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影像講述中國故事

演講人:王瑤

演講人簡介:

王瑤, 著名攝影家。 現任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 曾任新華社副總編輯、中國新聞社副總編輯。 1992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1999年入選荷蘭喬普·斯瓦特世界新聞攝影大師班;2002-2003年在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做訪問學者;先後獲得世界新聞攝影“荷賽”金獎、中國新聞獎、范長江新聞獎;曾獲全國十佳攝影記者、全國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作品被中國美術館, 美國、巴西等國博物館及個人收藏。 在中國美術館、臺灣紅館舉辦“粉墨人生”個人攝影作品展;出版《中國故事》、《後911》、《看不見的京劇》、《當代中國》系列、《家園》系列等個人攝影作品集,

出版《王瑤談攝影》系列專著、主編《當代中國新聞攝影發展史(1978-2008)》等。

編者的話:

攝影是瞬間的, 也是靜止的, 它是造型藝術的一種。 用影像記錄生活, 是當下流行的一種方式, 鏡頭下靜止的人和物可以“說話”, 是攝影的力量和魅力所在。 本期講壇是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王瑤在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上的演講, 她以自身豐富的攝影經驗對當下人們所關注的攝影中的問題進行解答, 並講述鏡頭下的中國故事。

攝影是什麼?

我是從事攝影的, 攝影很常見, 還是有很多人會問我, 什麼是攝影?攝影有沒有定義?當然有!攝影是攝影主體借助某種拍攝媒介, 以影像的方式對客觀外在進行的瞬間記錄。

攝影術自1839年公之於世以來, 已有170多年的歷史了。 有關的攝影史和攝影理論著作, 也有很多。 從這些著述和我的攝影經歷思考, 攝影作為一門藝術, 它記錄著人們的生活、展現著人們的情感、表達著人們的思想。

那麼, 作為瞬間記錄的攝影, 它記錄什麼?有哪些記錄方式?又該如何更好地記錄?這通常成為人們最關注的問題。 它們既相對獨立, 又互為關聯。 如果說還有第四個問題的話, 那就是影像的展示與傳播。 這也很重要。

“攝影記錄什麼”既涉及所拍攝的客觀物象狀態, 也關係到攝影主體的主觀選擇。 就客觀物象而言, 有社會現象、人物、事件, 也有自然景物, 以及宏觀和微觀世界等等, 這些決定攝影的分類;從主觀選擇來說,

取決於拍攝者關注什麼內容, 聚焦哪些物件。 面對一定的客觀外在, 也包括某種非客觀的外在, 記錄什麼, 不記錄什麼, 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機械反映。 記錄什麼是一個主客觀統一的過程。

“攝影記錄的方式”從客觀上來看, 整個攝影史, 都在反映它的變化和發展。 首先是科學技術方面, 從攝影術公佈之後, 濕板、幹板、小型照相機、數碼相機、智慧手機以及數位技術和互聯網發展起來的其他新媒介……科技的發展影響到攝影怎麼樣去記錄物象。 當然, 也還有攝影藝術問題, 其中不僅有觀點的差異和論爭, 在實踐中, 也反映為某些現象風格流派的興起和衰落。 龍憙祖在《中國近代攝影藝術美學文選》“代序”中說:“攝影是科學,

同時也是藝術。 ”拿俄米·羅森布拉姆也在《世界攝影史》中說:“攝影, 不僅是科學和技術發展的產物, 也是社會和藝術理念的結晶。 ”

“如何更好地記錄”與前兩個問題密切相關, 甚至是密不可分, 在某種意義上說, 這是一個沒有終極答案的問題。 其中既包含對規律的把握、手法的運用, 體現為主題和內容的選擇、風格的差異;也涉及技術的開發和工具的運用, 甚至擴展到影像的構成、編輯處理和呈現效果等。

從攝影實踐本身來說, 處在一定階段、條件和環境中的攝影人, 要解決好如何更好地記錄問題, 關鍵有二:一是如何運用好記錄工具、解決好記錄的方式;二是成為一個怎樣的攝影人, 以什麼樣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和審美意識來呈現這個現實的世界。

