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蘇芬戰爭中蘇軍坦克的“噩夢”:英制“博伊斯”型反坦克槍

一戰時, 德國的“Tank-Gewehr”型反坦克槍, 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戰爭結束後不久, 許多國家獲得了這種武器, 用於在測試中評估其性能, 並且大多數國家萌發了裝備一種更大口徑的反坦克裝備的想法。

▲英國“博伊斯”型反坦克槍的英姿, 其在1940年的西歐戰役中, 少量該型武器被德軍繳獲。

在1934年10月, 英國人為開發一種新式的反坦克槍, 而提出了相關的技術規格與參數。 它的全重將不超過16千克, 並有能力擊穿200米外的25MM厚的鋼板。 一挺原型槍於1935年初問世, 英國軍方為了掩人耳目, 特別是防止敵人獲知這項意義重大的工程,

其研發的秘密代號被命名為“支柱”。 在當年年底, 對其進行的測試結束了, 並且該槍準備投入生產。 與此同時, 它的名稱也改變了。 這款反坦克槍的設計者, 即博伊斯上尉, 在不久之後便撒手人寰, 於是該武器便由他的名字命名, 並於1937年底正式採用。

▲“博伊斯”型反坦克槍的結構圖:⑴後坐力緩衝器⑵槍管⑶前部瞄準儀支架和前部瞄準儀⑷槍體⑸槍架⑹耳軸⑺前部支架⑻手槍式握把⑼後部瞄準儀支架和後部瞄準儀⑽托腮板⑾槍托⑿槍托握把⒀潤滑油油瓶

最初, “博伊斯”型反坦克槍的口徑為12.7MM, 但在1936年, 它擴膛為13.97MM。 在某些方面, “博伊斯”和德國的“Tank-Gewehr”, 是非常類似的, 但是前者搭載了一些能降低後坐力的附加設備。 槍管、機匣和槍機可以後坐。 槍托板由橡膠製成,

還擁有一個附加的握把。

▲被大卸八塊的英國“博伊斯”型反坦克槍, 可見其精密複雜的結構。

“博伊斯”型反坦克槍以英國的“李·恩菲爾德”型步槍為藍本進行放大, 融合了美制“勃朗寧”M2型重機槍的部分設計特點。 它從外觀上看更像一支放大的“布倫”式輕機槍。 “博伊斯”型反坦克槍仍然採用手動拉栓抵肩射擊的操作方式, 準星和照門全部偏向反坦克槍左側, 照門尺規有效設定距離為274米至457米。

從本質上看, “博伊斯”是一款尺寸相當龐大的標準反坦克武器, 但該步槍能由步兵方便地攜帶。 它通過使用一部彈簧底座式吸收器、一個槍口制退器和一個單腳架(後來更換為雙腳架), 而促進了自身性能的提升。 這類安裝傳統手動槍機的槍支,

意味著在將一發新的子彈推入槍膛後, 手動槍機就會立刻排出前一發剩餘的子彈。 其由安裝在槍體頂部的盒形彈夾(容量為5發)供彈, 使用帶前部閉鎖卡鐵的旋轉固定螺釘。 該武器是龐大而又沉重的, 它帶有一個安裝在前部的兩腳架(射擊時展開支撐, 攜行時可以折疊), 以及一個位於帶襯墊的槍托下的獨立式握把(樣式與“布倫”式輕機槍上的同類部件非常相似)。 為了在戰鬥中減少由13.97MM子彈產生的強烈後坐力, 設計師於是將槍管安裝在一根滑軌上, 並且一個緩衝器安裝在兩腳架(與槍管的槍口制退器連在一起)上。 至於扳機, 則設置在一個成角度的手槍式握把的護板前面。 最初的型號安裝了一具雙目瞄準儀,
後續的型號則搭載固定式瞄準儀。 “博伊斯”型反坦克槍還設計成帶有大量由軟鋼製成的小螺絲釘, 後者十分牢固地連接在槍身上, 但是由此導致其可維護性相當麻煩糟糕, 因而不啻為英國軍械修理人員的一個噩夢。

▲“博伊斯”型反坦克槍的尾部特寫, 其上部安裝有一具後部瞄準儀。

在二戰期間, “博伊斯”使用兩種主要類型的彈藥:W Mark1型鋼芯穿甲彈(重60克, 初速747米/秒);或W Mark2型鎢芯穿甲彈(重47.6克, 初速884米/秒)。 前者可以在91米的距離上, 擊穿23.2MM厚的鋼板。 這樣的厚度, 為半履帶或裝甲車輛的正面裝甲, 或是一輛輕型坦克的側面或後部裝甲。 在衝突中, 後一種彈藥, 帶有鎢制彈芯, 能以更高的初速發射。 “博伊斯”在攻擊非裝甲的目標(比如步兵)時,

其有效射程是更遠的。

▲“博伊斯”使用的13.97MM口徑的穿甲彈, 一個彈夾可以裝填5發。

儘管其擁有後坐滑軌和帶橡膠緩衝襯墊的槍托(上部安裝了小潤滑油油壺, 左側設置有一塊木制貼腮板), 但這種武器開火時產生的巨大後坐力(同時帶有噪音和炮口衝擊波), 卻據稱是令人恐怖的, 因而經常造成射手的頸部扭傷和肩膀淤青。 結果, “博伊斯”幾乎從沒作為一款有效的武器來服役, 除了發生了緊急的情況。 此外, 該槍還安裝了一具敞開式瞄準儀。

