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天才是怎麼被世俗“唯利”所泯滅!

我國歷史上在宋朝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 用這個故事分析幼稚教育的三因成才論比較貼切。 這是一篇宰相王安石所寫的真實故事,

文章的名字是《傷仲永》, 譯成白話的意思:

金溪縣人方仲永, 他家中世代務農, 沒有出過讀書人。 方仲永5歲時, 還不認得筆墨紙硯, 有一天卻忽然哭鬧著向家長索要這些東西。 他的父親很奇怪, 就向鄰里讀書人的家中借來給他。 幼兒方仲永, 馬上不教自會地磨墨提筆寫下了四句詩, 並且還簽上自己的名字。 這首詩表達了孝養父母、團結宗族的意思, 詩被鄉里一位讀書人拿去閱讀, 頗為讚賞。 從此以後, 旁人只要指定某一物做詩題, 方仲永就能揮筆而就, 詩的文字技巧及意境都達到了一定水準。 鄉里人對他非常器重, 視為神童, 並漸漸對他的父親也禮待起來, 有的人施捨錢財給他。 方仲永的父親就覺得這是件有利可圖的事,

每天都攜帶仲永向鄉里人到處乞討, 謀求財利賞賜, 不讓幼小的仲永進學堂讀書學習。

很久就聽說過此事, 明道年間, 我跟從父親回到家鄉, 曾經在舅舅家見到過方仲永, 那時他已經十二、三歲了。 我們叫他做詩, 已經與我過去所聽聞的水準不能相比了。

又過了七年, 我從揚州回來, 再到舅舅家去, 問起方仲永時, 人們告訴說:“他的天才已經泯滅, 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了。 ”

方仲永的聰明穎悟, 是上天賦予的。 他有天賦, 比起經過苦學而成才的人要優越得多;然而最終還是和平常人差不多, 那是因為沒有受到常人所受教育的結果。 他的天資是那樣地好, 只因為沒有受到教育培養, 所以淪為普通人一樣。 現在一般說來, 天分不高的人自然是很多的, 如果再不加以教育培養, 恐怕會連一個平常人都不如吧?

這個故事以及王安石的傷感分析, 至今仍然具有極好的教育意義。

這個故事說明, 每個孩子都具有自己先天所攜帶而來的稟賦, 只是各自具有強弱、大小、顯隱的不同。 方仲永的先天稟賦中具有文才的屬性, 擅長詩文。 他的稟賦具有“強”和“大”、並且在5歲時突然自“顯”的特徵, 從而將先天稟賦中40%的資訊與能量, 突然通過後天智識釋放出來。

方仲永的現象, 也驗證了人生六階段中8歲以前的幼兒時期, 是人生先天慧識最為活躍的階段。

而且, 這種釋放如果沒有內因和外因的協同提高與鞏固, 在人生進入先天向後天轉化的少年時期(8-15歲), 即會表現出逐步衰退, 當進入完全的後天階段(15-24歲)以後, 將會在青年時期消耗盡淨。

從方仲永現象中, 慧識主宰智識的這種任其自然演化的結果, 能夠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它充分說明,慧識需要能量不斷地補充支撐,需要後天智識的同步學習而接續提高。王安石雖然傷感方仲永是由於他父親沒有讓他讀書學習,造成才智的枯竭,但卻沒有觀察分析到其父親自私和貪欲的言行,對方仲永的慧識所造成的巨大傷害。

人的整個先天無為系統和其中的慧識,都是與道和德的品格頻率相同的。這個頻率能夠越接近,能量獲得就越多;離開這個頻率,不能夠同頻共振,就切斷了能量自然地獲得。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少私與寡欲。只有“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才能產生和保持住“絕學無憂”。父親濃重的私心和貪欲,其表率作用逐步破壞了方仲永的“少私寡欲”的心靈,使他的心靈不再素潔和淳樸,加上又未掌握如何“見素抱樸”的方法,必然很快從“絕學無憂”的先天慧識狀態中,跌落到“濁學有患”、“漸愚若常”的純後天的一般智識之中。

我們可以相信,在這種失于道德教育的家庭環境中,即使方仲永能夠上學,通過學習接續他的慧識而轉化成一部分智識,也絕不可能保持住其智識的同步精進。在沒有道德精神營養哺育的情況下,他的慧識遲早都會萎縮與退化;所存留下來的,仍然還會只是孤獨的、有限的、沒有創造力的智識。江郎才盡,只是一個早與遲的區別。我們現代教育中所培養出來的學子,只見“知識”、不見“人才”的共性現象,與“傷仲永”的現象道理是一樣的,只是人們不願深思其中社會的“共因”而已。

