營之後,集結到了馬黑。根據全團作戰任務的安排:一營從左側穿插至107號高地並奪取,切斷敵的退路。三營打主攻,正面佔領主峰。二營從右側20、22號高地向45、46、47等高地向主峰包抄。全團形成正面打擊左右包抄的合力,立足於全殲守敵。

四連的進攻目標為43、44、45、47高地,切斷敵人退路,與一營合攏。要求力爭在20分鐘內完成任務,杜錫光所在的二排四班負責43號高地右側進攻,向47高地發展。28日2時許,他們也全部進入43號高地前沿,工兵在前邊謹慎地排雷,其他同志警惕地注視著周圍的一切,生怕有異常情況,時間就在這樣的緊張和無奈中過去。早上6時許,總攻的炮聲打響了。排長、班長高聲地命令著大家各自按任務展開作業。爆破手迅速發射導爆繩,開闢通路,杜錫光眼疾手快搶佔著有利地形,將已經上好彈盒的機槍飛快地架在了地坎上。這時,我軍的第一輪炮打過後,越軍趁著間隙就向我進攻戰士開火,只聽前面槍聲響起,子彈在密林中穿梭,越軍的後方炮火已向我方轟擊,戰友們這時有人已倒下,有人已負傷。杜錫光瞧准機會,“嗒……”放了出去,隨後翻身跳到右邊大樹下,他射去的地方撲來了一串子彈。借著大樹對準對方又是一梭子彈。“子彈”起身向左前一個彈坑跑去,副射手迅速遞上了彈盒,緊跟其後,“注意隱蔽,機槍掩護!”這時班長已下達命令,並用手一指,杜錫光朝著班長所指方向,猛力射擊,火箭筒步槍手趁機向前推進。這時大家也沒有顧及是否踩響地雷,只是儘量朝炸過的地方跑去,同時判斷對方的槍聲。杜錫光射完剛剛走出兩步,一發炮彈在他右側炸響,看來是他的射擊過長引來了敵人的打擊,他倒下了,彈片打進了他的頸動脈,副射手不顧一切地跑了過來,“老兵,老兵!”撕破急救包給他包紮,班長跑過來,只見他前胸直流血,已經不行了,但卻把機槍遞給副射手,“上……”兩眼望著高地,一種不甘心的表情,班長和副射手將他放好,轉身又向前跑去。杜錫光就這樣犧牲在了43與47號高地之間。

回到營區,我帶著老鄉的託付到四連找到了他生前的戰友文志標、王安祥、塗學勇,瞭解了他犧牲的經過。副射手文志標,這位來自硯山縣的新兵懷著沉重的心情講述這一切後說:“如果沒有老杜不斷提醒和呵護,他可能也犧牲了。平時裡老杜都很關心愛護他,教了他許多戰術,使自己在很短的時間裡得到掌握,在戰場上得了運用,我很懷念他。”

杜錫光犧牲後,遺書被部隊清理送回了家鄉,一九八五年在水富《滋蘭》上發表。其實,老山上的士兵就如那樸實的老山蘭,因為與老山蘭相濡以沫,生死與共,都會唱《老山蘭》這支歌,以敘那一段老山情,絢懷革命烈士。

楊澤高,新安村人,家中的小弟弟,瘦高的個子顯得精明能幹,來自並不富裕的農家。今天到他家時,他的老母親還在地裡摸爬滾打。那失去兒子的傷痛,由於久遠和這艱辛的生活,已使她那傷口被時光的年輪撫平了,顯得那麼平靜自然,但卻不失咱無數老母親的風度——平凡而偉大。

到部隊後,他被分在炮二連火力分隊,由於他凡事都很努力很快就納入了尖子培養,先後參加了團、師、軍組織的骨幹培訓,被評為團裡的“雙文明”先進個人。一九八二年底擔任了副班長,一九八三年經過軍集訓隊後擔任了班長,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兵頭的他知道自己的任務有多重。平時就示範動作,叫戰士怎麼去做,而戰場上,每個戰友的生命似乎都與自己的指揮有關。自己必要時得親自去做 ,衝鋒陷陣,勇於犧牲。從營區到南溫河後,頭腦中那根弦繃得更緊了,每天由連裡組織練習衝鋒、架炮、瞄準射擊,無數次反復枯燥的艱辛訓練,磨煉著大家的意志,堅定了大家戰必勝的信心。

