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羞恥的不是單身,而是不知所愛

你……是單身嗎?不管你是不是, 反正現在處在單身狀態的人是越來越多了。 為什麼?

有人說, 是因為自己的狀態從“喜歡一個人”變成了“喜歡一個人”, 體會到了單身生活的好處。 是的, 儘管“被催婚”仍然是廣大單身青年的日常噩夢, 但畢竟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認同:結婚不意味著幸福, 單身也不意味著過得不好。

從個人角度, 單身是一部分人的自主選擇;而從社會角度, 單身已經成為一種值得矚目的社會現象。 這種改變是好是壞?意味著什麼?它將讓我們的社會走向孤獨和衰頹嗎?還是獨立與自由價值的彰顯?

嗯, 關於單身, 我們可以觀察, 可以討論的事情還有很多。 在距離七夕只有不到一星期的日子裡, 讓我們愉快地說說單身吧。

撰文 | 張暢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8月10日報導, 內地單身成年人口數量已達2億, 相當於俄羅斯和英國全部人口的總和。 中國正面臨第四次單身潮。

其實早在兩年前就有預言稱, 中國的“光棍”危機可能會在2020年全面爆發, 屆時20歲至29歲的“光棍”會比同齡女性多出近千萬。

不獨中國, 鄰國日本同樣擁有龐大的單身群體。 NHK“特別節目錄製組”出版的《無緣社會》一書, 就是以“現代人的孤獨老死”為核心話題, 聚焦日本每年3萬2千人的“無緣死”群體, 流露出對於死時無人發現、死後無人接收遺骨的恐懼和焦慮。 在今天的美國,

有超過一半的美國人正處於單身, 占成年人口總數的七分之一。

《無緣社會》

作者:日本NHK特別節目錄製組

譯者:高培明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4年3月

你是否也是單身一族?是否曾面臨家裡催婚的尷尬?是否已經厭倦了“單身狗”、“空巢青年”等網路熱詞的頻頻出現?對家裡變相安排的相親,

是否經歷了從抵觸到麻木?年齡漸長, 當周圍人都開始成雙入對, 朋友圈裡充斥著婚紗照和曬娃照時, 你是否會忍不住問上自己一句:為什麼還要一個人?

在中國, 一輩子單身, 可以活得很好嗎?相較于婚姻或擁有伴侶, 獨自一人生活是值得指摘的嗎?當單身成為一種現象, 個人選擇能在多大程度上決定幸福的程度?

被剝奪的時間和被工作擠滿的生活

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艾裡克·克裡南伯格(Eric Klinenberg)在《單身社會》一書中歸納了單身社會形態得以形成的四大主因:

大規模的城市化不僅容納了多元化的價值觀, 健身房、咖啡館、酒吧等佈局與設施也為單身獨居人士提供了物質保障;

通訊方式的變革、智慧手機和互聯網的普及,

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高效地與外界保持聯絡;

女性地位的提升使得她們不再依附于丈夫和家庭, 也不必再將精力捆綁在家務勞動上, 也讓人們重新反思婚姻和家庭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

人類壽命的大幅延長等。

《單身社會》

作者:(美)艾裡克·克裡南伯格

譯者:沈開喜

版本: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5年2月

性別失衡只是單身的因素之一。 有人將單身分為五種類型:時尚型(某些年齡段/某些職業)、短缺型(缺物質或緣分)、自足型(收入穩定, 有自己的愛好)、投機型(挑剔物件、享受多性)、回避型(回避愛情與婚姻可能帶來的傷害)。

除此之外, 還有諸多因素推動了中國單身社會的形成。 首先, 高學歷男性對配偶的學歷要求往往並不高, 而高學歷女性則更傾向於能找到同等或更高學歷的配偶。 根據人口普查資料, 當前, 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女性結婚率下降至50%以下。

