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論說話的藝術和溝通技巧的重要性——公司早會培訓(發言稿)

今天同大家談的, 並沒有什麼專業知識或者職業技能。 趙總說希望我寫一個小品在早會上演, 關於說話技巧的。 她說我們個別同事對客服務時說話不注意措詞,

語氣生硬, 讓人聽了很不舒服。 比如“感情我剛才跟你說的都白說了?”“麻藥抹那麼多能吃啊?”“不是告訴你不要塗指甲油了嗎?”等等。 其實我聽趙總在早會上已經強調過無數次, 想來這是困擾她很久的一個問題, 估計是一直沒能引起大家的重視, 無奈之下, 甚至想到了演小品這種方法。 因為我的工作很少面對客人, 所以沒有聽到過這些話, 很難生動形象地在小品裡表達。 所以說想寫這樣一個小品, 嘗試了好幾天, 絞盡腦汁, 寫不出來。 趙總可能覺得我寫過幾篇文章, 演過小品, 所以肯定喜歡寫文章, 演小品。 其實不是的, 我也很怕寫文章, 演小品, 尤其是在早會上演。 所以今天我想通過自身的一些經歷,
同大家談一點人生感悟。 人家說, 聽過很多人生道理, 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從小我們聽長輩講人生道理, 耳朵都快聽出繭子了, 相信大家都不喜歡再聽那些大道理。 所以我只談一點自身的經歷和感想, 希望不會引起大家的反感。

我畢業參加工作之後很多年,

一直是個“憤青”, 看不慣這看不慣那。 為了顯示自己的個性, 顯示自己獨到的見解, 遇事喜歡與人爭論。 為了駁倒對方, 說話力求尖刻、犀利, 不留餘地, 自以為很有本事。 可結果呢, 人人對我敬而遠之, 避之唯恐不及。 這麼多年來, 朋友一個沒交到, 生活也過得一塌糊塗, 渾渾噩噩, 一事無成。 而我呢, 總覺得這一切都是社會造成的, 憤世嫉俗, 覺得自己是懷才不遇。 說到懷才不遇我想起一個笑話, 幾年前跟一個女的相親, 我說我這人呢一直是遇人不淑, 懷才不遇。 那女的睜大眼睛看著我說:“你不孕不育啊?”在社會上碰得頭破血流之後, 我才明白一個道理, 問題並不出在社會, 而是出在自己身上。 美劇《越獄》裡面有一句話:“改變自己,
以適應這個萬變的社會。 ”總想著改造社會的想法是太天真了。 而且我越來越發現, 社會並不像我想像的那麼糟糕。 存在即是合理, 如果不合理早就改變了, 所以並不太需要我們去改變。