德育的缺失,必定導致人才的奇缺;德育的缺失,必然造成創造力的喪失。

從《傷仲永》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窺見一條真理:每個孩子都具有先天稟賦,只是強弱的不同。強者可能自然透發,這是極為稀少的現象,弱者占大多數。大多數的弱者,更需要德育能量的滋養,從而由弱轉強,利於透發。少數強者,也離不開德育能量的扶生,使其穩定地持續發展。嬰幼兒德育和智育是嬰幼兒稟賦慧識的助產婆。德育能使嬰幼兒的稟賦發育完整,先天充足。智育及時而又正確地展開,能使稟賦慧識順利地誕生和成長。

分析此例,我們可以看到:德慧智教育,是一個完美的整體,是“三生人才”的科學方法。只有將“德慧智”這個“三”的整體把握住,並且及時善加應用,才是最佳的人才培養之法、幼稚教育之法。

分析這個故事後,我們在把握住這些原則的基礎上,再來借鑒一下西方相關的對外因研究的成果,就能夠做到不迷不惑,不會被成年人的功利性智識陰我心所左右而盲從。這個盲從,當然主要是跟著國外的科學研究成果片面地去追求智力的提升,而沒有注意到西方整個教育的土壤和背景。這是我們近代國內研究教育不斷地改革教育難以成功的根本原因,片面地模仿而不是整體地從中發現別人教育的背景和需求。

西方世界正在全力研究如何開發超常的智識,充分提升人們的後天智識,培養自己的天才。仔細研究他們的成果後,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嚴重不足,包括研究指導思想上的缺陷。他們的教育理念,被“有之以為利”的功利思想所封閉,沒有全面深刻地關注生命的深層現象,對於生命中客觀存在的“無之以為用”所知太少。整體上,這個“無”還是他們研究的盲區,對於“無之以為用”的運用,並沒有良好的對應之策。

德慧智教育理念,始終把握住以德育主宰、指導超常智識的開發。西方學者中的部分智者,也逐步注意到西方教育研究開發的這一缺失。日本早期教育家井深大曾經說:“我強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僅把焦點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一半的教育’,而忘卻了培養精神或樹人的‘另一半教育’,如果從早期開始進行智力教育,肯定會培養出英才。但是,對‘幼稚教育’最重要之處,並非培養以知識為中心的智力,而應以培養精神、培養品德開始。要把忘卻了的‘另一半的教育’置於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井深大的這些見解,真可謂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西方教育研究唯利性應用的弊病。世界各國的教育家,都在全力以赴地尋找正確的教育之路。但是,由於功利主義的影響,“有之以為利”的誘惑,使人們難以尋找到一條萬全之策。

選自熊春錦教授主編 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國學道德經典導讀》第197頁

看完後點贊與分享是一種美德,懂得分享美好的人,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延伸閱讀:

高考分數線公佈,分數背後看考題,將來我們與孩子該怎麼學?

對治網癮,提升修養,啟迪智慧,這才是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

怎麼從胎教開始,教寶寶三歲識字幾千

為什麼一歲多的寶寶基本會背誦老子五千言

制止艾滋學生的悲劇,你和孩子應該及早知道這些!

當代著名國學家、教育家熊春錦先生創立的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於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以伏羲創立的易道文化、黃帝創立的法道文化和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為理論基石,根據生命的實質和發展規律確定教育體系;目前,德慧智國學教育已經向全社會推廣了十幾年,已超過百萬人從中華傳統根文化的教育中獲益。更多理論理念及各地公益活動,請關注本號相關置頂文章及愛活動版塊

免責聲明: 本號發佈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源自網路的部分,其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疑問敬請告訴我們,定將妥善處理。

能夠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它充分說明,慧識需要能量不斷地補充支撐,需要後天智識的同步學習而接續提高。王安石雖然傷感方仲永是由於他父親沒有讓他讀書學習,造成才智的枯竭,但卻沒有觀察分析到其父親自私和貪欲的言行,對方仲永的慧識所造成的巨大傷害。

人的整個先天無為系統和其中的慧識,都是與道和德的品格頻率相同的。這個頻率能夠越接近,能量獲得就越多;離開這個頻率,不能夠同頻共振,就切斷了能量自然地獲得。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少私與寡欲。只有“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才能產生和保持住“絕學無憂”。父親濃重的私心和貪欲,其表率作用逐步破壞了方仲永的“少私寡欲”的心靈,使他的心靈不再素潔和淳樸,加上又未掌握如何“見素抱樸”的方法,必然很快從“絕學無憂”的先天慧識狀態中,跌落到“濁學有患”、“漸愚若常”的純後天的一般智識之中。

