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京大學:不凡的百年傳承,耀眼的璀璨星光!

“大哉一誠天下動,

如鼎三足兮,

曰知、曰仁、曰勇……”

每年的八九月份,

南京大學的開學典禮上,

滿懷憧憬與理想的新生,

都會第一次唱響這首校歌,

樂聲回蕩耳際, 見證著一代代學子的成長。

南京大學禮堂

這首校歌創作至今已有100餘年,

它的詞作者是南高師首任校長江謙先生。

百餘年來,

校歌所吟唱的精神品格為南大人代代相傳。

南京大學的前身是1902年籌辦的三江師範學堂,

一所學校聲名的遠播,

是長時間的時間積澱,

是一代代南大人共同的心血。

昔日的兩江師範學堂

南京南郊的牛首山上, 有一玉梅花庵,

梅花300株繞植墓旁, 以感念墓主。

墓的主人叫李瑞清, 兩江師範學堂校長。

李校長視教育若生命, 學校若家庭, 學生若子弟,

學校師資、硬體、聲名均蒸蒸日上,

成為名副其實的江南第一學府。

時至今日,

南大人常掛在嘴邊的那句

“嚼得菜根, 做得大事”

就是那時的校訓, 傳承至今。

辛亥革命前後, 時局動盪, 學堂停辦。

不忍學生生活貧苦,

李瑞清離校時賣掉自己的車馬, 將錢散發給學生,

自己兩袖清風, 飄然而去。

李瑞清

1914年, 時局稍安。

江謙先生接過辦學的接力棒,

將兩江師範學堂改設,

成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並任校長。

一腔熱情噴湧而出, 重學風, 重革新,

學校建設蒸蒸日上。

但僅僅三年,

江校長卻操勞過度, 患上了神經衰弱,

不得不離任。

但學生們不會忘記——

江校長國學、音樂、書畫的才情,

他以一“誠”字為魂, 譜寫大氣渾厚之校歌;

江校長謹慎、創新、自信的精神,

開辦第一年, 只設國文、理化二部, 僅招126人,

將體育列為必修, 敢為全國之先。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與國立東南大學

在此之後, 學校幾度易名,

始終被認為是“中國最有發展前途的大學”。

不幸的是, 戰爭的硝煙蔓延到了南京,

校長羅家倫當時正精心籌畫的宏偉藍圖——

開拓辦學空間, 另建新址,

破碎了。

1937年, 學校被迫西遷。

羅家倫緊急請學校老師去西部選址:

法學院院長馬洗繁、經濟系教授吳幹去重慶,

醫學院院長戚壽南去成都,

教育心理學教授王書林去湖南。

西遷緊迫, 四位教授顧不得安置家人, 即刻西行。

最終, 重慶和成都之行非常順利,學校開始搬遷。

當時和學校關係密切的還有一所中學,

敵機在轟炸中摧毀了中學校舍,

羅家倫很激動:

敵人要炸毀這個學校,我一定要復興這個學校,

敵人能炸毀的是物質,

敵人不能炸毀的是我們的意志!

這所中學不斷搬遷,

終入貴州,為當地教育發展播下種子。

在整個搬遷過程中,大家齊心協力,

連農學院珍貴的牲畜都安然無恙抵達目的地。

重慶沙坪壩國立中央大學

1950年,學校正式更名為南京大學。

1984年,曲欽嶽接過前人接力棒成為新任校長。

他的身上就有南大人深深的烙印。

1953年,18歲的曲欽岳考入南京大學天文系,

成為我國最早從事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學者。

文革期間堅持研究,1978年破格提升為教授。

為了南京大學的建設發展,曲校長北上彙報工作,

已經是院士的曲欽嶽不用專車,自己擠公交,

為等接待室開門,直接在路邊石階上席地而坐。

曲欽岳院士

南京,

歷史壓在這座城市上太多的負載:

這裡有六朝古都的光環,

這裡有一代國父長久安眠的肅穆,

這裡有30萬黎民的森森白骨在控訴……

南京大學就坐落在這座城市的心臟,

時時刻刻傾聽著這座城市夜深人靜時的低語,

與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運。

南京大學標誌性建築——北大樓

屹立風雨中115年,

清末列強壓迫的屈辱,挺過來了!

