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在柳州,這些“凝固的藝術”不僅守望著文明,還是大家口中的“GPS定位”!

城市裡的雕塑是什麼樣的?

有人說是劉三姐,

有人說是“老市長”柳宗元,

也有人說是普普通通的柳州人......

城市雕塑是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的寫照, 是一個城市歷史的縮影, 它不單是城市環境建設的必須, 也直接反映著城市居民的精神面貌。

然而,

對於柳州人來說,

這些充滿意義的雕塑,

不僅代表柳州的文明,

還是大家口中的“GPS定位”哦~

(柳州體育中心奮進雕像)

比如說:

早餐去嗦粉啊, 在雙馬下麵見!

雙馬雕塑

晚上八點去逛街, 在“五角星”下麵見!

五星步行街核心價值觀雕塑

約地點只要一說雕像

↓↓↓↓↓↓

這些雕塑作為城市的“眼”,

使得我們的家“亮”了起來。

時至2017年, 柳州街頭、綠地、企業都增添了很多新的雕塑, 有石雕、銅雕、泥塑、樹脂雕、漢白玉雕、墨玉石雕等, 這些雕塑與過去截然不同,展現的文化與內涵也在悄悄發生變化。

今天,

小編就帶大家走近那些走過歷史長河的城市雕塑。

城市精神銘刻在心

(江濱公園抗洪紀念牌)

(江濱公園防洪堤標誌雕塑)

“一定要把柳州防洪堤建設好”,這是江濱公園抗洪紀念雕塑上的幾個大字,字跡背後是柳州從前“不設防城市”中的辛酸苦累。這座雕塑於1998年落成,岸上的手握住在洪水中的手,仿佛再現了在那場特大洪水中,柳州軍民互幫互助、不屈不撓與洪魔作戰鬥的場景,洪水能摧毀建築能摧毀交通設施卻摧毀不了“龍城精神”,自強不息的柳州不愧是“屹立在洪峰上的城市”。

(北站路軍民抗洪紀念碑)

雕塑有少女、軍人、孩子、工人,緊緊相依。“擁政愛民,擁軍優屬”底座的浮雕講述了在特大洪水中,人民解放軍與柳州人民攜手抗洪的故事。看軍人們半個身子淹沒在洪水中,但仍然在不斷地轉移百姓、轉送物資,他們的肩上扛起了柳州千千萬萬百姓,他們的故事永遠被柳州人民傳誦。

企業精神展現風采

(舊雕塑:雀兒山公園舊雙馬雕塑)

(新雕塑點:飛鵝路新雙馬雕塑)

現居雀兒山公園的“鬥馬”雕像曾是老一輩柳州人的回憶。“來柳州,第一眼看見的就是‘馬打架’。”這句感歎20多年來常常被新老柳州人掛在嘴邊。那是曾經立在飛鵝路上的一座雕塑,兩匹駿馬抬起前蹄,怒視對方,互相搏鬥互不認輸的形象深入人心,仿佛回到了老柳州那個經濟迅速發展,各個企業互相競爭的20世紀80年代,敢為人先敢於拼搏,積極向上不服輸的精神也留存在每一位柳州人的骨子裡。如今這座雕塑被搬到了雀兒山公園,兩匹駿馬自成一景,記錄下柳州企業的“奮鬥”精神。

(金嗓子公司四大名醫雕像)

躍進路的廣西金嗓子有限責任公司門口立著“醫祖”扁鵲、“神醫”華佗、“醫聖”李時珍、中醫“方祖”張仲景中國古代四大名醫的雕像,他們排成一排,神態各異、惟妙惟肖。這些古代名醫因“造福百姓”而千古流傳,他們的雕像展現了金嗓子“造福人類”的理念與企業精神。

(恒達巴士公司紅色手掌雕塑)

那是一個紅色的手掌,代表著熱情、溫馨的服務,掌心圓弧造型與相連的圓球讓人聯想到旋轉的車輪和駕駛員手中緊握的方向盤,又好似四通八達的道路。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服務市民生活的理念盡在其中。

