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風水>正文

帝王之都的千年風水流轉

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隨著朝代的變化,曾出現過不少都城。 那麼, 這些帝王之都是如何建立的, 在它們建立的背後, 又有怎樣鮮為人知的風水因素呢?

北京最早成為都城, 是在三千年前。 當時, 周武王封堯的後代于薊, 即今北京廣安門一帶, 以後, 薊便成為燕國的都城。

不過, 燕國是—個諸侯國, 薊城還算不上是帝都。 北京最早成為帝都是在金朝。 金朝是由東北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建立的, 最初的國都在會寧(今黑龍江省阿城縣), 1126年, 金兵滅了北宋以後, 準備向南遷都。 金世宗打算遷往金蓮川, 其臣子梁襄上疏, 極力向金世宗推薦北京。 金世宗採納了梁襄的建議, 於1151年3月令人設計規劃, 在燕京城的基礎上擴建新都。 1153年, 金世宗正式遷都。 改燕京為中都, 這是北京作為我國封建王朝統治中心的開始。

元朝統一中國後, 忽必烈打算選一個新都,但他在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約10公里)、大都(北京)之間拿不定主意,

於是, 便問曾經主持修建過上都、大都的邢臺人劉秉忠,何處更佳。 劉秉忠認為大都更宜為都。 蒙古貴族巳圖魯也力薦北京。 於是, 忽必烈便選擇了北京作為他的都城。

明太祖朱元璋奪得天下後, 曾先後設立了若干都城。 據載, 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年), 下令以開封為北京, 金陵為南京, 洪武三年(1370年), 又把他的家鄉臨濠定為中都。 後來, 在劉基的反對下, 取消了中都臨濠, 將臨濠改為了鳳陽府。 不久, 他又取消了開封, 原因是“大樑(開封)四面受敵, 非建都之地”。 據史載, 朱元璋攻下北京後, 曾打算在北京建都, 目的是想控制元人的殘餘勢力,但遭到群臣反對。 明太祖只好作罷。

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變中,

將其侄子建文帝趕下皇位後,不願到南京去即位, 而屬意其經營有年的封地燕京, 當時的儒生眾口一詞地反對, 但成祖是一個很有戰略眼光的人, 深知要想有效地控制全國, 北京是最為合適的地方, 因而, 他對儒生的反對意見不屑一顧。

清代順治帝入關後, 仍以北京為都。 從1153年開始, 歷經金、元、明、清四朝, 北京作為帝都已近800年歷史。

北京宜作帝都, 在風水上也是很有講究的。 首先, 北京龍脈悠遠, 乃北幹之龍正結之地。

其次, 北京上應天垣紫微, 乃眾星環繞,向明而治之地。 紫微即北極星, 根據星土分野說, 北京對應的是紫微。 風水認為, 紫微是上天至尊之星, 天之樞紐, 受眾星之所向, 其對應的北京, 也必然是萬物所歸,

人心所向。 而且, 紫微是黎明之光, 帝王在北京也是面南而治, 意味著政治清明。

再者, 北京被重重崇山圍繞, 乃藏風聚氣之地。 此外, 北京前後皆有水環抱, 乃千古帝王之家。

最早在南京建都的是三國時期的孫權。

西元212年, 孫權在楚國的秣陵邑原址興建了一座石頭城,

改名建業, 作為水軍的江防要塞。 但孫權當時尚未稱帝, 也未下決心建都南京。 西元220年, 孫權稱帝后,把都城定在武昌。 長史張竑勸孫權定都南京, 孫權雖覺得張竑言之有理, 但並沒有採納。 後來, 劉備應邀到東吳做客, 留宿秣陵。 他在察看四周的地形後, 也勸孫權移都秣陵。 於是, 西元229年, 孫權便將都城從武昌遷到了南京。