前一個問題顯而易見, 眾所周知, 後一個問題涉及攝影人的綜合素養、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和審美情懷, 而這點常常容易被忽略。 臺灣當代著名攝影家阮義忠先生曾感歎:隨著數碼相機的普遍運用, 攝影藝術裡珍貴的人文精神開始稀落。

我認為, 理想信念和人文精神, 這是攝影不能丟棄的靈魂。 我們要用雙手去呵護它, 用這個靈魂之光照射我們的創作之路。

在當今資訊化、工業化飛速發展和多元文化交匯之中, 催生出一些新的文化和氣象, 昭示著未來;同時, 一些傳統正在消亡, 一些珍貴的人文現象正在被侵蝕, 還有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等, 都需要攝影人進一步去關注。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外同仁意識到這些問題的深層危機,並通過影像記錄了這些現象,表達了關切和憂慮,這些影像體現出強烈的價值準則和趨向———人文精神、悲憫情懷。

攝影的特定性瞬間

攝影是瞬間的記錄。正因為如此,柯特茲提出“精確的瞬間”,卡蒂埃-布列松提出“決定性瞬間”,伊文·璠提出“珍藏的瞬間”。其實,遠在1934年,中國攝影人沈新三就提出過類似的瞬間說,只不過沒有布列松等系統。他曾說過這樣一段精彩之語:“攝影貴在當機立斷,不容遲疑而失去至美至妙之一刹那。蓋當認清目的之後即應靜待快門一撥機會之至。人有喜怒哀樂之表情,或緊張安閒之姿態;鳥則飛鳴迴旋之一瞥;獸則咆哮跳躍之一瞬;舟方揚帆,車正疾駛;凡此種種,皆是一刹那之景象。此一刹那,時不我待,豈容猶豫?故攝者於此至佳至妙之情狀發現之一刹那,必須運用其至敏捷之腦筋,斷定為不可錯之機會,乃迅下命令,指揮手腕之一撥,而佳構以成。”

在我的攝影創作中,我努力去記錄那些特定的影像———特定環境、特定時間中具有特定意義的物象,把這個稱之為“特定性瞬間”。要記錄下這種“特定性瞬間”,並非易事。這需要物象出現的機遇,需要你具有敏銳的瞬間觸覺,在這個特定時間感受到它,鏡頭鎖住它,你的內心狀態及主觀認知與影像所呈現的意象高度契合;並且,你能用適合記錄這種“特定性瞬間”影像的方法———獨特的光線、結構和影調等,把你瞬間的觸覺表達出來,把你期待的效果呈現出來,這個刹那,你的主觀認知、感受、想像力與物象的意象狀態完全融為一體,於是,“特定性瞬間”就這樣產生了!

拍攝最重要的是內容,如果僅從攝影的藝術手法來說,我所追求的“特定性瞬間”影像,大體上包含四方面特點:一是故事性畫面;二是意象性內涵;三是紀實性風格;四是詩意化語彙。當然攝影的藝術手法多種多樣,只要能與內容有機地契合、恰到好處地呈現,都會具有獨特的價值。這同時也構成了攝影人的不同風格。

“特定性瞬間”是多個要素的融合。當然,有些是可遇不可求的,可是,萬一你遇到它了呢?或者說,你發現它了呢?你能否運用好瞬間的觸覺,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遇?

羅伯特·卡帕有句名言說得好:“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因此,他總是要近一些,再近些。可大衛·伯耐特並不同意卡帕的這種看法。之所以有歧見,是因為他們處於不同層面和角度來談論這個問題。當我們去記錄某個特定的瞬間時,有時確實需要很近的物理距離。我想卡帕所說的“近”,既包含一定的物理距離,又不單純指物理距離,而是說更近地看清和把握物件,這其間自然包括主體瞬間的觸覺狀態。對這個問題,賈維爾·瓦翁哈是這樣闡釋的,“攝影最基本的特質:永遠接近現實———而同時能保持一個相當的距離。”是的,可能有時候,我們稍退一步,會更好地看清和把握物件,從而能做到更“近”一點、更好地體現攝影的特質。

