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京科技大學616中國古代史2013年考研真題

為了幫助2018歷史學考研的同學更好地複習, 下面文都考研為大家分享“北京科技大學616中國古代史2013年考研真題 ”, 考研是一段漫長的旅程, 文都考研官網會持續為大家分享2018年考研專業課複習資料!

北京科技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試題編號:616 試題名稱: 中國古代史

適用專業: 科學技術史

一、選擇題, 25題, 每小題2分, 共50分

在下列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 只有一項是正確的。

1、削弱相權是中國古代加強皇權的重要手段。 與此相關的措施是

A.秦朝設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設立樞密使和通判 D.元朝設立中書省

2、德國哲學家康得在題為《中國》的口授記錄中介紹中國大運河:“由廣州通向北京, 就其長度而言, 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其實, 大運河的起訖地應該是

A.北京到廣州 B.揚州至杭州 C.北京至杭州 D.杭州至廣州

3、反映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趨勢的排列是

①參知政事的設置 ②丞相制度的廢除

③軍機處的設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創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4、廢除丞相制度後, 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間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A.內閣 B.軍機處 C.三司 D.樞密院

5、明朝建立後, 為加強中央集權, 在地方實行三司分權。 “三司”指的是

①承宣佈政使司 ②提刑按察使司 ③奴兒幹都司 ④都指揮使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春秋時期之所以能產生《孫子兵法》這樣的軍事著作的社會政治原因是

A.諸侯爭霸, 戰爭頻繁 B.思想活躍, 百家爭鳴

C.民族融合, 相互學習 D.變法改革, 推行新政

7、春秋時促使齊國土地所有制由國有制向私有制轉變的是

A.“初稅畝” B.“相地而衰征” C.“盡地力制教” D.“為田開阡陌封疆”

8、我國鐵制農業生產工具的使用始於

A.夏朝晚期 B.西周晚期 C.春秋時期 D.戰國時期

9、關於手工業工藝的專著《考工記》敘述不正確的是

A.成書於春秋時期, 反映了當時的生產狀況

C.在當時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D.在我國工程技術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10、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開端, 其主要標誌是

A.使用鐵器和牛耕 B.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C.井田制在各國瓦解 D.各國進行了政治改革

11、西漢“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與秦朝“焚書坑儒”的根本著眼點是

A.壓制知識份子 B.加強君主專制統治

C.完善法律機制 D.區別對待古代文化

12、下列反映了城市商業繁榮的是

①櫃坊 ②歲幣 ③瓦子 ④機房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唐代實施的“納絹代役”和王安石變法中的“募役法”, 皆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其共同原因是

A.保證了農民的勞動時間 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C.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權 D.減輕了農民負擔

14、猛安謀克制與八旗制度的共同點是

①少數民族首領創設 ②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

③士兵的衣食均由國家供給 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規定“若四方有事, 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 兵散於府, 將歸於朝”的軍事制度是

A.府兵制 B.保甲制 C.募兵制 D.將兵法

16、我國在封建社會初期天文曆法成就相對比較突出的原因是

A.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B.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特別智慧

C.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D.在封建迷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7、美國學者謝弗在《唐代的外來文明》中說:“在唐朝統治的萬花筒般的三個世紀中, 幾乎亞洲的每~個國家都有人曾經進入過唐朝這片神奇的土地……在長安城的外來居民數量相當大, 有許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 ”形成這~狀況的社會原因有

①唐朝社會發展在亞洲處於領先地位 ②唐朝實行和平友好的開放政策

③陸路、海路交通發達 ④有負責對外交往的廣州十三行機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8、清代著名學者趙翼所說“其參酌古今, 發凡起例, 創為全史。 自此例一定, 歷代作史者, 遂不能出其範圍, 信史家之極則也”。 這部“信史”是指

A.《漢書》 B.《墨經》 C.《史記》 D.《春秋》

19、兩稅法、一條鞭法和地丁銀制度的演變反映出封建生產關係的趨勢是

A.由徵收實物稅轉變為徵收貨幣稅

B.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鬆弛

C.由以人丁為主徵稅標準演變為按田畝徵收

D.階級矛盾尖銳, 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20、清朝官方組織編纂的最大一部叢書是

