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阿提拉”系列行動:無人喝彩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春秋大夢

【代號名稱】"阿提拉"行動

【規範稱呼】入侵賽普勒斯

【英文名稱】Operation Attila

【發起者】土耳其

【行動時間】1974年7月20日—8月15日

【目的】入侵、佔領賽普勒斯

【背景】

"阿提拉"系列行動的產生, 有太過複雜、凝重的歷史糾葛。

此事的根源還要追溯到1571年, 賽普勒斯島被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 在此之後的307年裡, 奧斯曼土耳其有目的、有計劃不斷向島上輸送土耳其族移民, 但賽普勒斯島的原主體民族——希臘族被允許保留其宗教——東正教。

受這種宗教寬容政策的影響, 島上的土耳其人雖日漸增多, 但島上的希土兩族民眾數百年間並未出現過太大的矛盾, 雙方彼此間基本能夠做到和睦相處。 這在歐洲歷史上極為難得。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賽普勒斯

1878年, 土耳其人在俄土戰爭失敗, 奧斯曼帝國無奈以賽普勒斯換取英國在柏林會議的支持。 取得賽普勒斯控制權後, 英國帝國主義的殖民手腕及本性使然, 有意識地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使希臘族和土耳其族產生矛盾, 以防兩族聯合動搖殖民統治。

20世紀50年代, 賽普勒斯島的主體希臘人發動起義, 英國殖民者立即成立全部由土耳其族組成的員警部隊予以鎮壓, 使得兩族仇恨日漸加深, 而實際統治者則仿佛置身事外——從此可見大英帝國的政治手腕之高超。 在英國殖民當局慫恿、縱容兩族內鬥的同時, 一直對賽普勒斯島耿耿於懷的土耳其也乘機發揮出推波助瀾的作用。 土耳其之所以阻撓賽普勒斯獨立, 是因為一旦賽普勒斯獨立,

主體民族希臘族必定會佔有統治地位。

隨著二戰的結束, 世界掀起了民族獨立的高潮, 這股浪潮也不可避免地衝擊到二戰的最前沿地帶的賽普勒斯。 而傳統的殖民統治則開始被迫退守、甚至退出殖民地。 隨著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大英帝國日漸力不從心, 1959年2月, 英國政府大強大的壓力下, 哈樂德·麥克米倫首相不得已初步同意賽普勒斯獨立, 英國、希臘、土耳其3個相關方就此簽訂《蘇黎世-倫敦協定》, 後來希臘、土耳其、賽普勒斯3國又簽訂《聯盟條約》, 兩份條約意味著英希土3國確保賽普勒斯的獨立——但事實上, 土耳其並不願意看到希臘族在賽普勒斯"一家獨大", 於是派出軍艦前往賽普勒斯, 將大批武器交給當地土耳其族,

部下了暗裝。

賽普勒斯

一年半後的1960年8月16日, 賽普勒斯終於宣佈成立共和國, 組成兩族聯合政府。 國家獨立本事天大的喜事, 但對於賽普勒斯則不然——列寧說過: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此話在這裡產生了排異反應, 國家雖然產生了, 但民族矛盾卻有增無減。

1963年12月,土耳其政府開始尋機滋事,突然宣佈:驅逐生活在伊斯坦布爾的1.2萬名希臘族人,並將他們的財產沒收。這一消息立即刺激了賽普勒斯的希臘族人,希臘族人認為他們不僅在土耳其備受壓制,在賽普勒斯國內也到處遷就土耳其族人,讓他們佔有超出人口比例的政府重要職位。不滿情緒蔓延開來。

不久,土耳其這一居心叵測的政策就開始收穫惡果——希臘族與土耳其族兩族因制憲問題發生衝突,根據土耳其情報部門的秘密指示,賽普勒斯土耳其族議員否決所有預算和立法議案,賽普勒斯政府因此陷入癱瘓。希臘族人火冒三丈,他們通過中央政府以牙還牙,迅速解除所有土耳其族部長職務,土耳其族公務員也大多被停職審查。現在輪到土耳其族為此提出強烈抗議,而土耳其政府則將矛頭直指希臘,將這場危機的幕後黑手的髒水直接潑向希臘。

賽普勒斯的政治紛爭開始向惡化的方向發展,在各方相互指責的同時,兩族械鬥不斷,當年年底到次年初,193名土族人和133名希族人遇難,250多人失蹤。

1964年,賽普勒斯婦女在悼念她們在衝突中死去的親人

仿佛仍然線此事太小,英國《每日電訊報》繼續添油加醋,把這場衝突定性為"種族清洗",從而將帝國主義的不可告人的黑暗意圖掩蓋起來,並以更加刺激民族及種族主義情緒的辭藻,妄圖煽動更大的暴亂,繼而從中漁利。

賽普勒斯總統馬卡裡奧斯發出和解呼籲,但他的聲音實在太微弱了,以至於沒有一方聽得到、聽得進、願意理。

賽普勒斯總統馬卡裡奧斯,他同時也是東正教的大主教

與此同時,土耳其軍方已經開始為下一步的大規模軍事介入作準備了,陸軍以“保護土耳其族”為藉口,立即派出特遣部隊,控制賽普勒斯首府尼古西亞到海港凱裡尼亞的公路。

土耳其軍隊在賽普勒斯登陸

這條通道在歷史上被稱為賽普勒斯的"生命線"、戰略要道,控制這條路線,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自此,從1963年12月到1974年,土耳其軍隊發起全面入侵,賽普勒斯的希族人根本無法正常使用這條通道。

這張地圖或許能夠說明,地處亞非歐焦點的賽普勒斯島為什麼在土耳其心中如此重要、關鍵

世界各國開始調停、施壓。1964年6月5日,美國總統林登·詹森在給土耳其總理伊諾努的函中,闡述美國政府對希土族衝突的立場,警告土耳其:美國反對入侵賽普勒斯。土耳其才被迫允許希臘族人在聯合國維和人員陪伴下通過這條要道。

1967年希臘軍政府通過軍事政變上臺,遭到全歐洲譴責,但美國卻支持希臘軍政府的"反共努力"。

1974年春,賽普勒斯情報部門發現希族准軍事組織——賽普勒斯全國戰士組織正策劃推翻馬卡裡奧斯總統,他們還得到希臘軍政府的暗中支持。

7月2日,馬卡裡奧斯總統寫信給希臘總統費宗·吉斯吉斯將軍,抱怨希臘試圖在賽普勒斯策動軍事政變。然而,希臘軍政府的答覆卻是加快政變步伐。

7月15日,賽普勒斯國民警衛隊在希臘族軍官指揮下突然炮轟總統府,馬卡裡奧斯總統護送一隊參觀總統府的學生離開後,自己乘計程車逃到賽普勒斯南部的帕福斯,那裡有英國空軍基地。隨後,他乘上一架英國飛機前往紐約,向聯合國控訴希臘軍政府的暴行。