比如我以前一直在抨擊的一個社會問題, 中國人做什麼事都是講人情、靠關係的。

覺得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被打壓, 而一些無能之輩卻靠著走後門占居高位。 其實講人情, 怎麼說呢, 有利有弊吧。 情商, 也是衡量個人能力的一個尺規。 我們拿德國來比較, 德國人是很少講親情的, 他們講的是人道。 和父母的關係只是父母把自己生出來, 養到十八歲, 僅此而已。 我以前在《讀者》上看過一篇文章, 作者在德國留學, 寄宿在一個獨居老人的家中。 他經常跟家裡父母通電話, 老人大惑不解, 忍不住問他道:“你現在年滿十八歲了, 是成年人了, 為什麼老和父母聯繫?”他也看老人的兒女從不來看他, 不同老人打電話, 也很奇怪, 反問道:“你從來不和自己的兒女聯繫。 一個人生活了這麼多年, 不覺得寂寞嗎?”老人聽他這麼問,似乎愣了一下,回答說:“寂寞?有弗瑞克呢。”——弗瑞克是他養的一條狗。後來作者的父母遠涉重洋,來德國與自己的兒子相會。看著一家人其樂溶溶的樣子,老人的眼神有些淒涼,有些落寞。也許他想到,自己國家的世情未必就是最正確的。所以說,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有弊也有利,這一點無法改變,也無需改變。需要改變的,只是自己看人看事的態度,以及懂得如何與人說話、與人溝通的能力。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哪。凡是成就大事的,都有一個共同點,有一副好口才。這裡的好口才,並不等於是誇誇其談,會說話的人都不會口無遮攔。事實證明,一個會溝通的人,用來傾聽的時間遠遠大於表達自己意見的時間。聊天、說話,是一門語言藝術,其最高境界是輕鬆,就是說要和聽者之間形成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同樣一句話,有些人說出來讓人很樂意接受,有些人說出來讓人一聽就很想發火。說話時的語速、語調、語氣以及面部表情的不同,給人的感受是大相徑庭的。同樣一個意思,不同的說法,給人的感覺更是天差地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一個家庭生活中,家人之間懂得好好說話,幸福感會更強。對老人,對孩子,包括夫妻雙方好好說話,溫和、體貼、留有餘地,收穫的是另一方的感激、關懷和實際行動。在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陽光開朗、健康活潑。而那些不幸的家庭,日復一日的爭吵和矛盾,多半也是由於沒有好好說話引起的。夫妻雙方一言不合就翻臉,動不動怒吼、冷戰,孩子耳濡目染,活得戰戰兢兢,性格特別脆弱,要麼自卑,要麼自閉,很難有自信,長大了也很難自強自立。所以說,一個家庭裡,大人的爭吵,無論誰贏,輸掉的總是孩子。而大人的通達,哪怕表面不爭,真正贏的,總是這個家。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參加過陳老師的一個培訓,她問我們一個問題:顧客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們都有標準答案:顧客是上帝,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這樣說當然沒錯,但這樣說總覺得會不會太功利了。試想一下,如果客人不給錢他還是我們的“父母”嗎?趙總當時的一個回答,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刻。她是怎麼說的呢?她說客人對她來說意味著一個朋友,一種緣份。這樣就平等多了,也友好多了。面對客人,把他當親人朋友看待,說話時的措詞、語氣就會平和得多,也就更加容易讓人接受。關於語氣平和,我要舉一個例子,一個人,誰呢?李倫敦。我覺得李倫敦同學的言談舉止,將說話藝術發揮到了極致,是完全掌握了語言技巧的一個人。你們看李倫敦說話,未語先笑,說話時的聲音如同和風細雨,親切友好,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這是她天生的一項本領,非常了不起。有些人,比如我,再花十年時間努力學習,也達不到她這種水準。所以說,大家要學習如何說話,如何與人溝通,多向李倫敦學習,千萬不要學我。我這個人呢,因為長期以來不會說話,得罪了很多人,到哪兒都不受待見。去年我養了一隻小狗,李琴家的女兒想和小狗玩,但是不敢跟我說,找劉美跟我說。劉美說你就跟他說嘛,李琴家的女兒說怕我,不敢說。我聽了之後,心情非常悲傷。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都害怕我這張臉,可見我這張臉有多麼的不討喜了。我回想了一下,似乎每個人,包括最親近的人,甚至是我哥,在和我單獨相處的時候,都很難做到親切親密地交談,稍說兩句都感到空氣緊張,都想三言兩語說完正事,趕緊離開我。想到這一點,我的內心非常痛苦,我怎麼成了這樣?我想了一想,主要是因為長期以來沒有掌握說話的技巧,不會溝通,到處得罪人,到哪兒都不受待見。為了抵擋傷害,只好經常擺出一張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冷臉,戴著一副冷冰冰的面具。一副面具戴久了,就長在自己臉上了。有時候我恨不得有一個魔法,一把把這張面具抓下來,扔掉。可是一不留心,那副冷冰冰的面具又回到我臉上了,實在是讓我非常痛苦。所以說,如果大家不願意改變,不注意學習如何與人溝通,如何與人說話,最後就會變得像我一樣,內心痛苦不堪卻又無可奈何。

