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黑科技遇上英仙座流星雨

作為一個長三角的攝影愛好者, 星空攝影一直是一個既想拍又離自己比較遙遠的攝影題材。 去年的這個時候正巧有老司機(青藤bowen, 上海著名城市風光攝影師, 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組織去拍攝英仙座流星雨, 對星空攝影垂涎已久的我果斷跟隨老司機學習如何拍攝流星雨。

由於星空攝影的參數設置是將光圈開至最大, 用500法則(曝光時間=500/焦段)得出曝光時間, 最後根據環境亮度確定iso。 為了盡可能的以最好的畫質拍攝星空, 所以我帶上了手上最廣角的鏡頭尼康新銀廣18-35G(18mm F3.5)與最大光圈的適馬24mm F1.4art。 機身使用了尼康D810與D610的一主一備進行搭配, 以避免發生因器材罷工導致的無法拍攝情況發生, 最後帶了架無人機嘗試光繪(實際要是我拿出來就會被各個老司機直接從山上扔下去)。 由於英仙座流星雨大爆發當天為星期五, 下班後無法趕往離上海足夠遠的山區,

所以最終選擇了小洋山作為拍攝地點。

抵達目的地開始拍攝後, 我們發現了幾個問題:

1.洋山深水港的光害依然比較強, 尤其是銀河方向有4個港口徹夜開燈, 同時前半夜月光較強, 順光方向的前景比星空要亮很多, 因此需要通過選擇前景來避開一定的光害。

2.由於流星類似閃電, 為不可控因素, 需要進行間隔拍攝, 所以為了保證拍攝效果、相機電量與儲存卡空間, 優先使用D810+24ART進行間隔拍攝。

3.後半夜水汽增多, 低空雲霧使相機上沾滿了水汽, 同時會遮擋星空, 所以在拍攝時並不能無腦持續間隔拍攝, 需要時不時的對鏡頭進行擦拭。 同時也要做好防蚊工作, 以免一場流星雨拍完之後自己“胖”了一圈。

實際拍攝下來發現拍攝流星與星空攝影完全是兩回事, 因為流星只是一道光劃過天際, 如果選擇按照500法則長曝的話流星將會相當暗淡, 即使拍到了也可能沒有什麼用處。 所以拍攝流星時需要將曝光時間控制在5秒左右, 光圈開到最大, 感光度根據現場光線進行設置。 這時候選用光圈越大的鏡頭最後的畫質越有優勢(或者單獨拍攝星空、地景及流星, 後期進行合成), 綜合而言適馬的星空神器20mm F1.4art將會是單張拍攝流星的首選, 而同門師弟24mm F1.4art即為第二優先選擇。 不過在今年適馬又發佈了一款新的星空神鏡——14mm F1.8art, 我希望今年有機會的話也能拿它拍一次流星雨~

同時, 內陸山區的光害程度與水汽量都更適合於拍攝星空, 雲量也要做好提前的預測, 盡可能在無雲的地區進行拍攝。 這次後半夜拍攝中, 相機與鏡頭完全是在濕身的情況下堅持拍攝的, 多虧了兩者的密閉性能做的足夠出色, 沒有影響到最後拍攝效果。相機可以是一架對準英仙座方向進行間隔拍攝,另一台可以考慮安裝上赤道儀進行長曝,獲得最純淨的畫質。

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極大將會在8月12日出現,13日將達到頂峰,同時天鵝座流星雨也會在8月份與我們相見。我相信熱愛攝影的“追星族”們一定會傾巢出動,帶上自己最稱手的“夥伴”,去拍攝屬於自己的流星雨。

*本篇內容來自“影像新勢力”原創,如轉發請注明出處。

沒有影響到最後拍攝效果。相機可以是一架對準英仙座方向進行間隔拍攝,另一台可以考慮安裝上赤道儀進行長曝,獲得最純淨的畫質。

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極大將會在8月12日出現,13日將達到頂峰,同時天鵝座流星雨也會在8月份與我們相見。我相信熱愛攝影的“追星族”們一定會傾巢出動,帶上自己最稱手的“夥伴”,去拍攝屬於自己的流星雨。

*本篇內容來自“影像新勢力”原創,如轉發請注明出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