實踐操作中,如何看清和把握物件?這取決於攝影人瞬間的觸覺的敏銳性。需要調動自身,使瞬間的內心狀態、想像力和主觀認知與特定物象所呈現的意象高度聚合、契合、融合。於是,在電擊火閃之間,你記錄了它。這如同馬克·呂布所說,“在某個神奇時刻,能看到平常看不見的,或其他人看不見的東西”;如同莎拉·夢所說,“突然間,在三分鐘之內,在適當的地點,適當的時間,剛好在這個角度,偶然聚成了所有你想表達。”這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特定性瞬間”。

瞬間的觸覺,是刹那之間的靈感和應激狀態的爆發,反映出攝影人的敏銳度。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敏銳性,既是瞬間的,又是非瞬間的。它的獲得,需要長期的專業訓練,需要攝影人不斷積澱自身素養,提高觀察力、想像力和應變能力,當然,也需要一定的天分,它的爆發,有時是有意識的,有時則是下意識的。

這種“特定性瞬間”影像畢竟不會很多,更多的時候,還是攝影人對物象的某種感受和想像。這種瞬間也可能不是那麼神奇,不是那麼震撼,而是一種意境和意象。羅伯特·弗蘭克就不太贊同所謂的“瞬間”,他認為讀者觀看時不太注重瞬間,而是注重攝影家對他所見到的人和事的感受。劉半農曾說:“……作者的意境,借著照相表露出來,……被寄藉的東西,原是死的,但到作者把意境寄藉上去之後,就變做了活的。”我覺得有時確實如此,因為大多數場合,我們所見到的人和事是平凡和普通的,你要呈現它,影是客觀外在觸動了拍攝者的心靈,或是整體含有寓意,或是細節較為特殊,或是光影呈現生動,或是具有想像空間……它賦予了我某種感受,啟發了我的想像,呈現它,會有一定意義和價值,於是,我便拍下這些非特定性、然而可稱之為有必要性的瞬間。

每當拍攝的美妙時刻,我的耳邊總會響起與這個時刻同樣美妙的音樂,奇特的是,這個音樂的旋律節奏和風格與眼前的物象狀態是那麼協調!每當這種音樂響起的時候,我就進入了物我相融的狀態,彼時,甚至不是我在控制快門,而是相機本身,“哢嚓、哢嚓”地響著,仿佛是音樂的節奏,我知道,這份感動將會幫我開啟三重門:相機的快門、作者的感情閘門和觀者的心靈之門。啊,天呀,那是多麼美妙的時刻!

這就是拍攝進入了狀態,感受、想像力,就在此刻迸發,甚至思如泉湧。因此,我習慣於每到一個國家,就會找來這個國家當地的音樂,甚至在車上一路播放。這樣,拍片時就會籠罩在這種特有的旋律之中。我在俄羅斯拍了一張照片:一個人走在高高的圍牆上,四周一片空曠,這引起我無限的遐想。之後,在影集中,我把它排在幾張死亡與墳墓照片之後,因而看上去,此人仿佛是在走向天堂。而在拍這張照片時,我耳邊迴響的音樂則是貝多芬的《命運》。

吳印鹹說:“光是攝影的父親,而影子便是攝影的母親。”光影,是強化“特定性瞬間”記錄效果的重要手段。確實,光影很重要,且需要運氣。更多的時候,在適宜的條件下,你得自己掌控好它。除非特殊急切時刻,一般我都是手動曝光——根據當時物象的特定狀態,來設定速度和光圈,確定曝光組合,以便更好保證物象呈現效果。可能某些時候,我也會以弱光、失焦等手段來呈現特殊的影像。光影世界,這裡有無窮的奧秘,這是我們永遠探索不盡的迷宮。在以色列我拍下了一張女子的頭像,如同安格爾《宮女》中的人物,她整個身體處在幽暗的光影之中,在朦朧的色調下,她的面容是那麼嬌媚,展現出璀璨的人性之美。

還有色彩。張印泉認為,色彩是照片中的靈魂,這一條乃金科玉律。色彩,自然包括黑與白。我覺得黑白是世界上最豐富的色彩。當然,我也偏愛黑白片,認為它更有力度,也更有深度。當然,我也不排斥其他色彩,在某些瞬間,彩色會產生特殊的效果,豐富影像的內涵。我有時甚至覺得,拍出彩色佳作比黑白更難。黑白與彩色,二者各有千秋。有人說,彩色攝影更接近現實,它更像散文,有許多色彩的詞彙;黑白攝影像詩歌,用詞更簡潔。音樂有調性,攝影也有類似調性的“影性”。“影性”是攝影人風格成熟的標態,往往具有一定的識別度。不同的“影性”,反映了攝影人的創作特點。

