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二十二 走不出沉痛歷史的,是我們,等不到日本道歉的卻是她們

有一部國產電影悄悄的登上了院線, 沒有聲勢浩大的宣發, 沒有蜂擁而至的觀眾, 只有微不足道的排片, 似乎很快也會悄無聲息的下線。

這一天, 我穿過了大半個城市, 去赴一場沉重的歷史之約。

影片結束的時候, 全場很靜, 沒有一個人離場, 影院的燈光逐漸亮起, 黑色的大螢幕上滾動著32099個名字。

這不是我想像中的《二十二》, 卻是我看過最溫柔的紀錄片。

溫柔到全程沒有一個人說話, 沒有爆米花咀嚼的聲音, 沒有笑聲吵鬧聲, 只有螢幕上22個老奶奶安靜平淡的講述, 講述那一段快要被人們忘記了的歷史記憶。

1937年, 日本侵華戰爭開始。 這是一段每一個中國人都不願想起卻又無法忘記的慘痛歷史。 八年間, 數千萬的中國同胞流離失所, 家破人亡。 八年間, 至少20萬中國婦女被迫淪為日軍的性奴隸, 他們被稱作“慰安婦”。 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下, 她們更承受了來自周身的屈辱和偏見。 很多人離開了, 很多人遺忘了, 而留下的, 是她們日漸枯萎的容顏和瘦如枯槁的身體。

2001年, 黃有良、陳亞扁、林亞金等八名當年海南“慰安婦”倖存者赴日本, 控訴當年日軍罪行。 案件持續十年之久, 最終卻均以敗訴告終。

《三十二》劇組

2016年, 騰訊公益上紀錄片《二十二》開啟眾籌, 帶著32099名陌生人的100萬眾籌, 以及張歆藝的100萬贊助, 郭柯將這部99分鐘的紀錄片搬上了院線。

那一年, 中國倖存的已知“慰安婦”, 僅有不到22名。

在短片簡介中,這樣寫道:“慰安婦”這三個字,曾在多少中國人心裡被披上“中國恥辱”的外衣。多少人想揭,卻不敢活生生揭開;多少人想拍,又怕打擾到她們的生活。這是一段疼痛的歷史,每個中國人都心知肚明。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婦”紀念日,也是講述中國倖存慰安婦現狀的紀錄片《二十二》上映的日子。

導演郭柯和受訪老人

就在影片上映之前的8月12日,內地最後一位起訴日本政府的倖存者黃有良,在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英州鎮乙堆村的家中離世,終年90歲。自1995年起,中國大陸4個“慰安婦”倖存者控告日本政府,全部敗訴。隨著黃有良老人的離世,中國“慰安婦”倖存者4位原告均已辭世。

郭柯沒有刻意煽情,影片從頭到尾都是安靜而沉悶。如果你僅僅是想圍觀“賣慘”或者獵奇“慰安婦經歷”,建議不要費心去看,因為它並不適合你的想像。

然而,就是這種平淡如水的紀錄,卻讓小編在觀影過程中感概頗多。

所有老人的生活狀況看起來都很像,蒼老而孤獨。若不是因為某些激起的浪花,你不會發現她們遠比鏡頭中的紀錄更加洶湧。

韋紹蘭老人和她的混血兒子

上面所說的韋紹蘭老人,現在的她九十多歲了,每天佝僂著背生活在簡陋黑暗的小屋子裡,走路顫顫巍巍,雙眼佈滿皺紋。但是她說了一句話:“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野菜)都要留出這條命看。”

我很喜歡韋紹蘭老人,即使經歷那麼多苦難,即使靠微薄的低保維生。她不怨天,不怨地,也不怨社會,她很樂觀,有很多正能量。

她還喜歡唱一句山歌: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憂愁自己解,自流眼淚自抹幹。問題是,我們真能讓這樣一群老人“自流眼淚自抹幹”嗎?

而李愛蓮老人和親人,以及院子裡的貓咪為伴,每天都會給貓兒們準備吃食,邊喂邊問:“你怎麼自己來了,你的孩子呢?”心就在這些老人一句句看似瑣碎的話語中,變得柔軟。

沒有呼天喊地的悲愴,沒有淚如雨下的哭泣,電影在大部分時間裡,都冷靜而克制,平和而溫暖。

毛銀梅老人的故鄉在朝鮮,當我看著鏡頭裡眼神早已經渾濁的老人一字一句唱著《阿裡郎》,終於忍不住掉下淚來。

她本來是韓國人,因為逃難到中國才被日本鬼子抓去的。這麼多年過去了,她已經不會說韓文了,湖北話倒是說得很溜。

她的中國名字,毛銀梅,是自己取的。她說,之所以讓自己姓毛,是因為崇敬毛主席。

毛銀梅還收養了一個中國女兒,這些年都是養女在照顧她。養女說:別人說她是日本人、韓國人。我管她是哪裡人,她把我拉扯大,我應該照顧她報答她。

毛銀梅老人家中

毛銀梅老人跟大家聊天

同時,即使是隔著銀幕,你仍能感受到那錐心刺骨的痛苦。

王志鳳、符美菊、李美金老人,還是很喜歡這張劇照,三位可愛的老人家

影片中,有很多空鏡頭,下著雨。導演說,鏡頭外,老人們,在哭泣。

歷史,從來都不容許我們有絲毫的停止。但歷史,我們也不允許它有絲毫的忘記。有些事可以原諒,但決不能遺忘,忘記歷史,則意味著背叛。

我們害怕直面,只是因為這段歷史有著太多的傷痛和壓抑,它就如刺眼的正午陽光,你平時不會抬頭看它,但它一直在,無可回避,即便過了很多年,即便有一天,她們全部離世。

所以,去直面它,去接納它,不是仇恨,而是包容,是負重前行,因為她們不是國恥,她們是這個國家不容忘卻的傷痛。

2017年8月12日,最後一位控訴日本罪行的海南“慰安婦”黃有良奶奶,去世了。一直到離開,她都沒有等到來自日本的那一聲道歉。黃土白骨,掩埋了她們飽受痛苦的身軀,卻掩埋不了日本曾經血的歷史痕跡。