作戰中,楊澤高的炮班配屬五連作戰,攻擊目標為45、47、49號高地。進入潛伏地段後,他小心地清理著自己身上的裝備。將折疊式衝鋒槍摸索著檢查了一遍,手榴彈蓋子擰松一點,以防蠟油過緊到時擰不開,時間在等待中過去,他不時地向士兵傳遞著資訊。我方炮擊開始後,他高喊著戰士們跟上步兵班選擇架炮位置,迅速裝炮發射,敵人在我方強大的炮火下沒有還擊的機會。當戰友們趁著炮火衝鋒時,我方炮火一弱,敵人的機槍和小炮就向我方還擊。楊澤高指揮著炮手發射第一發炮彈後,又發射了第二發,壓制了敵人火力。楊澤高清楚地看到炮擊的地方,一會兒又響起了機槍,透過密林,他靠前觀察著,一發炮彈已在身後炸響。班裡一人受了傷,“趕快包紮,炮手跟上!”選擇了一片疏林的地方架好,報出資料,一發炮過去,火力啞了。楊澤高迅速撤離。向左方高地轉移,這時,只聽“卟卟卟”子彈飛來的聲音,楊澤高中彈了,子彈打中左胸,一股鮮血冒了出來。他沖出幾米撲倒在地上,班裡的戰友跑了過來,扶起了他,他的手捂著傷口,臉色蒼白,戰友飛快地掏出急救包,給他包紮傷口,從肩上取下了他的衝鋒槍挎在自己身上,將他移到安全處,水壺放在他身邊。又返身扛起炮向前推進,肩炮向著槍響處射擊……當高地佔領後,炮手返回原地找他時,他已經犧牲了,雙眼微睜著望著遠方。戰後,連隊給他追記三等功。

我在前線時,並不知道犧牲了杜錫光、楊澤高。在開追悼會時,只知道全團犧牲了多少戰友。而不知道他們是哪些。當時老鄉唐朝劍已回到連裡去麻栗坡烈士陵園看望烈士,回來告訴了犧牲的老鄉。回到營區,我們戰友之間通過老鄉與老鄉之間的戰友關係瞭解了他們的情況,以便告慰他們的親人……

時光流逝,往事如煙。打開三十多年塵封的記憶,是對在“兩山”作戰中犧牲的烈士的悼念,同時表達對倖存戰友的思念。但願大家萬事如意,生活美好。在建軍九十周年之際永葆傳統,繼續前進。

老山蘭永遠開放!

作者:鄭邦雁

編審:狄廷秀 水富縣新聞中心

縣人武部 、縣民政局協辦

投稿:sfbdm@163.com 新聞線索:0870-8635333 13887002809

否則不如不做。”在他教書的一年中,教輔資料不夠理想時,他就自己掏錢上街去買。僅有的九元錢津貼往往入不敷出,但他為了教好書卻不予計較。老鄉都笑他怎麼不叫團裡來買,他卻說:“書是自己看,無所謂,我教不好,他們學不進,要誤他們一生。而對我的評價好壞只是一時。”他白天教書,晚上備課,批改作業,忙得很少有閒置時間和老鄉們一起玩耍。在他教書的一年中,學生成績都很不錯,得到了團裡的認可。可是,他立志投身軍營,報效祖國,準備報考軍校。在充分教好學生的同時,他利用分分秒秒複習文化知識。但在全團組織的統一輔導時,他因教務在身,而不能很好地參加聽課,只能借戰友的聽課筆記看一看,致使在參加一九八三年的全軍院校考試時,以差八分的成績落選了。團政治處的幹部很理解他的心情。於是,決定調他回到連隊,給他一個複習提高的機會,以待來年考試。

回到連隊後,他被分到七班。部隊上半年的訓練完成後,下半年的訓練就較為高難。主要是越野、過障礙、跳木馬、學雙杠,以及射擊訓練的五、六、七練習等。鄧大富由於是新兵訓練後就去學校的。對於這些訓練科目全部是新的,而且都是實戰科目,掌握不了就意味著你就是戰盲,上了戰場只有等死。因此,在訓練中,他相當刻苦,虛心向戰友請教,在新兵面前也不以老兵自居,做錯了也不怕別人取笑,特別是在夜間射擊科目訓練時,一趴下就是幾個小時,蚊蟲多,有時還會遇上大雨,加之是遊動目標難以捕捉,但他不為這些困難所折服。通過他對自身的嚴格要求,很快就掌握了實戰技能,為他適應後期的臨戰訓練奠定了基礎。

