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儒者的五大智慧結晶,句句都受益!

懂知行合一, 方可有得

“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 ——《中庸》

儒家荀子有一句話叫“學止於行而至矣”。 行, 就是做學問的最高點了。 朱熹也講過一句話, “學之之博, 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 未若行之之實”。

你學問再廣博, 如果不能把握知識的要領, 那做這學問也是沒用的。 但是你能夠把握它的精神要點, 又不如你去實實在在地做。

“知”必須要落實到“行”, 落實到“行”才是最重要的。

惟寬可容人, 惟厚可載物

“不忘久德, 不思久怨。 ”——《論語》

有一次, 理髮師正在給周總理刮鬍鬚, 總理突然咳嗽了一聲, 刀子立即把臉給刮破了。

理髮師十分緊張, 不知所措。

但令他驚訝的是, 周總理並沒有責怪他, 反而和藹地對他說:“這並不怪你, 我咳嗽前沒有向你打招呼, 你怎麼知道我要動呢?”這雖然是一件小事, 卻使我們看到了周總理身上的寬容。

寬容是心靈上的一種默契和認知, 它需要器量。

只要不是原則問題, 沒有什麼不可商量的, 該妥協的就妥協, 該退讓的就退讓, 從某種意義上說, 人的交往也是寬容藝術的恰當運用。

和而不同, 要懂得包容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

合而不同, 表示一種接受, 即我的觀點雖不同於你, 但認同你提出不同看法的權利, 從而彼此相“合”, 而不至於互相詆辱, 甚至大打出手。

就像水與油同時“合”於一個杯子中, 相互“禮讓”一個在上一個在下,

但並不相融。

我和你關係好, 敬重你的人品, 但不代表我一定要同意你的主張。 我反對你的理念、方法和手段, 並不意味著對你個人道德品質的否定。

待人做事有原則、有分寸、有底線。 這, 才是君子。

調整心態, 不過分求完美

“盡美矣, 又盡善也”——《論語》

一個樵夫在山上砍柴時撿到了一塊很大很漂亮的玉, 他很喜歡。 但是, 這塊玉上面有一些小瑕疵。

樵夫想, 如果能把這些小瑕疵去掉的話, 這塊玉就完美無瑕了, 就更值錢了。 於是, 他把玉敲掉了一小角, 但是瑕疵仍在;再去掉一角, 瑕疵依然有……

最後, 瑕疵是被去掉了, 但玉也被敲得支離破碎了。

希望能完美的解決問題或事情, 是人的一種正常心態, 對此無需擔心。

但, 過度苛求完美, 而不考慮自己的能力和實際情況, 就屬於一種病態的完美主義心理。

“金無足金、人無完人”, 過分追求完美, 豈不是庸人自擾?

謹言慎行, 人生長樂也

“多聞闕疑, 慎言其餘, 則寡尤;多見闕殆, 慎行其餘, 則寡悔。 言寡尤, 行寡悔, 祿在其中矣!”——《論語》

子張要學謀取官職的辦法。 孔子說:“要多聽, 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 其餘有把握的, 也要謹慎地說出來, 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 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 其餘有握的, 也要謹慎地去做, 就能減少後悔。 ”

做事之前, 最好先想一想, 有什麼地方, 可能使自己悔恨的?

事前預防, 總比事後補救, 要妥善得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