與此同時,政變軍人扶植贊同希塞兩國合併的尼科斯·桑普森就任臨時總統。

賽普勒斯政變使土耳其獲得了"口實",迅速制定了"阿提拉"1號作戰計畫。

"阿提拉"1號行動開始了

【行動經過】

7月20日拂曉,大批土耳其部隊突然在賽普勒斯北部港口城市凱裡尼亞以西8公里處登陸,土耳其宣稱此舉是為了"保護"賽普勒斯土族人的安全。土耳其入侵部隊包括"恰克馬克"特別攻擊旅、第6兩栖步兵團、第50步兵團和第39師坦克營,裝備有12輛M47坦克、20輛M113式裝甲輸送車和12門105毫米口徑榴彈炮。

為了趕走入侵的土耳其軍隊,賽普勒斯國民警衛隊先派出第251步兵營的2個連和第23坦克營的1個排(5輛T-34坦克)前去攔截。塞軍起初打掉土軍2個無後坐力炮陣地,但土軍的M113裝甲車和步兵密切協同,擊毀2輛塞軍T-34坦克,使塞軍的努力付諸東流。

土耳其軍隊迅速取得成果

再看塞軍其他部隊,第306、326步兵營反應遲緩,而第281步兵營和第286機械化步兵營從尼古西亞馳援凱裡尼亞途中遭到土耳其戰機空襲,第286營營長陣亡。

面對危局,塞軍緊急從莫爾富再派出第316步兵營,沿途排除土族人設置的路障,與第286營殘部會師後抵達凱裡尼亞城。為統一指揮,塞軍參謀長康斯坦丁·波法斯也在7月20日夜裡趕到凱裡尼亞,他迅速指揮3個不滿編的步兵營向土軍發起夜襲,擊斃土軍第50步兵團團長,但土耳其空軍對凱裡尼亞進行野蠻轟炸,使土軍的灘頭陣地得以穩固。

7月22日,從梅爾辛港緊急運來的土軍援兵在凱裡尼亞登陸,這支由坦克連和機械化步兵連組成的部隊在當天中午11時向凱裡尼亞發起總攻,依靠優勢兵力衝破塞軍防線,到下午便控制了凱裡尼亞全城,數千名希族人逃離家園。

凱裡尼亞城陷落的第二天,聯合國安理會要求土塞雙方就地停火。

就在同一天,希臘軍政府也因干預賽普勒斯危機不利而倒臺,流亡的康斯坦丁·卡拉曼利斯回國出任總理。令人遺憾的是,土軍不顧聯合國的停戰令,繼續擴大戰果。

當時有一支950人的希臘部隊正駐紮在賽普勒斯首都尼古西亞附近,土軍的入侵不可避免地使希臘軍人捲入戰鬥,兩個北約國家打起了"內戰"。

土軍企圖佔領尼古西亞國際機場,遭到塞希聯軍頑強抵抗,土軍2輛M47坦克被毀。靠著希臘駐軍的支撐,土軍一直未能完全佔領尼古西亞,希軍也為此付出88人陣亡、148人負傷、83人失蹤的代價。

7月25日至30日,各方在瑞士日內瓦進行了第一輪和平會談,但會談未有實質成果。

8月14日,進行了第二輪和平會談,土耳其要求賽普勒斯政府接受聯邦制的解決方案,並實施族群遷移。賽普勒斯代總統格拉夫科斯·克萊裡季斯要求三至四天的時間,以便與雅典方面協商。土耳其方拒絕了這一要求。

由於北約未能有效制裁土耳其,希臘一氣之下退出北約框架內的軍事指揮體系。儘管各國均呼籲土塞雙方停火,但土軍照樣攻城掠地。

26日,土軍攻佔賽普勒斯境內的重鎮聖塞奧佐羅斯,塞軍發起反攻並於次日將該地奪回。

27日,塞軍奪回這個重要據點。

28日,土軍又將塞軍趕走,土塞兩軍圍繞著聖塞奧佐羅斯的激烈爭奪戰——聖塞奧佐羅斯變成了一台“絞肉機”、“血肉磨坊”。

到8月初,土軍在塞島上的兵力已達2個師(第28師和第39師),外加數個特戰旅,總計4萬餘人、坦克200餘輛。

8月8日,土軍攻佔拉皮索斯。

隨後土軍方又制定了“阿提拉2號”作戰計畫,打算消滅塞軍有生力量,佔領法馬古斯塔(今阿莫霍斯托斯)、莫爾富和尼古西亞北部。

8月14日,"阿提拉"2號戰役正式啟動。在該計畫的指導下,土軍又對塞軍展開了新一輪攻勢,塞軍被徹底擊潰,莫爾富和萊夫卡盡落土耳其手中。

聯合國對土軍擅自越過停火線極為憤怒,要求土耳其予以澄清,但土耳其竟以"不清楚前線指揮官具體行動"為由推卸責任。

8月15日,法馬古斯塔的塞軍投降。塞境內城鎮紛紛淪陷於土軍的鐵蹄之下。而在尼古西亞北部,由於塞希軍人殊死抵抗甚為頑強,土軍進展甚微,其戰線只推進了100米。

通過"阿提拉"2號攻勢,土軍佔領賽普勒斯38%的土地,分裂目的已然達到。於是,時任土耳其總理的比倫特·埃傑維特表示接受停火提議,土耳其軍隊實際掌控的戰線也就成了事實上的"邊界"。

時任土耳其總理的比倫特·埃傑維特

【後續】

經過一連串的軍事行動,土軍奪占了賽普勒斯北部的大片領土,這些領土占賽普勒斯總國土面積的38%,至此土耳其分裂賽普勒斯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1974年8月16日,當獲勝的土耳其入侵者把賽普勒斯島一分兩半時,在賽普勒斯的各條路上擠滿了數萬難民,占該島1/3的北端被3萬土耳其部隊控制。

在此有利的形勢之下,土耳其方面決定見好就收,土耳其總理比倫特·埃傑維特遂表示願意接受停火提議。

土軍與塞希聯軍停戰後,1975年2月13日,由土耳其控制的賽普勒斯北部單方面成立"賽普勒斯土族邦",賽普勒斯南北分裂對峙的局面正式形成。

但聯合國安理會第367號決議對這個"土族邦"不予承認。

由於對賽普勒斯國內局勢干預不利,希臘軍政府最終在危機中倒臺,其在賽普勒斯國內扶持的尼科斯·桑普森政府也因失去外援而在戰火中崩盤,馬卡裡奧斯在戰後重返賽普勒斯,並複任共和國總統一職。此後,馬卡裡奧斯一直在為讓賽普勒斯重新歸於統一而努力,但由於大勢難挽,金甌已裂,馬卡裡奧斯的心血最終付之東流,他本人也於1977年8月3日抱憾離世。