西遷中炮火炸毀校舍的恐懼,挺過來了!

那還需忌怕什麼?

這百餘年間,

有時局動盪的不安,有和平年代的緩和,

無論何時何地,

南大人心中都記著最初的那份“誠”。

“誠”是一份擔當,

在時代需要的時候南大人挺身而出,

上世紀80年代末,國內半導體研究幾乎是空白,

兩院院士鄭有炓歸國後全身心投入這個領域,

用有限的資源,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現任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是南大畢業生,

她一次次在例行記者會上從容應對各國記者發難,

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的氣度!

鄭有炓院士和他手寫的大學論文

“誠”是一份平實,

像曲欽岳一樣的教授在南大校園裡隨處可見。

馮端院士在凝聚態物理領域做出卓越貢獻,

深耕南大,不重物欲,

作為學術領域的佼佼者,沒有一點點架子。

馮院士和妻子相濡以沫60餘年,

兩人結婚時沒有戒指,沒有禮金,一切從簡。

普通的南大人也帶給人平實的感動——

2015年,

一張爸爸為孩子打傘卻自己淋雨的照片,

感動億萬國人,

主人公雨傘爸爸劉僑就是南京大學畢業生。

馮端院士和夫人漫步在南大校園裡

“誠”是一份儒雅,

在南大附近的書店,

常會遇見穿著樸素卻氣度不凡的老者,

他們和周圍人聊物理,探討王陽明心學,

不用驚訝,這就是南大的氣質!

無論是譽滿全球的科學家、思想家,

傑出領袖,名財雙收的企業家,

還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

無論是在南大校園,還是世界的任何角落,

南大人在哪兒,南大的精神就在哪兒。

真誠、平實、儒雅和擔當,

是每個南大人身上抹不去的烙印。

抗戰中後期,物價飛漲,

老教授們堅持民族的尊嚴,婉拒生活補助費;

學生們在簡陋的房舍內,學習熱情依然不減。

這就是南大人與生俱來的傲然風骨!

無數的南大師生借著這風骨,

不斷攀越世界科技發展的難題。

這些名字應當被世人牢記——

吳健雄,有“東方居里夫人”之稱,

在β衰變研究領域作出巨大貢獻,

是世界公認的一流的物理學家;

閔乃本,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

該研究涉及介電體超晶格材料,

在他獲獎前,該類別的一等獎已經長期空缺,

閔院士的獲獎,還創了一個第一,

獎勵制度改革後,

內地高校獨立完成的第一個該類別的一等獎;

閔乃本院士(左二)

國家最高科技獎,僅有的27位獲獎者中,

南大校友星光閃閃,

有“黃土之父”美譽的地球環境專家劉東生,

“催化劑之父”兩院院士閔恩澤,

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吳良鏞,

中國高能化學鐳射奠基人張存浩,

兩彈一星元勳程開甲院士,

他們都在南大滋養的土壤裡耕種,

成為各領域裡的佼佼者。

今日校園內的二源壁之兩江師範學堂

南大99級校友張嘉佳曾這樣形容自己的母校:

她很理性但是又很有激情,很厚重但是又很飄逸,

這所大學就是包納百川,虛懷若谷,

是一所了不起的大學;

但是她給你的感覺又像一個普通人。

這番話,許是道出了不少人對南京大學的印象,

還有對遍佈世界的南大人的印象。

重慶和成都之行非常順利,學校開始搬遷。

當時和學校關係密切的還有一所中學,

敵機在轟炸中摧毀了中學校舍,

羅家倫很激動:

敵人要炸毀這個學校,我一定要復興這個學校,

敵人能炸毀的是物質,

敵人不能炸毀的是我們的意志!