我以前在香格里拉酒店工作,入職培訓如何與人溝通是重中之重。每月例行培訓,也是反復強調如何與人說話。香格里拉酒店是外企,有明確的管理規定,被客人或者同事投訴態度不好,輕則罰款,重則開除。趙總人性化管理,不想搞得太無情,但是在早會上反復強調,說多了大家反而聽麻木了。無奈之下,甚至想到演一個小品寓教於樂,來引起大家的重視,說明這是困擾她很久的一個問題。我問她說這個問題嚴重嗎?她說很嚴重,很普遍,不是一個人兩個人這樣,不是她一個人親耳聽到。從收銀到護士,從金安到門診,個別員工對客人說話時不注意措辭,語氣生硬,語速過快,像一挺機關槍,突突突,突突突,在掃射。這樣肯定是不對的,是非常不利用企業發展的。我相信個別同事對客人那樣說話的時候,大概不會是有意的,可能是當時心情不好,可能是自身沒有意識到,可能是自己一貫的說話方式。但這樣下去,不僅不利於企業發展,也不利於個人進步,是必須要改變的。這個改變其實不難,好好說話完全是可以後天培養的。有人可能會問,改變了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好處肯定是多方面的,拋開個人能力的成長先不說,我的工作包括給大家算工資,對大家的薪資水準有所瞭解。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趙總對於那種願意改變自己,願意用心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員工是非常慷慨的。所以我今天說了這麼多,是想強調說話藝術的重要性,溝通技巧的重要性。是想以李倫敦作為正面形象,我自己作為反面教材,來現身說法:以我多年來一塌糊塗的生活經歷,多年來痛定思痛的人生閱歷,多年來的遇人不淑懷才不遇——不是不孕不育——來告訴大家:儘早改變自己,掌握說話的技巧,學會如何與人溝通,你才能進步,才能迎來一片新的天空!

不覺得寂寞嗎?”老人聽他這麼問,似乎愣了一下,回答說:“寂寞?有弗瑞克呢。”——弗瑞克是他養的一條狗。後來作者的父母遠涉重洋,來德國與自己的兒子相會。看著一家人其樂溶溶的樣子,老人的眼神有些淒涼,有些落寞。也許他想到,自己國家的世情未必就是最正確的。所以說,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有弊也有利,這一點無法改變,也無需改變。需要改變的,只是自己看人看事的態度,以及懂得如何與人說話、與人溝通的能力。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哪。凡是成就大事的,都有一個共同點,有一副好口才。這裡的好口才,並不等於是誇誇其談,會說話的人都不會口無遮攔。事實證明,一個會溝通的人,用來傾聽的時間遠遠大於表達自己意見的時間。聊天、說話,是一門語言藝術,其最高境界是輕鬆,就是說要和聽者之間形成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同樣一句話,有些人說出來讓人很樂意接受,有些人說出來讓人一聽就很想發火。說話時的語速、語調、語氣以及面部表情的不同,給人的感受是大相徑庭的。同樣一個意思,不同的說法,給人的感覺更是天差地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一個家庭生活中,家人之間懂得好好說話,幸福感會更強。對老人,對孩子,包括夫妻雙方好好說話,溫和、體貼、留有餘地,收穫的是另一方的感激、關懷和實際行動。在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陽光開朗、健康活潑。而那些不幸的家庭,日復一日的爭吵和矛盾,多半也是由於沒有好好說話引起的。夫妻雙方一言不合就翻臉,動不動怒吼、冷戰,孩子耳濡目染,活得戰戰兢兢,性格特別脆弱,要麼自卑,要麼自閉,很難有自信,長大了也很難自強自立。所以說,一個家庭裡,大人的爭吵,無論誰贏,輸掉的總是孩子。而大人的通達,哪怕表面不爭,真正贏的,總是這個家。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參加過陳老師的一個培訓,她問我們一個問題:顧客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們都有標準答案:顧客是上帝,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這樣說當然沒錯,但這樣說總覺得會不會太功利了。試想一下,如果客人不給錢他還是我們的“父母”嗎?趙總當時的一個回答,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刻。她是怎麼說的呢?她說客人對她來說意味著一個朋友,一種緣份。這樣就平等多了,也友好多了。面對客人,把他當親人朋友看待,說話時的措詞、語氣就會平和得多,也就更加容易讓人接受。關於語氣平和,我要舉一個例子,一個人,誰呢?李倫敦。我覺得李倫敦同學的言談舉止,將說話藝術發揮到了極致,是完全掌握了語言技巧的一個人。你們看李倫敦說話,未語先笑,說話時的聲音如同和風細雨,親切友好,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這是她天生的一項本領,非常了不起。有些人,比如我,再花十年時間努力學習,也達不到她這種水準。所以說,大家要學習如何說話,如何與人溝通,多向李倫敦學習,千萬不要學我。我這個人呢,因為長期以來不會說話,得罪了很多人,到哪兒都不受待見。去年我養了一隻小狗,李琴家的女兒想和小狗玩,但是不敢跟我說,找劉美跟我說。劉美說你就跟他說嘛,李琴家的女兒說怕我,不敢說。我聽了之後,心情非常悲傷。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都害怕我這張臉,可見我這張臉有多麼的不討喜了。我回想了一下,似乎每個人,包括最親近的人,甚至是我哥,在和我單獨相處的時候,都很難做到親切親密地交談,稍說兩句都感到空氣緊張,都想三言兩語說完正事,趕緊離開我。想到這一點,我的內心非常痛苦,我怎麼成了這樣?我想了一想,主要是因為長期以來沒有掌握說話的技巧,不會溝通,到處得罪人,到哪兒都不受待見。為了抵擋傷害,只好經常擺出一張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冷臉,戴著一副冷冰冰的面具。一副面具戴久了,就長在自己臉上了。有時候我恨不得有一個魔法,一把把這張面具抓下來,扔掉。可是一不留心,那副冷冰冰的面具又回到我臉上了,實在是讓我非常痛苦。所以說,如果大家不願意改變,不注意學習如何與人溝通,如何與人說話,最後就會變得像我一樣,內心痛苦不堪卻又無可奈何。