1983年11月,該邦改名為"北賽普勒斯土耳其斯坦共和國",不過只有土耳其承認這個"國家"。

【關聯性】

"阿提拉"行動是一個行動序列,包括"阿提拉"1號行動和"阿提拉"2號行動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不是相互協調、補充的行動,而是逐步遞進、擴展的,因為它們是有時間順序的,並非同步進行的。

在“歷史脈動”以前的文章了我們曾經闡釋過,序列行動的產生,是因為行動目的過於龐雜,單一的軍事行動計畫難以兼顧,因此才會以序列方式彌補。單一行動如果過於複雜,或者說目的太多,就會面臨更多的變數,完成任務也就更加渺茫——這並非是人的智慧無關。“歷史脈動”曾經發佈的“獅鷲”行動:窮途末路時刻的迴光返照,只有這個國家能做得到就是這種典型,表面看是2個組成部分,實際拆開來看是4個。無論什麼樣的天大本領的將領,也難以完成這麼複雜的任務——奧托·斯科爾茲內因此一世英名栽在這個行動上——既要保證特種作戰的隱蔽性,還要正面迎敵、搶奪陣地。

"阿提拉"行動規劃非常適宜,加之兩方軍力對比差距過於懸殊,因此戰爭勝負不必多說,只是土耳其的胃口究竟多大的問題。

行動序列也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歷史脈動”將以一個專輯的方式,為各位解開很多行動之間的內在聯繫。敬請關注。

【影響】

1、戰爭發生後,為確保土族在賽普勒斯北部成為主體民族,土軍將佔領區內超過16萬的希臘族人驅逐出家園。大批居住在賽普勒斯北部的希臘裔賽普勒斯人逃往南方;北部希臘族人口原占北部總人口的80%。

戰後,北部希臘族人口迅速下降;與此同時,居住在南方的土耳其族遷往土耳其方控制的北部。這種人口結構的改變,是土耳其發動軍事行動的重要因素和成果之一——它為日後通過民意公投使自己漁利,初步奠定了合法性基礎。

2、土耳其軍隊以保護土耳其族居民為藉口,侵入賽普勒斯,並佔據了全賽普勒斯36%的領土。自從1960年賽普勒斯擺脫英國統治而獨立以來,該島一直處在動亂之中。

希臘族和土耳其族賽普勒斯人在過去10年中大部分時間一直在島上打仗。希臘族人多於土耳其人、比例為4:1或5:1,現在成千上萬希臘族人被困在北端土耳其戰線的後方。

同樣,許多土耳其族賽普勒斯人被隔在南方。他們正設法移往北方。土耳其戰線把首都尼古西亞一分兩半,沿著尼古西亞希臘戰線一側的激烈戰鬥直到停火令生效才平息。

3、後來歐洲人權法院曾多次控告土耳其"種族清洗",但至今沒有任何效果。可見,歐洲人權法院除了以美國及北約以非法的暴力手段抓捕米洛舍維奇這樣做法達成法律效果外,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4、通過"阿提拉"2號攻勢行動,土耳其將大批希臘族賽普勒斯人製造成為難民。賽普勒斯估計人數大約在20萬人,其他來源則稱人數約14萬到16萬。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被土耳其軍隊強制驅離家園的。

賽普勒斯從此分裂,即賽普勒斯共和國控制的南部領土與土耳其族控制的“北賽普勒斯”。

賽普勒斯共和國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仍然握有包括聯合國會員資格在內的國際認同,但是由於其國會之內缺乏土裔代表的參與,無法滿足當初國家憲法的規範,因此也尚不能完全代表整個賽普勒斯的立場;

“北賽普勒斯”政權僅得到土耳其一國承認,但卻實際上擁有此島北半的實際統治權,在此狀況下土耳其並不承認賽普勒斯政府對於全島的主權,只稱呼塞國政府"南賽普勒斯的希臘政權"。

5、賽普勒斯的形勢使北大西洋聯盟發生分裂。希臘抱怨北約夥伴不幫忙對付土耳其人,因而於星期三從盟軍中撤回其部隊。希臘總理康斯坦丁·卡拉曼利斯拒絕了16日晚土耳其提出的在日內瓦恢復賽普勒斯和談的要求。他還拒絕了美國總統福特統對他訪問華盛頓的邀請,卡拉曼利斯說,要希臘“在既成事實的壓力下談判”是荒謬的。

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說他願意訪問賽普勒斯,並幫助安排政治解決的途徑。然而,截止到現在福特早已歸位,基辛格也風燭殘年了,賽普勒斯問題的解決依然遙遙無期——政治家基本都是騙子。

6、為了解決賽普勒斯的分裂問題,長久以來以聯合國為主的世界各國,皆一直想辦法在尋求解決之道。在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的斡旋下,一個稱為"安南"計畫的公民投票表決在2004年4月24日實行。“安南”計畫提議將賽普勒斯北半與南半的領土以一種類似瑞士的邦聯制型態結合,組成賽普勒斯聯合共和國。然而,要通過這計畫順利改制,需要南北兩邊同時但分別舉行的公投都同意此提議才能成立。

而實際上的投票結果是,“北賽普勒斯”的居民大致上接受“安南”計畫的方式,以64.9%的比例通過提案。但相反的南塞的希臘族群卻強烈反對這提案,投下了高達75.83%的反對票,“安南”計畫終告失敗。安南雖然名氣大得嚇人,但他只是一個和事佬,根本沒有那種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勇氣和意願——雖然即便他有勇氣和意願也是枉然。

希臘裔族群與政府之所以反對的理由,是認為“安南”計畫的內容延續了當初英國制定的憲法之精神,是傾向袒護土耳其人的權益。雖然聯合國與歐盟都對此結果表達遺憾,但基於人民自決的民主精神,仍必須接受結果,另尋解決之道。

賽普勒斯的南北分治仍然是國際社會的一個頭疼之處

6、另一個與北賽普勒斯相關的國際問題,是歐盟擴大範圍之後,北塞在歐盟之內的定位。名義上,整個賽普勒斯都在2004年5月1日之後正式加入歐盟,屬於歐盟領土的一部分。但由於“北賽普勒斯”政府並不受國際社會的認同,因此只有南賽普勒斯共和國才是歐盟會員國,北邊的不是。

相反的,根據歐盟的條例,“北賽普勒斯”境內的土耳其裔賽普勒斯人,只要是1974年時南北分裂之前的賽普勒斯國民與其後代,都有資格擁有歐盟護照,是歐盟人民的一份子,享有相關的權益。這是唯一一個對賽普勒斯問題還給予公正對待的例子,歐盟的做法值得大加褒獎。

【評論】

1、"阿提拉"行動,表面上是民族矛盾的解決方案,實質上還是帝國主義的殖民野心陰魂不散的產物。正是在大英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居心叵測、推波助瀾下,本來已經被逐漸掩蓋、弱化、平息的民族矛盾,輕易地被挑起,以至於使事態公開化、擴大化、國際化,繼而引發帝國主義勢力的公然介入。所以說,城堡最容易被從裡面攻破,是極為有道理的。

