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觀察:農機具行業發展逐步進入新業態

今年以來農機市場發生階段性深度調整, 部分主機產品銷售呈現兩位元數下滑。 農機具產品基本和大中拖市場保持同步, 進入深度修復階段。 農機具水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農業機械化的水準, 國內農機具行業通過加快產業轉型、產品升級, 服務于“三農”發展, 逐步進入新的發展業態。

一、農機具行業構築起自身發展模式

受益于惠農政策支持, 經過多年發展, 我國農機具產業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產品發展不斷升級, 構築、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發展實踐和成長規律。

一是農機具企業區域性發展明顯。 經過多年發展, 我國農機具企業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區域性特點、個性化發展。 我國農機具製造企業多起步於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由傳統的修理鋪、小作坊等發展起來, 成功實現了企業發展目標。 多家農機具企業產銷量過萬台, 開始由傳統的農機具產品向配套主機領域發展,

逐步形成河南、山東、河北等農機具產業集群。 我國農機具品類已經達到3600餘種, 基本可以滿足國內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機械化的發展需求。 基本形成液壓翻轉犁、圓盤耙、釘齒耙、旋耕機、聯合整地機等系列產品的製造能力。 品質穩步提升, 農機具產品由低端產品主導向中高端產品主導轉變, 產品品質不斷提升, 複合型、大中型產品開始主導市場。 農機農藝融合度加強, 農機具企業利用熟悉屬地化區域農藝的優勢, 產品研發階段就高度融合區域農藝和使用者需求, 提高了產品與農藝的適應性。

二是農機具銷售跟隨性較強。 農機具產品銷售與主機銷售具有不同的佈局和特點。

隨主機布點。 基於農機具企業特點, 農機具產品銷售多選擇與之配套的大中型拖拉機產品經銷商, 依靠自身價格、功能、性能優勢, 實現產品的銷售。 區域主機經銷商普遍經銷三五家農機具產品, 形成主機主業、機具副業經銷格局。 隨市場定位。 結合當前管道下沉的趨勢, 將產品銷售重點轉移到縣鄉銷售網站。 避開主機企業提供農業裝備成套解決方案的行銷鋒芒, 注重開發以機具銷售為主的經銷商, 實現最大份額銷售。 隨模式升級。 行銷方式依據價值杠杆靈活多變, 多以鋪貨為主、售後結算、定期調換, 滿足經銷商銷售需求。 行銷模式由線下向線上同步發展, 把握電商帶來的發展新機遇。

三是農機具產品動態性顯著。

農機具企業普遍市場敏捷度、市場回應度較高。 深入市場細。 農機具企業普遍與區域農藝、使用者具有長期合作的先發優勢, 一直保持著良好的互動習慣。 農機具企業多立足于田間地頭開發產品、驗證產品, 能夠及時撲捉到終端使用者的需求資訊。 改進產品快。 機具產品改進速度明顯快於其他類型農業機械。 對於市場反映的問題, 農機具企業產品改進速度往往隔一批次產品就能實現。 經營模式活。 農機具企業多是區域性企業, 銷售範圍多是本省本市, 能夠依據市場趨勢採取不同的經銷模式。 三五台產品能夠免費送貨、小批量產品做到個性化定制等經銷模式構築了獨特的自身發展能力。

二、農機具企業持續發展存在的隱憂

市場競爭如逆水行舟, 保持原狀就是退步。 儘管我國農機具企業不斷取得新的發展, 成功企業的成長規律、發展模式, 我國農機具企業面臨多重因素影響。

一是面臨中老年、中青年權力交接。 我國農機具企業多是民營企業, 創業者在市場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把握住發展機遇, 逐步實現了產業的積累、產品的突破, 擁有了相對雄厚的發展基礎平臺;在經營管理方面, 通過多年的磨礪, 形成了獨特的管理能力, 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不斷實現了新的發展目標。 創新無限, 歲月無情。 創業者普遍面臨年齡結構偏大的現象, 一些企業需要培養、使用一批年富力強的青年團隊, 接過發展的火炬, 以新的激情和創新模式迎接新一輪競爭挑戰和發展目標, 創造新的輝煌。