A.《永樂大典》 B.《古今圖書集成》

C.《四庫全書》 D.《天下郡國利病書》

21、歷史上曾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武滅佛”的故事, 造成佛教與世俗政權嚴重對立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傳播危及儒學正統習俗 B.佛教教義不符合中國傳統習俗

C.佛教與世俗政權爭奪經濟利益 D.佛教成為農民階級鬥爭的思想武器

22、唐代中樞機構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的精細分工體現了

A.施政觀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剝奪相權的創新設計

C.行政運作程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權的重要進步

23、明代內閣和清代軍機處的共同之處是

A.統領六部,處理各種政務 B.參與決策,並負責朝廷日常事務

C.參與機要政務,但沒有決策權 D.負責各地的軍政事務

24、在我國甘肅漢代烽燧遺址中出土的漢代木簡中記錄了這座烽燧所用的兵器及其他駐屯軍用品的數目,其中有東漢和帝“永元”的紀年。對上述資訊的認識正確的是

A.活字印刷術起源于木簡刻字 B.為便於流傳,棄紙而用木簡

C.木簡上的文學應該是楷書 D.木簡仍是當時重要的書寫載體

25、家(族)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蹟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十分重視修訂家譜,最可能是受到

A.古代宗法制的影響 B.古代禪讓制的影響

C.古代分封制的影響 D.傳統美德的影響

二、材料分析題(第1、2題,每題15分;第3題20分;第4題10分;共60分)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鬥桶權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強。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二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三 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論囚,渭水盡赤。

──《資治通鑒》

材料四 董仲舒說上曰:“……古者稅民不過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過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四,見稅什伍。……” ──《漢書·食貨志》

請回答:

①簡述材料一、材料二中商鞅變法的主要措施。(7分)

②根據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商鞅變法的主要弊端。(2分)

③雖然商鞅變法存在弊端並且曾遭遇過強烈的反對但還是成功了,試結合材料和有關知識分析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6分)

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說: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徵求無已,兼東征西伐,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守矣,上皆聯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靜,使天下無事。

材料二:唐太宗常用這樣的比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人主,要不畏懼!”

材料三:唐太宗對大臣們說:“朕終日孜孜,非但憂憐百姓,亦欲使卿等長守富貴。” ——《貞觀政要》

材料四:明朝人李贄評論說:“史言魏征善諫,愚以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庾之主,未必不轉諫為庾也。” ——李贄《史綱評要》

請回答:

①根據材料一,簡要歸納隋亡的原因,並說明隋亡與貞觀之治的關係。(5分)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識到什麼實質問題?他說這番話的意圖何在?(4分)

③根據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2分)

④你同意李贄的觀點嗎?請說明理由。(4分)

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所有這些(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時期)技術,包括其改進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國人在14世紀時所具有的科學知識中研發出來。但其時的中國人卻沒有加以製作或利用,以致後來這些機器由於無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們必須推斷在紡織業的領域中,中國傳統的工業技術未能有進一步的開展,基本的阻力不在於缺少更高的科學知識,而在於那些促進工業技術的發明與進步更新的經濟動力與智識思想力量的減弱。

——馬克•爾文《中國歷史發展的型式》

材料二 中國之所以未能發展出現代的科技,問題不在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缺乏邏輯推論思維),而在於中國傳統上以儒士大夫為首,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文化,因而輕視和忽視了工匠在科技領域上的重要性。

——李約瑟《中華科學文明史》

材料三 當時(18世紀)中國經濟發展達到飽和點,此時再想創新創業增加投資,不但無利可圖,甚或會本錢無歸(經濟學上的“邊際獲利遞減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願其子弟外出“開創”新天地。而設計使其安守家園,娶妻納妾之餘,抽上大煙,勝於出外生事冒險(這也與明代專制政治和清代異族統治下法網嚴峻和地方勢力的改變有密切關係)。在此情境下,“浪費人力的文化”逐漸成形:婦女裹小腳、坐八人大轎、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費人力的社會文化行徑。與此對應,為節省人力而創設的各種機器,便變為“非當務之急”了。

——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

材料四 中國的發明創造也是引人注目地隨著時間而起伏不定。直到西元1450年左右,中國在技術上比歐洲更富於革新精神,也先進得多,甚至大大超過了中世紀的伊斯蘭世界。中國的一系列發明包括運河閘門、鑄鐵、深鑽技術、有效的牲口輓具、火藥、風箏、磁羅盤、活字、瓷器、印刷(不算菲斯托斯圓盤)、船尾舵和獨輪車。接著,中國就不再富於革新精神。