鑒於他能吃苦耐勞,又有上進心。8月,連支部討論培養入黨物件裡,鄧大富和我們共四人被確定為一九八二年度兵的黨員發展物件,要求我們馬上寫申請,以促進連隊的組織建設,但當時都認為自己差距太大未寫。

9月,連隊文書辛炳燦考上陸軍學校走了,鄧大富被調到隊部任文書,接替辛炳燦的工作。11月,老兵退伍後,攻打老山的時間已大致確定下來。這時軍營裡一片沸騰,要求參戰入黨的戰士都寫了請戰書、入黨申請書。鄧大富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我要求入黨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利益,而是為了在戰鬥中更好地鍛煉自己,通過戰爭的洗禮使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軍人。在戰鬥中,為黨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申請交上去後,他就嚴格按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

此時,新兵剛剛踏進軍營。部隊為了完成一年一拉練的訓練計畫,舉行了拉練。時間為五天。可是,駐地遇上了百年少見的大雪,幾十公分厚的積雪把大地壓得嚴嚴實實的,根本分不清路、溝、河、坎。行軍中,往往是三步兩跟頭,不知摔了多少跤。許多新兵都哭了起來。士氣是戰鬥能否勝利的關鍵。鄧大富在行軍途中時時關心著這些小弟弟,用大哥哥的情懷溫暖他們,使他們感受到部隊戰友之間兄弟般的關懷,不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他一會兒幫他們扛一扛武器,一會兒幫他們背一背背包,上坎時拉一把,過溝時牽一下,休息時拉拉家常,傷心時安慰幾句。教他們如何防凍瘡,如何抗疲勞,叫他們在行進中唱唱歌忘記辛苦。新兵的哭聲少了,笑聲多了,同時對他產生了好感。回到營區後,新兵經常給他洗衣服,主動給他打飯。

拉練結束後,部隊休整了兩天,新兵還沒有從疲勞中恢復就投入短暫的新兵訓練,根據戰鬥任務,新兵的訓練也作了很大的調整,沒有像往年一樣把新兵分開訓練,而是各營組織針對作戰物件進行山嶽叢林地的訓練。由原來七天一休息改為十天一休息,訓練的內容十天一調整。

鄧大富在連部,其工作主要是收集各班排的訓練情況,總結經驗教訓,形成材料上報營部隨時掌握分析訓練存在的問題,及時建議調整。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打緊時間參加訓練,特別是為增強體力每天早上起床後向山上進行的衝鋒性跑步,他儘量天天堅持,不願缺席。他知道只有強壯的體力才能適應戰鬥的需要,做到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轉眼兩個多月過去了,黨支部經過他回到連隊後這段時間的考察,認為他已基本符合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一致同意批准他為預備黨員。

2月16日,部隊接到了向前線開進的命令。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們於下午3點吃過聚餐飯在足球場上車,運送我們的是汽車二十二團。當時以為是直接上戰場,大家都剃成了光頭,帶了乾糧和罐頭、解毒片,清一色的綁腿、鋼盔帽,子彈全部上了槍。營區的喇叭反復播放著《再見吧,媽媽》的歌曲,歌聲給出征的營區增添了莊重和緊迫感,使氣氛變得很凝重,留守的戰士和團裡隨軍的家屬站在路邊和房角的高坎上目送著親人們上車,那依戀不舍之情掛在臉上,企盼留在心頭。下午5時許,我們離開了營區,途經昆明市區時,有些老兵將鋼盔脫下,露出光頭給行人敬禮,引來許多圍觀群眾的哄笑。