二是面臨省內外、國內外農藝交接。我國農機具企業多是區域性企業,比較熟悉區域農藝和使用者需求,在當地具有較高的競爭優勢。區域外產品容易出現“夾生飯”現象,主要是產品與農藝出現水土不服現象。國外跨國公司產品進入中國初期,同樣出現過水土不服現象,經過後續改進,才建立良好的產品發展基礎。農機具企業走出國門,同樣要加強銷售區域農藝、使用者需求研究,實現機藝的完美對接,進一步擴大市場空間。

三是面臨中低端、中高端品質交接。農機具企業普遍資源消耗大、自主創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對外依存度高,同時長期賴以生存的低成本優勢又在逐漸喪失。多數農機具企業只能從事中低端產品的製造,缺乏高端產品的製造能力。從裝備種類看,大中型機具產品機械少、小型耕整地機械多,複合型機具產品少、單一功能機具產品多,中高端機具產品少、低端機具產品多。國內80%以上的農機具產品主要採用機械技術、手動半自動操作技術,在液壓、氣動、機電一體化技術綜合應用及全自動、遙控、資訊化的技術水準方面有一定差距。從材料選用看,國內農機具企業對機具普遍採用鋼鐵材料,缺少國外企業多種金屬、複合材料、特殊鋼材等材料的綜合應用水準。

三、理性探索農機具企業持續發展路徑

辯證看待目前農機市場發展低迷、增速回檔,就要以創新思維、辯證的視角看待發展的深層次變化,把握規律、創新實踐,不斷實現新的發展目標。

一是創新發展模式。充分把握環境機遇,配置優質資源,培養發展能力,應對市場競爭,努力實現新的發展目標。抓住政策導向,積極研發、製造、投放政策扶持產品,大力開發深松機、秸稈粉碎還田機、秸稈撿拾壓捆機(含壓捆機)等階段性、長效性先進、適用、綠色產品,把握新一輪競爭機遇。有效把握轉型機遇,依據區域農藝升級,著力實施產業轉型,加快單一型向複合型、低端向中高端、小型向大中型發展步伐,迎接新一輪的競爭挑戰。主動提升產品品質。面對新的發展業態,高品質產品成為支撐農機市場發展的新動力。不斷加大技術研發力度以提高品質創新的產出效率,為品質創新提供重要保障。進一步優化技術創新的激勵政策,從事前研發、製造激勵轉變為售後品質提升、品質保障獎勵,使技術研發、產品製造能夠直接服務于品質創新。

二是創新行銷模式。創新行銷的方法、方式,提高企業行銷競爭力。充分研究、利用互聯網、終端移動等新資源,加大產品宣傳、推廣與銷售力度,不斷形成新的模式補充。建立區域形象店、體驗店,不斷提升自身在終端客戶中的形象,改變隨意布點、隨意鋪貨、跟進銷售的策略。加強“行銷”佈局,提高獲取市場需求資訊、創造和滿足使用者需求的能力。全面提高經銷商銷服技能和推介技巧,適應新形勢下面對面、一對一的激烈市場爭奪。

三是開拓新的發展路徑。創新發展路徑,做到資源和能力的協調發展、平衡發展、融合發展。農機和農藝協調發展,跟蹤區域種植模式、農藝特點,以快應變、深度融合,打造新的產品研發、改進模式。產品和需求融合發展,針對買方市場和終端使用者個性化、定制化、時效性需求的提高,優化以批量生產為核心的剛性生產模式,打造“可定制、多樣化、小規模、週期可控”的柔性製造,提高企業應付複雜條件下市場競爭能力。產品和主機平衡發展。做到和主機產品並行設計、一體製造,全面提升相互配套水準。統籌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將知識、技術、資訊和創意轉化成產品、工藝、裝備、服務的先發優勢,提升品質、延伸價值、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

本文原創作者:大田傳媒|農機360網 《新觀察》特約評論員 王超安,轉載時請注明出處。

點擊下方瞭解更多,查看更多行業資訊!

