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立秋處暑 上蒸下煮 去濕熱“長夏”養生先養脾

原標題:去濕熱“長夏”養生先養脾

俗話說“立秋處暑, 上蒸下煮”。 立秋, 一般被認為是秋天的開始。 然而, 無論是氣候特徵, 還是人們的感受, 這時都還不能算是真正的秋天。 此時由於盛夏餘熱未消, 白天氣溫仍然很高, 加之時有陰雨綿綿, 濕氣較重, 天氣以濕熱並重為特點, 這就是中醫所講的“長夏”, 指的是從立秋到秋分的時段, 俗稱為“秋老虎”。 市海慈醫療集團幹部保健科魏陵博博士介紹, 中醫認為, 長夏屬土, 人體五臟中的脾也屬土, 與長夏相對應, 濕為長夏主氣, 濕氣容易困脾, 因此長夏養生重在養脾。

■初秋調養脾胃為冬季蓄能量

魏陵博解釋, 秋季養脾, 首先要瞭解中醫所說的“脾”, 是五臟之一, 在解剖結構上包括了現代醫學解剖學所說的脾臟和胰腺。 在生理功能上“脾”主運化, 包括運化水穀和運化水濕。 “運化水穀”就是把經胃初步消化的食物進一步消化吸收, 轉化各種營養物質為人體所吸收。 “運化水濕”是調節人體的水液代謝, 如果這種功能失調, 則可產生病理物質, 如濕、痰、飲等, 在臨床上表現為腹瀉、水腫等, 故《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說:“諸濕腫滿, 皆屬於脾”。 脾胃兩臟腑在生理上互為合作, 在病理上互為影響。 脾胃運化功能的正常發揮是其他臟腑功能正常發揮的前提基礎。 《素問·玉機真藏論》說:“五臟者, 皆稟氣於胃;胃者, 五臟之本也”。

如果脾胃受傷, 則容易產生各種疾病。 《脾胃論》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臟”, 這說明脾胃直接關係到五臟的強弱盛衰。

“中醫的脾胃病是以病症來劃分的, 凡脾胃運化功能異常的症狀, 都屬於脾胃病範疇。 包括口氣、呃逆、胃痛、痞滿、嘔吐、腹痛、腹瀉、便秘、便血等症。 ”魏陵博說,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在夏季最易損傷脾胃, 不少人會出現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 立秋過後, 尤其要注重調養脾胃, 既是對夏季損耗的彌補, 也是冬季貯存體能、積蓄能量的需要。

■防治濕熱傷脾首忌過度貪涼

立秋過後早晚溫差大, 天上有烈日, 地上多水濕, 濕熱交蒸, 合而為濕熱邪氣。 而脾喜燥惡濕, 濕邪留滯, 最易困脾,

桑拿天濕熱最易傷脾, 人們不思飲食, 腹脹, 倦怠乏力, 舌苔黃膩, 易患腹瀉痢疾之病。

如何防治濕熱傷脾呢?魏陵博說, 首先忌過度貪涼飲冷。 雖然白天仍然很炎熱, 但感受寒濕之邪的人反而特別多。 因為在高溫天, 人的皮膚汗孔開泄, 暴露在空調和風扇之下, 風邪易從皮毛而入, 濕邪被逼入裡, 出現發熱、腹瀉等胃腸道感冒症狀。 此時皮膚血流豐富, 可以輔助散熱, 而胃腸道血運欠佳, 消化力弱, 如攝入寒冷或難以消化的食物, 則會出現痢疾腹瀉等症狀, 所以此時應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中醫講究“秋氣燥, 宜食麻仁, 以潤其燥”, 飲食上首先應當少吃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 如尖辣椒、胡椒等等, 這些食物可使肝氣逆,

肺氣散, 不符合秋氣收斂的特點。 秋季應當多吃一些蔬菜、瓜果, 如冬瓜、蘿蔔、西葫蘆、茄子、綠葉菜、蘋果、香蕉等。 另外, 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蓄。 因此提倡吃一些有散發功用的辛香氣味食物, 如芹菜等。

■秋季進補應選防燥不膩食物

秋天氣候較為乾燥, 會出現口幹、咽幹、唇焦、乾咳或氣促等症狀。 所以, 秋季進食宜選擇具有潤肺生津的瓜果蔬菜、豆製品及食用菌類。 燕窩具有滋養肺陰、和胃補虛的功效, 對於肺陰虛有好處, 如乾咳、咳血都可服用, 可加冰糖, 或加雞蛋、鴿蛋, 文火燉服。 青島人常吃的海蠣子, 鋅元素含量豐富, 對大腦、性腺發育有促進作用, 可以補腎, 使金水相生。 香菇, 能調節人體新陳代謝, 降低血壓, 降低膽固醇, 也有抗癌之效。

蜂蜜, 能安眠、潤肺止咳、養血生血。

此外秋季常用的進補食品包括:鴿肉、雞肉、鴨肉、鵪鶉蛋、鴨蛋、黃鱔、龍眼肉、燕窩、蜂乳、牛奶、白木耳、豬肺。 因為秋燥傷津, 要多吃些蔬菜、水果, 如生梨、荸薺、甘蔗之類, 以潤肺生津, 尤以柚子柑桔化痰止咳的功效更強。 等到了深秋之時, 在飲食上應吃酸、溫、潤之品。 酸可收斂陽氣和肺之氣, 溫可去寒, 潤可去燥, 可吃木瓜、桔子、柑橘等。

魏陵博提倡, 秋季進補, 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 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黑芝麻、紅棗、核桃等。 選擇藥物進補要首先向中醫師諮詢, 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進補。 一般來說應偏于柔潤溫養, 但又應溫而不熱, 涼而不寒, 總以不傷陽不耗陰為要。 中藥以清潤為主, 如桑葉、桑白皮、太子參、西洋參、百合、沙參、麥冬、生地、玉竹、玄參、白芍、天花粉、瓜蔞皮、萊菔子等,可以滋陰、潤肺、濡腸,還可選用黃芪、黨參、人參、白術、山藥、蓮子、大棗、核桃仁、白果等中藥來健脾補腎。

[編輯:乒乓]

如桑葉、桑白皮、太子參、西洋參、百合、沙參、麥冬、生地、玉竹、玄參、白芍、天花粉、瓜蔞皮、萊菔子等,可以滋陰、潤肺、濡腸,還可選用黃芪、黨參、人參、白術、山藥、蓮子、大棗、核桃仁、白果等中藥來健脾補腎。

[編輯:乒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