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面向未來的再次出發——寫在《羅馬條約》簽署60周年之際

新華社北京3月26日電 特稿:面向未來的再次出發——寫在《羅馬條約》簽署60周年之際

新華社記者何夢舒

25日, 除英國之外的歐盟27個成員國領導人齊聚羅馬, 紀念《羅馬條約》簽署60周年, 同時簽署《羅馬宣言》, 呼籲各國團結一致, 構建更加強大與包容的歐盟。

60年前的今天, 《羅馬條約》簽署為歐洲一體化換擋提速, 成為歐盟一體化建設上的重要里程碑;60年後的今天, 《羅馬宣言》出臺的現實背景卻是歐盟當前所面臨的多重挑戰與危機。

站在新的歷史岔口, 歐洲面臨再次抉擇。

危機襲來 發展受困

“荷蘭本土文化面臨喪失的風險。

”在荷蘭南部小城芬洛, 修車廠老闆約抱怨說, 當地政客迎來難民後就撒手不管, 對社會如何應對沒有整體考慮。

芬洛只有10萬人口, 其中移民就有近萬人, 近些年又接收了不少難民。 新群體的融入問題讓包括約在內的不少當地人有了不滿情緒。

這座小城就是荷蘭極右翼自由党創始人維爾德斯的家鄉。 不久前的荷蘭大選, 在歐洲民粹主義風潮中, 牽動著歐洲人持續緊繃的神經。

……

近幾年, 歐洲著實不太平。

2015年夏秋之後, 數以百萬計避難者逃離動盪的西亞和北非, 湧向歐洲。 各國在是否應“敞開大門”問題上各有考量, 難民入歐後疏導嚴重不暢。 部分國家“多米諾骨牌”式接連關閉邊界致使大批難民滯留, 人道主義危機隨時可能爆發。

危機愈演愈烈, 可歐盟內部卻無法彌合嚴重分歧, 在庇護審批和難民安置上舉措乏力, 成果更是遠不及預期目標。

難民問題癥結未解, 安全問題又接二連三。 巴黎、尼斯、布魯塞爾、柏林、倫敦等地接連發生恐襲, 給歐洲帶來傷痛、驚懼和困惑。

難民潮的衝擊、恐怖活動的蔓延, 如重石壓在人們心頭。 加之債務危機對經濟和社會分化的影響未消, 焦慮與憤怒助推右翼政黨崛起, 激進活動和暴力犯罪顯著增加。

利用人們不安心理, 一批疑歐的政治力量逐漸走紅, 從荷蘭自由黨到法國“國民陣線”, 從德國選擇黨到義大利五星運動黨, 民粹主義在歐洲呈泛起之勢。

新一輪危機向歐洲強勁襲來。

“我們正處於一個困難、非常緊張的時期。

”在3月初的西歐四國峰會上, 德國總理默克爾坦言。

“困難”, 如今已成為一個高頻詞。 它出自因麻煩不斷而焦頭爛額的政治家之口, 也來自對一體化信心受挫的普通百姓。

挑戰嚴峻 一體化遇挫

形勢在演變, 情緒在累積。

2016年6月, 一場關乎歐洲發展走向的公投在英國舉行。

“我投的‘脫歐’票, 我妻子也是。 在某些方面, 我認為這是一次情緒化的投票。 我不後悔當初的決定……我認為值得為‘脫歐’冒一次險。 ”來自工人階級家庭的奧尼爾說道。

英國民眾投票脫離歐盟的“意外”之果, 令歐洲一體化遭遇嚴重挫折, 它也猶如一記警鐘, 讓歐洲人驚覺:困難重重下, 歐洲是否還能繼續前行?

數十年光景, 歐洲在一體化道路上已走了很遠。

二戰後, 經歷了戰火洗禮的歐洲人開始著手一體化建設, 以期最終能夠實現結束分裂、永享和平、統一歐洲的夢想。

上世紀50年代初, 隨著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的簽訂, 歐洲經濟一體化邁開步伐。 由此, 經歷了煤鋼聯營、經濟共同體、統一大市場、經濟貨幣聯盟等多個發展階段, 歐洲在多領域的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

然而, 一體化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 成果的背後是不斷的坎坷與挫折。

從法國國民議會投票否決歐洲防衛共同體條約, 到英國宣導建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以對抗歐洲經濟共同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