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青藏公路這些地名竟然由此而來!看完淚奔!

世上的道路千千萬, 有一條, 讓無數文青魂牽夢繞, 立志這輩子必須走一趟, 那就是通向世界屋脊的青藏公路。

青藏公路。

人們知道,

這條道, 行路艱辛、穿越雪域、綿延高原, 充滿神秘色彩。 卻鮮有人知, 最早開拓這條“天路”的是一位將軍, 他的生命與這條路融為一體!

人生都免不了一死, 但人生的死大致有三種, 無非是老死、病死、戰死。 我不願意躺在床上慢慢老死、病死, 而願意死在戰鬥的崗位上。

1994年秋天, 當他的骨灰被家人撒向莽莽昆侖, 晴空萬里的青藏高原突然下起了漫天大雪。 銀裝素裹, 將忠魂輕輕覆蓋。 終其一生, 他實現了自己伴隨青藏公路長眠的遺願, 回到這片他曾熱血戰鬥過的地方。

他叫慕生忠——功勳卓著的“青藏公路之父”“天路將軍”, 也是“兵城”格爾木的奠基人。 他曾率領官兵切斷25座橫亙的雪山, 歷時7個月零4天, 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公路, 書寫了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傳奇。

“天路將軍”慕生忠。

願念

1953年春, 西藏遇到了空前的糧食饑荒, 幾萬進藏解放軍面臨斷糧的危險。 中共西北局決定成立運糧縱隊, 時任西北軍區進藏支隊政治委員的慕生忠臨危受命, 承擔起給進藏部隊運送糧食與補給的艱巨任務。

隊伍浩浩蕩蕩從青海格爾木出發, 冰凍嚴寒、狂風呼嘯、高原缺氧、忍饑挨餓, 步履艱難地上雪山下峽谷, 翻昆侖抗病魔前進著。 來回一趟就用了7個多月時間, 運送200萬斤糧食, 付出了30多人犧牲的代價, 4000多峰駱駝也相繼倒下。 這一切刺痛了慕生忠的心。

他萌發了一個強烈的念頭:援助西藏建設, 必須修建一條通行無阻的公路!

這年, 彭德懷剛從朝鮮戰場勝利歸來。 慕生忠趁去北京開會的機會, 特地去看望了老首長。 言談間, 慕生忠向彭老總彙報了青海往西藏用牲口運糧的艱難, 並提議, 公路非修不可!

“你這是第二次徒步進藏了, 青藏高原能修路嗎?”彭德懷聽慕生忠介紹完情況後, 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他走到地圖前,

久久凝視著祖國的西半部, 並感歎:“這麼一大片國土, 都是公路的空白啊!”

藏族同胞歡慶公路修到拉薩。

得到中央首肯後, 慕生忠開始了周密細緻的籌備, 1954年5月, 青藏公路終於開工。 千名施工人員在荒無人煙的地方, 一起住帳篷、喝冰水、啃幹饃, 晝夜兼程。

因長期未食用蔬菜, 不少人還患上怪病, 渾身佈滿紫斑。

高原缺氧, 一刻也不能多耽擱。 他們用鎬用鍬用錘艱難刨開了凍土和沙漬石, 用土辦法歷時三天就架設出大裂谷木樁橋, 慕生忠還親自冒險乘坐汽車試驗橋的品質。 他到刺骨冰水裡搬石砌路, 雙腳甚至腫得穿不進鞋……

10月, 築路隊伍開上了“生命禁區”唐古喇山。 山口海拔5300多米, 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的一半。 別說幹活, 就是在上面走動也會覺得頭昏、胸悶、氣喘。 因氣候惡劣, 築路工人還常常受到冰雹的襲擊。 每當風雪打來的時候, 他們就用鐵鍬擋臉;冰雹打來的時候, 就用鐵皮桶或土筐蓋頭。 築路大軍在這裡, 以驚人的毅力鏖戰了20個日夜。

這期間, 慕生忠一天也沒離開工地, 白天甩大錘,晚上睡帳篷,嘴唇乾裂,臉色黑紫。就在這時,上級打來電報查詢運輸總隊數千峰駱駝折損的事。情緒激動的慕生忠隨手抓起大錘,一口氣甩了七八十下:“如果有路,哪能死那麼多駱駝?修築青藏公路的決心不能動搖,我就是死了,也要頭朝拉薩!”

