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朝三暮四”原來是這個意思

聽朋友講過一件事:有個人帶了一筐核桃到集市上賣, 五塊錢一斤, 不少人問了以後都沒買, 半晌也沒賣一個。

有個朋友告訴他說, 你把核桃分成兩份, 一份要四塊一斤, 一份要六塊一斤, 這樣會賣的快些, 他照辦了。

果然, 看核桃的人多起來, 有的人還詢問兩種核桃價格為何不一樣, 他只回答說, 就是不一樣啊, 進的價格就貴, 一些人就買了六塊的核桃。 這樣下來, 一個上午核桃也賣的差不多了。

由此想起《莊子》裡“朝三暮四”的故事:養猴人用橡子喂猴子, 對猴子們說, 早上給你們三升晚上給你們四升, 猴子們都憤憤不平。

養猴人於是又說, 那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 猴子們聽了都很高興。 還是那麼多橡子, 猴子們的態度卻有如此變化, 與此相類。

(原文 狙公賦芧, 曰:“朝三而暮四”。 眾狙皆怒。 曰:“然則朝四而暮三”。 眾狙皆悅。 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 亦因是也。 《齊物論》)

網路圖片

這雖是兩千多年前的一則寓言, 但放眼當下, 這樣的例子卻比比皆是---普通的生活用品和食品, 一旦被宣傳為有保健功能, 馬上身價倍增, 人們趨之若鶩。

普通的化妝品, 換了包裝和名字, 搖身一變成為高檔的新產品。 還是原來的東西, 人們態度卻大不一樣, 諸如此類, 與那些猴子有甚麼兩樣。 可見人性無古今啊!

網路圖片

人們對事物常常不經過理智的觀察, 而是憑著感覺和喜好以及膚淺的認識去行事, 不免鬧出笑話或者蒙受損失。 能僅僅歸罪於他人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