在摩洛哥,我拍下了一個坐在墳墓高處的男人,他低垂著頭,夕陽在他的頭上,構成了一個U型的光影,鬢角邊金色的斑點在閃耀,在這種色調籠罩下,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瞬間,這是對生與死的思考,是對命運的感傷……而這種內涵的豐富性,有時候是黑白片所難以呈現的。

很多人也會問我,如何將照片拍得生動有故事?這就涉及到攝影的構圖問題。攝影家魏南昌認為,構圖是神出鬼入變幻不窮的。在現代攝影中,影響的結構往往是人們關注的問題。近些年來,我常用一些物象的色塊和線條對畫面進行切割,以增強影像的抽象感和表達力度。

比如,《當代中國》攝影系列中,我在拍企業和城市時,就大量借用這種色塊與線條切割方法。這種手法,對於拍建築和工廠,尤其適合。我在拍工廠時,就利用吊塔和巨輪等對影像進行幾何分割,從而強化大工業的表現力度和現代的構成感。還有“巧合”,即運動中的事物被微妙地安置在畫面中,並形成某時某地才具有特定的組合和巧妙的聯繫。我總是被動態的物象所吸引,努力捕捉運動中的千變萬化和轉瞬即逝的巧合,為所要講述的故事增添想不到的懸念和趣味。

祝秀俠曾這樣評價沙飛的作品:“每一張照片,都足以抵得住一部文學作品。”這就是攝影的魅力,也是攝影表達和講述的力量。

我在拍《60歲的舞蹈家重返舞臺》系列的時候,就深深感受到攝影人深入生活、記錄生活,用鏡頭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性。1999年的時候,我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文字報導,說60歲的舞蹈家陳愛蓮要重返舞臺演16歲的少女林黛玉。大家想一下,就這麼一行字,我們能判斷出,這必然是位傳奇色彩的人物,而且一定有故事在裡面。於是,我便找到了她的舞蹈學校,在她的舞蹈學校住了五六天,後又陪她去南方巡演,和她又共同生活了五六天,最後留下了圖片故事12張。其中有一張令我印象深刻,當時我跟陳愛蓮約定,所拍的她一定都是抓拍,不擺拍,不影響她正常上課和生活時間。可是有一天的中午時分,每天5點起床練功、給學生們上完課的她趴在了練功杠上做短暫的休息,她趴下的時候我發現她的練功服都已經濕透了,於是我就按下了快門……後來,跟她聊天,說她很了不起,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對舞蹈未來的責任。

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關注影像的展示與傳播。這看上去似乎不是攝影的本體問題,但實際上,隨著社會和技術的發展,展示與傳播已越來越與攝影緊密相關且尤顯重要。在今天,影像的展示與傳播不僅僅是通過出版物、廣告、展覽等傳統管道,更主要是通過互聯網各類終端。讀圖時代已經到來,更多的人開始研究圖像學,圖片語言、圖片媒介……影像已經作為一種工具,廣泛進入互聯網世界。光場相機、多維意識……將打破傳統攝影概念。有人甚至說,照片不是拍出來的,而是算出來的,等等。總而言之,科學技術與互聯網不僅僅改變著攝影的展示與傳播方式,而且也形成了一個影像生態系統,正在改變攝影的記錄方式、內容和功能。“互聯網+攝影”將預示著一個新的未來,那是前人不曾見過、甚至未曾想像到的攝影新天地。可以想見,攝影在那樣嶄新的生態系統和環境下,將會呈現出與傳統迥然有異的風貌和特徵;可以想見,許多東西將被打破和突破,許多未見的將會出現,那是一個令人有幾許疑慮而又有幾分期待的前景;可以想見,攝影,將面臨一場新的變革,攝影的深層發生嬗變,新的趨勢和格局將應運而生。當然,這只是一種預測和假設,也許,也許什麼都不會發生,一切依然故我;也許,也許變化並不那麼激烈,只是與歷史的長河一起向前奔湧。無論如何,雖然只是預測和假設,但是我想,變,總會發生。