青海慕生忠紀念館通過雕塑還原歷史場景。

其實,決心建設公路之初,便有人問慕生忠,格爾木到底在哪裡?慕生忠用力將鐵鍬紮入土中,回答道:“格爾木就在你的腳下。我們的帳篷搭在哪裡,哪兒就是格爾木!”或許,從一開始,他就已決心捨命踐諾。修路時,慕生忠曾在自己的鐵鍬上刻下“慕生忠之墓”。他囑咐戰友,“如果我死在這條路上了,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裡,就請把我埋在哪裡……”

銘記

貧瘠高寒地,一切都是創造。青藏公路沿線許多地名,都是慕生忠起的,修到哪兒,起到哪兒。例如,著名的沱沱河。因為沙多,人下到河裡,沙子立刻就把腳面埋住了,像個鞋套。慕生忠便將此河取名為“套套河”,而譯電員譯成了“沱沱河”。還有“雪水河”“小江南”“十二步山”“不凍泉”……毛澤東還曾稱讚這些地名很有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而有些地名,是為了銘記。在青藏公路修建途中,一名韓姓寧夏駝工因病累而早逝,令慕生忠慟然淚下,“好兄弟,你走得太早!最苦難的日子都過來了,拉薩就在眼前了。我本想到拉薩親手給你戴上大紅花,可連這一天你也沒等到……這個地方就叫韓灘吧!”

為了鑿出這條通向世界屋脊的路,3000多名烈士永遠留在了雪域高原。

在慕生忠的帶領下,青藏公路從格爾木到拉薩長1000多公里,僅用7個月零4天就成功貫通,創造了新中國公路建設的奇跡。青藏公路的通車,結束了西藏千百年來沿用的棧道、溜索和人背畜駝的運輸方式,改變了西藏長期封閉的狀況。

1982年,年過古稀的慕生忠回到了格爾木,他要去看看讓他魂牽夢縈的青藏公路。站在昆侖山上,這位白髮蒼蒼的將軍囑咐:“我死後,你們把我的骨灰撒在昆侖山上,讓青藏公路上隆隆的車聲,伴隨著我長眠。”1994年,老將軍如願“歸來”,終與雪山合為一體。

因青藏公路而生的格爾木,已發展成青海省第二大城市。

美國旅行家保羅·泰魯曾在《遊歷中國》一書中寫道:“有昆侖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生前,慕生忠就知道,要從根本上克服進藏交通的困難,還要靠鐵路。1955年10月,慕生忠帶領鐵道部西北設計分院的4名工程師,歷時3個月,就修建青藏鐵路的可行性進行實地調查。2006年7月1日,當與青藏公路比肩而行的青藏鐵路向拉薩開出第一列火車,長眠於昆侖山麓的老將軍,一定倍感欣慰。

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進一步弘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助推西藏發展!

多年來,一批批官兵奔赴青藏線擔負起守護天路的重大使命。戰士們在可哥西裡無人區執勤並向途經列車敬禮的情景,還曾被旅客拍下圖片,走紅網路。

在可哥西裡無人區執勤的戰士向途經列車敬禮。

哪怕原野空無一人,也要在戰位上不折不扣履行使命。一句“什麼都不說,祖國知道我”的忠誠誓言,讓人民見證了“天路神兵”的信仰海拔!

遠方有多遠,藍天有多藍?

誰堅定的步伐,翻過了十萬大山?

