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蔡有哪些奇怪的村名?看看都是哪些村?

據我所知, 上蔡縣的奇怪村名有13個:

1、華陂鎮有個村叫“螞蚱王”。 也許以前這個村裡“螞蚱”多, 姓王的就把村名叫做“螞蚱王”。 據老一輩人說:“旱生螞蚱澇生魚”。 螞蚱也叫蝗蟲, 是農業害蟲。 1942年, 河南有40個縣遭受旱災和蝗災, 螞蚱把莊稼吃得光溜溜的。 當時的國民政府地政部長李敬齋說:“就是把蘇聯和德國的武器全部拿來, 也打不完河南的蝗蟲。 ”面對六七月份的蝗災, 上蔡不少老百姓都跪在院子裡, 向上天祈禱說:“螞蚱爺, 你別吃了, 給俺留一點吧!”1942年的上蔡縣, 幾乎顆粒無收, 百姓“十室九空”, 不少人餓死, 更多人選擇逃荒。

在這樣情境下, 國民黨政府仍強制要求“軍糧徵收不能減免”, 當保長的壓力可想而知。 上蔡縣有兩位保長, 一個叫翟鳳翥zhu,一個叫李相唐, 因完不成任務、也不願意欺壓百姓, 便選擇了辭職逃亡。

世界萬物啥為貴?都是“物以稀為貴”。 現在螞蚱少了, 人們又把螞蚱當“稀罕物”了。 螞蚱雖然對莊稼不利, 但是對人體有利。 螞蚱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肉質鬆軟, 味美如蝦, 還能治病, 有些飯店就有“油炸螞蚱、陸地飛蝦、飛蝗騰達”等菜名。 過去許多人餓死也不吃螞蚱, 是有迷信心理, 把螞蚱當成了“天蟲”, 吃了怕得罪老天爺。 當年上蔡縣捕獲的200萬斤螞蚱, 全都燒掉埋掉了。 結果, 不敢吃的人, 全都餓死了;偷偷吃的人, 活得好好的。

2、塔橋鎮有個村叫“篦子李”。 也許以前這個村都是姓李的, 以賣“篦bì 子”為生。 篦子的功能可以用來梳頭皮屑等, 篦子的齒比梳子的齒密得多。 現在衛生條件好了, 頭上不太髒了、不太癢了, 用篦子的和賣篦子的都不多了。

3、東岸鄉有個村叫“簸箕賈”。 聽說以前這個村都是姓賈的, 以編織出售“簸箕”而出名;另外這個村的地勢也像個“簸箕bò ji”。

4、楊集鎮有個村叫“狼坡莊”。 也許以前這個村莊緊靠著一個有野狼的高坡, 於是就叫它“狼坡莊”。 如今看到這個村名, 我立刻就會想起吳京執導主演的電影《戰狼2》。

5、黨店鎮有個村叫“忙忙”。 “忙忙”這個詞的意思是急急忙忙、匆匆忙忙。 也許這個村的祖先, 感到忙忙碌碌, 沒有白忙, 就取個村名叫“忙忙”。 我在軍隊的時候, 每天也是“兩眼一睜, 忙到熄燈”。 但是忙得充實、忙得愉快!

6、洙湖鎮有個村叫“一六王村”。 這個村是志願軍烈士王登軒的家鄉。 2017年7月13日, 是頭伏的第二天。 這天下午, 我到上蔡城東18公里的“一六王村”, 看望了王登軒的女兒王勸, 這是王登軒烈士唯一的孩子。 她父親犧牲時, 她才10歲, 如今她已經77歲了。 她的母親, 也就是王登軒的妻子于1997年去世, 享年80周歲。 在她家裡, 我還專門問了一下“一六王村”是啥意思, 她們夫婦二人都不知道。我猜想了一下,“一六王”這三個字是不是“一溜王”的諧音?意思就是:這附近一溜的人都姓王,所以就叫“一溜王”。後來為了好聽好寫,“一溜王”改成了“一六王”。

7、東洪鎮有個村叫“言語白”。我猜也許這個村的人都姓白,說話也都很直白。後來一打聽,不是這個意思,而是“鯰魚白”的諧音。因為這個村離黑河、洪河較近,姓白的人以前靠捕撈出售“鯰魚”而出名,所以村名就叫“鯰魚白”,後來改成了“言語白”。現在這個村只有一戶姓吳的,其他戶都姓白。

8、蔡溝鄉有個村叫“幹坑村”,這裡的“坑”特別多,有西坑、南坑、東坑、小圓坑。也許以前這個村常年乾旱,雨水很少,坑裡沒水,都是“幹坑”,所以就叫“幹坑村”。如今大坑小坑都變成柏油路或水泥路了。