隨著人類科技和社會的進步,攝影將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力量。鮑昆在《觀看再觀看》中論及攝影功能,說它的存在方式更有力量。是的,攝影在各個領域會發揮著無可替代的見證傳播、教育作用。人類文明的進步再也離不開攝影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這為中國攝影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傳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我們要為此作出努力,在繼承創新中多出精品力作,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攝影體系,更好地向世界傳播當代中國優秀文化。

近日偶翻舊書,看到一本發黃的小冊子,那是我17歲時閱讀的《美術史文選》。在《羅丹的〈青銅時代〉和〈施洗約翰〉》這篇文章後面,幼稚無知的少女王瑤在一側空白處寫下了這樣狂妄的話:“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我們來到世界上,帶著使命使世界發生變化,創造新的生活。完成這項使命的人,會悄然離去,就像蘋果,它的種子會在每一個春天獲得新生。”今天讀起來,不免有些好笑。大科學家牛頓說過,在科學浩瀚的海洋邊,我們其實只不過是一個沾沾自喜的撿貝殼的孩子。攝影也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在它面前,過去我們是個孩子,現在依然是個孩子。

每次翻閱攝影史,之後都會掩卷長思,懷著讚美和嚮往之情,對那些閃耀著思想光輝和人文關懷的攝影前賢和經典佳作致敬。我們要秉承他們的精神。雖然我們每每發現自己重複著前人的航道,然而,那也是自己的路;即便我們僅有一些微不足道的改變,那也是一種探索。人類,就是這樣在前行;攝影,就是這樣在發展。

作為一名攝影人,我們大家可能都思考過同樣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對攝影情有獨鍾、終身不悔?顯然,攝影的力量在於它從誕生之日起就擴張了人類視覺的版圖,註定了參與歷史生活的深度和廣度,成為人類啟迪心智、認知自我、追求真相、探索未來的重要方式。

這個世界上還有哪一種藝術能像攝影一樣定格現實的世界、定格流失的時光、定格攝影人的追求和判斷,如同那些經典之作,100年、200年仍然從容面對後人,傳導著歷史的思緒、真理的力量、靈魂的光芒、生命的芬芳,這就是攝影的價值,這就是攝影的力量。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外同仁意識到這些問題的深層危機,並通過影像記錄了這些現象,表達了關切和憂慮,這些影像體現出強烈的價值準則和趨向———人文精神、悲憫情懷。

攝影的特定性瞬間

攝影是瞬間的記錄。正因為如此,柯特茲提出“精確的瞬間”,卡蒂埃-布列松提出“決定性瞬間”,伊文·璠提出“珍藏的瞬間”。其實,遠在1934年,中國攝影人沈新三就提出過類似的瞬間說,只不過沒有布列松等系統。他曾說過這樣一段精彩之語:“攝影貴在當機立斷,不容遲疑而失去至美至妙之一刹那。蓋當認清目的之後即應靜待快門一撥機會之至。人有喜怒哀樂之表情,或緊張安閒之姿態;鳥則飛鳴迴旋之一瞥;獸則咆哮跳躍之一瞬;舟方揚帆,車正疾駛;凡此種種,皆是一刹那之景象。此一刹那,時不我待,豈容猶豫?故攝者於此至佳至妙之情狀發現之一刹那,必須運用其至敏捷之腦筋,斷定為不可錯之機會,乃迅下命令,指揮手腕之一撥,而佳構以成。”

在我的攝影創作中,我努力去記錄那些特定的影像———特定環境、特定時間中具有特定意義的物象,把這個稱之為“特定性瞬間”。要記錄下這種“特定性瞬間”,並非易事。這需要物象出現的機遇,需要你具有敏銳的瞬間觸覺,在這個特定時間感受到它,鏡頭鎖住它,你的內心狀態及主觀認知與影像所呈現的意象高度契合;並且,你能用適合記錄這種“特定性瞬間”影像的方法———獨特的光線、結構和影調等,把你瞬間的觸覺表達出來,把你期待的效果呈現出來,這個刹那,你的主觀認知、感受、想像力與物象的意象狀態完全融為一體,於是,“特定性瞬間”就這樣產生了!