西元280年, 孫吳被西晉滅亡, 建業被改名為建鄴。 西晉末,為避晉湣帝司馬鄴之諱, 改名建康。

316年, 西晉滅亡, 晉室南遷, 司馬睿建立了東晉王朝, 仍以建康為都;其後, 南朝宋、齊、梁、陳相繼在南京建都。 到584年隋滅陳, 前後約130年, 南京一直是南部中國的首都, 所以, 唐朝稱之為“六朝故都”。

西元937年, 南唐在南京再次建都, 但南唐的歷史很短,只有37年,到西元975年,被北宋所滅,南唐後主李煜也成為了趙匡胤的階下囚。

1356年,朱元璋攻下南京,改名為應天府。1368年,朱元璋登上了皇帝寶座,定都南京。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後,黎元洪利用武昌首義的優勢地位,電邀各省代表到武昌商議組織臨時政府,力爭定都武昌,結果,正當代表通過建都武昌決議時,漢陽失陷,南京攻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以南京為中華民國的首都。

為什麼南京有如此多的政權在此定都?風水的解釋是:

金陵有王氣。此說由來已久。據《史記•高祖本紀》載,秦始皇認為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厭之。不過,“東南”的範圍比較廣,《宋書•符瑞志》則明確地說是金陵。據說,秦始皇為了破金陵天子氣,不僅鑿了北山,還疏秦淮以泄其氣,埋金宅以厭勝之。

第二,金陵山川融結,龍盤虎踞。龍盤虎踞的說法來自諸葛亮。據晉人張勃的《吳錄》載,西元208年秋天,即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出使東吳,以便聯吳抗曹,當諸葛亮途經秣陵的時候,特意騎馬到石頭山觀察金陵的形勢。歎道:“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此後,龍蟠虎踞便成為金陵的專稱。

蟠龍屬於龍脈走向的“三奇”之一。本來,按照風水的一般要求,龍脈在結地時須打住,否則就是不吉的“過龍”,但蟠龍首尾相接,則不論打住與否。蟠龍是風水中不多見的奇龍、吉龍。因為回環形的蟠龍可互為依靠,形局完整,包藏王氣。

第三,金陵的山形大都為土星。風水認為,土星是一種上出王侯宰相,下出巨富的福厚之星。

第四,金陵為四方水道所湊,又為南龍的盡處,實乃天下都會。需要指出的是,明代金陵帝都的營建,是在風水指導下進行的。將風水的帝都理論直接付諸實踐,這恐怕是絕無僅有的一次。因為明代重臣劉基精通風水,他十分賞識金陵的龍脈形勢。

西安是我國著名的古都。在歷史上,先後有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個王朝在西安一帶建都,建都時間長達一千餘年,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帝都。

西安宜作帝都原因有二:

一,西安為中原之龍首,高屋建瓴,控扼天下。風水認為,中原的龍脈,皆由關中發脈,所以,長安高居龍首,俯瞰中原。而且,長安在黃河上游,有“處上游以制六合”的地理優勢。

把長安視為中原之龍首,其傳說由來已久。據酈道元的《水經注》載,秦朝時有一條黑龍,從南山出,飲渭水,它走過的路跡後來都變成山脈,長60餘裡,頭臨渭水,尾達樊川。漢朝時,蕭何造未央宮,斬龍首山而營之,頭高20丈,尾部逐漸降為五六丈。由此可見,所謂龍首山,就在西安的未央宮。

第二,長安依山挾水,據天下之形勝。古人很早就認為長安擁有天下之形勝,宜為帝都。西元前264年,荀況從趙國來到秦都咸陽,宰相范雎問他:“入秦有何觀感?”荀況答道:“秦國形勢險要,山林川谷秀美,物產富饒,是形勝也。”

西元前202年,漢高祖平定天下後,認為洛陽有周室遺風,打算將都城定在那裡,後來,一個名叫婁敬的齊國戍卒求見劉邦,力勸劉邦入都關中。劉邦徵求謀士張良的意見,張良也贊同婁敬的意見,由此,劉邦才定都關中。