這所中學不斷搬遷,

終入貴州,為當地教育發展播下種子。

在整個搬遷過程中,大家齊心協力,

連農學院珍貴的牲畜都安然無恙抵達目的地。

重慶沙坪壩國立中央大學

1950年,學校正式更名為南京大學。

1984年,曲欽嶽接過前人接力棒成為新任校長。

他的身上就有南大人深深的烙印。

1953年,18歲的曲欽岳考入南京大學天文系,

成為我國最早從事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學者。

文革期間堅持研究,1978年破格提升為教授。

為了南京大學的建設發展,曲校長北上彙報工作,

已經是院士的曲欽嶽不用專車,自己擠公交,

為等接待室開門,直接在路邊石階上席地而坐。

曲欽岳院士

南京,

歷史壓在這座城市上太多的負載:

這裡有六朝古都的光環,

這裡有一代國父長久安眠的肅穆,

這裡有30萬黎民的森森白骨在控訴……

南京大學就坐落在這座城市的心臟,

時時刻刻傾聽著這座城市夜深人靜時的低語,

與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運。

南京大學標誌性建築——北大樓

屹立風雨中115年,

清末列強壓迫的屈辱,挺過來了!

西遷中炮火炸毀校舍的恐懼,挺過來了!

那還需忌怕什麼?

這百餘年間,

有時局動盪的不安,有和平年代的緩和,

無論何時何地,

南大人心中都記著最初的那份“誠”。

“誠”是一份擔當,

在時代需要的時候南大人挺身而出,

上世紀80年代末,國內半導體研究幾乎是空白,

兩院院士鄭有炓歸國後全身心投入這個領域,

用有限的資源,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現任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是南大畢業生,

她一次次在例行記者會上從容應對各國記者發難,

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的氣度!

鄭有炓院士和他手寫的大學論文

“誠”是一份平實,

像曲欽岳一樣的教授在南大校園裡隨處可見。

馮端院士在凝聚態物理領域做出卓越貢獻,

深耕南大,不重物欲,

作為學術領域的佼佼者,沒有一點點架子。

馮院士和妻子相濡以沫60餘年,

兩人結婚時沒有戒指,沒有禮金,一切從簡。

普通的南大人也帶給人平實的感動——

2015年,

一張爸爸為孩子打傘卻自己淋雨的照片,

感動億萬國人,

主人公雨傘爸爸劉僑就是南京大學畢業生。

馮端院士和夫人漫步在南大校園裡

“誠”是一份儒雅,

在南大附近的書店,

常會遇見穿著樸素卻氣度不凡的老者,

他們和周圍人聊物理,探討王陽明心學,

不用驚訝,這就是南大的氣質!

無論是譽滿全球的科學家、思想家,

傑出領袖,名財雙收的企業家,

還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

無論是在南大校園,還是世界的任何角落,

南大人在哪兒,南大的精神就在哪兒。

真誠、平實、儒雅和擔當,

是每個南大人身上抹不去的烙印。

抗戰中後期,物價飛漲,

老教授們堅持民族的尊嚴,婉拒生活補助費;

學生們在簡陋的房舍內,學習熱情依然不減。

這就是南大人與生俱來的傲然風骨!

無數的南大師生借著這風骨,

不斷攀越世界科技發展的難題。

這些名字應當被世人牢記——

吳健雄,有“東方居里夫人”之稱,

在β衰變研究領域作出巨大貢獻,

是世界公認的一流的物理學家;

閔乃本,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

該研究涉及介電體超晶格材料,

在他獲獎前,該類別的一等獎已經長期空缺,

閔院士的獲獎,還創了一個第一,

獎勵制度改革後,

內地高校獨立完成的第一個該類別的一等獎;

閔乃本院士(左二)

國家最高科技獎,僅有的27位獲獎者中,

南大校友星光閃閃,

有“黃土之父”美譽的地球環境專家劉東生,

“催化劑之父”兩院院士閔恩澤,

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吳良鏞,

中國高能化學鐳射奠基人張存浩,

兩彈一星元勳程開甲院士,

他們都在南大滋養的土壤裡耕種,

成為各領域裡的佼佼者。

今日校園內的二源壁之兩江師範學堂

南大99級校友張嘉佳曾這樣形容自己的母校:

她很理性但是又很有激情,很厚重但是又很飄逸,

這所大學就是包納百川,虛懷若谷,

是一所了不起的大學;

但是她給你的感覺又像一個普通人。

這番話,許是道出了不少人對南京大學的印象,

還有對遍佈世界的南大人的印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