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德國反思戰爭罪行:割讓普魯士、劃分東西德、清算納粹

最近一則新聞吸引了許多國人的注意:兩個中國遊客在德國議會大廈前行納粹禮被德國警方逮捕。 國內的輿論除了譴責兩名遊客的行為之外, 也再一次稱讚德國政府對於納粹及法西斯主義所展示出的嚴厲態度。 每當這樣的新聞傳出, 國人總免不了把鄰國日本拿出來和德國做一番比較。 就像央視在報導中所說的:“德國政府對於二戰罪行的反思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與德國政府相比, 戰後的日本政府可以說在清除極右翼思想以及反思二戰罪行上做的不怎麼樣。 這一點從現在右翼團體在日本國內依舊可以明目張膽地活動上就可以看出——同樣的行為放在德國,

就會被看作是是觸犯法律。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於法西斯罪行的清算, 在冷戰的開始後逐漸降溫, 這一點在德國和日本都是一樣的。 德國可以全面深刻地反省自身在二戰中所犯下的錯誤, 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 其中當然包括德國政府自身對於清算納粹思想的發揮的主觀願景。 但是, 許多人有所不知的是, 德國戰後的領土變更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德國戰後喪失了四分之一的領土, 數百萬祖祖輩輩居住在東部地區的德國人被蘇聯紅軍驅趕出了自己的家園。 剩餘領土也被盟軍分區佔領並且分裂成東西德。

正是這些領土上的巨大變動在客觀上幫助了日後德國政府下決心清除納粹餘毒。

從哥尼斯堡到加里寧格勒

隨著德國的再一次戰敗, 對德國領土的重新劃分又一次成了戰勝國們要考慮的問題。 納粹掌權後奪取的奧地利、捷克等領地自然是要退還原主。 對於德國在一戰之後的領土, 法國和蘇聯堅持要對其進行重新劃分。 由於法國本身在美英法三國中話語權不大, 所以最終僅僅在德國西部分裂出了薩爾保護領(Le protectorat de la Sarre)這一小塊領土。 相比之下, 東線的蘇聯在奪取德國領土上則更為充分地滿足了自己的意願。 按照美英蘇三巨頭在雅爾達會議上達成的協議, 作為對蘇聯奪取波蘭東部領土的補償, 德國把奧得河-尼斯河以東的大部分領土劃給波蘭,

而位於東普魯士的德國歷史名城哥尼斯堡(Königsberg)則將併入蘇聯的領土。 德國就此喪失了三分之一的國土, 世代居住於德國東部的將近九百萬德國人也被蘇聯紅軍趕出家園。 但澤(Danzig)再一次成為波蘭的城市, 改名格但斯克(Gdańsk)。 東普魯士名城哥尼斯堡則數百年來第一次脫離了德國, 康得的家鄉就此改稱加里寧格勒(Калининград)並稱為蘇聯領土。 德國的領土也就成了今天我們熟悉的樣子。

戰後美英法蘇四國對德國領土處理的示意圖, 其中東部淡黃色標出的就是被割讓給波蘭以及蘇聯的前德國東部領土。 西部法國佔領區內的一小塊淡黃色範圍則是法國嘗試從德國分裂出來的薩爾保護領。 德國剩餘領土由四國分區佔領, 此後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併為西德, 蘇聯佔領區建立東德, 德國正式分裂。

上色部分顯示了德國割讓的波美拉尼亞、東勃蘭登堡、西普魯士、西里西亞以及東普魯士等省的具體面積及人口。 其中東普魯士省在哥尼斯堡附近被虛線一分為二, 北部歸屬蘇聯, 南部歸屬波蘭。

戰前的納粹黨票倉

1933年在德國歷史上是至關重要的一年。 一月份時, 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二月底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國會縱火案(Reichstagsbrand);僅僅六天之後, 魏瑪德國(Weimarer Republik)於3月5日舉行了它最後一次多黨派參與的議會選舉。 在這次議會選舉中,納粹黨已經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打壓德國社會黨(SPD)以及德國共產黨(KPD),並且在一些地區監視投票的過程。正因為如此,從這次選舉投票的分佈更可以看出德國各地對納粹黨的態度。畢竟在這種條件下還願意投票給其他政黨的選民很明顯是厭惡納粹黨的。