我們連的幾個老鄉,分乘在四輛車上,經過四夜的行車,於2月20日早上6時許到達麻栗坡縣南溫河公社,隨即進往漫莊。行車途中,每天到達宿營地後,由鄧大富跑各班收集夜間行進中的情況,到達人員、傷病、武器彈藥等,匯總登記後,無論多辛苦,都要及時檢查報告營部。每天下午上車後,也要清點上報,所以他是比較辛苦的,每天見面都是那短暫地打一聲招呼就走了。到了漫莊後,我們還是以連為單位食宿,除駕駛班住南溫河外,我們這個戰鬥班和連部炊事班分住四五戶人家。白天學習總結,晚上出去臨戰訓練,都是根據各自的作戰任務設計的。我們所在的一營負責穿梭迂回切斷敵人的退路,任務艱巨,而訓練單調辛苦,每天晚上吃過飯,摸黑走一個通宵,黎明時發起攻擊佔領高地。鄧大富和我們一道每天堅持訓練,以適應戰鬥的需要。

大約3月12日至15日,由副師長帶隊組織了一次全團性的綜合演練。用車把我們拉到一座山上,白天休息,晚上進行長途跋涉後穿插進攻。可是,天公不作美,那天晚上近兩點左右下了大暴雨,瘋狂的雨足足下了三四個小時,衣褲纏得身體一點都邁不動步,雨聲掩蓋了黑夜,沒有閃電和雷聲,人猶如生活在深海中,周圍一片漆黑。有的戰士鬧了情緒,不聽從指揮。鄧大富由於連續的訓練,加之那晚淋了透雨,第二天就病倒了。我沒見他來打飯,一問通訊員才知道。於是,我利用上午看營地的機會到他的住處看望了他。他躺在地鋪上,連部所有人員都不在,我們的交談很隨和。我說:“老鄉,怎麼搞的?吃藥了嗎?”他說:“周身不舒服,沒有一點力氣,藥吃過了,老趙給了藥。”“早點好喲,別上不了戰場。” “但願早點好。”“我還以為我該死呢,上不了戰場,前兩天我也病了。”他說:“哪裡會呢!你不是已經好了嗎?”因為,當時如果確定是重病號,就會安排留守南溫河,但是,絕大多數人都不會這麼想,年輕人的自尊心都很強,要當“英雄”不當狗熊。哪怕死也甘願死在戰場上。要是平時,連裡的“病號”特別多。“是呀,那你就快點好吧,不然就太不值了,千里迢迢來這裡躺起。”“想必也不會的,給家裡寫信了嗎?”“你也知道,寫了叫他們怪擔心,我只說拉練要幾個月叫他們別來信,只給昭師的妹妹寫了信。”“哦,昭師我也有個妹妹。”“那可能她們是同學。”“以後萬一有什麼事,就互相告訴一聲吧。”我們交談了很久,他從挎包裡摸出了自己的筆記,其中有一首懷念昆明風景的詩,他自己很欣賞,但我已記不起內容了。這就是我和大富的最後一次長談。

4月2日,我方在廣西、雲南邊境對越方陣地實施炮擊,每天10-20分鐘,炮擊時間不定。我們所要攻打的老山、者陰山已在其中,攻擊的目的在於麻痹敵人。戰鬥的槍聲已越來越近,訓練已越來緊,越來越累。鄧大富的病雖然好了,但看上去人瘦了許多,他仍然打起精神參加每天每晚的訓練。4月8日,部隊嚴禁一切人員外出。《戰地之聲》報經常發佈炮擊情況。20日左右,每個戰士都給自己的親人寫了一封信,有的直接寫成遺書,壓在自己的背包裡。鄧大富也和大家一樣,草率地寫了一份,沒有更多的豪言壯語,只有簡單樸素的語言,說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定按黨員要求自己,叫雙老保重身體,不必為自己擔心,有幸回來時,會及時給他們寫信的。不足一篇紙的遺書,顯得實在而不拖泥帶水,卻是南疆兒女的一顆赤子之心。

4月23日,在營地後山的小杉林平地裡,我們營舉行了出征前的誓師大會,師首長宣讀了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下達的作戰令。團領導下達了一營的攻擊任務,擔負主攻任務分隊的領導作宣誓發言。首長給他們披紅掛彩。全營官兵向團裡宣誓誓死完成作戰任務。24日下午,在駐地諾家的院壩裡,連裡舉行了戰前動員,每個人都要表態下決心,鄧大富也不例外。他說:“我是新黨員,我有決心有信心完成戰鬥任務,在戰鬥中,嚴格按入黨誓言要求自己,發揚兩不怕精神,衝鋒在前,退卻在後,不辱使命,為軍旗黨旗增光添彩,爭取立功受獎,向親人報喜。”