9、朱裡鎮有個村叫“拐子楊”。“拐子楊”的來歷是:以前有一群姓楊的難民,逃荒逃到朱裡,東拐西拐、左拐右拐、拐了又拐,於是在朱裡與韓寨、東洪、東岸交界的地方選址安營紮寨,組建了個村莊就叫“拐子楊”。如今這個村因為是“農民工司令張全收”的家鄉而聞名全國。張全收在深圳成立“全順人力資源公司”,將打工者往深圳大小工廠輸送,他賺的就是仲介費。十幾年來全順公司累計安置農民工就業200多萬人次,比上蔡縣150萬的總人口還多。他光榮當選為第十一屆、第十二次全國人大代表,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光榮稱號。

10、邵店鎮有個村叫“籽粒”。難道這個地方盛產“籽粒莧”?籽粒莧也叫千穗穀,柔嫩多汁,清香可口,營養豐富,豬、雞、鴨、鵝、牛、兔、魚都喜歡吃。

11、黃埠鎮有個村叫“獅子口”。為啥叫“獅子口”?難道這個地方古時候有野生的獅子?難道這個地方的地勢像獅子大開口?難道這個地方表演獅子的藝人比較多?難道這個地方石獅子比較多?答案不知,來歷不明。我就知道上蔡城裡有7對大石獅,坐落在這7個大門口:蔡明園裡的禦園寺、蔡仲陵園、白雲觀、煙草局、臥龍崗建材市場、大程麵粉廠、上蔡六小。

12、無量寺鄉有個村叫“七塊店”。我猜想,這個村是因開店而出名的,那時候的住店費都是收“七塊”,久而久之,村名就叫“七塊店”。

13、崇禮鄉有個村叫“格了朱”。以前這個大村全是姓朱的,村裡有3個井,把姓朱的隔開了,隔成了3個小村莊,各吃各的井水,所以就叫“隔3朱”。後來又把“隔”字簡化成了“格”字。再後來,許多人常把“3”字寫得像“了”字,所以就變成了“格了朱”。

以上13個奇怪的村名,有正解,有猜想,請知道底細的網友們留言補充吧!

本文作者: 習羽翔

2017年8月13日寫于上蔡

她們夫婦二人都不知道。我猜想了一下,“一六王”這三個字是不是“一溜王”的諧音?意思就是:這附近一溜的人都姓王,所以就叫“一溜王”。後來為了好聽好寫,“一溜王”改成了“一六王”。

7、東洪鎮有個村叫“言語白”。我猜也許這個村的人都姓白,說話也都很直白。後來一打聽,不是這個意思,而是“鯰魚白”的諧音。因為這個村離黑河、洪河較近,姓白的人以前靠捕撈出售“鯰魚”而出名,所以村名就叫“鯰魚白”,後來改成了“言語白”。現在這個村只有一戶姓吳的,其他戶都姓白。

8、蔡溝鄉有個村叫“幹坑村”,這裡的“坑”特別多,有西坑、南坑、東坑、小圓坑。也許以前這個村常年乾旱,雨水很少,坑裡沒水,都是“幹坑”,所以就叫“幹坑村”。如今大坑小坑都變成柏油路或水泥路了。

9、朱裡鎮有個村叫“拐子楊”。“拐子楊”的來歷是:以前有一群姓楊的難民,逃荒逃到朱裡,東拐西拐、左拐右拐、拐了又拐,於是在朱裡與韓寨、東洪、東岸交界的地方選址安營紮寨,組建了個村莊就叫“拐子楊”。如今這個村因為是“農民工司令張全收”的家鄉而聞名全國。張全收在深圳成立“全順人力資源公司”,將打工者往深圳大小工廠輸送,他賺的就是仲介費。十幾年來全順公司累計安置農民工就業200多萬人次,比上蔡縣150萬的總人口還多。他光榮當選為第十一屆、第十二次全國人大代表,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光榮稱號。

10、邵店鎮有個村叫“籽粒”。難道這個地方盛產“籽粒莧”?籽粒莧也叫千穗穀,柔嫩多汁,清香可口,營養豐富,豬、雞、鴨、鵝、牛、兔、魚都喜歡吃。

11、黃埠鎮有個村叫“獅子口”。為啥叫“獅子口”?難道這個地方古時候有野生的獅子?難道這個地方的地勢像獅子大開口?難道這個地方表演獅子的藝人比較多?難道這個地方石獅子比較多?答案不知,來歷不明。我就知道上蔡城裡有7對大石獅,坐落在這7個大門口:蔡明園裡的禦園寺、蔡仲陵園、白雲觀、煙草局、臥龍崗建材市場、大程麵粉廠、上蔡六小。

12、無量寺鄉有個村叫“七塊店”。我猜想,這個村是因開店而出名的,那時候的住店費都是收“七塊”,久而久之,村名就叫“七塊店”。

13、崇禮鄉有個村叫“格了朱”。以前這個大村全是姓朱的,村裡有3個井,把姓朱的隔開了,隔成了3個小村莊,各吃各的井水,所以就叫“隔3朱”。後來又把“隔”字簡化成了“格”字。再後來,許多人常把“3”字寫得像“了”字,所以就變成了“格了朱”。

以上13個奇怪的村名,有正解,有猜想,請知道底細的網友們留言補充吧!

本文作者: 習羽翔

2017年8月13日寫于上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