拍攝最重要的是內容,如果僅從攝影的藝術手法來說,我所追求的“特定性瞬間”影像,大體上包含四方面特點:一是故事性畫面;二是意象性內涵;三是紀實性風格;四是詩意化語彙。當然攝影的藝術手法多種多樣,只要能與內容有機地契合、恰到好處地呈現,都會具有獨特的價值。這同時也構成了攝影人的不同風格。

“特定性瞬間”是多個要素的融合。當然,有些是可遇不可求的,可是,萬一你遇到它了呢?或者說,你發現它了呢?你能否運用好瞬間的觸覺,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遇?

羅伯特·卡帕有句名言說得好:“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因此,他總是要近一些,再近些。可大衛·伯耐特並不同意卡帕的這種看法。之所以有歧見,是因為他們處於不同層面和角度來談論這個問題。當我們去記錄某個特定的瞬間時,有時確實需要很近的物理距離。我想卡帕所說的“近”,既包含一定的物理距離,又不單純指物理距離,而是說更近地看清和把握物件,這其間自然包括主體瞬間的觸覺狀態。對這個問題,賈維爾·瓦翁哈是這樣闡釋的,“攝影最基本的特質:永遠接近現實———而同時能保持一個相當的距離。”是的,可能有時候,我們稍退一步,會更好地看清和把握物件,從而能做到更“近”一點、更好地體現攝影的特質。

實踐操作中,如何看清和把握物件?這取決於攝影人瞬間的觸覺的敏銳性。需要調動自身,使瞬間的內心狀態、想像力和主觀認知與特定物象所呈現的意象高度聚合、契合、融合。於是,在電擊火閃之間,你記錄了它。這如同馬克·呂布所說,“在某個神奇時刻,能看到平常看不見的,或其他人看不見的東西”;如同莎拉·夢所說,“突然間,在三分鐘之內,在適當的地點,適當的時間,剛好在這個角度,偶然聚成了所有你想表達。”這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特定性瞬間”。

瞬間的觸覺,是刹那之間的靈感和應激狀態的爆發,反映出攝影人的敏銳度。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敏銳性,既是瞬間的,又是非瞬間的。它的獲得,需要長期的專業訓練,需要攝影人不斷積澱自身素養,提高觀察力、想像力和應變能力,當然,也需要一定的天分,它的爆發,有時是有意識的,有時則是下意識的。

這種“特定性瞬間”影像畢竟不會很多,更多的時候,還是攝影人對物象的某種感受和想像。這種瞬間也可能不是那麼神奇,不是那麼震撼,而是一種意境和意象。羅伯特·弗蘭克就不太贊同所謂的“瞬間”,他認為讀者觀看時不太注重瞬間,而是注重攝影家對他所見到的人和事的感受。劉半農曾說:“……作者的意境,借著照相表露出來,……被寄藉的東西,原是死的,但到作者把意境寄藉上去之後,就變做了活的。”我覺得有時確實如此,因為大多數場合,我們所見到的人和事是平凡和普通的,你要呈現它,影是客觀外在觸動了拍攝者的心靈,或是整體含有寓意,或是細節較為特殊,或是光影呈現生動,或是具有想像空間……它賦予了我某種感受,啟發了我的想像,呈現它,會有一定意義和價值,於是,我便拍下這些非特定性、然而可稱之為有必要性的瞬間。

每當拍攝的美妙時刻,我的耳邊總會響起與這個時刻同樣美妙的音樂,奇特的是,這個音樂的旋律節奏和風格與眼前的物象狀態是那麼協調!每當這種音樂響起的時候,我就進入了物我相融的狀態,彼時,甚至不是我在控制快門,而是相機本身,“哢嚓、哢嚓”地響著,仿佛是音樂的節奏,我知道,這份感動將會幫我開啟三重門:相機的快門、作者的感情閘門和觀者的心靈之門。啊,天呀,那是多麼美妙的時刻!