25日,部隊全副武裝拉到了南溫河,又返回了駐地。26日12時,我們又從漫莊出發了。汽車把我們從南溫河送至娜細後就調頭走了。天空中霧氣很大,連續幾天都是這樣,我們走了很長一段平路後,才是坡路。全連按班排行進,幾個老鄉都沒有在一塊兒,天近黑時到了一個村子,老百姓站在路邊給我們送水。部隊叫大家吃足後,灌滿水壺。這時,一連的老鄉鄧和金碰上了鄧大富,鄧大富說:“家們,有解毒片嗎?”“我只有兩片了。” “那算了吧。”大家吃過乾糧,天黑定後,我們又出發了。漆黑的夜晚,我們摸索著前進,紮在手腕上的白毛巾一點兒也不管用。摸索中有的戰友掉下坎去,大家忙著用帶子把他拖起,平路過後上坡,而後一直是下坡,既不敢打手電、抽煙,也不敢發出聲響。第二天六時許一看,一個大深灣,我們走了一個晚上,其中有熟地,荒著的稻田,因為對面就是八裡河東山越軍的控制範圍,我們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

此時,我們已達到了老山半坡的小村子馬黑。由於戰爭,老百姓已被轉移到了後方,只有一兩名老百姓留下來當嚮導。上級傳令各人挖貓耳洞防炮,但仍然有人不想挖。幹部督查著大家,鄧大富就在我下面十幾米的地方挖貓耳洞。這時,先期出來的偵察連老鄉薛家毅到處找著老鄉提醒大家防炮,同時看望一下大家。鄧大富挖好後就與指導員一起蹲著睡了一覺。我隨後住進了薛家毅住的老百姓的貓耳洞。

27日下午5時許,我們吃過乾糧,又出發了。鄧大富所帶的東西有手榴彈、望遠鏡、衝鋒槍、公事包、收音機等。兩枚手榴彈,一枚是殺敵彈,一枚是充彩彈。望遠鏡是指導員指揮作戰觀察用的,衝鋒槍是打擊敵人保護指導員和自己的,公事包裡裝有全連戰士的決心書和入黨申請書等,收音機是指導員特別要他帶上的,指導員說:“要叫全連戰士在老山上親耳聽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表彰我們收復老山的聲音。”腰帶和子彈帶把這些東西緊緊地固定在了身上,腿上是綁腿,腳上是防刺鞋。

一路上,行進的速度都很慢,一是草深林密、坡陡路滑,二是偵察兵在前面帶路必須十分謹慎地探雷排雷。三個小時左右後,天已經黑了,我們到達了80號高地。鄧大富緊隨在指導員身後,肩上壓痛了用手往上提一提,行進中,沒有一點響聲,由於土質比較疏鬆,前面的戰友已把路走得很光滑了,有時是上前一步,退後幾步。有的地方完全靠四肢爬上去,行進中,蚊子很倡狂,在臉上手上咬,多得似乎伸手就可以抓住一大把,但沒有聽到有人打蚊子的聲音。誰都知道,聲音一出就意味著暴露目標,擾亂整個作戰計畫,毀掉全部戰友。隊伍停下後,坐在地上都是很濃的露水,濕透了衣服,鑽心刺骨的冷。從馬黑到主峰,垂直落差就八百多米,卻有一山四季之感。部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28日淩晨2點左右,鄧大富也越過81、85、1214高地達77號高地一線,上面是48、49、51高地。我們距敵人就只是幾十至一百多米的距離。周圍靜悄悄的,沒有一絲響動,只有蚊子在叮咬著戰士們的面部、頸部,疲憊的雙眼剛剛合上,又被叮醒了,到處都是疙瘩,雖然當時誰也不完全清楚自己在哪一個高地,但都知道自己是在生死未蔔的戰場。時間在一秒一秒地過去,螢火蟲閃著銀光無憂無慮地飛來飛去。指導員不時地摸出夜光錶看一看。5點時,他再也沒有了困意,距離進攻的時間只有五十多分鐘,他思念遠在昆明的妻子和女兒,妻子所在的農藥廠效益不是很好,加之她又多病,女兒在上小學,他又怎能不掛念呢。全連幾十人都分到了步兵排,每個人都在他腦海中呈現,各班的任務已清楚,他又在心中過目了一遍。5點30分,他往後摸去,摸著了鄧大富的腿,搖醒了他,接著一個搖一個,給一個有情況的提示。大家迅速檢查著裝,子彈上膛,保險打開。一個一個地朝前挪動著身體注視著前上方。5點40分,5點50分,時間越來越近、天已經要亮了,所有的人都緊張地等待著。5點50分,三發紅色信號彈升空而起,所有的炮彈呼嘯著傾瀉在山頂上。對講機全部打開了,各排都在報告自己所在的位置,同時組織開闢通路,上級在下達命令,調整步驟。炮聲槍聲喊聲響成一片。鄧大富的戰地任務是:保護指導員,搶救包紮傷患,收集班排情況,傳達命令。