其次, 依據傳統觀念, 買房的壓力往往落在男性頭上, 對於男性的薪水要求也相對較高。 根據珍愛網發佈的《2016年單身人群現狀系列報告第三期》, 67.06%的單身女性要求男性收入在5000到10000元,25.02%的單身女性要求男性收入過萬。在深圳、北京、上海、武漢和廣州,單身女性對男性的收入要求最高。

此外,城市中尤其是一線城市生存成本的大幅提高,讓越來越多的上班族靠增加工作時間,來換取高職位或高收入。“加班”成了上班族時常抱怨,又無力改變的痛。據英國媒體2015年調查,中國勞動者年均工作時間在2300小時以上,而英國同年平均工作時間只有1700小時。換算一下,2300小時約等於252個工作日,即每天工作時間約9.1小時。繼“過勞死”之後,“過勞肥”成了新熱詞——因工作時長過長,焦慮、抑鬱、失眠、暴飲暴食也找上門來,久而久之,肥胖、內分泌紊亂、亞健康狀態成為上班族的常態。

《窮忙》

作者: (美) 希普勒

譯者: 陳麗麗 版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5年1月

對於那些初涉社會的青年勞動者而言,資歷尚淺、資本不足、人際關係等問題依然可能纏身。尤其是在大學校園曾懷抱理想的年輕人們,面對他們無法迅速理解、快速掌握的社會隱性規則,往往顯得手足無措,理想破滅、被剝奪的時間讓他們無力應付需要投入大量時間成本的戀愛、交往。

“不是非要一個人,而是沒有時間去顧及兩個人的生活。”“單身,是因為我有能力並樂於這樣做。”每次聚會,無論話題聊到哪裡,為單身一族介紹物件總能成為一個小高潮。每到這時,單身一族早已習慣了一笑而過。

“沒人能懂你在做什麼,好像只有一條路可以選擇。家裡人總冷嘲熱諷:你都這把年紀了,不談物件、不結婚,到底在瞎忙什麼?”類似的吐槽並不鮮見,然而除了一笑置之,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父輩的婚姻那麼脆弱,我怎麼敢結婚?

生於80年之後的年輕世代,對婚姻的理解大多來源於父輩,父輩的婚姻成了他們在現實中最為可靠的參照。而他們的父輩所處的時代,往往讓他們迫於家庭壓力,在心智尚未成熟之前和一個不熟悉的人結婚、生子、度過一生。他們大多經歷過風風雨雨,卻不能抵擋平淡的生活,在兒女離家後面臨情感危機,冷戰、出軌、互相抱怨都是他們對青春時期無法選擇的情感缺憾的彌補方式。

當下的很多年輕人,因為父母長期的管教和學校、社會對於早戀的強力喝止,上大學之後才終於迎來獨立,才剛剛學會試錯感情。在高考前不能戀愛,考上大學後卻不斷催促戀愛,短短三五年的時間裡又被迫面臨催婚、逼婚、相親等一系列家庭的“溫情攻勢”。

《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作者:(美)喬治·愛爾頓·梅岳

譯者:費孝通

版本:群言出版社 2013年9月

社會給這群年輕人情感的成長期太短了,短暫到等他們剛剛開始準備為一段感情負責,就必須擔負家庭。當他們茫然地望向父輩,卻發現無法從那裡得到任何借鑒,因為他們的婚姻往往靠兒女維繫,本身便脆弱不堪。

和父輩們不同的是,這群年輕人還有時間,開始學著正視婚姻的缺憾,感情的不可控,重新思索單身的可能性。他們發現,結婚的人未見得幸福,單身的也未必不幸,自我選擇的意識覺醒之後,他們不再以單身為憾,反而更能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單身有什麼可值得拿來說事的?就像有人喜歡咖啡,有人喜歡奶,有人喜歡白開水。一個人的生活根本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慘’。”

一個人的旅行不必顧念他人的喜好,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一個人的生活不必陷於柴米油鹽,可以毫無掛念地晚睡或早起。一個人的購物免去了等待和迎合,可以全心全意挑選到自己心愛的東西。一個人的電影和閱讀、晚餐和睡眠,更容易和自己真切地交流,拋去應酬和寒暄的虛偽,坦誠相待。