如果說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次選舉中納粹党支持者的分佈的話,那就是東多西少。德國東部各選區明顯比西部各選區更加支持納粹。雖說納粹党在全德35個大選區中的33個裡得票率都排名第一,但是納粹党其實僅在8個選區內取得了過半票數的選票。在這8個選區中,有5個位於東部。其中在編號為1、5、6的東普魯士、法蘭克福/奧得河以及波美拉尼亞這三個東部選區中,納粹黨更是獲得了超過55%的選票。可以說東部地區是納粹黨的鐵票倉,而且越靠東就越鐵。

相比之下,即使在納粹黨嘗試操縱選舉的情況下,西部地區依舊對其不怎麼感冒。納粹黨在德國丟失得票率第一的兩個選區就都位於西部,分別是編號為20的科隆-亞琛選區以及編號為21的科布倫茨-特里爾選區。在德國經濟第一重鎮魯爾區所覆蓋的北威斯特法倫、南威斯特法倫、東杜塞爾多夫以及西杜塞爾多夫四個選區(編號17、18、22、23)裡,納粹黨的得票率都沒有超過40%。即便是在納粹黨起家的慕尼克,納粹黨也並沒有得到選民壓倒性的支持。慕尼克所在的上巴伐利亞-施瓦本選區(編號24)中納粹黨的得票率也在45%以下。

1933年3月5日魏瑪德國議會選舉中納粹党在全德各選區的得票情況。顏色越深代表納粹党的得票率越高,可以看見深色區域主要集中在東部,而西部以及南部的顏色普遍要淺得多。

可以說,許多西部的德國居民是被東部選民生拉硬拽進了希特勒和納粹黨的第三帝國以及其後的一系列戰爭。把這張得票分佈圖與上一張德國領土變更圖相比較後可以發現,德國東部選區編號為1、5、6、8、7的這些納粹黨鐵票倉在戰後基本都被割讓給了波蘭以及蘇聯。即使是留在戰後德國邊境內的部分也都落在蘇聯佔領區,也就是日後的東德境內。與納粹有血海深仇的蘇聯,清算起納粹餘毒來可以說是不遺餘力。在蘇聯的壓力之下,清算納粹法西斯成了東德絕對的政治正確,可以說是毫無保留的。而戰後真正由西德控制的領土和人口本來在戰前就不是狂熱的納粹支持者,戰後西德的首位總理阿登納(Adenauer)在戰前就是納粹得票率最低的科隆市的市長。因此西德政府面對的是一個在戰前就不怎麼支持納粹黨的人民,政府內的主要頭頭腦腦在戰前就站在納粹的反面,自然在反思納粹德國的法西斯暴行上的障礙要小的多。

可能有讀者看到這裡會問:“地方雖然是割給波蘭和蘇聯了,但是當地的居民在隨後不是被波蘭和蘇聯當局驅逐到德國了嗎?他們不會影響到西德政府對待法西斯主義的態度嗎?”

事實上,戰後被割讓出去的東部領土作為德國傳統的農業區,本身在人口規模上就比工業發達的西部少得多。根據納粹德國1939年進行的人口普查的資料,奧得河-尼斯河以東的德國領土上總計有九百六十萬居民。戰前這裡納粹的支持者也主要是農民以及以容克地主為代表的舊普魯士貴族。

史學界普遍認為,從戰爭末期到戰後總共有大約七百萬德國人被從這些東部領土上驅逐出來,其中五百萬被送往西德,兩百萬則被東德接收。被驅逐的人中以農民居多,也有少部分舊貴族。蘇聯以及波蘭對這些德國人的驅逐至今在德國以及東歐國家都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人們普遍認為兩國出於對納粹德國的報復心理,在驅逐德國居民時採用了暴力的手段。德國政府認為,原東部領土的德國居民在被驅逐的過程中的傷亡數位可以達到一百五十萬。在計算了戰爭期間兵役人口的流失以及戰爭末期提前逃離的難民後,最後被驅逐的八百五十萬的總數和戰前納粹德國的人口普查資料基本相符。