一代一代,接力前行。

問那高原凍土,問那寸寸江河,

讓人魂牽夢縈的天路,

鐫刻著多少既平凡又偉岸的中國人的故事……

(圖文作者:盧冠瓊)

白天甩大錘,晚上睡帳篷,嘴唇乾裂,臉色黑紫。就在這時,上級打來電報查詢運輸總隊數千峰駱駝折損的事。情緒激動的慕生忠隨手抓起大錘,一口氣甩了七八十下:“如果有路,哪能死那麼多駱駝?修築青藏公路的決心不能動搖,我就是死了,也要頭朝拉薩!”

青海慕生忠紀念館通過雕塑還原歷史場景。

其實,決心建設公路之初,便有人問慕生忠,格爾木到底在哪裡?慕生忠用力將鐵鍬紮入土中,回答道:“格爾木就在你的腳下。我們的帳篷搭在哪裡,哪兒就是格爾木!”或許,從一開始,他就已決心捨命踐諾。修路時,慕生忠曾在自己的鐵鍬上刻下“慕生忠之墓”。他囑咐戰友,“如果我死在這條路上了,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裡,就請把我埋在哪裡……”

銘記

貧瘠高寒地,一切都是創造。青藏公路沿線許多地名,都是慕生忠起的,修到哪兒,起到哪兒。例如,著名的沱沱河。因為沙多,人下到河裡,沙子立刻就把腳面埋住了,像個鞋套。慕生忠便將此河取名為“套套河”,而譯電員譯成了“沱沱河”。還有“雪水河”“小江南”“十二步山”“不凍泉”……毛澤東還曾稱讚這些地名很有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而有些地名,是為了銘記。在青藏公路修建途中,一名韓姓寧夏駝工因病累而早逝,令慕生忠慟然淚下,“好兄弟,你走得太早!最苦難的日子都過來了,拉薩就在眼前了。我本想到拉薩親手給你戴上大紅花,可連這一天你也沒等到……這個地方就叫韓灘吧!”

為了鑿出這條通向世界屋脊的路,3000多名烈士永遠留在了雪域高原。

在慕生忠的帶領下,青藏公路從格爾木到拉薩長1000多公里,僅用7個月零4天就成功貫通,創造了新中國公路建設的奇跡。青藏公路的通車,結束了西藏千百年來沿用的棧道、溜索和人背畜駝的運輸方式,改變了西藏長期封閉的狀況。

1982年,年過古稀的慕生忠回到了格爾木,他要去看看讓他魂牽夢縈的青藏公路。站在昆侖山上,這位白髮蒼蒼的將軍囑咐:“我死後,你們把我的骨灰撒在昆侖山上,讓青藏公路上隆隆的車聲,伴隨著我長眠。”1994年,老將軍如願“歸來”,終與雪山合為一體。

因青藏公路而生的格爾木,已發展成青海省第二大城市。

美國旅行家保羅·泰魯曾在《遊歷中國》一書中寫道:“有昆侖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生前,慕生忠就知道,要從根本上克服進藏交通的困難,還要靠鐵路。1955年10月,慕生忠帶領鐵道部西北設計分院的4名工程師,歷時3個月,就修建青藏鐵路的可行性進行實地調查。2006年7月1日,當與青藏公路比肩而行的青藏鐵路向拉薩開出第一列火車,長眠於昆侖山麓的老將軍,一定倍感欣慰。

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進一步弘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助推西藏發展!

多年來,一批批官兵奔赴青藏線擔負起守護天路的重大使命。戰士們在可哥西裡無人區執勤並向途經列車敬禮的情景,還曾被旅客拍下圖片,走紅網路。

在可哥西裡無人區執勤的戰士向途經列車敬禮。

哪怕原野空無一人,也要在戰位上不折不扣履行使命。一句“什麼都不說,祖國知道我”的忠誠誓言,讓人民見證了“天路神兵”的信仰海拔!

遠方有多遠,藍天有多藍?

誰堅定的步伐,翻過了十萬大山?

一代一代,接力前行。

問那高原凍土,問那寸寸江河,

讓人魂牽夢縈的天路,

鐫刻著多少既平凡又偉岸的中國人的故事……

(圖文作者:盧冠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