以人為本美好生活

說到雕塑中的“柳州人”,就不得不提柳州的名人——柳宗元。“老市長”柳宗元給柳州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柳州的短短幾年時間便成就千古美談,如今的柳州用各種方式紀念他的功績,包括雕塑。在柳州,柳宗元雕塑主要有兩座。

(柳侯公園柳宗元雕像)

一座在柳侯公園,建於1987年,花崗岩質地,高約6米。每到清明時節,社會各界人士都會在柳宗元雕塑前舉行“清明祭柳”活動來紀念先賢。

(西江路柳宗元雕像公園雕像)

一座在西江路與靜蘭路交會處,雕塑高大,靜靜凝望著他曾經為之嘔心瀝血的城市。他平靜的目光中再也不是“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的無奈,而是道路四通八達、“紫荊花季”廣為人知的美麗現代化新城市。

(環江濱水大道環江自行車景觀雕像)

環江濱水大道自建成以來就成了市民健身、欣賞柳江美景的好去處。30公里長的道路兩旁是紅色的自行車道,自行車道曲曲折折,甚至脫離主幹道,帶著人們“飛”到柳江江面上,感受柳江美景。這些來鍛煉的市民有著不同的身份,有退休職工、在校學生、父母帶領的幼兒、熱愛鍛煉的青年人和中年人。他們或徒步、或駕車,更多的是騎著自行車的人,與道路兩旁的自行車雕塑相映成趣——四位騎手以彎腰的姿勢騎著自行車,綠、藍、紅、黃,黑色的底座正好對應了奧運五環的顏色,詮釋了全民健身、全民運動的理念,記載下無數秉承“綠色發展理念”的騎行柳州人。

(江濱公園福滿龍城雕塑)

老“柳州人”的精神穿越千古、新“柳州人”的生活美滿幸福,江濱公園新落成的“福滿龍城”主題雕塑景觀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座雕塑有一塊龍狀石雕橫臥在柳江邊,上方彎曲盤旋,好似龍首與龍身,而下方篆刻一個紅色的“福”字,猶如“蟠龍送福”,寓意著“福滿龍城”,背面書刻龍城傳說,介紹了柳州“龍城”的由來,既有奇石文化的精妙,又有龍城文化的底蘊。

編後語:

城市雕塑,不僅僅是雕塑!

作為一種凝固的藝術,

默默守望著城市的文明,

讓居住在柳州的每一個人,

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歸屬!

(文字編輯:候靜雯、董明、劉笛,圖片除署名外均為鄧志燁拍攝)

這些雕塑與過去截然不同,展現的文化與內涵也在悄悄發生變化。

今天,

小編就帶大家走近那些走過歷史長河的城市雕塑。

城市精神銘刻在心

(江濱公園抗洪紀念牌)

(江濱公園防洪堤標誌雕塑)

“一定要把柳州防洪堤建設好”,這是江濱公園抗洪紀念雕塑上的幾個大字,字跡背後是柳州從前“不設防城市”中的辛酸苦累。這座雕塑於1998年落成,岸上的手握住在洪水中的手,仿佛再現了在那場特大洪水中,柳州軍民互幫互助、不屈不撓與洪魔作戰鬥的場景,洪水能摧毀建築能摧毀交通設施卻摧毀不了“龍城精神”,自強不息的柳州不愧是“屹立在洪峰上的城市”。

(北站路軍民抗洪紀念碑)

雕塑有少女、軍人、孩子、工人,緊緊相依。“擁政愛民,擁軍優屬”底座的浮雕講述了在特大洪水中,人民解放軍與柳州人民攜手抗洪的故事。看軍人們半個身子淹沒在洪水中,但仍然在不斷地轉移百姓、轉送物資,他們的肩上扛起了柳州千千萬萬百姓,他們的故事永遠被柳州人民傳誦。

企業精神展現風采

(舊雕塑:雀兒山公園舊雙馬雕塑)

(新雕塑點:飛鵝路新雙馬雕塑)