1945年時在東普魯士拍攝到的逃亡中的德國難民,波茲坦公告中確認了東普魯士將成為波蘭以及蘇聯的領土。

這些農民經歷了戰爭最為殘酷的一面,他們失去了畢生積攢的財富,失去了祖祖輩輩居住的房屋以及耕種的土地。因此許多被驅逐的德國人是被納粹政權傷害最深的人,他們雖然一直反對西德政府于波蘭達成邊界協議永久放棄對東部領土的聲索權,但是在反思納粹德國暴行的這一問題上許多被驅逐者都是和西德政府站在一起的。

至於原來生活在德國東部支持納粹政權的舊貴族們,他們要麼被蘇聯在佔領區推行的土改打倒,要麼僥倖逃到西德。逃到西德的這一批舊貴族也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和財產,西德政府也並不承認貴族階級,他們對於西德政治可以產生的影響已經極其有限了。

東德對納粹的徹底清算

戰後德國領土的變更為德國反思法西斯罪行帶來的另一個便利就是東西德的分裂,尤其是東德的存在。就如上文談到的,作為蘇聯衛星國的東德在清洗納粹餘毒方面是不遺餘力的。去納粹化可以說是東德最重要的政治任務以及政治正確之一。當西德的去納粹化進程隨著冷戰開始而逐漸降溫時,東德官方一直堅持著自身反法西斯的立場。由於蘇聯政府的壓力,不管東德官方願不願意,對納粹思想以及納粹分子的清理都是要嚴格清算的。戰後蘇占區內的所有軍工廠以及由納粹擁有的產業都被蘇聯國有化了,大部分重工業被蘇聯政府以東德戰爭賠款的形式拆除搬遷至蘇聯境內。當時蘇聯對東德政府提出了一百億美金的戰爭賠款要求,加上意識形態的要求,東德對於境內與納粹有聯繫的資本家遠比西德要嚴厲得多。

反納粹在東德日後的統治中逐漸成為其攻擊西德的重要手段。隨著美英法在西德進行的去納粹行動逐漸降溫,東德官方將西德政府直接描述成納粹德國的延伸,攻擊其與納粹餘孽合作。1952年起東德因為蘇聯嚴酷的懲罰以及賠款要求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進而在次年六月於全國範圍內發生了民眾示威抗議運動。東德官方對於此次示威的定性就是西德政府與納粹分子勾結煽動民眾產生的。其後當東德於六十年代開始修建舉世聞名的柏林牆時,理由也是為了抵擋西德納粹分子對東德的滲透。柏林牆的官方名稱就是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出於兩德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考慮,西德官方可以說不得不加緊從思想上反思納粹德國的罪行。東德的存在本身對於西德政府來說就是一個激勵其反思納粹罪行的要素。

最後,從上文中戰前德國國內納粹支持者分佈圖中可以看出,原先納粹的死硬支持者中,除了被割讓給波蘭以及蘇聯的部分,幾乎都留給了東德。隨著土地改革以及蘇維埃式教育在東德全境的推行,東德掐滅了納粹得以在東部德國存在的土壤。可以說,東德為德國最終能深刻反省納粹政權的暴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結語

與德國相比,日本的國情是不一樣的。比之於德國,盟國對戰後日本的處理可謂是特別的寬大:既沒有國家分裂,也沒有分區佔領,最為重要的區別是沒有被蘇聯軍事佔領。 當我們在討論日本政府與德國政府在反思二戰罪行方面覺悟的不同時,不要忘了:德國失去了戰前三分之一的領土,德國經歷了四十年的國家分裂,東德經歷了四十年蘇聯主導的反法西斯教育。日本可以說是在一個輕鬆得多的環境中進行著自己的戰後反省,反省深度遠不如德國就可想而知了。

