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文物成萌物 傳統文化更有味

作者:李向娟

朝珠耳機、“雍正御批”膠帶、頂戴花翎官帽防曬傘、“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摺扇……這些萌味十足的故宮文創產品, 已成為當下年輕人喜歡的潮物。 這些小巧玲瓏、實用方便的小紀念品, 既是人們互通交流的禮物, 也是故宮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簡直就是可帶走的故宮。 如何讓文物“活起來”, 飛入尋常百姓家?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嘗試可謂成功, 其系列文創產品備受熱捧, 便是明證。

時至今日, 大量的文物都是身居“廟堂之高”, 以一副“正襟危坐”的面孔示人, 讓人難以親近, 更別說提起興趣深入瞭解背後的文化內涵了。

而故宮博物院利用“萌”這一創意, 通過開發一大批新鮮有趣的文創產品, 成功吸引了受眾的目光, 還順帶把故宮厚重的文化傳播開來。

想讓文物“活起來”, 就不能只讓文物隱藏在深宮裡、擺放在案臺上、端坐在基座上。 與故宮文創產品受熱捧相比, 不少景區、博物館等所銷售旅遊紀念品, 過於同質化、缺創意, 令人感覺大煞風景。 故宮“腦洞大開”, 不僅給民眾帶來了精緻、富有內涵的文創產品, 還為其他博物館的文化產業轉型提供諸多啟發。 當文物以輕鬆時尚又極具文化韻味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 人們就會發現, 文物所承載的厚重文化也可以變得輕盈、生動起來。 開發文創產品, 就是實現這一轉化的方式之一。

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 對於文物, 我們不僅要沿襲傳統惜之、愛之, 更要讓文物“活起來”, 告別單調和僵化, 走向豐富和靈動。 這不僅能使博物館展覽功能和教育功能得以延伸、煥發新春, 還可讓文物所承載的厚重傳統文化實現活化傳承, 啟動歷史文物資源的生命力。

還應看到的是, 文化產業的轉型, 顯然不能靠創意的簡單複製, 而要有觀念上的變革。 比如, 應注重結合地方傳統文化, 進行創造性轉化。 否則, “朕就是這樣的漢子”的摺扇, 到了少林寺, 搖身一變寫上“老衲就是這樣萌”, 這樣的文化創意, 就是膚淺的、不可持續的, 難以引起受眾的共鳴。 同時, 文創產品若過度卡通化、娛樂化, 也可能會讓人曲解這些文博物品原有的文化價值,

從而導致一些文創產品呈現出與文物本身價值脫軌的趨勢。 根植傳統、緊扣流行, 才能更好地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

去年, 國家相關部門下發意見, 意在推動文化文物單位進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 鼓勵各地系統梳理館藏文化資源, 進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繼承和沿襲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 搞些新創意, 接點地氣, 不僅不會損害文明肌理、沖淡文化氛圍, 還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應。

眼下, 省內各類博物館, 不妨也嘗試“腦洞大開”, 吸納更多人的智慧與創意, 推動文化產業轉型。 在傳播歷史文化的同時, 讓人們切實感受到歡樂趣味、美感實用, 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讓傳統文化更有味。

(李向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