這就是拍攝進入了狀態,感受、想像力,就在此刻迸發,甚至思如泉湧。因此,我習慣於每到一個國家,就會找來這個國家當地的音樂,甚至在車上一路播放。這樣,拍片時就會籠罩在這種特有的旋律之中。我在俄羅斯拍了一張照片:一個人走在高高的圍牆上,四周一片空曠,這引起我無限的遐想。之後,在影集中,我把它排在幾張死亡與墳墓照片之後,因而看上去,此人仿佛是在走向天堂。而在拍這張照片時,我耳邊迴響的音樂則是貝多芬的《命運》。

吳印鹹說:“光是攝影的父親,而影子便是攝影的母親。”光影,是強化“特定性瞬間”記錄效果的重要手段。確實,光影很重要,且需要運氣。更多的時候,在適宜的條件下,你得自己掌控好它。除非特殊急切時刻,一般我都是手動曝光——根據當時物象的特定狀態,來設定速度和光圈,確定曝光組合,以便更好保證物象呈現效果。可能某些時候,我也會以弱光、失焦等手段來呈現特殊的影像。光影世界,這裡有無窮的奧秘,這是我們永遠探索不盡的迷宮。在以色列我拍下了一張女子的頭像,如同安格爾《宮女》中的人物,她整個身體處在幽暗的光影之中,在朦朧的色調下,她的面容是那麼嬌媚,展現出璀璨的人性之美。

還有色彩。張印泉認為,色彩是照片中的靈魂,這一條乃金科玉律。色彩,自然包括黑與白。我覺得黑白是世界上最豐富的色彩。當然,我也偏愛黑白片,認為它更有力度,也更有深度。當然,我也不排斥其他色彩,在某些瞬間,彩色會產生特殊的效果,豐富影像的內涵。我有時甚至覺得,拍出彩色佳作比黑白更難。黑白與彩色,二者各有千秋。有人說,彩色攝影更接近現實,它更像散文,有許多色彩的詞彙;黑白攝影像詩歌,用詞更簡潔。音樂有調性,攝影也有類似調性的“影性”。“影性”是攝影人風格成熟的標態,往往具有一定的識別度。不同的“影性”,反映了攝影人的創作特點。

在摩洛哥,我拍下了一個坐在墳墓高處的男人,他低垂著頭,夕陽在他的頭上,構成了一個U型的光影,鬢角邊金色的斑點在閃耀,在這種色調籠罩下,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瞬間,這是對生與死的思考,是對命運的感傷……而這種內涵的豐富性,有時候是黑白片所難以呈現的。

很多人也會問我,如何將照片拍得生動有故事?這就涉及到攝影的構圖問題。攝影家魏南昌認為,構圖是神出鬼入變幻不窮的。在現代攝影中,影響的結構往往是人們關注的問題。近些年來,我常用一些物象的色塊和線條對畫面進行切割,以增強影像的抽象感和表達力度。

比如,《當代中國》攝影系列中,我在拍企業和城市時,就大量借用這種色塊與線條切割方法。這種手法,對於拍建築和工廠,尤其適合。我在拍工廠時,就利用吊塔和巨輪等對影像進行幾何分割,從而強化大工業的表現力度和現代的構成感。還有“巧合”,即運動中的事物被微妙地安置在畫面中,並形成某時某地才具有特定的組合和巧妙的聯繫。我總是被動態的物象所吸引,努力捕捉運動中的千變萬化和轉瞬即逝的巧合,為所要講述的故事增添想不到的懸念和趣味。

祝秀俠曾這樣評價沙飛的作品:“每一張照片,都足以抵得住一部文學作品。”這就是攝影的魅力,也是攝影表達和講述的力量。

我在拍《60歲的舞蹈家重返舞臺》系列的時候,就深深感受到攝影人深入生活、記錄生活,用鏡頭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性。1999年的時候,我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文字報導,說60歲的舞蹈家陳愛蓮要重返舞臺演16歲的少女林黛玉。大家想一下,就這麼一行字,我們能判斷出,這必然是位傳奇色彩的人物,而且一定有故事在裡面。於是,我便找到了她的舞蹈學校,在她的舞蹈學校住了五六天,後又陪她去南方巡演,和她又共同生活了五六天,最後留下了圖片故事12張。其中有一張令我印象深刻,當時我跟陳愛蓮約定,所拍的她一定都是抓拍,不擺拍,不影響她正常上課和生活時間。可是有一天的中午時分,每天5點起床練功、給學生們上完課的她趴在了練功杠上做短暫的休息,她趴下的時候我發現她的練功服都已經濕透了,於是我就按下了快門……後來,跟她聊天,說她很了不起,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對舞蹈未來的責任。

