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侗族女孩講述留漢創業故事 觀賞石頭一年賣了2000萬

“80後”侗族美女龍敬怡大學畢業留漢創業經營觀賞石, 如今她的石頭生意越做越大, 經營範圍擴展至恩施特產石頭及農副果蔬、民族飾品、餐飲旅遊等。 去年, 她的觀賞石銷售額突破2000萬。

25日, 龍敬怡做客由長江日報與武漢市民之家聯合主辦的市民大講堂159期、“大學生留漢創業系列”第四講, 講述留漢創業的故事。

考研失敗催生賣家鄉石頭想法

龍敬怡1986年生於恩施宣恩縣, 兒時記憶中, 家鄉貧困落後, 生活水準不高, 甚至吃不起大米。 在恩施清江邊, 大大小小的石頭隨處可見, 龍敬怡父親嘗試撿回石頭, 用木炭粉在石頭表面著色、勾勒圖案,

變成工藝品銷售給遊客, 摸索出一條營生路子。 兒時的龍敬怡經常背起背簍去河邊撿石頭, 還要穿上罩衣, 清洗石頭, 常弄得滿臉是泥。

龍敬怡說, 童年時的勞動經歷讓她收穫了寶貴的人生經驗, 讓她熟悉石頭加工工藝與石質鑒別, 為日後創業打下扎實基礎。

2007年, 龍敬怡從武漢大學畢業後, 一邊准備考研, 一邊靠打工維生, 然而, 考研失敗。 “考研不成功, 就創業吧”。 武漢青年創業培訓中心主任張福宏的一句話鼓勵了她。 自2009年起, 龍敬怡開始從家鄉把一塊塊尋常的石頭帶到武漢, 做起石頭生意。

頭巾換石頭賺得第一桶金

創業初期, 她經常拎著一袋石頭走街串巷。 “碰釘子很尋常, 上門推銷100家,

98家都會拒絕”。

2013年春節期間, 龍敬怡在月湖公園擺了近一周的攤, 石頭沒賣出去一塊, “天氣很冷, 凍得清鼻涕直流”。

遇到挫折, 龍敬怡向父親傾訴, 父親只跟她說了一句話:“堅持下來就行了。 ”這句話她放在心裡。

一天, 她來到洪山廣場科技大廈“掃樓”, 在一個房間, 她看到桌上有本很熟悉的書, 便主動與書的主人攀談起書的內容和閱讀感想, 兩人距離立刻拉近。 在這個人的介紹下, 她認識了這棟樓的幾位書法家, 並和他們交上朋友, 當天晚上, 這些書法家把她的石頭全買了。

2013年底, 龍敬怡看好坦桑石, 便花兩千元從家鄉購進一批侗錦頭巾, 用這些頭巾找石頭商販交換了一批坦桑石, 石頭全部售出, 賣了40萬, 賺得人生第一桶金。

“創業就要把困難當成家常便飯,

每次戰勝困難, 就會讓自己站在一個更高的平臺。 ”龍敬怡說。

不斷貼近客戶生意越做越大

在龍敬怡看來, 她適合創業, “笨笨的, 不聰明, 但懂得堅持”。 近年來, 她積極尋求突破, 將生意越做越大。 2014年, 她創辦了中國雲錦石館, 榮膺湖北省十佳青年創業人物等稱號, 還擔任了團省委青創聯盟執行秘書長, 成為青年創業者的領頭雁。 如今, 她已是一個20餘人團隊的負責人。

2015年開始, 龍敬怡轉變思路, 將經營重點轉向小型石頭工藝品的開發、加工上, 取得效果。 這些百元左右的小石塊門檻不高, 需求旺盛, 讓她的生意又進了一步。

25日, 龍敬怡將自己的石頭產品帶到講堂。 這些石頭表面印著節日祝福、愛情紀念、卡通造型等主題的精美圖案,

做成小吊墜、擺件等。 近來, 龍敬怡的石頭加工定位精准, 根據市場需要, 研發出上市公司紀念石、生日石、石頭獎盃、石頭名片等新產品, 銷售良好。 “創業要成功, 得不斷去貼近客戶, 瞭解他們需要什麼”。

龍敬怡透露, 今年年內, 她位於恩施的石頭產業園將啟動。

25日, 龍敬怡做客市民大講堂, 講述大學畢業後留漢創業的故事 記者劉斌 攝

互動>>>

創業專家為學子支招:團隊領導有方要學唐僧

25日市民大講堂上, 3位曾指導龍敬怡創業的專家走上前臺, 他們是武漢青年創業培訓中心主任張福宏、中南民族大學創業學院院長潘澤江、武漢“十佳創業導師”程戰淮。

中南民族大學大一學生王成是一個學生創業團隊的隊長,

從事某祛痘產品的代理推廣, 但創業團隊人心不齊, 經常有人退出, 令他苦惱。

“創業團隊要堅不可摧, 需要一位元唐僧型的領導。 ”潘澤江說, 《西遊記》的故事對創業很有啟發意義, 唐僧有堅定信念, 對目標堅定不移, 對孫悟空等三位徒弟形成約束力, 師徒四人有了核心, 就有了定力, 保證取經成功。 “創業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 有資金也沒用, 創業團隊需要從鬆散型轉向核心型。 ”

程戰淮建議, 創業團隊負責人需要學會做領袖, 制定團隊總體思想、理念, 提升自己的組織能力, 才能帶好一支創業隊伍。

張福宏認為, 創業團隊負責人要分工明確, 需要有生產負責人、銷售負責人、管理負責人等, 負責人各司其職, 多方協同, 才能保證團隊穩步發展。 (記者宋磊)

責編:朱德華

(記者宋磊)

責編:朱德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