我以前在香格里拉酒店工作,入職培訓如何與人溝通是重中之重。每月例行培訓,也是反復強調如何與人說話。香格里拉酒店是外企,有明確的管理規定,被客人或者同事投訴態度不好,輕則罰款,重則開除。趙總人性化管理,不想搞得太無情,但是在早會上反復強調,說多了大家反而聽麻木了。無奈之下,甚至想到演一個小品寓教於樂,來引起大家的重視,說明這是困擾她很久的一個問題。我問她說這個問題嚴重嗎?她說很嚴重,很普遍,不是一個人兩個人這樣,不是她一個人親耳聽到。從收銀到護士,從金安到門診,個別員工對客人說話時不注意措辭,語氣生硬,語速過快,像一挺機關槍,突突突,突突突,在掃射。這樣肯定是不對的,是非常不利用企業發展的。我相信個別同事對客人那樣說話的時候,大概不會是有意的,可能是當時心情不好,可能是自身沒有意識到,可能是自己一貫的說話方式。但這樣下去,不僅不利於企業發展,也不利於個人進步,是必須要改變的。這個改變其實不難,好好說話完全是可以後天培養的。有人可能會問,改變了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好處肯定是多方面的,拋開個人能力的成長先不說,我的工作包括給大家算工資,對大家的薪資水準有所瞭解。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趙總對於那種願意改變自己,願意用心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員工是非常慷慨的。所以我今天說了這麼多,是想強調說話藝術的重要性,溝通技巧的重要性。是想以李倫敦作為正面形象,我自己作為反面教材,來現身說法:以我多年來一塌糊塗的生活經歷,多年來痛定思痛的人生閱歷,多年來的遇人不淑懷才不遇——不是不孕不育——來告訴大家:儘早改變自己,掌握說話的技巧,學會如何與人溝通,你才能進步,才能迎來一片新的天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