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關注影像的展示與傳播。這看上去似乎不是攝影的本體問題,但實際上,隨著社會和技術的發展,展示與傳播已越來越與攝影緊密相關且尤顯重要。在今天,影像的展示與傳播不僅僅是通過出版物、廣告、展覽等傳統管道,更主要是通過互聯網各類終端。讀圖時代已經到來,更多的人開始研究圖像學,圖片語言、圖片媒介……影像已經作為一種工具,廣泛進入互聯網世界。光場相機、多維意識……將打破傳統攝影概念。有人甚至說,照片不是拍出來的,而是算出來的,等等。總而言之,科學技術與互聯網不僅僅改變著攝影的展示與傳播方式,而且也形成了一個影像生態系統,正在改變攝影的記錄方式、內容和功能。“互聯網+攝影”將預示著一個新的未來,那是前人不曾見過、甚至未曾想像到的攝影新天地。可以想見,攝影在那樣嶄新的生態系統和環境下,將會呈現出與傳統迥然有異的風貌和特徵;可以想見,許多東西將被打破和突破,許多未見的將會出現,那是一個令人有幾許疑慮而又有幾分期待的前景;可以想見,攝影,將面臨一場新的變革,攝影的深層發生嬗變,新的趨勢和格局將應運而生。當然,這只是一種預測和假設,也許,也許什麼都不會發生,一切依然故我;也許,也許變化並不那麼激烈,只是與歷史的長河一起向前奔湧。無論如何,雖然只是預測和假設,但是我想,變,總會發生。

隨著人類科技和社會的進步,攝影將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力量。鮑昆在《觀看再觀看》中論及攝影功能,說它的存在方式更有力量。是的,攝影在各個領域會發揮著無可替代的見證傳播、教育作用。人類文明的進步再也離不開攝影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這為中國攝影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傳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我們要為此作出努力,在繼承創新中多出精品力作,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攝影體系,更好地向世界傳播當代中國優秀文化。

近日偶翻舊書,看到一本發黃的小冊子,那是我17歲時閱讀的《美術史文選》。在《羅丹的〈青銅時代〉和〈施洗約翰〉》這篇文章後面,幼稚無知的少女王瑤在一側空白處寫下了這樣狂妄的話:“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我們來到世界上,帶著使命使世界發生變化,創造新的生活。完成這項使命的人,會悄然離去,就像蘋果,它的種子會在每一個春天獲得新生。”今天讀起來,不免有些好笑。大科學家牛頓說過,在科學浩瀚的海洋邊,我們其實只不過是一個沾沾自喜的撿貝殼的孩子。攝影也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在它面前,過去我們是個孩子,現在依然是個孩子。

每次翻閱攝影史,之後都會掩卷長思,懷著讚美和嚮往之情,對那些閃耀著思想光輝和人文關懷的攝影前賢和經典佳作致敬。我們要秉承他們的精神。雖然我們每每發現自己重複著前人的航道,然而,那也是自己的路;即便我們僅有一些微不足道的改變,那也是一種探索。人類,就是這樣在前行;攝影,就是這樣在發展。

作為一名攝影人,我們大家可能都思考過同樣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對攝影情有獨鍾、終身不悔?顯然,攝影的力量在於它從誕生之日起就擴張了人類視覺的版圖,註定了參與歷史生活的深度和廣度,成為人類啟迪心智、認知自我、追求真相、探索未來的重要方式。

這個世界上還有哪一種藝術能像攝影一樣定格現實的世界、定格流失的時光、定格攝影人的追求和判斷,如同那些經典之作,100年、200年仍然從容面對後人,傳導著歷史的思緒、真理的力量、靈魂的光芒、生命的芬芳,這就是攝影的價值,這就是攝影的力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