在這次議會選舉中,納粹黨已經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打壓德國社會黨(SPD)以及德國共產黨(KPD),並且在一些地區監視投票的過程。正因為如此,從這次選舉投票的分佈更可以看出德國各地對納粹黨的態度。畢竟在這種條件下還願意投票給其他政黨的選民很明顯是厭惡納粹黨的。

如果說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次選舉中納粹党支持者的分佈的話,那就是東多西少。德國東部各選區明顯比西部各選區更加支持納粹。雖說納粹党在全德35個大選區中的33個裡得票率都排名第一,但是納粹党其實僅在8個選區內取得了過半票數的選票。在這8個選區中,有5個位於東部。其中在編號為1、5、6的東普魯士、法蘭克福/奧得河以及波美拉尼亞這三個東部選區中,納粹黨更是獲得了超過55%的選票。可以說東部地區是納粹黨的鐵票倉,而且越靠東就越鐵。

相比之下,即使在納粹黨嘗試操縱選舉的情況下,西部地區依舊對其不怎麼感冒。納粹黨在德國丟失得票率第一的兩個選區就都位於西部,分別是編號為20的科隆-亞琛選區以及編號為21的科布倫茨-特里爾選區。在德國經濟第一重鎮魯爾區所覆蓋的北威斯特法倫、南威斯特法倫、東杜塞爾多夫以及西杜塞爾多夫四個選區(編號17、18、22、23)裡,納粹黨的得票率都沒有超過40%。即便是在納粹黨起家的慕尼克,納粹黨也並沒有得到選民壓倒性的支持。慕尼克所在的上巴伐利亞-施瓦本選區(編號24)中納粹黨的得票率也在45%以下。

1933年3月5日魏瑪德國議會選舉中納粹党在全德各選區的得票情況。顏色越深代表納粹党的得票率越高,可以看見深色區域主要集中在東部,而西部以及南部的顏色普遍要淺得多。

可以說,許多西部的德國居民是被東部選民生拉硬拽進了希特勒和納粹黨的第三帝國以及其後的一系列戰爭。把這張得票分佈圖與上一張德國領土變更圖相比較後可以發現,德國東部選區編號為1、5、6、8、7的這些納粹黨鐵票倉在戰後基本都被割讓給了波蘭以及蘇聯。即使是留在戰後德國邊境內的部分也都落在蘇聯佔領區,也就是日後的東德境內。與納粹有血海深仇的蘇聯,清算起納粹餘毒來可以說是不遺餘力。在蘇聯的壓力之下,清算納粹法西斯成了東德絕對的政治正確,可以說是毫無保留的。而戰後真正由西德控制的領土和人口本來在戰前就不是狂熱的納粹支持者,戰後西德的首位總理阿登納(Adenauer)在戰前就是納粹得票率最低的科隆市的市長。因此西德政府面對的是一個在戰前就不怎麼支持納粹黨的人民,政府內的主要頭頭腦腦在戰前就站在納粹的反面,自然在反思納粹德國的法西斯暴行上的障礙要小的多。

可能有讀者看到這裡會問:“地方雖然是割給波蘭和蘇聯了,但是當地的居民在隨後不是被波蘭和蘇聯當局驅逐到德國了嗎?他們不會影響到西德政府對待法西斯主義的態度嗎?”

事實上,戰後被割讓出去的東部領土作為德國傳統的農業區,本身在人口規模上就比工業發達的西部少得多。根據納粹德國1939年進行的人口普查的資料,奧得河-尼斯河以東的德國領土上總計有九百六十萬居民。戰前這裡納粹的支持者也主要是農民以及以容克地主為代表的舊普魯士貴族。

史學界普遍認為,從戰爭末期到戰後總共有大約七百萬德國人被從這些東部領土上驅逐出來,其中五百萬被送往西德,兩百萬則被東德接收。被驅逐的人中以農民居多,也有少部分舊貴族。蘇聯以及波蘭對這些德國人的驅逐至今在德國以及東歐國家都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人們普遍認為兩國出於對納粹德國的報復心理,在驅逐德國居民時採用了暴力的手段。德國政府認為,原東部領土的德國居民在被驅逐的過程中的傷亡數位可以達到一百五十萬。在計算了戰爭期間兵役人口的流失以及戰爭末期提前逃離的難民後,最後被驅逐的八百五十萬的總數和戰前納粹德國的人口普查資料基本相符。