創造新的輝煌。

二是面臨省內外、國內外農藝交接。我國農機具企業多是區域性企業,比較熟悉區域農藝和使用者需求,在當地具有較高的競爭優勢。區域外產品容易出現“夾生飯”現象,主要是產品與農藝出現水土不服現象。國外跨國公司產品進入中國初期,同樣出現過水土不服現象,經過後續改進,才建立良好的產品發展基礎。農機具企業走出國門,同樣要加強銷售區域農藝、使用者需求研究,實現機藝的完美對接,進一步擴大市場空間。

三是面臨中低端、中高端品質交接。農機具企業普遍資源消耗大、自主創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對外依存度高,同時長期賴以生存的低成本優勢又在逐漸喪失。多數農機具企業只能從事中低端產品的製造,缺乏高端產品的製造能力。從裝備種類看,大中型機具產品機械少、小型耕整地機械多,複合型機具產品少、單一功能機具產品多,中高端機具產品少、低端機具產品多。國內80%以上的農機具產品主要採用機械技術、手動半自動操作技術,在液壓、氣動、機電一體化技術綜合應用及全自動、遙控、資訊化的技術水準方面有一定差距。從材料選用看,國內農機具企業對機具普遍採用鋼鐵材料,缺少國外企業多種金屬、複合材料、特殊鋼材等材料的綜合應用水準。

三、理性探索農機具企業持續發展路徑

辯證看待目前農機市場發展低迷、增速回檔,就要以創新思維、辯證的視角看待發展的深層次變化,把握規律、創新實踐,不斷實現新的發展目標。

一是創新發展模式。充分把握環境機遇,配置優質資源,培養發展能力,應對市場競爭,努力實現新的發展目標。抓住政策導向,積極研發、製造、投放政策扶持產品,大力開發深松機、秸稈粉碎還田機、秸稈撿拾壓捆機(含壓捆機)等階段性、長效性先進、適用、綠色產品,把握新一輪競爭機遇。有效把握轉型機遇,依據區域農藝升級,著力實施產業轉型,加快單一型向複合型、低端向中高端、小型向大中型發展步伐,迎接新一輪的競爭挑戰。主動提升產品品質。面對新的發展業態,高品質產品成為支撐農機市場發展的新動力。不斷加大技術研發力度以提高品質創新的產出效率,為品質創新提供重要保障。進一步優化技術創新的激勵政策,從事前研發、製造激勵轉變為售後品質提升、品質保障獎勵,使技術研發、產品製造能夠直接服務于品質創新。

二是創新行銷模式。創新行銷的方法、方式,提高企業行銷競爭力。充分研究、利用互聯網、終端移動等新資源,加大產品宣傳、推廣與銷售力度,不斷形成新的模式補充。建立區域形象店、體驗店,不斷提升自身在終端客戶中的形象,改變隨意布點、隨意鋪貨、跟進銷售的策略。加強“行銷”佈局,提高獲取市場需求資訊、創造和滿足使用者需求的能力。全面提高經銷商銷服技能和推介技巧,適應新形勢下面對面、一對一的激烈市場爭奪。

三是開拓新的發展路徑。創新發展路徑,做到資源和能力的協調發展、平衡發展、融合發展。農機和農藝協調發展,跟蹤區域種植模式、農藝特點,以快應變、深度融合,打造新的產品研發、改進模式。產品和需求融合發展,針對買方市場和終端使用者個性化、定制化、時效性需求的提高,優化以批量生產為核心的剛性生產模式,打造“可定制、多樣化、小規模、週期可控”的柔性製造,提高企業應付複雜條件下市場競爭能力。產品和主機平衡發展。做到和主機產品並行設計、一體製造,全面提升相互配套水準。統籌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將知識、技術、資訊和創意轉化成產品、工藝、裝備、服務的先發優勢,提升品質、延伸價值、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

本文原創作者:大田傳媒|農機360網 《新觀察》特約評論員 王超安,轉載時請注明出處。

點擊下方瞭解更多,查看更多行業資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