現居雀兒山公園的“鬥馬”雕像曾是老一輩柳州人的回憶。“來柳州,第一眼看見的就是‘馬打架’。”這句感歎20多年來常常被新老柳州人掛在嘴邊。那是曾經立在飛鵝路上的一座雕塑,兩匹駿馬抬起前蹄,怒視對方,互相搏鬥互不認輸的形象深入人心,仿佛回到了老柳州那個經濟迅速發展,各個企業互相競爭的20世紀80年代,敢為人先敢於拼搏,積極向上不服輸的精神也留存在每一位柳州人的骨子裡。如今這座雕塑被搬到了雀兒山公園,兩匹駿馬自成一景,記錄下柳州企業的“奮鬥”精神。

(金嗓子公司四大名醫雕像)

躍進路的廣西金嗓子有限責任公司門口立著“醫祖”扁鵲、“神醫”華佗、“醫聖”李時珍、中醫“方祖”張仲景中國古代四大名醫的雕像,他們排成一排,神態各異、惟妙惟肖。這些古代名醫因“造福百姓”而千古流傳,他們的雕像展現了金嗓子“造福人類”的理念與企業精神。

(恒達巴士公司紅色手掌雕塑)

那是一個紅色的手掌,代表著熱情、溫馨的服務,掌心圓弧造型與相連的圓球讓人聯想到旋轉的車輪和駕駛員手中緊握的方向盤,又好似四通八達的道路。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服務市民生活的理念盡在其中。

以人為本美好生活

說到雕塑中的“柳州人”,就不得不提柳州的名人——柳宗元。“老市長”柳宗元給柳州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柳州的短短幾年時間便成就千古美談,如今的柳州用各種方式紀念他的功績,包括雕塑。在柳州,柳宗元雕塑主要有兩座。

(柳侯公園柳宗元雕像)

一座在柳侯公園,建於1987年,花崗岩質地,高約6米。每到清明時節,社會各界人士都會在柳宗元雕塑前舉行“清明祭柳”活動來紀念先賢。

(西江路柳宗元雕像公園雕像)

一座在西江路與靜蘭路交會處,雕塑高大,靜靜凝望著他曾經為之嘔心瀝血的城市。他平靜的目光中再也不是“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的無奈,而是道路四通八達、“紫荊花季”廣為人知的美麗現代化新城市。

(環江濱水大道環江自行車景觀雕像)

環江濱水大道自建成以來就成了市民健身、欣賞柳江美景的好去處。30公里長的道路兩旁是紅色的自行車道,自行車道曲曲折折,甚至脫離主幹道,帶著人們“飛”到柳江江面上,感受柳江美景。這些來鍛煉的市民有著不同的身份,有退休職工、在校學生、父母帶領的幼兒、熱愛鍛煉的青年人和中年人。他們或徒步、或駕車,更多的是騎著自行車的人,與道路兩旁的自行車雕塑相映成趣——四位騎手以彎腰的姿勢騎著自行車,綠、藍、紅、黃,黑色的底座正好對應了奧運五環的顏色,詮釋了全民健身、全民運動的理念,記載下無數秉承“綠色發展理念”的騎行柳州人。

(江濱公園福滿龍城雕塑)

老“柳州人”的精神穿越千古、新“柳州人”的生活美滿幸福,江濱公園新落成的“福滿龍城”主題雕塑景觀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座雕塑有一塊龍狀石雕橫臥在柳江邊,上方彎曲盤旋,好似龍首與龍身,而下方篆刻一個紅色的“福”字,猶如“蟠龍送福”,寓意著“福滿龍城”,背面書刻龍城傳說,介紹了柳州“龍城”的由來,既有奇石文化的精妙,又有龍城文化的底蘊。

編後語:

城市雕塑,不僅僅是雕塑!

作為一種凝固的藝術,

默默守望著城市的文明,

讓居住在柳州的每一個人,

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歸屬!

(文字編輯:候靜雯、董明、劉笛,圖片除署名外均為鄧志燁拍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