在“知乎”,“在中國一輩子單身,可能活得很好嗎?”一問底下,有人這樣寫道:“其實不用擔心,你們中的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會遇見你夢想的真愛,只會因為害怕孤獨地死去而隨便找個人,相互飼養。”

不因將就而走入婚姻,

也不因宣揚而恪守單身

因為懼怕孤獨而勉強找個未見得聊得來的伴,因為怕被人說而找個可以搪塞的理由,因為害怕一人終老而在尚有主動權時隨便選一個,因為別人都這麼做了所以自己也這麼做。

當然這個世上不乏感天動地的愛情、細水長流的親情、幸福完滿的婚姻;當然每個人必須面臨的選擇除了婚或不婚之外,還有更加重大的決斷;當然單身或不單身,無需受他人的言論或行為,或自身的哀憐情緒左右;當然我們不希望因將就而走入婚姻,我們同樣也不希望為了宣揚什麼而恪守獨身。

古羅馬悲劇家塞內加說:“對成功者而言,能夠拋棄無用的東西是必須具備的能力。忙碌的人忙於任何事情,除了生活。”當然你不必是成功者,但拋棄己之所不欲,不因他者的干擾而一念動搖,也不失為一種美德。

杜尚說:“一個人的生活不必負擔太重,不必做太多的事,不必一定要有妻子、孩子、車子、房子。有這些不一定幸福,沒有這些也不一定不幸,關鍵,是你想好了沒有。”在婚姻依然是大多數人的選擇的當下,有人因單身而羞於承認,有人因單身而樂於宣揚。

其實,榮耀或羞恥的不是單身或婚姻,而是直到離開人世的那天,依然不知所愛。是不是?“戀愛有時,單身有時”,現在,書評君請你也來宣告你的故事和主張。關注下方海報,掃描回復“青年說”即可報名。我們正在尋找對單身話題有過思考的你,帶上故事和主張,重新定義我們時代的“單身生活”。

67.06%的單身女性要求男性收入在5000到10000元,25.02%的單身女性要求男性收入過萬。在深圳、北京、上海、武漢和廣州,單身女性對男性的收入要求最高。

此外,城市中尤其是一線城市生存成本的大幅提高,讓越來越多的上班族靠增加工作時間,來換取高職位或高收入。“加班”成了上班族時常抱怨,又無力改變的痛。據英國媒體2015年調查,中國勞動者年均工作時間在2300小時以上,而英國同年平均工作時間只有1700小時。換算一下,2300小時約等於252個工作日,即每天工作時間約9.1小時。繼“過勞死”之後,“過勞肥”成了新熱詞——因工作時長過長,焦慮、抑鬱、失眠、暴飲暴食也找上門來,久而久之,肥胖、內分泌紊亂、亞健康狀態成為上班族的常態。

《窮忙》

作者: (美) 希普勒

譯者: 陳麗麗 版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5年1月

對於那些初涉社會的青年勞動者而言,資歷尚淺、資本不足、人際關係等問題依然可能纏身。尤其是在大學校園曾懷抱理想的年輕人們,面對他們無法迅速理解、快速掌握的社會隱性規則,往往顯得手足無措,理想破滅、被剝奪的時間讓他們無力應付需要投入大量時間成本的戀愛、交往。

“不是非要一個人,而是沒有時間去顧及兩個人的生活。”“單身,是因為我有能力並樂於這樣做。”每次聚會,無論話題聊到哪裡,為單身一族介紹物件總能成為一個小高潮。每到這時,單身一族早已習慣了一笑而過。

“沒人能懂你在做什麼,好像只有一條路可以選擇。家裡人總冷嘲熱諷:你都這把年紀了,不談物件、不結婚,到底在瞎忙什麼?”類似的吐槽並不鮮見,然而除了一笑置之,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父輩的婚姻那麼脆弱,我怎麼敢結婚?