洛陽地處我國心臟地帶,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古人認為,這種地方最適於建都。從西元前770年開始,先後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孝文帝以後)、隋(煬帝)、唐(武后)、後樑、後唐等九個朝代在此建都,故洛陽有“九朝故都”之稱。

杭州是我國六大古都之一,先後有五代的吳越國和南宋在此建都。

但杭州作為一國之都,則有很大的局限。杭州偏居東南一隅,範圍狹窄,難以號令全國。靖康之難後,宋室南渡,高宗趙構曾就定都地點聽取大臣們的意見,他選了三個地點:建康、武昌、杭州,要臣子們比較三地的“山川形勢,地利人情,孰安孰害”。結果,大臣們大都反對建都杭州。理由多是“(余杭)地狹人稠,區區一隅,終非可都之地。”不過,最後南宋還是建都杭州。

從中國歷史上的帝都來看,其風水各具特點,堪稱佳地。可是,帝都既然是風水中的精華,為何那些擇都的帝王們不能保其“千秋基業”,而總是出現王朝更迭呢?對此,風水有一套自圓其說的解釋。

風水的第一個解釋是所謂的生氣洩漏說。根據風水的基本理論,人們選擇宅地(包括帝都)和葬地的主要標準,是要求護衛生氣,以便給後人帶來好運。但即使是風水最好的地方,無論它的龍脈如何悠遠,生氣如何旺盛,護衛生氣的能力總有一定的限度,生氣或多或少總是洩漏一些的。尤如氣球,密封得再好,遲早也會癟掉的。這就是古代王朝為何有長有短,但終究要被更替的原因之一。

風水的第二個解釋是所謂的地運轉移說。風水認為,地運會流轉變化,地運留住某處,某處地脈就盛,地運轉移他方,地脈就衰。導致地運轉移的因素有地貌的自然改變,天候的變化,地貌的人為破壞等幾種,每種因素都可以造成帝都流轉的後果。

風水的第三個解釋是所謂的黃河、長江水品不同說。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建都的王朝壽命往往要長些,而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多半祚短,流轉頻繁。風水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黃河、長江的風水作用不同。黃河水濁聚脈,有不斷發展擴張的趨勢,故建都于此既興盛又長命。長江水清斷脈,故建都於此往往早夭。

但南唐的歷史很短,只有37年,到西元975年,被北宋所滅,南唐後主李煜也成為了趙匡胤的階下囚。

1356年,朱元璋攻下南京,改名為應天府。1368年,朱元璋登上了皇帝寶座,定都南京。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後,黎元洪利用武昌首義的優勢地位,電邀各省代表到武昌商議組織臨時政府,力爭定都武昌,結果,正當代表通過建都武昌決議時,漢陽失陷,南京攻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以南京為中華民國的首都。

為什麼南京有如此多的政權在此定都?風水的解釋是:

金陵有王氣。此說由來已久。據《史記•高祖本紀》載,秦始皇認為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厭之。不過,“東南”的範圍比較廣,《宋書•符瑞志》則明確地說是金陵。據說,秦始皇為了破金陵天子氣,不僅鑿了北山,還疏秦淮以泄其氣,埋金宅以厭勝之。

第二,金陵山川融結,龍盤虎踞。龍盤虎踞的說法來自諸葛亮。據晉人張勃的《吳錄》載,西元208年秋天,即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出使東吳,以便聯吳抗曹,當諸葛亮途經秣陵的時候,特意騎馬到石頭山觀察金陵的形勢。歎道:“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此後,龍蟠虎踞便成為金陵的專稱。

蟠龍屬於龍脈走向的“三奇”之一。本來,按照風水的一般要求,龍脈在結地時須打住,否則就是不吉的“過龍”,但蟠龍首尾相接,則不論打住與否。蟠龍是風水中不多見的奇龍、吉龍。因為回環形的蟠龍可互為依靠,形局完整,包藏王氣。