"阿提拉"行動是土耳其的“大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夢的映射。恢復祖先的光榮,是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但是它的基本前提就是,不能以傷及他人。但是,這個春秋大夢土耳其人至今不願醒來,以致於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它根本沒有照顧別人感受的基本意願,更沒有明智地看到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及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在賽普勒斯之後,它又開始大打地緣政治牌,以“庫爾德”問題公然介入、插手伊拉克、敘利亞的內戰,從而寄望在這兩個國家建立起自己的所謂“勢力範圍”。

無論如何,“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早已是過往雲煙、隨風盡散了。或許歷史會再度給突厥人的後裔提供某種機會,但至少在目前的國際政治體現下,這根本不現實。

賽普勒斯民眾正在悼念那些在戰火中失去生命的親人

2、保護同種、同宗、僑民,是帝國主義進行政治渲染、武力干預的極為便捷、有效的工具,這也是國際政治中的一個永遠難以破解的難題,只要資本主義還存在於這個世界中。它們在幾百年的擴張、殺戮、殖民過程中,積累了太過豐厚的社會及世界治理的“另類”經驗與資源,這些經驗與資源是資本主義確保獲取高額額外收益的暗器、利器、必殺技。

3、中國在帝國時代形成了一個範圍極其廣泛的中華文化圈,這與殖民統治具有某種相似性——影響力。這本是中國在國際關係中一張極為重要的牌,但是,正是由於中國文化含蓄、內斂及謙謙君子的特質,使當今中國不但沒有享受到這種影響力的益處,反而屢次受其牽絆。可見在國際關係的這個大課題上,中國要學的、必須敢於使用的牌 技還有太多。

4、賽普勒斯是一個地理位置重要但又實力弱小的海中島國,這導致該國在歷史上很難掌控自己的命運,該國的興衰治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周邊各大政治力量的地緣博弈。通過回溯賽普勒斯的內訌分裂之路可知,英國、希臘、土耳其三國堪稱是賽普勒斯最終走向分裂的根本推手,土耳其更是在關鍵時刻充當了肢解賽普勒斯的兇惡“打手”,而塞國內希土兩族的爭端則又是促成分裂的最為直接的現實導火索。

作為“愛神之島”的賽普勒斯既是美麗的又是不幸的,她的美麗在於她的風光,她的不幸在於她的命運,但願這座島上的人們有朝一日能夠冰釋前嫌,重新過上“和同為一家”的幸福生活。

【相關資料】

1、在"阿提拉"系列行動的交戰中,5名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士兵被對戰雙方所誤傷、擊斃。

2、賽普勒斯在西方傳統文化中,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與阿芙洛狄忒有關。

在希臘神話的起源裡,大地之神蓋亞因對自己的丈夫、天空之神烏拉諾斯無休止的生殖感到厭煩,而慫恿自己的子女們去推翻他們的父親。於是最小的兒子克洛諾斯用一把大鐮刀將老爹的命根子割了下來丟進大海裡。神器十分滾燙,遇到海水後,滋的一聲白沫翻滾,海浪的泡沫中蹦出一個美豔無比的美女——她就是司美和愛的女神阿芙洛狄忒。

波提切利關於阿芙洛狄忒出世時盛況的名作《維納斯的誕生》

阿芙洛狄忒沒有童年沒有青春,直接長成了少婦形態,隨著海浪飄到了附近的海島。甫一上岸,便迷倒了眾生,天空因她變得更藍,白雲因她變得柔軟。

而阿芙洛狄忒的誕生地雖然在海中,但她踏上土地的第一腳,便是賽普勒斯島西南——下圖的這片海灘便是傳說中阿芙洛狄忒登陸的所在,只見三塊潔白的巨石兀立在蔚藍的海水之中,無論從形態還是色澤上,都無甚驚世駭俗之處。

不過物以人傳、石以神傳,阿芙洛狄忒的芳名使它們變得聞名遐邇

阿芙洛狄忒掌管著生育,“愛神岩”附近系滿了的白色娟紙和手帕,是來自期待寶寶降臨的夫婦們的虔誠祈願;還有姑娘跳入冰冷的海水中繞著石頭游泳,期待日後一如傳說那樣能永葆美貌。這幾塊石頭其實跟女神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只知道阿芙洛狄忒在這一帶登陸,但具體在哪誰也不知道,而“愛神岩”的意思其實是希臘人的石頭,源自於一個希臘的傢伙為抵禦撒拉遜人的入侵,從特魯多斯山上向大海裡扔的石頭……只是個不靠譜的神話故事。

作為奧林匹斯的12主神之一,阿芙洛狄忒在神話裡的戲份不要太多,但基本都是歷史性的節點時刻。從“金蘋果事件”中與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爭奪最美女神的稱號,到以俘獲海倫的愛情來賄賂作為評委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繼而引發了特洛伊戰爭,再到特洛伊被木馬計攻破後,保護傳說中她的兒子埃涅阿斯逃到義大利,建立了羅馬城,阿芙洛狄忒在人和神祇之間這段最華彩的詩章中影響深遠廣受崇敬。

一時之間,最早流行在賽普勒斯和小亞細亞一帶的人們對愛與美之女神的崇拜,傳到了希臘,再由希臘傳到歐洲其他各地。不管神話傳說有幾分考稽——

古希臘大詩人荷馬當真了,《奧德賽》裡的描述流傳成了歷史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賽普勒斯人當真了,崇奉阿芙洛狄忒的遺跡和祭祀活動延續至今;

古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帝當真了,後來乾脆就自稱為阿芙洛狄忒的後代,以示尊榮;

全世界的人們也當真了,今天依然紛紛了前來追逐愛神的蹤跡。

但愛神的芳蹤眷顧了這塊美麗的土地,卻沒有為這塊土地帶來應有的益處,實在令人扼腕。

阿芙洛狄忒讓這一切變得與眾不同,但卻沒有讓這塊寧靜的海島躲開土耳其人貪婪的魔爪

【代號說明】

"阿提拉",大名鼎鼎的匈奴王,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對後世的影響十分重大,以至於土耳其至今仍然對於"阿提拉"所創造的功業念念不忘。

阿提拉大帝

1、阿提拉(也有譯作“阿蒂拉”,406年—453年),古代歐亞大陸匈人的領袖和皇帝,史學家稱之為"上帝之鞭"。他曾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亦曾遠征至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最後終於在沙隆之戰被停止向西進軍。然而後來他卻攻向義大利,並於西元452年把當時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攻陷,趕走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使西羅馬帝國名存實亡。

由448年至450年,匈奴帝國在阿提拉的帶領下,版圖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在這廣大區域的一帶附屬國,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與秦始皇、亞歷山大、成吉思汗類似,在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歐洲歷史中更富傳奇性。在西歐,他被視為殘暴及搶奪的象徵,但也有歷史記載形容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尤見於古北歐的薩迦文獻記載中。