我們可以相信,在這種失于道德教育的家庭環境中,即使方仲永能夠上學,通過學習接續他的慧識而轉化成一部分智識,也絕不可能保持住其智識的同步精進。在沒有道德精神營養哺育的情況下,他的慧識遲早都會萎縮與退化;所存留下來的,仍然還會只是孤獨的、有限的、沒有創造力的智識。江郎才盡,只是一個早與遲的區別。我們現代教育中所培養出來的學子,只見“知識”、不見“人才”的共性現象,與“傷仲永”的現象道理是一樣的,只是人們不願深思其中社會的“共因”而已。

德育的缺失,必定導致人才的奇缺;德育的缺失,必然造成創造力的喪失。

從《傷仲永》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窺見一條真理:每個孩子都具有先天稟賦,只是強弱的不同。強者可能自然透發,這是極為稀少的現象,弱者占大多數。大多數的弱者,更需要德育能量的滋養,從而由弱轉強,利於透發。少數強者,也離不開德育能量的扶生,使其穩定地持續發展。嬰幼兒德育和智育是嬰幼兒稟賦慧識的助產婆。德育能使嬰幼兒的稟賦發育完整,先天充足。智育及時而又正確地展開,能使稟賦慧識順利地誕生和成長。

分析此例,我們可以看到:德慧智教育,是一個完美的整體,是“三生人才”的科學方法。只有將“德慧智”這個“三”的整體把握住,並且及時善加應用,才是最佳的人才培養之法、幼稚教育之法。

分析這個故事後,我們在把握住這些原則的基礎上,再來借鑒一下西方相關的對外因研究的成果,就能夠做到不迷不惑,不會被成年人的功利性智識陰我心所左右而盲從。這個盲從,當然主要是跟著國外的科學研究成果片面地去追求智力的提升,而沒有注意到西方整個教育的土壤和背景。這是我們近代國內研究教育不斷地改革教育難以成功的根本原因,片面地模仿而不是整體地從中發現別人教育的背景和需求。

西方世界正在全力研究如何開發超常的智識,充分提升人們的後天智識,培養自己的天才。仔細研究他們的成果後,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嚴重不足,包括研究指導思想上的缺陷。他們的教育理念,被“有之以為利”的功利思想所封閉,沒有全面深刻地關注生命的深層現象,對於生命中客觀存在的“無之以為用”所知太少。整體上,這個“無”還是他們研究的盲區,對於“無之以為用”的運用,並沒有良好的對應之策。

德慧智教育理念,始終把握住以德育主宰、指導超常智識的開發。西方學者中的部分智者,也逐步注意到西方教育研究開發的這一缺失。日本早期教育家井深大曾經說:“我強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僅把焦點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一半的教育’,而忘卻了培養精神或樹人的‘另一半教育’,如果從早期開始進行智力教育,肯定會培養出英才。但是,對‘幼稚教育’最重要之處,並非培養以知識為中心的智力,而應以培養精神、培養品德開始。要把忘卻了的‘另一半的教育’置於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井深大的這些見解,真可謂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西方教育研究唯利性應用的弊病。世界各國的教育家,都在全力以赴地尋找正確的教育之路。但是,由於功利主義的影響,“有之以為利”的誘惑,使人們難以尋找到一條萬全之策。

選自熊春錦教授主編 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國學道德經典導讀》第197頁

看完後點贊與分享是一種美德,懂得分享美好的人,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延伸閱讀:

高考分數線公佈,分數背後看考題,將來我們與孩子該怎麼學?

對治網癮,提升修養,啟迪智慧,這才是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

怎麼從胎教開始,教寶寶三歲識字幾千

為什麼一歲多的寶寶基本會背誦老子五千言

制止艾滋學生的悲劇,你和孩子應該及早知道這些!

當代著名國學家、教育家熊春錦先生創立的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於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以伏羲創立的易道文化、黃帝創立的法道文化和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為理論基石,根據生命的實質和發展規律確定教育體系;目前,德慧智國學教育已經向全社會推廣了十幾年,已超過百萬人從中華傳統根文化的教育中獲益。更多理論理念及各地公益活動,請關注本號相關置頂文章及愛活動版塊

免責聲明: 本號發佈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源自網路的部分,其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疑問敬請告訴我們,定將妥善處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