第一排炮傾瀉過後,第二排跟蹤而來,一顆顆炮彈在我們前面開花。我們借著炮火向陣地上沖去,步兵在用導爆繩開闢通路,沒有導爆繩的沒顧得想就直接向前沖去。鄧大富跟著指導員變換路線奔跑,子彈在頭上飛嘯,炮彈在四周炸響。這裡的炮彈是敵人攔截我們的,因為對方知道,上面是他防守的陣地,下面是光石灘、陡岩,人根本難以通過。陡地上他們用小炮、高射機槍等對我們實行還擊,重要地段都有暗堡。我們一營的穿插處在兩面夾擊之中。這時,身邊的戰友已犧牲了四人,受傷的戰友正待包紮。敵人的炮彈像雨點般落在我們中間,鄧大富一邊判斷著炮彈的落腳點,一邊眼疾手快地包紮著傷患,一邊注意到指導員的位置。當他包紮好第二個傷患後,準備用自己的急救包包紮另一位戰友時,“轟”的一聲,一發炮彈在身後炸響,他本能地返轉身,撲向指導員,可是已經晚了,只見指導員面部頸部盡是血,嘴下已沒有皮肉,胸部的衣服已被炸爛,話說得相當艱難,手比劃著,“轉告……嫂子,多……保重,一定……攻下……老山。”這時,他不知道是指導員叫自己難受,還是什麼原因,自己的眼淚奪眶而出,灑落在地上,胸中特別的痛。呼吸困難,他咬緊牙關,將指導員的傷口包好,和戰友將指導員放好。指導員的雙眼慢慢地就沒有動了……炮彈還在炸響,他越來越覺得不對,找遍全身沒有發現傷處,“老趙!”衛生員趙榮祥過來了,老鄉羅林森也過來了,鄧大富臥在地上,他倆給他作了全面檢查,“什麼地方受傷了?”“只是心裡難受。”細心的他倆在他右後背找到了一個細小的傷口,沒有血外流。羅林森迅速拿出自己的急救包,“唰”的一聲撕爛了紗布,和趙榮祥給他包好。鄧大富感激地望著兩位戰友,說“謝謝!”羅林森接著往高地上沖去。這時,後面的擔架隊已上來,趙榮祥將鄧大富交給了擔架隊。擔架隊許多人都認識他,迅速把他往山下抬。可是,當抬到半山腰時,由於內出血,鄧大富犧牲在了戰友的擔架上,鑽心的痛一路上也沒有聽見他叫過一聲。這些戰友一直把他抬到了公路上,交給了後勤組。

當羅林森受傷經過鄧大富受傷的地方時,沒有見著鄧大富。只有十多個烈士躺在那裡,胸圍幾十公分大的樹木和碗粗的竹子倒在其中。

經過我們前仆後繼浴血奮戰,老山已經被我們收復,可是,指導員和鄧大富沒有聽到這勝利的消息。4月30日,全面清理我們的烈士後,把他們抬下陣地,在山下用清水洗去他們身上的戰塵,換上新裝,運至麻栗坡烈士陵園安葬。

半個月後,我們撤到了南溫河,我將鄧大富犧牲的消息委婉地告訴了他在昭師讀書的妹妹,但她們認為大富還活著(當時還是保密期)。一直到部隊返回營區,正式發函通知,他的家人才知道,他的母親當時就大病了一場。

杜錫光和我是相鄰兩個大隊的,我們考兵時才認識。微胖的個子在三位烈士中是較結實的,來自銅鑼壩大山腳下。走出大山嚮往世界是每個山村孩子的意願。杜錫光在家中是老大,下邊是妹妹,生產剛到戶的農村更需要勞動力,可是他卻有心從軍,義無反顧地報名參軍。

