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他曾是日本陸軍航空兵少佐,卻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之父”

即便在洶湧的歷史濁流中,

人性的光輝卻從來不會缺席,

他們就像潺潺清泉,

終有蕩滌濁流之日。

他叫「林彌一郎」,

日本陸軍航空兵少佐,

在歸降中國人民解放軍之後,

參與了解放軍空軍的創建工作,

並培養了第一代解放軍戰鬥機飛行員。

一個日本航空兵少佐,

如何能夠成為中國空軍的教練員呢?

這個故事還要從1945年日軍投降說起。

1945年8月9日,

蘇聯出兵中國東北,

日本盤踞在東北的關東軍土崩瓦解,

身在瀋陽的林彌一郎知道蘇軍的殘忍,

為了保護部下的安全,

放棄了機場40餘架飛機,

帶隊向南逃竄,

在鳳凰城西邊5公里的山中,

被八路軍第16軍分區21旅的一支部隊包圍。

政委劉光濤向上級彙報了相關情況,

由於當時解放軍空軍正在籌建,

又得知林彌一郎等人無路可去,

便下令要求勸降林彌一郎等人。

但是林彌一郎等人深感侵華罪行嚴重,

對投降顧慮重重。

於是林彌一郎提出的投降條件是:

希望能得到人道主義待遇,

提供必要的糧食供給。

我軍當時的談判代表當場就同意了他的條件。

1945年10月,

林彌一郎依照約定率部抵達繳械地點,

當看到受降代表身邊只有一張桌子,

沒有一個保護的人時,

林彌一郎和他的部下都驚呆了。

僅是簡單的命令他們把隨身槍械放到桌子上,

之後便宣讀了受降檔,

並且還允許林彌一郎保留了自己的軍刀。

軍刀在日軍當中代表著軍人的榮耀,

當得到保留軍刀的允許時,

林彌一郎深受感動,

並對我軍受降代表深深的鞠了一躬。

此次受降,

總共接收林彌一郎飛行大隊,

各式飛機46架及各種器材和配件,

還有17名飛行員, 24名機械師, 27名機械員,

180多名各類地面保障人員。

這些飛機、人員和裝備器材,

為人民空軍的建立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日本素來只有服從強者,

即便抗戰之後,

日本也只認為自己是被美國打敗的,

我軍在接受林彌一郎投降時,

所展現出的勇敢、自信和寬容,

給了他不小的震撼。

當時時任東北局書記的彭真和參謀長伍修權,

收到了林彌一郎投降的消息,

喜出望外, 立即召見了林彌一郎。

在他們談話之後,

林彌一郎為了試探解放軍的誠意,

居然向伍修權參謀長索要身上的配槍,

伍修權將槍逃了出來,

遞給了林彌一郎, 並說道:

“這支手槍從長征到現在,

一直帶在我身上,

今天我把它送給你,

就當作這次幸會的幾年。 ”

遞槍給他就相當於是把命交給了他,

這樣的信任怎能不然他感動。

1946年3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所航空學校,

在吉林通化正式成立,

東北航校成立大會上,

林彌一郎被正式任命為飛行主任教官,

而日方的飛行員、機械人員及地勤的200多人,

組成了創建解放軍空軍的重要力量。

為了感化他們,

航校專門開設了政治教育課程,

讓他們認清侵華戰爭的非正義性,

在生活上他們之間以朋友相待,

關心他們,尊重他們。

當時的航校條件非常差,

我方人員平時都是吃的玉米麵、高粱米等,

但卻保證了日方人員能經常吃上百米等細糧,

每當日籍官兵生病時,

學員們還會帶上野禽蛋前去慰問。

為了解決日方人員的婚姻問題,

解放軍還吸納了一批年輕的日本婦女,

做為航校的護士、衛生員等,

讓日籍技術人員在中國成立了自己的家庭。

日本軍隊歷來等級森嚴,

軍官和士兵待遇相差極大,

這些本應該被當作戰俘對待的日方人員,

卻享受到了軍官級別的待遇,

讓他們非常感動。

日本軍人具有強烈的集體性,

習慣於服從強者命令,

正是因為如此,

林彌一郎對待自己的工作兢兢業業,

在航校建立之初,

缺少大量必要的材料及設備,

林彌一郎就帶人四處尋找、東拼西湊,

缺少汽油,他就用酒精替代,

沒有壓氣機給飛機輪胎充氣,

他們就輪流用自行車打氣筒,

為飛機輪胎打氣。

空軍司令王海曾回憶道:

“日本教官非常嚴厲,

不僅嚴格要求自己,對學員也是異常嚴格,

在東北冬天的早晨,

氣溫可達零下三十多度,

但是日本地面保障人員,

為了學員們能夠正常的飛行,

每天早晨都冒著嚴寒檢查和調整飛機,

凍得嘴唇上都是霜。”

當時張積慧是技術最好的學員之一,

他向組織提出單飛的要求,

航校領導都批准了,

但是林彌一郎卻始終不同意,

認為張積慧的飛行技術還不過硬,

因此張積慧只能更加刻苦訓練。

後來時任空軍副司令的張積慧談起此事,

感慨的說道:

“沒有當年日本教官的嚴格教導,

他就不可能在朝鮮戰場上,

擊落美軍王牌飛行員大衛斯,

自己也就不可能成為飛行英雄。

正是日本技術人員一絲不苟的態度,

讓解放軍空軍在初創期間,

儘管條件惡劣極度危險,

也曾多次發生飛行事故,

卻從未有一名中國學員因為意外而死亡。

而日方人員卻因為意外,

付出了兩條生命的代價。

1948年3月,

地面保障人員在車站運送航空汽油,

因為天氣寒冷,室內有爐火,

中國人員關某身上沾滿了燃油,

一個不注意被爐火引燃了,

日本人新海寬見狀,

立馬將關某抱至屋外為他滅火,

但卻也因此把自己燒成了重傷。

在醫院救治期間,

醒來的時候還在問:

“關怎麼樣了?汽油都裝好了麼?”

日方人極其嚴謹認真的工作,

總共培訓出了中方飛行員126名,

機務人員322名,

領航員24名,技術人員88名。

他們成為了中國航空事業的骨幹力量,

其中包括了空軍司令員王海、副司令員林虎,

北京軍區空軍司令員劉玉堤等人。

林彌一郎為中國解放軍空軍的建設,

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因此他被中國軍事專家譽為: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之父”。

林彌一郎在中國生活的這段時間,

對這片大地充滿了感激,

將中國當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

林彌一郎在中國成家後,

有了一個兒子,

他給兒子取名林新,

或許他認為東北是他“新生”的地方,

也可能代表了他希望中日關係,

能夠翻開新的篇章。

1956年8月,

林彌一郎返回了日本,

因為林彌一郎幫助中國建立了空軍,

因此常常受到同胞們的非議,

而林彌一郎對這些言論置之不理,

極少談及幫助中國建立空軍一事,

根據其下屬轉述,

林彌一郎曾吐露其本人的真心話,

說在當時二戰日本投降後的極端混亂中,

他的所作所為也是沒有辦法,

他堅持說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

也絕不後悔。

1977年5月,

中日友好協會第一任會長廖承志,

誠邀林彌一郎夫婦訪華,

林彌一郎第二次踏上了中國,

他受到了廖承志的接見,

據說還會晤了多名自己當年的學生,

讓他激動的是,

中國空軍從來都沒有忘記過他。

他回國之後,

便發起和組織了“航七會”,

因為東北航校與1949年改稱為第七航空學校,

後來他還組織了“中國歸國者友好會”

以及“日中和平友好會”,

並親自擔任會長,

此後便一直致力於推動中日友好交往。

1996年,

林彌一郎再次來到中國,

參加了幾年東北老航校成立50周年活動,

僅隔3年之後,

1999年8月14日,

林彌一郎與世長辭。

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際,

“航七會”會員舉行了隆重的追思儀式,

稱他是一位中國人民永遠尊敬的空軍之友。

戰爭是殘酷的,

是政治力量之間最高的鬥爭形式,

但就算是敵對國家之間,

人民之間的友好卻是無法磨滅的。

林彌一郎將功補過,

幫助中國建立起了自己的空軍,

為中國國防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並終其一生致力於中日友好事業,

林彌一郎在戰後對中國的貢獻,

是值得我們尊重和銘記的。

文:另一束光

而日方的飛行員、機械人員及地勤的200多人,

組成了創建解放軍空軍的重要力量。

為了感化他們,

航校專門開設了政治教育課程,

讓他們認清侵華戰爭的非正義性,

在生活上他們之間以朋友相待,

關心他們,尊重他們。

當時的航校條件非常差,

我方人員平時都是吃的玉米麵、高粱米等,

但卻保證了日方人員能經常吃上百米等細糧,

每當日籍官兵生病時,

學員們還會帶上野禽蛋前去慰問。

為了解決日方人員的婚姻問題,

解放軍還吸納了一批年輕的日本婦女,

做為航校的護士、衛生員等,

讓日籍技術人員在中國成立了自己的家庭。

日本軍隊歷來等級森嚴,

軍官和士兵待遇相差極大,

這些本應該被當作戰俘對待的日方人員,

卻享受到了軍官級別的待遇,

讓他們非常感動。

日本軍人具有強烈的集體性,

習慣於服從強者命令,

正是因為如此,

林彌一郎對待自己的工作兢兢業業,

在航校建立之初,

缺少大量必要的材料及設備,

林彌一郎就帶人四處尋找、東拼西湊,

缺少汽油,他就用酒精替代,

沒有壓氣機給飛機輪胎充氣,

他們就輪流用自行車打氣筒,

為飛機輪胎打氣。

空軍司令王海曾回憶道:

“日本教官非常嚴厲,

不僅嚴格要求自己,對學員也是異常嚴格,

在東北冬天的早晨,

氣溫可達零下三十多度,

但是日本地面保障人員,

為了學員們能夠正常的飛行,

每天早晨都冒著嚴寒檢查和調整飛機,

凍得嘴唇上都是霜。”

當時張積慧是技術最好的學員之一,

他向組織提出單飛的要求,

航校領導都批准了,

但是林彌一郎卻始終不同意,

認為張積慧的飛行技術還不過硬,

因此張積慧只能更加刻苦訓練。

後來時任空軍副司令的張積慧談起此事,

感慨的說道:

“沒有當年日本教官的嚴格教導,

他就不可能在朝鮮戰場上,

擊落美軍王牌飛行員大衛斯,

自己也就不可能成為飛行英雄。

正是日本技術人員一絲不苟的態度,

讓解放軍空軍在初創期間,

儘管條件惡劣極度危險,

也曾多次發生飛行事故,

卻從未有一名中國學員因為意外而死亡。

而日方人員卻因為意外,

付出了兩條生命的代價。

1948年3月,

地面保障人員在車站運送航空汽油,

因為天氣寒冷,室內有爐火,

中國人員關某身上沾滿了燃油,

一個不注意被爐火引燃了,

日本人新海寬見狀,

立馬將關某抱至屋外為他滅火,

但卻也因此把自己燒成了重傷。

在醫院救治期間,

醒來的時候還在問:

“關怎麼樣了?汽油都裝好了麼?”

日方人極其嚴謹認真的工作,

總共培訓出了中方飛行員126名,

機務人員322名,

領航員24名,技術人員88名。

他們成為了中國航空事業的骨幹力量,

其中包括了空軍司令員王海、副司令員林虎,

北京軍區空軍司令員劉玉堤等人。

林彌一郎為中國解放軍空軍的建設,

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因此他被中國軍事專家譽為: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之父”。

林彌一郎在中國生活的這段時間,

對這片大地充滿了感激,

將中國當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

林彌一郎在中國成家後,

有了一個兒子,

他給兒子取名林新,

或許他認為東北是他“新生”的地方,

也可能代表了他希望中日關係,

能夠翻開新的篇章。

1956年8月,

林彌一郎返回了日本,

因為林彌一郎幫助中國建立了空軍,

因此常常受到同胞們的非議,

而林彌一郎對這些言論置之不理,

極少談及幫助中國建立空軍一事,

根據其下屬轉述,

林彌一郎曾吐露其本人的真心話,

說在當時二戰日本投降後的極端混亂中,

他的所作所為也是沒有辦法,

他堅持說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

也絕不後悔。

1977年5月,

中日友好協會第一任會長廖承志,

誠邀林彌一郎夫婦訪華,

林彌一郎第二次踏上了中國,

他受到了廖承志的接見,

據說還會晤了多名自己當年的學生,

讓他激動的是,

中國空軍從來都沒有忘記過他。

他回國之後,

便發起和組織了“航七會”,

因為東北航校與1949年改稱為第七航空學校,

後來他還組織了“中國歸國者友好會”

以及“日中和平友好會”,

並親自擔任會長,

此後便一直致力於推動中日友好交往。

1996年,

林彌一郎再次來到中國,

參加了幾年東北老航校成立50周年活動,

僅隔3年之後,

1999年8月14日,

林彌一郎與世長辭。

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際,

“航七會”會員舉行了隆重的追思儀式,

稱他是一位中國人民永遠尊敬的空軍之友。

戰爭是殘酷的,

是政治力量之間最高的鬥爭形式,

但就算是敵對國家之間,

人民之間的友好卻是無法磨滅的。

林彌一郎將功補過,

幫助中國建立起了自己的空軍,

為中國國防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並終其一生致力於中日友好事業,

林彌一郎在戰後對中國的貢獻,

是值得我們尊重和銘記的。

文:另一束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