土耳其人認為,匈奴王阿提拉是他們當然的祖先,祖先昔日的光榮至今令他們倍覺驕傲。因此,借助"阿提拉"大帝的威名,將無往而不勝。而勝利又成為他們無愧於祖先的鐵的例證。

2、一個有趣的問題是,中國學界的普遍傾向性認為,匈奴帝國實際是漢朝敗將北匈奴西竄,經歷幾百年的遊蕩與積蓄,終於在歐洲獲得穩固的生存土壤。然而,世界學界的普遍傾向性是,匈奴帝國與中國的匈奴並無直接證據能夠證明有關係。

雖然"阿提拉"創造的功業與漢人並無直接關係,但有兩點是中國人有些在意的:

在太史公司馬遷的巨著《史記》中,公開認為漢族與匈奴族、突厥族都是炎黃子孫,換句話說,漢族與匈奴族、突厥族本是同宗兄弟,這意味著匈奴的所有榮辱興衰,也都與漢族藕斷絲連、千絲萬縷的關係;

匈奴是大漢朝的手下敗將,作為一個可以參照的尺規,他所征服的對手,自然就更沒有資格與大漢較量。

如果感到本文有些意思,請勞動您寶貴的小手指,或關注、或評論、互收藏、或轉發,這將成為堅定“歷史脈動”為您地提供各類行動計畫不竭的強大動力。謝謝!

“歷史脈動”微信號:spaseXsea

但民族矛盾卻有增無減。

1963年12月,土耳其政府開始尋機滋事,突然宣佈:驅逐生活在伊斯坦布爾的1.2萬名希臘族人,並將他們的財產沒收。這一消息立即刺激了賽普勒斯的希臘族人,希臘族人認為他們不僅在土耳其備受壓制,在賽普勒斯國內也到處遷就土耳其族人,讓他們佔有超出人口比例的政府重要職位。不滿情緒蔓延開來。

不久,土耳其這一居心叵測的政策就開始收穫惡果——希臘族與土耳其族兩族因制憲問題發生衝突,根據土耳其情報部門的秘密指示,賽普勒斯土耳其族議員否決所有預算和立法議案,賽普勒斯政府因此陷入癱瘓。希臘族人火冒三丈,他們通過中央政府以牙還牙,迅速解除所有土耳其族部長職務,土耳其族公務員也大多被停職審查。現在輪到土耳其族為此提出強烈抗議,而土耳其政府則將矛頭直指希臘,將這場危機的幕後黑手的髒水直接潑向希臘。

賽普勒斯的政治紛爭開始向惡化的方向發展,在各方相互指責的同時,兩族械鬥不斷,當年年底到次年初,193名土族人和133名希族人遇難,250多人失蹤。

1964年,賽普勒斯婦女在悼念她們在衝突中死去的親人

仿佛仍然線此事太小,英國《每日電訊報》繼續添油加醋,把這場衝突定性為"種族清洗",從而將帝國主義的不可告人的黑暗意圖掩蓋起來,並以更加刺激民族及種族主義情緒的辭藻,妄圖煽動更大的暴亂,繼而從中漁利。

賽普勒斯總統馬卡裡奧斯發出和解呼籲,但他的聲音實在太微弱了,以至於沒有一方聽得到、聽得進、願意理。

賽普勒斯總統馬卡裡奧斯,他同時也是東正教的大主教

與此同時,土耳其軍方已經開始為下一步的大規模軍事介入作準備了,陸軍以“保護土耳其族”為藉口,立即派出特遣部隊,控制賽普勒斯首府尼古西亞到海港凱裡尼亞的公路。

土耳其軍隊在賽普勒斯登陸

這條通道在歷史上被稱為賽普勒斯的"生命線"、戰略要道,控制這條路線,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自此,從1963年12月到1974年,土耳其軍隊發起全面入侵,賽普勒斯的希族人根本無法正常使用這條通道。

這張地圖或許能夠說明,地處亞非歐焦點的賽普勒斯島為什麼在土耳其心中如此重要、關鍵

世界各國開始調停、施壓。1964年6月5日,美國總統林登·詹森在給土耳其總理伊諾努的函中,闡述美國政府對希土族衝突的立場,警告土耳其:美國反對入侵賽普勒斯。土耳其才被迫允許希臘族人在聯合國維和人員陪伴下通過這條要道。

1967年希臘軍政府通過軍事政變上臺,遭到全歐洲譴責,但美國卻支持希臘軍政府的"反共努力"。

1974年春,賽普勒斯情報部門發現希族准軍事組織——賽普勒斯全國戰士組織正策劃推翻馬卡裡奧斯總統,他們還得到希臘軍政府的暗中支持。

7月2日,馬卡裡奧斯總統寫信給希臘總統費宗·吉斯吉斯將軍,抱怨希臘試圖在賽普勒斯策動軍事政變。然而,希臘軍政府的答覆卻是加快政變步伐。

7月15日,賽普勒斯國民警衛隊在希臘族軍官指揮下突然炮轟總統府,馬卡裡奧斯總統護送一隊參觀總統府的學生離開後,自己乘計程車逃到賽普勒斯南部的帕福斯,那裡有英國空軍基地。隨後,他乘上一架英國飛機前往紐約,向聯合國控訴希臘軍政府的暴行。

與此同時,政變軍人扶植贊同希塞兩國合併的尼科斯·桑普森就任臨時總統。

賽普勒斯政變使土耳其獲得了"口實",迅速制定了"阿提拉"1號作戰計畫。

"阿提拉"1號行動開始了

【行動經過】

7月20日拂曉,大批土耳其部隊突然在賽普勒斯北部港口城市凱裡尼亞以西8公里處登陸,土耳其宣稱此舉是為了"保護"賽普勒斯土族人的安全。土耳其入侵部隊包括"恰克馬克"特別攻擊旅、第6兩栖步兵團、第50步兵團和第39師坦克營,裝備有12輛M47坦克、20輛M113式裝甲輸送車和12門105毫米口徑榴彈炮。

為了趕走入侵的土耳其軍隊,賽普勒斯國民警衛隊先派出第251步兵營的2個連和第23坦克營的1個排(5輛T-34坦克)前去攔截。塞軍起初打掉土軍2個無後坐力炮陣地,但土軍的M113裝甲車和步兵密切協同,擊毀2輛塞軍T-34坦克,使塞軍的努力付諸東流。

土耳其軍隊迅速取得成果

再看塞軍其他部隊,第306、326步兵營反應遲緩,而第281步兵營和第286機械化步兵營從尼古西亞馳援凱裡尼亞途中遭到土耳其戰機空襲,第286營營長陣亡。

面對危局,塞軍緊急從莫爾富再派出第316步兵營,沿途排除土族人設置的路障,與第286營殘部會師後抵達凱裡尼亞城。為統一指揮,塞軍參謀長康斯坦丁·波法斯也在7月20日夜裡趕到凱裡尼亞,他迅速指揮3個不滿編的步兵營向土軍發起夜襲,擊斃土軍第50步兵團團長,但土耳其空軍對凱裡尼亞進行野蠻轟炸,使土軍的灘頭陣地得以穩固。