1945年時在東普魯士拍攝到的逃亡中的德國難民,波茲坦公告中確認了東普魯士將成為波蘭以及蘇聯的領土。

這些農民經歷了戰爭最為殘酷的一面,他們失去了畢生積攢的財富,失去了祖祖輩輩居住的房屋以及耕種的土地。因此許多被驅逐的德國人是被納粹政權傷害最深的人,他們雖然一直反對西德政府于波蘭達成邊界協議永久放棄對東部領土的聲索權,但是在反思納粹德國暴行的這一問題上許多被驅逐者都是和西德政府站在一起的。

至於原來生活在德國東部支持納粹政權的舊貴族們,他們要麼被蘇聯在佔領區推行的土改打倒,要麼僥倖逃到西德。逃到西德的這一批舊貴族也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和財產,西德政府也並不承認貴族階級,他們對於西德政治可以產生的影響已經極其有限了。

東德對納粹的徹底清算

戰後德國領土的變更為德國反思法西斯罪行帶來的另一個便利就是東西德的分裂,尤其是東德的存在。就如上文談到的,作為蘇聯衛星國的東德在清洗納粹餘毒方面是不遺餘力的。去納粹化可以說是東德最重要的政治任務以及政治正確之一。當西德的去納粹化進程隨著冷戰開始而逐漸降溫時,東德官方一直堅持著自身反法西斯的立場。由於蘇聯政府的壓力,不管東德官方願不願意,對納粹思想以及納粹分子的清理都是要嚴格清算的。戰後蘇占區內的所有軍工廠以及由納粹擁有的產業都被蘇聯國有化了,大部分重工業被蘇聯政府以東德戰爭賠款的形式拆除搬遷至蘇聯境內。當時蘇聯對東德政府提出了一百億美金的戰爭賠款要求,加上意識形態的要求,東德對於境內與納粹有聯繫的資本家遠比西德要嚴厲得多。

反納粹在東德日後的統治中逐漸成為其攻擊西德的重要手段。隨著美英法在西德進行的去納粹行動逐漸降溫,東德官方將西德政府直接描述成納粹德國的延伸,攻擊其與納粹餘孽合作。1952年起東德因為蘇聯嚴酷的懲罰以及賠款要求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進而在次年六月於全國範圍內發生了民眾示威抗議運動。東德官方對於此次示威的定性就是西德政府與納粹分子勾結煽動民眾產生的。其後當東德於六十年代開始修建舉世聞名的柏林牆時,理由也是為了抵擋西德納粹分子對東德的滲透。柏林牆的官方名稱就是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出於兩德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考慮,西德官方可以說不得不加緊從思想上反思納粹德國的罪行。東德的存在本身對於西德政府來說就是一個激勵其反思納粹罪行的要素。

最後,從上文中戰前德國國內納粹支持者分佈圖中可以看出,原先納粹的死硬支持者中,除了被割讓給波蘭以及蘇聯的部分,幾乎都留給了東德。隨著土地改革以及蘇維埃式教育在東德全境的推行,東德掐滅了納粹得以在東部德國存在的土壤。可以說,東德為德國最終能深刻反省納粹政權的暴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結語

與德國相比,日本的國情是不一樣的。比之於德國,盟國對戰後日本的處理可謂是特別的寬大:既沒有國家分裂,也沒有分區佔領,最為重要的區別是沒有被蘇聯軍事佔領。 當我們在討論日本政府與德國政府在反思二戰罪行方面覺悟的不同時,不要忘了:德國失去了戰前三分之一的領土,德國經歷了四十年的國家分裂,東德經歷了四十年蘇聯主導的反法西斯教育。日本可以說是在一個輕鬆得多的環境中進行著自己的戰後反省,反省深度遠不如德國就可想而知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