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我空軍新型地空導彈直刺“敵機”,首發命中!

急促的戰鬥警報驟然響起, 中部戰區空軍某地導旅官兵迅速就位。 這支地導部隊, 曾創造過輝煌戰績。 新中國成立後, 該旅前身部隊某營臨危受命, 首創我國防空史上用地空導彈擊落敵機的先例。 在改革調整中, 部隊由原某師級單位整編為旅, 同時接收了兄弟單位的作戰單元。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

長劍刺天。 徐敏慶 攝

中部戰區空軍某地導旅堅持創新驅動熟練駕馭新裝備——

新型地空導彈呼嘯蒼穹

■郝曉強 馮偉 高思峰

盛夏酷暑, 渤海之濱, 急促的戰鬥警報驟然響起, 中部戰區空軍某地導旅官兵迅速就位。 雷達飛旋、導彈起豎……

這支地導部隊, 曾創造過輝煌戰績。 新中國成立後, 該旅前身部隊某營臨危受命, 首創我國防空史上用地空導彈擊落敵機的先例。 在改革調整中, 部隊由原某師級單位整編為旅, 同時接收了兄弟單位的作戰單元。

“過去先進不等於永遠先進, 擁有新裝備不等於擁有新質戰鬥力。 ”該旅領導介紹, 組建之初, 新裝備剛剛配發, 旅隊指揮體制尚處磨合期。 在一次戰鬥演練中, 官兵由於對新裝備研究不透徹, 成績不理想。 經過反思梳理, 旅黨委清醒認識到:資訊化裝備可以配發, 但資訊化素養配發不了, 改革轉型期決不能成為戰鬥力滯後期。

二級軍士長蔣大力曾先後3次參加閱兵, 駕駛三代國產地導武器系統通過天安門廣場, 對兵器的更新換代感觸頗深。 那段時間, 他每天鉚在裝備上對照面板學習, 在短短一個月內記下了1000多個知識要點。

“地導部隊的作戰方式是全營一杆槍, 靠一兩個人的力量撐不起一支部隊。 ”這句官兵時刻掛在嘴邊的話,

反映了該旅調整組建後人才培養的思路:他們在已有的兩套戰勤班子基礎上, 增設第三套戰勤班子, 鼓勵官兵學習不同專業知識。 如今, 全旅多數官兵掌握兩個以上專業技能。

創新不能靠單打獨鬥。 前幾年, 該部某營抽選12名高學歷官兵成立裝備教研室,

集智攻關破解了幾十項訓練難題。 單位調整組建後, 該旅推廣這個營的經驗, 各營紛紛有了自己的創新團隊, “草根”發明越來越多。

以往, 計算雷達探測範圍通常採用手工方式, 計算耗時較長, 該旅某營工程師閆沛文開發出相關計算軟體, 既節約了時間又提高了準確度。 據瞭解, 部隊新調整組建以來, 該旅官兵開發各類作戰輔助軟體20多個, 革新器材數十件, 10多個戰鬥力建設急需的重難點課題攻關取得突破。

技術革新如火如荼, 戰法創新成果迭出。 該旅採取集中學習研討、組織專人攻關、結合戰例推演等辦法, 緊貼實戰進行戰法創新, 探索總結出10余項新戰法訓法。

新舊體制轉換的過程, 也是組訓模式創新再造的過程。

該旅前身為師級單位, 日常訓練由團一級主導。 新體制下, 機關職能轉變, 該旅創新訓練模式, 充分發揮各營在訓練中的主觀能動性。 翻開該旅近3個月的訓練日誌發現, 雖然各營訓練時間、訓練課目、訓練方法各不相同, 但成績穩步上升。

今年6月上旬, 一場實彈打靶如期而至。 從部隊正式接裝到走上演兵場, 剛剛兩周時間。 面對陌生打靶課題和陣地環境, 某營營長王春田感言:“劍剛出鞘, 便遇上了硬茬。 ”

考驗還不止這些。 打靶前夜導演部作出臨機導調:部隊在完成第一波抗擊後需立即轉移至海邊陣地繼續戰鬥。 原本準備休息的戰勤班, 立即奔赴海邊展開陣地勘察。 戰鬥打響後, 部隊在暗夜條件下緊急機動, 成功處置“核生化污染”“敵特”襲擾等特情,在強電磁干擾環境下迎擊來犯之“敵”。

碧海藍天,晨光熹微,某國產新型地空導彈呼嘯蒼穹直刺“敵機”,首發命中。

提升戰鬥力,永遠在路上。硝煙還未散盡,該旅官兵便馬不停蹄撤離轉場,投入新的演訓任務中。

成功處置“核生化污染”“敵特”襲擾等特情,在強電磁干擾環境下迎擊來犯之“敵”。

碧海藍天,晨光熹微,某國產新型地空導彈呼嘯蒼穹直刺“敵機”,首發命中。

提升戰鬥力,永遠在路上。硝煙還未散盡,該旅官兵便馬不停蹄撤離轉場,投入新的演訓任務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