7月22日,從梅爾辛港緊急運來的土軍援兵在凱裡尼亞登陸,這支由坦克連和機械化步兵連組成的部隊在當天中午11時向凱裡尼亞發起總攻,依靠優勢兵力衝破塞軍防線,到下午便控制了凱裡尼亞全城,數千名希族人逃離家園。

凱裡尼亞城陷落的第二天,聯合國安理會要求土塞雙方就地停火。

就在同一天,希臘軍政府也因干預賽普勒斯危機不利而倒臺,流亡的康斯坦丁·卡拉曼利斯回國出任總理。令人遺憾的是,土軍不顧聯合國的停戰令,繼續擴大戰果。

當時有一支950人的希臘部隊正駐紮在賽普勒斯首都尼古西亞附近,土軍的入侵不可避免地使希臘軍人捲入戰鬥,兩個北約國家打起了"內戰"。

土軍企圖佔領尼古西亞國際機場,遭到塞希聯軍頑強抵抗,土軍2輛M47坦克被毀。靠著希臘駐軍的支撐,土軍一直未能完全佔領尼古西亞,希軍也為此付出88人陣亡、148人負傷、83人失蹤的代價。

7月25日至30日,各方在瑞士日內瓦進行了第一輪和平會談,但會談未有實質成果。

8月14日,進行了第二輪和平會談,土耳其要求賽普勒斯政府接受聯邦制的解決方案,並實施族群遷移。賽普勒斯代總統格拉夫科斯·克萊裡季斯要求三至四天的時間,以便與雅典方面協商。土耳其方拒絕了這一要求。

由於北約未能有效制裁土耳其,希臘一氣之下退出北約框架內的軍事指揮體系。儘管各國均呼籲土塞雙方停火,但土軍照樣攻城掠地。

26日,土軍攻佔賽普勒斯境內的重鎮聖塞奧佐羅斯,塞軍發起反攻並於次日將該地奪回。

27日,塞軍奪回這個重要據點。

28日,土軍又將塞軍趕走,土塞兩軍圍繞著聖塞奧佐羅斯的激烈爭奪戰——聖塞奧佐羅斯變成了一台“絞肉機”、“血肉磨坊”。

到8月初,土軍在塞島上的兵力已達2個師(第28師和第39師),外加數個特戰旅,總計4萬餘人、坦克200餘輛。

8月8日,土軍攻佔拉皮索斯。

隨後土軍方又制定了“阿提拉2號”作戰計畫,打算消滅塞軍有生力量,佔領法馬古斯塔(今阿莫霍斯托斯)、莫爾富和尼古西亞北部。

8月14日,"阿提拉"2號戰役正式啟動。在該計畫的指導下,土軍又對塞軍展開了新一輪攻勢,塞軍被徹底擊潰,莫爾富和萊夫卡盡落土耳其手中。

聯合國對土軍擅自越過停火線極為憤怒,要求土耳其予以澄清,但土耳其竟以"不清楚前線指揮官具體行動"為由推卸責任。

8月15日,法馬古斯塔的塞軍投降。塞境內城鎮紛紛淪陷於土軍的鐵蹄之下。而在尼古西亞北部,由於塞希軍人殊死抵抗甚為頑強,土軍進展甚微,其戰線只推進了100米。

通過"阿提拉"2號攻勢,土軍佔領賽普勒斯38%的土地,分裂目的已然達到。於是,時任土耳其總理的比倫特·埃傑維特表示接受停火提議,土耳其軍隊實際掌控的戰線也就成了事實上的"邊界"。

時任土耳其總理的比倫特·埃傑維特

【後續】

經過一連串的軍事行動,土軍奪占了賽普勒斯北部的大片領土,這些領土占賽普勒斯總國土面積的38%,至此土耳其分裂賽普勒斯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1974年8月16日,當獲勝的土耳其入侵者把賽普勒斯島一分兩半時,在賽普勒斯的各條路上擠滿了數萬難民,占該島1/3的北端被3萬土耳其部隊控制。

在此有利的形勢之下,土耳其方面決定見好就收,土耳其總理比倫特·埃傑維特遂表示願意接受停火提議。

土軍與塞希聯軍停戰後,1975年2月13日,由土耳其控制的賽普勒斯北部單方面成立"賽普勒斯土族邦",賽普勒斯南北分裂對峙的局面正式形成。

但聯合國安理會第367號決議對這個"土族邦"不予承認。

由於對賽普勒斯國內局勢干預不利,希臘軍政府最終在危機中倒臺,其在賽普勒斯國內扶持的尼科斯·桑普森政府也因失去外援而在戰火中崩盤,馬卡裡奧斯在戰後重返賽普勒斯,並複任共和國總統一職。此後,馬卡裡奧斯一直在為讓賽普勒斯重新歸於統一而努力,但由於大勢難挽,金甌已裂,馬卡裡奧斯的心血最終付之東流,他本人也於1977年8月3日抱憾離世。

1983年11月,該邦改名為"北賽普勒斯土耳其斯坦共和國",不過只有土耳其承認這個"國家"。

【關聯性】

"阿提拉"行動是一個行動序列,包括"阿提拉"1號行動和"阿提拉"2號行動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不是相互協調、補充的行動,而是逐步遞進、擴展的,因為它們是有時間順序的,並非同步進行的。

在“歷史脈動”以前的文章了我們曾經闡釋過,序列行動的產生,是因為行動目的過於龐雜,單一的軍事行動計畫難以兼顧,因此才會以序列方式彌補。單一行動如果過於複雜,或者說目的太多,就會面臨更多的變數,完成任務也就更加渺茫——這並非是人的智慧無關。“歷史脈動”曾經發佈的“獅鷲”行動:窮途末路時刻的迴光返照,只有這個國家能做得到就是這種典型,表面看是2個組成部分,實際拆開來看是4個。無論什麼樣的天大本領的將領,也難以完成這麼複雜的任務——奧托·斯科爾茲內因此一世英名栽在這個行動上——既要保證特種作戰的隱蔽性,還要正面迎敵、搶奪陣地。

"阿提拉"行動規劃非常適宜,加之兩方軍力對比差距過於懸殊,因此戰爭勝負不必多說,只是土耳其的胃口究竟多大的問題。

行動序列也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歷史脈動”將以一個專輯的方式,為各位解開很多行動之間的內在聯繫。敬請關注。

【影響】

1、戰爭發生後,為確保土族在賽普勒斯北部成為主體民族,土軍將佔領區內超過16萬的希臘族人驅逐出家園。大批居住在賽普勒斯北部的希臘裔賽普勒斯人逃往南方;北部希臘族人口原占北部總人口的80%。