——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請回答:

①上述材料對所論問題的共同認識是什麼? (3分)

②材料二中關於中國科技停滯不前的原因的解釋,你是否認同? (3分)

③材料一和材料三在中國科技落伍的原因上的共同認識是什麼?你如何理解?(6分)

④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科技落伍的原因。(8分)

4、閱讀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統以來,始末取故老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輔相者曰:“中書省”,本兵者曰:“樞密院’,主彈到者曰:“禦史台”……夫外之郡縣,其朝廷遠者。則鎮之以行中書省。……若邊徼之事者,則置宣慰司以達之。……舉刺之事,則有行禦史台領監察禦史、肅政廉訪司以治之。

——引自《元文類》卷40

請回答:

①以上材料記載的是元朝的什麼制度?(2分)

②材料中“中書省”是什麼機構?管轄什麼地方?(4分)

③這一制度影響如何?(4分)

三、論述題,第1、2題,每題15分;第3題,10分,共40分

1、範文瀾在《中國通史》中寫道:“秦朝是短促的朝代,但又是極重要的朝代;秦始皇是暴虐的皇帝,但又是對歷史有巨大貢獻的皇帝;秦是文化的摧殘者,但在某些方面又是先進者。”結合有關史實論證這一結論。( 15分)

2、“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歇動力。”在漫長的古代文明進程中,中華民族在科學技術領域群星璀璨,卓越的創新文化成果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些還成為近代文明的助推劑或催化劑,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發展。但在近代影響人類進步的三次科技革命中,我們卻找不到中國人的身影。

①請寫出中國古代有代表性的三項科技發明,並談談他們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7分)②結合你所學的知識,簡單談談造成中國在近代科技落後的原因。(8分)

3、隋唐時期和明清時期我國採取了什麼選官制度?它們分別產生了什麼影響?(10分)

為了幫助考生更好地複習,文都考研為廣大學子推出2018考研特訓彩虹卡、考研一對一、秋季集訓營等課程系列備考專題,針對每一個科目要點進行深入的備考指導,還會根據考研大綱進行針對性的輔導~歡迎廣大考生瞭解諮詢。

C.行政運作程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權的重要進步

23、明代內閣和清代軍機處的共同之處是

A.統領六部,處理各種政務 B.參與決策,並負責朝廷日常事務

C.參與機要政務,但沒有決策權 D.負責各地的軍政事務

24、在我國甘肅漢代烽燧遺址中出土的漢代木簡中記錄了這座烽燧所用的兵器及其他駐屯軍用品的數目,其中有東漢和帝“永元”的紀年。對上述資訊的認識正確的是

A.活字印刷術起源于木簡刻字 B.為便於流傳,棄紙而用木簡

C.木簡上的文學應該是楷書 D.木簡仍是當時重要的書寫載體

25、家(族)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蹟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十分重視修訂家譜,最可能是受到

A.古代宗法制的影響 B.古代禪讓制的影響

C.古代分封制的影響 D.傳統美德的影響

二、材料分析題(第1、2題,每題15分;第3題20分;第4題10分;共60分)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鬥桶權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強。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二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三 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論囚,渭水盡赤。

──《資治通鑒》

材料四 董仲舒說上曰:“……古者稅民不過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過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四,見稅什伍。……” ──《漢書·食貨志》

請回答:

①簡述材料一、材料二中商鞅變法的主要措施。(7分)

②根據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商鞅變法的主要弊端。(2分)

③雖然商鞅變法存在弊端並且曾遭遇過強烈的反對但還是成功了,試結合材料和有關知識分析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6分)

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說: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徵求無已,兼東征西伐,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守矣,上皆聯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靜,使天下無事。

材料二:唐太宗常用這樣的比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人主,要不畏懼!”