到了部隊後,他被分到了四連,當是四連和七連是我們團的生產連隊。在沒有戰鬥任務的時候,首先打緊安排完成訓練任務,就去種生產,生產基地距營區很遠。杜錫光三個月的新兵訓練後就與我們分開了。要等到訓練的時候才回營區,所以多數時間我們都找不著他。由於他來自山區,能吃苦耐勞,加之是長子,勞動鍛煉有較好的基礎,所以在幹活時是一個好手,一天的農活下來,從不曾見他喊累。生產如此,訓練也一樣,所以大家都喜歡他。八二、八三年兩季生產收穫後,他們就轉入了艱苦的臨戰訓練。經過兩年時間的磨煉,他已是連隊骨幹。班裡的主要戰鬥力,要求各種戰略戰術全面掌握,步槍、衝鋒槍、機槍、四零火箭筒樣樣精通。一個班裡的兵力部置是否恰當,直接影響著這個班的戰鬥任務是否能夠完成。整個戰鬥能否取勝都與每個戰鬥員有直接的利害關係。作戰任務確定後,他是班裡的輕機槍射手。一個班的任務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與機槍火力有關,有言道“老兵怕機槍,新兵怕火炮”就是這個道理。他領受任務後,知道這些利害。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自己生還的可能有多少,他是一清二楚的。他思念自己的親人。可是,通信卻不能告訴他們這一切叫他傷心掛念。在南溫河寨子上,他趴在地鋪上將自己一腔孝心和對祖國的忠誠寫進了遺書,打進了背包。

4月26日,二營繼三營之後,集結到了馬黑。根據全團作戰任務的安排:一營從左側穿插至107號高地並奪取,切斷敵的退路。三營打主攻,正面佔領主峰。二營從右側20、22號高地向45、46、47等高地向主峰包抄。全團形成正面打擊左右包抄的合力,立足於全殲守敵。

四連的進攻目標為43、44、45、47高地,切斷敵人退路,與一營合攏。要求力爭在20分鐘內完成任務,杜錫光所在的二排四班負責43號高地右側進攻,向47高地發展。28日2時許,他們也全部進入43號高地前沿,工兵在前邊謹慎地排雷,其他同志警惕地注視著周圍的一切,生怕有異常情況,時間就在這樣的緊張和無奈中過去。早上6時許,總攻的炮聲打響了。排長、班長高聲地命令著大家各自按任務展開作業。爆破手迅速發射導爆繩,開闢通路,杜錫光眼疾手快搶佔著有利地形,將已經上好彈盒的機槍飛快地架在了地坎上。這時,我軍的第一輪炮打過後,越軍趁著間隙就向我進攻戰士開火,只聽前面槍聲響起,子彈在密林中穿梭,越軍的後方炮火已向我方轟擊,戰友們這時有人已倒下,有人已負傷。杜錫光瞧准機會,“嗒……”放了出去,隨後翻身跳到右邊大樹下,他射去的地方撲來了一串子彈。借著大樹對準對方又是一梭子彈。“子彈”起身向左前一個彈坑跑去,副射手迅速遞上了彈盒,緊跟其後,“注意隱蔽,機槍掩護!”這時班長已下達命令,並用手一指,杜錫光朝著班長所指方向,猛力射擊,火箭筒步槍手趁機向前推進。這時大家也沒有顧及是否踩響地雷,只是儘量朝炸過的地方跑去,同時判斷對方的槍聲。杜錫光射完剛剛走出兩步,一發炮彈在他右側炸響,看來是他的射擊過長引來了敵人的打擊,他倒下了,彈片打進了他的頸動脈,副射手不顧一切地跑了過來,“老兵,老兵!”撕破急救包給他包紮,班長跑過來,只見他前胸直流血,已經不行了,但卻把機槍遞給副射手,“上……”兩眼望著高地,一種不甘心的表情,班長和副射手將他放好,轉身又向前跑去。杜錫光就這樣犧牲在了43與47號高地之間。

回到營區,我帶著老鄉的託付到四連找到了他生前的戰友文志標、王安祥、塗學勇,瞭解了他犧牲的經過。副射手文志標,這位來自硯山縣的新兵懷著沉重的心情講述這一切後說:“如果沒有老杜不斷提醒和呵護,他可能也犧牲了。平時裡老杜都很關心愛護他,教了他許多戰術,使自己在很短的時間裡得到掌握,在戰場上得了運用,我很懷念他。”