戰後,北部希臘族人口迅速下降;與此同時,居住在南方的土耳其族遷往土耳其方控制的北部。這種人口結構的改變,是土耳其發動軍事行動的重要因素和成果之一——它為日後通過民意公投使自己漁利,初步奠定了合法性基礎。

2、土耳其軍隊以保護土耳其族居民為藉口,侵入賽普勒斯,並佔據了全賽普勒斯36%的領土。自從1960年賽普勒斯擺脫英國統治而獨立以來,該島一直處在動亂之中。

希臘族和土耳其族賽普勒斯人在過去10年中大部分時間一直在島上打仗。希臘族人多於土耳其人、比例為4:1或5:1,現在成千上萬希臘族人被困在北端土耳其戰線的後方。

同樣,許多土耳其族賽普勒斯人被隔在南方。他們正設法移往北方。土耳其戰線把首都尼古西亞一分兩半,沿著尼古西亞希臘戰線一側的激烈戰鬥直到停火令生效才平息。

3、後來歐洲人權法院曾多次控告土耳其"種族清洗",但至今沒有任何效果。可見,歐洲人權法院除了以美國及北約以非法的暴力手段抓捕米洛舍維奇這樣做法達成法律效果外,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4、通過"阿提拉"2號攻勢行動,土耳其將大批希臘族賽普勒斯人製造成為難民。賽普勒斯估計人數大約在20萬人,其他來源則稱人數約14萬到16萬。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被土耳其軍隊強制驅離家園的。

賽普勒斯從此分裂,即賽普勒斯共和國控制的南部領土與土耳其族控制的“北賽普勒斯”。

賽普勒斯共和國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仍然握有包括聯合國會員資格在內的國際認同,但是由於其國會之內缺乏土裔代表的參與,無法滿足當初國家憲法的規範,因此也尚不能完全代表整個賽普勒斯的立場;

“北賽普勒斯”政權僅得到土耳其一國承認,但卻實際上擁有此島北半的實際統治權,在此狀況下土耳其並不承認賽普勒斯政府對於全島的主權,只稱呼塞國政府"南賽普勒斯的希臘政權"。

5、賽普勒斯的形勢使北大西洋聯盟發生分裂。希臘抱怨北約夥伴不幫忙對付土耳其人,因而於星期三從盟軍中撤回其部隊。希臘總理康斯坦丁·卡拉曼利斯拒絕了16日晚土耳其提出的在日內瓦恢復賽普勒斯和談的要求。他還拒絕了美國總統福特統對他訪問華盛頓的邀請,卡拉曼利斯說,要希臘“在既成事實的壓力下談判”是荒謬的。

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說他願意訪問賽普勒斯,並幫助安排政治解決的途徑。然而,截止到現在福特早已歸位,基辛格也風燭殘年了,賽普勒斯問題的解決依然遙遙無期——政治家基本都是騙子。

6、為了解決賽普勒斯的分裂問題,長久以來以聯合國為主的世界各國,皆一直想辦法在尋求解決之道。在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的斡旋下,一個稱為"安南"計畫的公民投票表決在2004年4月24日實行。“安南”計畫提議將賽普勒斯北半與南半的領土以一種類似瑞士的邦聯制型態結合,組成賽普勒斯聯合共和國。然而,要通過這計畫順利改制,需要南北兩邊同時但分別舉行的公投都同意此提議才能成立。

而實際上的投票結果是,“北賽普勒斯”的居民大致上接受“安南”計畫的方式,以64.9%的比例通過提案。但相反的南塞的希臘族群卻強烈反對這提案,投下了高達75.83%的反對票,“安南”計畫終告失敗。安南雖然名氣大得嚇人,但他只是一個和事佬,根本沒有那種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勇氣和意願——雖然即便他有勇氣和意願也是枉然。

希臘裔族群與政府之所以反對的理由,是認為“安南”計畫的內容延續了當初英國制定的憲法之精神,是傾向袒護土耳其人的權益。雖然聯合國與歐盟都對此結果表達遺憾,但基於人民自決的民主精神,仍必須接受結果,另尋解決之道。

賽普勒斯的南北分治仍然是國際社會的一個頭疼之處

6、另一個與北賽普勒斯相關的國際問題,是歐盟擴大範圍之後,北塞在歐盟之內的定位。名義上,整個賽普勒斯都在2004年5月1日之後正式加入歐盟,屬於歐盟領土的一部分。但由於“北賽普勒斯”政府並不受國際社會的認同,因此只有南賽普勒斯共和國才是歐盟會員國,北邊的不是。

相反的,根據歐盟的條例,“北賽普勒斯”境內的土耳其裔賽普勒斯人,只要是1974年時南北分裂之前的賽普勒斯國民與其後代,都有資格擁有歐盟護照,是歐盟人民的一份子,享有相關的權益。這是唯一一個對賽普勒斯問題還給予公正對待的例子,歐盟的做法值得大加褒獎。

【評論】

1、"阿提拉"行動,表面上是民族矛盾的解決方案,實質上還是帝國主義的殖民野心陰魂不散的產物。正是在大英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居心叵測、推波助瀾下,本來已經被逐漸掩蓋、弱化、平息的民族矛盾,輕易地被挑起,以至於使事態公開化、擴大化、國際化,繼而引發帝國主義勢力的公然介入。所以說,城堡最容易被從裡面攻破,是極為有道理的。

"阿提拉"行動是土耳其的“大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夢的映射。恢復祖先的光榮,是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但是它的基本前提就是,不能以傷及他人。但是,這個春秋大夢土耳其人至今不願醒來,以致於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它根本沒有照顧別人感受的基本意願,更沒有明智地看到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及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在賽普勒斯之後,它又開始大打地緣政治牌,以“庫爾德”問題公然介入、插手伊拉克、敘利亞的內戰,從而寄望在這兩個國家建立起自己的所謂“勢力範圍”。

無論如何,“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早已是過往雲煙、隨風盡散了。或許歷史會再度給突厥人的後裔提供某種機會,但至少在目前的國際政治體現下,這根本不現實。

賽普勒斯民眾正在悼念那些在戰火中失去生命的親人

2、保護同種、同宗、僑民,是帝國主義進行政治渲染、武力干預的極為便捷、有效的工具,這也是國際政治中的一個永遠難以破解的難題,只要資本主義還存在於這個世界中。它們在幾百年的擴張、殺戮、殖民過程中,積累了太過豐厚的社會及世界治理的“另類”經驗與資源,這些經驗與資源是資本主義確保獲取高額額外收益的暗器、利器、必殺技。