第三,金陵的山形大都為土星。風水認為,土星是一種上出王侯宰相,下出巨富的福厚之星。

第四,金陵為四方水道所湊,又為南龍的盡處,實乃天下都會。需要指出的是,明代金陵帝都的營建,是在風水指導下進行的。將風水的帝都理論直接付諸實踐,這恐怕是絕無僅有的一次。因為明代重臣劉基精通風水,他十分賞識金陵的龍脈形勢。

西安是我國著名的古都。在歷史上,先後有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個王朝在西安一帶建都,建都時間長達一千餘年,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帝都。

西安宜作帝都原因有二:

一,西安為中原之龍首,高屋建瓴,控扼天下。風水認為,中原的龍脈,皆由關中發脈,所以,長安高居龍首,俯瞰中原。而且,長安在黃河上游,有“處上游以制六合”的地理優勢。

把長安視為中原之龍首,其傳說由來已久。據酈道元的《水經注》載,秦朝時有一條黑龍,從南山出,飲渭水,它走過的路跡後來都變成山脈,長60餘裡,頭臨渭水,尾達樊川。漢朝時,蕭何造未央宮,斬龍首山而營之,頭高20丈,尾部逐漸降為五六丈。由此可見,所謂龍首山,就在西安的未央宮。

第二,長安依山挾水,據天下之形勝。古人很早就認為長安擁有天下之形勝,宜為帝都。西元前264年,荀況從趙國來到秦都咸陽,宰相范雎問他:“入秦有何觀感?”荀況答道:“秦國形勢險要,山林川谷秀美,物產富饒,是形勝也。”

西元前202年,漢高祖平定天下後,認為洛陽有周室遺風,打算將都城定在那裡,後來,一個名叫婁敬的齊國戍卒求見劉邦,力勸劉邦入都關中。劉邦徵求謀士張良的意見,張良也贊同婁敬的意見,由此,劉邦才定都關中。

洛陽地處我國心臟地帶,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古人認為,這種地方最適於建都。從西元前770年開始,先後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孝文帝以後)、隋(煬帝)、唐(武后)、後樑、後唐等九個朝代在此建都,故洛陽有“九朝故都”之稱。

杭州是我國六大古都之一,先後有五代的吳越國和南宋在此建都。

但杭州作為一國之都,則有很大的局限。杭州偏居東南一隅,範圍狹窄,難以號令全國。靖康之難後,宋室南渡,高宗趙構曾就定都地點聽取大臣們的意見,他選了三個地點:建康、武昌、杭州,要臣子們比較三地的“山川形勢,地利人情,孰安孰害”。結果,大臣們大都反對建都杭州。理由多是“(余杭)地狹人稠,區區一隅,終非可都之地。”不過,最後南宋還是建都杭州。

從中國歷史上的帝都來看,其風水各具特點,堪稱佳地。可是,帝都既然是風水中的精華,為何那些擇都的帝王們不能保其“千秋基業”,而總是出現王朝更迭呢?對此,風水有一套自圓其說的解釋。

風水的第一個解釋是所謂的生氣洩漏說。根據風水的基本理論,人們選擇宅地(包括帝都)和葬地的主要標準,是要求護衛生氣,以便給後人帶來好運。但即使是風水最好的地方,無論它的龍脈如何悠遠,生氣如何旺盛,護衛生氣的能力總有一定的限度,生氣或多或少總是洩漏一些的。尤如氣球,密封得再好,遲早也會癟掉的。這就是古代王朝為何有長有短,但終究要被更替的原因之一。

風水的第二個解釋是所謂的地運轉移說。風水認為,地運會流轉變化,地運留住某處,某處地脈就盛,地運轉移他方,地脈就衰。導致地運轉移的因素有地貌的自然改變,天候的變化,地貌的人為破壞等幾種,每種因素都可以造成帝都流轉的後果。

風水的第三個解釋是所謂的黃河、長江水品不同說。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建都的王朝壽命往往要長些,而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多半祚短,流轉頻繁。風水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黃河、長江的風水作用不同。黃河水濁聚脈,有不斷發展擴張的趨勢,故建都于此既興盛又長命。長江水清斷脈,故建都於此往往早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