杜錫光犧牲後,遺書被部隊清理送回了家鄉,一九八五年在水富《滋蘭》上發表。其實,老山上的士兵就如那樸實的老山蘭,因為與老山蘭相濡以沫,生死與共,都會唱《老山蘭》這支歌,以敘那一段老山情,絢懷革命烈士。

楊澤高,新安村人,家中的小弟弟,瘦高的個子顯得精明能幹,來自並不富裕的農家。今天到他家時,他的老母親還在地裡摸爬滾打。那失去兒子的傷痛,由於久遠和這艱辛的生活,已使她那傷口被時光的年輪撫平了,顯得那麼平靜自然,但卻不失咱無數老母親的風度——平凡而偉大。

到部隊後,他被分在炮二連火力分隊,由於他凡事都很努力很快就納入了尖子培養,先後參加了團、師、軍組織的骨幹培訓,被評為團裡的“雙文明”先進個人。一九八二年底擔任了副班長,一九八三年經過軍集訓隊後擔任了班長,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兵頭的他知道自己的任務有多重。平時就示範動作,叫戰士怎麼去做,而戰場上,每個戰友的生命似乎都與自己的指揮有關。自己必要時得親自去做 ,衝鋒陷陣,勇於犧牲。從營區到南溫河後,頭腦中那根弦繃得更緊了,每天由連裡組織練習衝鋒、架炮、瞄準射擊,無數次反復枯燥的艱辛訓練,磨煉著大家的意志,堅定了大家戰必勝的信心。

作戰中,楊澤高的炮班配屬五連作戰,攻擊目標為45、47、49號高地。進入潛伏地段後,他小心地清理著自己身上的裝備。將折疊式衝鋒槍摸索著檢查了一遍,手榴彈蓋子擰松一點,以防蠟油過緊到時擰不開,時間在等待中過去,他不時地向士兵傳遞著資訊。我方炮擊開始後,他高喊著戰士們跟上步兵班選擇架炮位置,迅速裝炮發射,敵人在我方強大的炮火下沒有還擊的機會。當戰友們趁著炮火衝鋒時,我方炮火一弱,敵人的機槍和小炮就向我方還擊。楊澤高指揮著炮手發射第一發炮彈後,又發射了第二發,壓制了敵人火力。楊澤高清楚地看到炮擊的地方,一會兒又響起了機槍,透過密林,他靠前觀察著,一發炮彈已在身後炸響。班裡一人受了傷,“趕快包紮,炮手跟上!”選擇了一片疏林的地方架好,報出資料,一發炮過去,火力啞了。楊澤高迅速撤離。向左方高地轉移,這時,只聽“卟卟卟”子彈飛來的聲音,楊澤高中彈了,子彈打中左胸,一股鮮血冒了出來。他沖出幾米撲倒在地上,班裡的戰友跑了過來,扶起了他,他的手捂著傷口,臉色蒼白,戰友飛快地掏出急救包,給他包紮傷口,從肩上取下了他的衝鋒槍挎在自己身上,將他移到安全處,水壺放在他身邊。又返身扛起炮向前推進,肩炮向著槍響處射擊……當高地佔領後,炮手返回原地找他時,他已經犧牲了,雙眼微睜著望著遠方。戰後,連隊給他追記三等功。

我在前線時,並不知道犧牲了杜錫光、楊澤高。在開追悼會時,只知道全團犧牲了多少戰友。而不知道他們是哪些。當時老鄉唐朝劍已回到連裡去麻栗坡烈士陵園看望烈士,回來告訴了犧牲的老鄉。回到營區,我們戰友之間通過老鄉與老鄉之間的戰友關係瞭解了他們的情況,以便告慰他們的親人……

時光流逝,往事如煙。打開三十多年塵封的記憶,是對在“兩山”作戰中犧牲的烈士的悼念,同時表達對倖存戰友的思念。但願大家萬事如意,生活美好。在建軍九十周年之際永葆傳統,繼續前進。

老山蘭永遠開放!

作者:鄭邦雁

編審:狄廷秀 水富縣新聞中心

縣人武部 、縣民政局協辦

投稿:sfbdm@163.com 新聞線索:0870-8635333 13887002809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