“博伊斯”擁有三個不同的型號, 即MK.Ⅰ、MK.Ⅰ﹡和MK.Ⅱ。 MK.Ⅰ原本是英國製造的版本, 擁有圓形的槍口制退器和T形兩腳架。 “博伊斯”型反坦克槍的產量相對較大。 截止到1942年, 英國輕武器工廠製造出了約63000挺這種型號的反裝甲武器。 之後,該裝備(MK.Ⅰ﹡)由位於加拿大的“恩菲爾德”工廠和“約翰·英格裡斯”工廠生產,和前者相區分的是,MK.Ⅰ﹡搭載著平直的槍口制退器和V形兩腳架。至於MK.Ⅱ,則屬於數量稀少的型號,因為其為空降部隊而研發,配備的槍管也經過縮短,同時取消掉了槍口制退器。雖然這樣的設計能使槍支變得輕盈緊湊,但也導致初速下降,從而降低了彈藥的穿透力。“博伊斯”一般通過展開兩腳架來使用,不過有時也安裝到了輕型裝甲車輛上。

▲一名英軍士兵正在聚精會神地操作一挺“博伊斯”型反坦克槍。

該武器於1937年交付到英國陸軍步兵手中。最初,它在二戰初期的反坦克作戰中,被證明是十分有效的,因為這時敵人主要還在使用大量的輕型坦克,其裝甲防護能力非常薄弱。在1939年至1940年的蘇芬戰爭中,規模短小精悍的芬蘭軍隊,就流行使用這款經典裝備,能輕易擊毀所遭遇到的紅軍T-26輕型坦克。然而,之後的實戰立刻證明,“博伊斯”的反坦克能力是相當有限的。它只能在北非沙漠中穿透義大利輕型坦克的裝甲,卻無法有效對付德軍的坦克。再一次,英國人又研發出了一種高效的反坦克武器,即錐形裝藥的PIAT,使得“博伊斯”迅速變得過時了。於是,這款反坦克槍便在1943年黯然退出沙場。在被德軍繳獲後,一批數量有限的“博伊斯”反坦克槍,進入納粹軍隊中服役。

▲蘇芬戰爭期間,裝備“博伊斯”型反坦克槍的瑞典志願兵。這些戰士依靠雪橇,機動靈活、神出鬼沒,給予麻痹大意的蘇軍以迎頭痛擊。

▲在北非戰場上,一名英國軍官正在教授新兵們如何使用“博伊斯”型反坦克槍。

英國“博伊斯”型反坦克槍性能參數(繳獲)

口徑:13.97MM

供彈方式:容量為5發的彈夾

全長:1614MM

槍管長:915MM

全重:16.56千克

初速:使用W Mark1型彈藥時,為747米/秒;若使用W Mark2型彈藥時,則為884/秒

穿透力:23.2MM(274米距離上);18.8MM(457米距離上)

射速:10發/分

有效射程:457米

製造商:位於恩菲爾德·洛克的英國皇家輕型兵工廠

本文為築壘地域與文匯報聯合創作

之後,該裝備(MK.Ⅰ﹡)由位於加拿大的“恩菲爾德”工廠和“約翰·英格裡斯”工廠生產,和前者相區分的是,MK.Ⅰ﹡搭載著平直的槍口制退器和V形兩腳架。至於MK.Ⅱ,則屬於數量稀少的型號,因為其為空降部隊而研發,配備的槍管也經過縮短,同時取消掉了槍口制退器。雖然這樣的設計能使槍支變得輕盈緊湊,但也導致初速下降,從而降低了彈藥的穿透力。“博伊斯”一般通過展開兩腳架來使用,不過有時也安裝到了輕型裝甲車輛上。

▲一名英軍士兵正在聚精會神地操作一挺“博伊斯”型反坦克槍。

該武器於1937年交付到英國陸軍步兵手中。最初,它在二戰初期的反坦克作戰中,被證明是十分有效的,因為這時敵人主要還在使用大量的輕型坦克,其裝甲防護能力非常薄弱。在1939年至1940年的蘇芬戰爭中,規模短小精悍的芬蘭軍隊,就流行使用這款經典裝備,能輕易擊毀所遭遇到的紅軍T-26輕型坦克。然而,之後的實戰立刻證明,“博伊斯”的反坦克能力是相當有限的。它只能在北非沙漠中穿透義大利輕型坦克的裝甲,卻無法有效對付德軍的坦克。再一次,英國人又研發出了一種高效的反坦克武器,即錐形裝藥的PIAT,使得“博伊斯”迅速變得過時了。於是,這款反坦克槍便在1943年黯然退出沙場。在被德軍繳獲後,一批數量有限的“博伊斯”反坦克槍,進入納粹軍隊中服役。

▲蘇芬戰爭期間,裝備“博伊斯”型反坦克槍的瑞典志願兵。這些戰士依靠雪橇,機動靈活、神出鬼沒,給予麻痹大意的蘇軍以迎頭痛擊。

▲在北非戰場上,一名英國軍官正在教授新兵們如何使用“博伊斯”型反坦克槍。

英國“博伊斯”型反坦克槍性能參數(繳獲)

口徑:13.97MM

供彈方式:容量為5發的彈夾

全長:1614MM

槍管長:915MM

全重:16.56千克

初速:使用W Mark1型彈藥時,為747米/秒;若使用W Mark2型彈藥時,則為884/秒

穿透力:23.2MM(274米距離上);18.8MM(457米距離上)

射速:10發/分

有效射程:457米

製造商:位於恩菲爾德·洛克的英國皇家輕型兵工廠

本文為築壘地域與文匯報聯合創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