材料三:唐太宗對大臣們說:“朕終日孜孜,非但憂憐百姓,亦欲使卿等長守富貴。” ——《貞觀政要》

材料四:明朝人李贄評論說:“史言魏征善諫,愚以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庾之主,未必不轉諫為庾也。” ——李贄《史綱評要》

請回答:

①根據材料一,簡要歸納隋亡的原因,並說明隋亡與貞觀之治的關係。(5分)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識到什麼實質問題?他說這番話的意圖何在?(4分)

③根據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2分)

④你同意李贄的觀點嗎?請說明理由。(4分)

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所有這些(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時期)技術,包括其改進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國人在14世紀時所具有的科學知識中研發出來。但其時的中國人卻沒有加以製作或利用,以致後來這些機器由於無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們必須推斷在紡織業的領域中,中國傳統的工業技術未能有進一步的開展,基本的阻力不在於缺少更高的科學知識,而在於那些促進工業技術的發明與進步更新的經濟動力與智識思想力量的減弱。

——馬克•爾文《中國歷史發展的型式》

材料二 中國之所以未能發展出現代的科技,問題不在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缺乏邏輯推論思維),而在於中國傳統上以儒士大夫為首,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文化,因而輕視和忽視了工匠在科技領域上的重要性。

——李約瑟《中華科學文明史》

材料三 當時(18世紀)中國經濟發展達到飽和點,此時再想創新創業增加投資,不但無利可圖,甚或會本錢無歸(經濟學上的“邊際獲利遞減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願其子弟外出“開創”新天地。而設計使其安守家園,娶妻納妾之餘,抽上大煙,勝於出外生事冒險(這也與明代專制政治和清代異族統治下法網嚴峻和地方勢力的改變有密切關係)。在此情境下,“浪費人力的文化”逐漸成形:婦女裹小腳、坐八人大轎、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費人力的社會文化行徑。與此對應,為節省人力而創設的各種機器,便變為“非當務之急”了。

——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

材料四 中國的發明創造也是引人注目地隨著時間而起伏不定。直到西元1450年左右,中國在技術上比歐洲更富於革新精神,也先進得多,甚至大大超過了中世紀的伊斯蘭世界。中國的一系列發明包括運河閘門、鑄鐵、深鑽技術、有效的牲口輓具、火藥、風箏、磁羅盤、活字、瓷器、印刷(不算菲斯托斯圓盤)、船尾舵和獨輪車。接著,中國就不再富於革新精神。

——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請回答:

①上述材料對所論問題的共同認識是什麼? (3分)

②材料二中關於中國科技停滯不前的原因的解釋,你是否認同? (3分)

③材料一和材料三在中國科技落伍的原因上的共同認識是什麼?你如何理解?(6分)

④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科技落伍的原因。(8分)

4、閱讀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統以來,始末取故老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輔相者曰:“中書省”,本兵者曰:“樞密院’,主彈到者曰:“禦史台”……夫外之郡縣,其朝廷遠者。則鎮之以行中書省。……若邊徼之事者,則置宣慰司以達之。……舉刺之事,則有行禦史台領監察禦史、肅政廉訪司以治之。

——引自《元文類》卷40

請回答:

①以上材料記載的是元朝的什麼制度?(2分)

②材料中“中書省”是什麼機構?管轄什麼地方?(4分)

③這一制度影響如何?(4分)

三、論述題,第1、2題,每題15分;第3題,10分,共40分

1、範文瀾在《中國通史》中寫道:“秦朝是短促的朝代,但又是極重要的朝代;秦始皇是暴虐的皇帝,但又是對歷史有巨大貢獻的皇帝;秦是文化的摧殘者,但在某些方面又是先進者。”結合有關史實論證這一結論。( 15分)

2、“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歇動力。”在漫長的古代文明進程中,中華民族在科學技術領域群星璀璨,卓越的創新文化成果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些還成為近代文明的助推劑或催化劑,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發展。但在近代影響人類進步的三次科技革命中,我們卻找不到中國人的身影。

①請寫出中國古代有代表性的三項科技發明,並談談他們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7分)②結合你所學的知識,簡單談談造成中國在近代科技落後的原因。(8分)

3、隋唐時期和明清時期我國採取了什麼選官制度?它們分別產生了什麼影響?(10分)

為了幫助考生更好地複習,文都考研為廣大學子推出2018考研特訓彩虹卡、考研一對一、秋季集訓營等課程系列備考專題,針對每一個科目要點進行深入的備考指導,還會根據考研大綱進行針對性的輔導~歡迎廣大考生瞭解諮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