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晉史話:這個山西和尚或是發現美洲的第一人

法顯(334年—420年), 俗姓龔, 東晉司州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地區)人, 一說是並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 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 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 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 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西行取經

東晉隆安三年(399年), 六十多歲的法顯深感佛界之弊, 特別是由於戒律經典缺乏, 使廣大佛教徒無法可循, 以致僧侶窮奢極欲, 無惡不作。 為了健全僧伽制度, 毅然決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取經, 以尋求戒律。

法顯同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人一起, 從長安起身, 向西進發, 開始了漫長的求法之旅。

次年, 他們到了張掖(今甘肅張掖), 遇到了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五人。 後來, 慧達也加入其中。 他們11人組成了“巡禮團”, 歷盡千辛萬苦, 同行的僧人或死亡或離散, 最後只有法顯堅持下來。

經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 向西南穿過今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抵於闐(今新疆和田), 南越蔥嶺, 取道今印度河流域, 經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 再返巴基斯坦境內, 後東入恒河流域, 達天竺(今印度)境, 又橫穿尼泊爾南部, 至東天竺, 在摩竭提國(即摩揭陀國)首都巴達弗邑(今印度巴特那)留住三年, 學習梵書佛律。 又經東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印度加爾各答西南之德姆盧克)乘商船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

留住二年。 取得經本之後, 再乘商船東歸。 在今山東半島南部的嶗山附近登陸, 轉取陸路, 於義熙九年(413)到達建康(今南京)。 法顯遍歷北、西、中、東天竺, 隻身一人從海路回國。

不朽名著——《佛國記》

西行中, 法顯獲得的經文有《方等般泥洹經》《摩訶僧祇律》《薩婆多律抄》等梵本。 回國之後, 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的道場寺同佛陀跋陀羅、寶雲等共譯出了經典6部63卷。 其中的《摩訶僧祇律》, 也叫《大眾律》, 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 對中國佛教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法顯還將自己西行取經的見聞寫成了一部不朽的名著———《佛國記》。 法顯去印度時, 正是印度史上的黃金時代———芨多王朝時期。 關於芨多王朝, 古史缺乏系統的文獻記載, 只有依靠《佛國記》來補充。

《佛國記》還詳盡地記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跡和僧侶生活, 因而後來被佛教徒們作為佛學典籍著錄引用。 中國西域地區的鄯善、於闐、龜茲等古國, 湮滅已久, 傳記無存。 《佛國記》中記載的這些地區的情形, 可以彌補史書的不足。 此外, 《佛國記》也是關於中國南海交通史的一部極為重要的巨著。 古代中國與印度、波斯(今伊朗)等國的海上貿易, 雖然早在東漢時期已經開始, 然而《佛國記》中對信風和航船的詳細描述和系統記載則為中國最早的海上航行記錄。

神秘的“耶提婆國”是美洲嗎?

法顯西行前後曆14年, 遊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法顯到的地方, “皆漢之張騫、甘英所不至也”。 同時, 法顯的身後留下了一個謎團:那就是,

在西行的途中漂流百日才到達的“耶婆提國”究竟是什麼地方?

從19世紀末期開始, 圍繞法顯到達的“耶提婆國”是什麼地方, 研究人員先後提出了50多種觀點。 《法顯傳》英文版的譯者薩繆·比爾根據“對音法”, 在印度梵文中發現了一個與“耶提婆”發音相近的地名“雅窪打帕”, 然後再拿“雅窪打帕”去套法顯可能經過的地方, 認定“耶提婆國”應該是今印尼的爪哇。 比爾的研究方法和觀點得到了以後學者的認同。 但若將“耶提婆國”確認為爪哇, 則有一個問題是難以解釋的:由斯里蘭卡漂流到1000多海裡外的爪哇或加里曼丹只需十幾天的航程, 而在法顯的《佛國記》中記錄的萬里之遙的“耶提婆國”卻東航了3個半月。

根據法顯的記載, “耶婆提國”的信仰中“佛法不足言”,

而此時在印尼一帶, 佛教已經流行了近700年, 與史實不符, 應當作為法顯登陸地不是爪哇的一個旁證。

1900年前後, 學術氛圍活躍的法國史學界首先提出了法顯早于哥倫布到達美洲的觀點。 此後不久, 國學大師章太炎注意到了法國學界的這一新進展, 撰寫了《法顯發現西半球說》一文, 並作了相應的論述。 在文章結尾, 章太炎不禁感歎:“哥倫布以求印度, 妄而得此, 法顯以返自印度, 妄而得此, 亦異世同情哉。 ”如若確如章氏所言, 法顯應是到達美洲的第一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