3、中國在帝國時代形成了一個範圍極其廣泛的中華文化圈,這與殖民統治具有某種相似性——影響力。這本是中國在國際關係中一張極為重要的牌,但是,正是由於中國文化含蓄、內斂及謙謙君子的特質,使當今中國不但沒有享受到這種影響力的益處,反而屢次受其牽絆。可見在國際關係的這個大課題上,中國要學的、必須敢於使用的牌 技還有太多。

4、賽普勒斯是一個地理位置重要但又實力弱小的海中島國,這導致該國在歷史上很難掌控自己的命運,該國的興衰治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周邊各大政治力量的地緣博弈。通過回溯賽普勒斯的內訌分裂之路可知,英國、希臘、土耳其三國堪稱是賽普勒斯最終走向分裂的根本推手,土耳其更是在關鍵時刻充當了肢解賽普勒斯的兇惡“打手”,而塞國內希土兩族的爭端則又是促成分裂的最為直接的現實導火索。

作為“愛神之島”的賽普勒斯既是美麗的又是不幸的,她的美麗在於她的風光,她的不幸在於她的命運,但願這座島上的人們有朝一日能夠冰釋前嫌,重新過上“和同為一家”的幸福生活。

【相關資料】

1、在"阿提拉"系列行動的交戰中,5名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士兵被對戰雙方所誤傷、擊斃。

2、賽普勒斯在西方傳統文化中,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與阿芙洛狄忒有關。

在希臘神話的起源裡,大地之神蓋亞因對自己的丈夫、天空之神烏拉諾斯無休止的生殖感到厭煩,而慫恿自己的子女們去推翻他們的父親。於是最小的兒子克洛諾斯用一把大鐮刀將老爹的命根子割了下來丟進大海裡。神器十分滾燙,遇到海水後,滋的一聲白沫翻滾,海浪的泡沫中蹦出一個美豔無比的美女——她就是司美和愛的女神阿芙洛狄忒。

波提切利關於阿芙洛狄忒出世時盛況的名作《維納斯的誕生》

阿芙洛狄忒沒有童年沒有青春,直接長成了少婦形態,隨著海浪飄到了附近的海島。甫一上岸,便迷倒了眾生,天空因她變得更藍,白雲因她變得柔軟。

而阿芙洛狄忒的誕生地雖然在海中,但她踏上土地的第一腳,便是賽普勒斯島西南——下圖的這片海灘便是傳說中阿芙洛狄忒登陸的所在,只見三塊潔白的巨石兀立在蔚藍的海水之中,無論從形態還是色澤上,都無甚驚世駭俗之處。

不過物以人傳、石以神傳,阿芙洛狄忒的芳名使它們變得聞名遐邇

阿芙洛狄忒掌管著生育,“愛神岩”附近系滿了的白色娟紙和手帕,是來自期待寶寶降臨的夫婦們的虔誠祈願;還有姑娘跳入冰冷的海水中繞著石頭游泳,期待日後一如傳說那樣能永葆美貌。這幾塊石頭其實跟女神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只知道阿芙洛狄忒在這一帶登陸,但具體在哪誰也不知道,而“愛神岩”的意思其實是希臘人的石頭,源自於一個希臘的傢伙為抵禦撒拉遜人的入侵,從特魯多斯山上向大海裡扔的石頭……只是個不靠譜的神話故事。

作為奧林匹斯的12主神之一,阿芙洛狄忒在神話裡的戲份不要太多,但基本都是歷史性的節點時刻。從“金蘋果事件”中與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爭奪最美女神的稱號,到以俘獲海倫的愛情來賄賂作為評委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繼而引發了特洛伊戰爭,再到特洛伊被木馬計攻破後,保護傳說中她的兒子埃涅阿斯逃到義大利,建立了羅馬城,阿芙洛狄忒在人和神祇之間這段最華彩的詩章中影響深遠廣受崇敬。

一時之間,最早流行在賽普勒斯和小亞細亞一帶的人們對愛與美之女神的崇拜,傳到了希臘,再由希臘傳到歐洲其他各地。不管神話傳說有幾分考稽——

古希臘大詩人荷馬當真了,《奧德賽》裡的描述流傳成了歷史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賽普勒斯人當真了,崇奉阿芙洛狄忒的遺跡和祭祀活動延續至今;

古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帝當真了,後來乾脆就自稱為阿芙洛狄忒的後代,以示尊榮;

全世界的人們也當真了,今天依然紛紛了前來追逐愛神的蹤跡。

但愛神的芳蹤眷顧了這塊美麗的土地,卻沒有為這塊土地帶來應有的益處,實在令人扼腕。

阿芙洛狄忒讓這一切變得與眾不同,但卻沒有讓這塊寧靜的海島躲開土耳其人貪婪的魔爪

【代號說明】

"阿提拉",大名鼎鼎的匈奴王,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對後世的影響十分重大,以至於土耳其至今仍然對於"阿提拉"所創造的功業念念不忘。

阿提拉大帝

1、阿提拉(也有譯作“阿蒂拉”,406年—453年),古代歐亞大陸匈人的領袖和皇帝,史學家稱之為"上帝之鞭"。他曾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亦曾遠征至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最後終於在沙隆之戰被停止向西進軍。然而後來他卻攻向義大利,並於西元452年把當時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攻陷,趕走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使西羅馬帝國名存實亡。

由448年至450年,匈奴帝國在阿提拉的帶領下,版圖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在這廣大區域的一帶附屬國,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與秦始皇、亞歷山大、成吉思汗類似,在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歐洲歷史中更富傳奇性。在西歐,他被視為殘暴及搶奪的象徵,但也有歷史記載形容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尤見於古北歐的薩迦文獻記載中。

土耳其人認為,匈奴王阿提拉是他們當然的祖先,祖先昔日的光榮至今令他們倍覺驕傲。因此,借助"阿提拉"大帝的威名,將無往而不勝。而勝利又成為他們無愧於祖先的鐵的例證。

2、一個有趣的問題是,中國學界的普遍傾向性認為,匈奴帝國實際是漢朝敗將北匈奴西竄,經歷幾百年的遊蕩與積蓄,終於在歐洲獲得穩固的生存土壤。然而,世界學界的普遍傾向性是,匈奴帝國與中國的匈奴並無直接證據能夠證明有關係。

雖然"阿提拉"創造的功業與漢人並無直接關係,但有兩點是中國人有些在意的:

在太史公司馬遷的巨著《史記》中,公開認為漢族與匈奴族、突厥族都是炎黃子孫,換句話說,漢族與匈奴族、突厥族本是同宗兄弟,這意味著匈奴的所有榮辱興衰,也都與漢族藕斷絲連、千絲萬縷的關係;

匈奴是大漢朝的手下敗將,作為一個可以參照的尺規,他所征服的對手,自然就更沒有資格與大漢較量。

如果感到本文有些意思,請勞動您寶貴的小手指,或關注、或評論、互收藏、或轉發,這將成為堅定“歷史脈動”為您地提供各類行動計畫不竭的強大動力。謝謝!

“歷史脈動”微信號:spaseXsea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