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曾把“垃圾分類箱”帶上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如今他已是成都“破爛王”

8月19日, 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播出的《垃圾 垃圾》, 通過成都奧北環保創始人汪劍超帶領團隊致力垃圾分類的創業故事, 講述了大眾環保意識覺醒後,

成都在垃圾分類方面的嘗試與探索。

在成都環保界, 汪劍超可是個名人。 從成都商報到人民日報, 從鳳凰衛視到中央電視臺, 全國很多主流媒體都曾報導過汪劍超“收破爛”的故事, 2012年, 年僅32歲的他就受邀參加了在杜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推介了的“垃圾分類箱”。 但你知道麼, 在2011年以前, 他還是微軟的工程師, 那麼, 他是怎樣走上致力垃圾分類之路的呢?

離開微軟 他要“撿破爛”

汪劍超是個80後, 從小在西安生活長大, 2005年從中科院軟體研究生畢業後, 進入微軟, 成為一名軟體工程師。

但2011年, 讓很多人, 也包括很多親戚朋友不理解的是, 他離開了微軟, 放棄了高大上的軟體工程師, 來到成都, 加入綠色地球公司,

一下子變成了跟垃圾打交道的垃圾分類創業者。 談起往事, 他笑著回憶, 從小就被父親教育“要好好學習, 否則只能撿破爛”, 如今真的是“撿破爛”了, 且一做就是6年。

從一名軟體工程師為什麼會突然轉行去做垃圾分類?汪劍超說, 10多年前, 他住在北京的時候, 每天上班都會路過一個垃圾遍地的地方, 一旦有風, 特別是在春秋兩季, 垃圾堆裡塑膠袋和廢紙就會被吹起來, 漫天飛舞, 後來他通過一些攝影師的鏡頭瞭解到北京有很多這樣的垃圾場。

一個偶然的機會, 他第一次去美國出差, 在一家企業餐廳就餐, 他看見員工們自覺將垃圾進行分類投放, 喝過的牛奶盒和易開罐等投入到可回收垃圾桶, 而餐廚垃圾投入到不可回收的垃圾桶。

經過詢問, 汪劍超這才明白, 如此投放更有利於垃圾的回收利用, 降低環境污染。

這對汪劍超的觸動很大。 回國後, 汪劍超算了一筆“賬”, 如果成都每天產生垃圾有5500噸, 垃圾處理方式為直接填埋或焚燒, 這樣會造成土地浪費和環境污染。 如果從源頭上進行垃圾分類, 將有用的垃圾進行回收利用, 不僅能減少垃圾對環境的負擔, 也能節約資源創造商業利益。

就這樣, 汪劍超燃起了和朋友“綠色創業”的火苗, 2011年, 他獲邀加入了綠色地球公司。 如今, 綠色地球已在為成都全城數百個社區, 數十萬使用者服務。 2012年11月, 年僅32歲的他就受邀參加了在杜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推介了“垃圾分類箱”。

創業再出發 推共建共用式回收系統

2017年春天, 在進入綠色地球公司5年多後, 汪劍超選擇了離開綠色地球, 成立了成都奧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單飛”, 仍然做垃圾分類。

“綠色地球得到了大家的認同, 我是很開心的, 但我希望這件事不僅僅只是在成都發生, 因為垃圾分類處理是全中國普遍的問題。 仔細思考後, 我覺得是時候突破以前的模式, 擺脫自我的限制, 重新開始了”, 在談到為何離開綠色地球時, 汪劍超表示“希望公司的發展要突破一些限制”。

他說, 與綠色地球相比, 奧北環保最大的差異是靈活, “就是垃圾分類回收點不用非得進入社區, 可以在社區內, 也可以在社區周邊的學校、超市、商場以及房產仲介等很多場所, 參與的市民可以提供點位”。

汪劍超把這個模式稱為“共建共用式垃圾分類回收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有兩個重要的環節。 一是使用者, 在新的模式下, 使用者可通過微信註冊成為會員, 找到線下的合作回收點, 領取一個簡單並且可以重複使用多次的回收袋, 回收袋上有一個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便可以把用戶的身份與袋子綁定起來, 把袋子裝滿交到回收點以後, 用戶可以再去領取一個新袋子。 公司會根據袋子裡面的垃圾種類、重量, 在微信上直接轉帳給用戶, “直接給錢”。 第二個環節是合作回收點, 在城市裡面尋求願意參與環保, 願意貢獻一定力量的商戶進行合作, 利用他們剩餘的空間來回收和分發袋子, 形成一個“共建共用”可迴圈的系統。

他介紹,目前奧北環保主要在做服務流程,構建體系,還沒有進行大規模推廣,所以自6月初試運行以來,用戶範圍還比較小,領取袋子的用戶目前有幾百位,全市的回收點也只有20多個點位元,“我們相信這個模式,構建好這個模式就會取得良好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

汪劍超算了一筆賬,從收到1噸垃圾的前期投入,成本付出,到出售營收,“使用者規模達到3萬戶就不再虧錢了,超過這一規模就可以盈利”。他說,成都人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垃圾分類市場空間很大,對於公司未來發展,他充滿信心。

他介紹,目前奧北環保主要在做服務流程,構建體系,還沒有進行大規模推廣,所以自6月初試運行以來,用戶範圍還比較小,領取袋子的用戶目前有幾百位,全市的回收點也只有20多個點位元,“我們相信這個模式,構建好這個模式就會取得良好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

汪劍超算了一筆賬,從收到1噸垃圾的前期投入,成本付出,到出售營收,“使用者規模達到3萬戶就不再虧錢了,超過這一規模就可以盈利”。他說,成都人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垃圾分類市場空間很大,對於公司未來發展,他充滿信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