這一世,你們走的太艱辛,但願來世,生活能對你們溫柔以待。

“日頭出來點點紅,

照進妹房米海空,

米海越空越好耍,

只愁命短不愁窮。”

在短片簡介中,這樣寫道:“慰安婦”這三個字,曾在多少中國人心裡被披上“中國恥辱”的外衣。多少人想揭,卻不敢活生生揭開;多少人想拍,又怕打擾到她們的生活。這是一段疼痛的歷史,每個中國人都心知肚明。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婦”紀念日,也是講述中國倖存慰安婦現狀的紀錄片《二十二》上映的日子。

導演郭柯和受訪老人

就在影片上映之前的8月12日,內地最後一位起訴日本政府的倖存者黃有良,在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英州鎮乙堆村的家中離世,終年90歲。自1995年起,中國大陸4個“慰安婦”倖存者控告日本政府,全部敗訴。隨著黃有良老人的離世,中國“慰安婦”倖存者4位原告均已辭世。

郭柯沒有刻意煽情,影片從頭到尾都是安靜而沉悶。如果你僅僅是想圍觀“賣慘”或者獵奇“慰安婦經歷”,建議不要費心去看,因為它並不適合你的想像。

然而,就是這種平淡如水的紀錄,卻讓小編在觀影過程中感概頗多。

所有老人的生活狀況看起來都很像,蒼老而孤獨。若不是因為某些激起的浪花,你不會發現她們遠比鏡頭中的紀錄更加洶湧。

韋紹蘭老人和她的混血兒子

上面所說的韋紹蘭老人,現在的她九十多歲了,每天佝僂著背生活在簡陋黑暗的小屋子裡,走路顫顫巍巍,雙眼佈滿皺紋。但是她說了一句話:“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野菜)都要留出這條命看。”

我很喜歡韋紹蘭老人,即使經歷那麼多苦難,即使靠微薄的低保維生。她不怨天,不怨地,也不怨社會,她很樂觀,有很多正能量。

她還喜歡唱一句山歌: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憂愁自己解,自流眼淚自抹幹。問題是,我們真能讓這樣一群老人“自流眼淚自抹幹”嗎?

而李愛蓮老人和親人,以及院子裡的貓咪為伴,每天都會給貓兒們準備吃食,邊喂邊問:“你怎麼自己來了,你的孩子呢?”心就在這些老人一句句看似瑣碎的話語中,變得柔軟。

沒有呼天喊地的悲愴,沒有淚如雨下的哭泣,電影在大部分時間裡,都冷靜而克制,平和而溫暖。

毛銀梅老人的故鄉在朝鮮,當我看著鏡頭裡眼神早已經渾濁的老人一字一句唱著《阿裡郎》,終於忍不住掉下淚來。

她本來是韓國人,因為逃難到中國才被日本鬼子抓去的。這麼多年過去了,她已經不會說韓文了,湖北話倒是說得很溜。

她的中國名字,毛銀梅,是自己取的。她說,之所以讓自己姓毛,是因為崇敬毛主席。

毛銀梅還收養了一個中國女兒,這些年都是養女在照顧她。養女說:別人說她是日本人、韓國人。我管她是哪裡人,她把我拉扯大,我應該照顧她報答她。

毛銀梅老人家中

毛銀梅老人跟大家聊天

同時,即使是隔著銀幕,你仍能感受到那錐心刺骨的痛苦。

王志鳳、符美菊、李美金老人,還是很喜歡這張劇照,三位可愛的老人家

影片中,有很多空鏡頭,下著雨。導演說,鏡頭外,老人們,在哭泣。

歷史,從來都不容許我們有絲毫的停止。但歷史,我們也不允許它有絲毫的忘記。有些事可以原諒,但決不能遺忘,忘記歷史,則意味著背叛。

我們害怕直面,只是因為這段歷史有著太多的傷痛和壓抑,它就如刺眼的正午陽光,你平時不會抬頭看它,但它一直在,無可回避,即便過了很多年,即便有一天,她們全部離世。

所以,去直面它,去接納它,不是仇恨,而是包容,是負重前行,因為她們不是國恥,她們是這個國家不容忘卻的傷痛。

2017年8月12日,最後一位控訴日本罪行的海南“慰安婦”黃有良奶奶,去世了。一直到離開,她都沒有等到來自日本的那一聲道歉。黃土白骨,掩埋了她們飽受痛苦的身軀,卻掩埋不了日本曾經血的歷史痕跡。

這一世,你們走的太艱辛,但願來世,生活能對你們溫柔以待。

“日頭出來點點紅,

照進妹房米海空,

米海越空越好耍,

只愁命短不愁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