生於80年之後的年輕世代,對婚姻的理解大多來源於父輩,父輩的婚姻成了他們在現實中最為可靠的參照。而他們的父輩所處的時代,往往讓他們迫於家庭壓力,在心智尚未成熟之前和一個不熟悉的人結婚、生子、度過一生。他們大多經歷過風風雨雨,卻不能抵擋平淡的生活,在兒女離家後面臨情感危機,冷戰、出軌、互相抱怨都是他們對青春時期無法選擇的情感缺憾的彌補方式。

當下的很多年輕人,因為父母長期的管教和學校、社會對於早戀的強力喝止,上大學之後才終於迎來獨立,才剛剛學會試錯感情。在高考前不能戀愛,考上大學後卻不斷催促戀愛,短短三五年的時間裡又被迫面臨催婚、逼婚、相親等一系列家庭的“溫情攻勢”。

《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作者:(美)喬治·愛爾頓·梅岳

譯者:費孝通

版本:群言出版社 2013年9月

社會給這群年輕人情感的成長期太短了,短暫到等他們剛剛開始準備為一段感情負責,就必須擔負家庭。當他們茫然地望向父輩,卻發現無法從那裡得到任何借鑒,因為他們的婚姻往往靠兒女維繫,本身便脆弱不堪。

和父輩們不同的是,這群年輕人還有時間,開始學著正視婚姻的缺憾,感情的不可控,重新思索單身的可能性。他們發現,結婚的人未見得幸福,單身的也未必不幸,自我選擇的意識覺醒之後,他們不再以單身為憾,反而更能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單身有什麼可值得拿來說事的?就像有人喜歡咖啡,有人喜歡奶,有人喜歡白開水。一個人的生活根本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慘’。”

一個人的旅行不必顧念他人的喜好,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一個人的生活不必陷於柴米油鹽,可以毫無掛念地晚睡或早起。一個人的購物免去了等待和迎合,可以全心全意挑選到自己心愛的東西。一個人的電影和閱讀、晚餐和睡眠,更容易和自己真切地交流,拋去應酬和寒暄的虛偽,坦誠相待。

在“知乎”,“在中國一輩子單身,可能活得很好嗎?”一問底下,有人這樣寫道:“其實不用擔心,你們中的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會遇見你夢想的真愛,只會因為害怕孤獨地死去而隨便找個人,相互飼養。”

不因將就而走入婚姻,

也不因宣揚而恪守單身

因為懼怕孤獨而勉強找個未見得聊得來的伴,因為怕被人說而找個可以搪塞的理由,因為害怕一人終老而在尚有主動權時隨便選一個,因為別人都這麼做了所以自己也這麼做。

當然這個世上不乏感天動地的愛情、細水長流的親情、幸福完滿的婚姻;當然每個人必須面臨的選擇除了婚或不婚之外,還有更加重大的決斷;當然單身或不單身,無需受他人的言論或行為,或自身的哀憐情緒左右;當然我們不希望因將就而走入婚姻,我們同樣也不希望為了宣揚什麼而恪守獨身。

古羅馬悲劇家塞內加說:“對成功者而言,能夠拋棄無用的東西是必須具備的能力。忙碌的人忙於任何事情,除了生活。”當然你不必是成功者,但拋棄己之所不欲,不因他者的干擾而一念動搖,也不失為一種美德。

杜尚說:“一個人的生活不必負擔太重,不必做太多的事,不必一定要有妻子、孩子、車子、房子。有這些不一定幸福,沒有這些也不一定不幸,關鍵,是你想好了沒有。”在婚姻依然是大多數人的選擇的當下,有人因單身而羞於承認,有人因單身而樂於宣揚。

其實,榮耀或羞恥的不是單身或婚姻,而是直到離開人世的那天,依然不知所愛。是不是?“戀愛有時,單身有時”,現在,書評君請你也來宣告你的故事和主張。關注下方海報,掃描回復“青年說”即可報名。我們正在尋找對單身話題有過思考的你,帶上故事和主張,重新定義我們時代的“單身生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