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鋼鐵雄獅時代:從“堅強歐洲坦克挑戰賽”到北約坦克裝備發展

火藥與鋼鐵的碰撞 從“堅強歐洲坦克挑戰賽”到北約坦克裝備發展

本文作者為八號坦克, 主編為薩沙, 如果轉載請務必注明

2017年5月, 第二屆“堅強歐洲坦克挑戰賽”在德國的格雷芬韋爾訓練場落下帷幕。 這項被譽為21世紀的“銀盃賽”的坦克對決是北約在“銀盃賽”停辦後第一次舉辦多國坦克比武。 去年5月, 由6位北約成員國和他們的坦克就參加了此次賽事的第一屆比賽, 他們分別是德國:豹IIA6;波蘭:豹IIA5;美國M1A2 SEP V3;丹麥:豹IIA5DK;義大利:公羊;斯洛維尼亞:M-84。

而到了今年“挑戰賽”參賽國和他們使用的裝備分別是:獲得第一的奧地利和他們的豹IIA4、第二名的德國和豹IIA6、第三名的美國和M1A2、第四名法國的AMX56、第五名烏克蘭的T-64BV和最後一名的波蘭(使用豹IIA4)。

這項被北約媒體稱為“戰備抽查”的比賽, 到底展示了北約裝甲部隊怎樣的實力, 特別是北約在主戰坦克應用上的實力和戰力, 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堅強歐洲坦克挑戰賽標誌

從“銀盃賽”到“堅強歐洲”看北約坦克發展

上世紀60年代, 由駐德加拿大陸軍第四機械化旅在北約裝甲部隊間發起的“加拿大陸軍杯”是當是北約內部唯一的裝甲兵坦克競賽。 又因為其優勝隊伍會得到一個由銀制“百夫長”坦克模型作為獎盃, 又得名“銀盃賽”。

美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參加“銀盃賽”, 使得這項賽事成為了北約國家裝甲兵最重要的一項競賽。 但是隨著90年代冷戰的結束, 這項歷史悠久的賽事因為西歐作戰壓力的緩解而停止。

“銀盃賽”時期的比賽宣傳海報, 頗為諷刺的是雖然獎盃是英國的“百夫長”坦克模型, 但是英國卻一次都沒得到過這個獎盃。

冷戰期間, 整個西歐平原都處於華約和北約交鋒的前線, 而面對前蘇聯鋼鐵洪流的威脅, 如何建立一支能有效抵禦前蘇聯機械化兵團的地面軍隊, 特別是如何才能讓自己陸軍的主戰坦克有效抵禦前蘇聯裝甲目標成為了西歐各國地面裝備發展的重要方向。

而對於處於冷戰交鋒中心的德國國防軍來說, 一款可靠且相對優秀的坦克就成為了急迫的要求。 而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 為德國國防軍撐起一片天地的, 正是其自行研發生產的豹I系列坦克。

但是反觀整個冷戰期間的北約地面裝備發展, 特別是坦克的發展, 有一個國家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這就是現代坦克的誕生國, 英國。 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英軍的地面作戰並如大洋對面的山姆大叔那麼光鮮。 但是, 英國人卻做出了整個二戰期間最優秀的一門反坦克炮, 這便是英國的17磅炮。 配合美國的M4“希爾曼”坦克所得的“螢火蟲”坦克殲擊車也在歐洲的戰場上證明了17磅炮的優秀。

而在整個冷戰過程中, 又是一款出自英國人的坦克炮成為了幾乎整個北約所信任和青睞的裝備。

這就是英國的L7式105mm線膛坦克炮。 這門坦克炮在多數北約使用萊茵金屬的120mm滑膛坦克炮之前一度成為了幾乎整個北約內部最為優秀的一門坦克炮。 裝備了從德國的豹I到美國的M1等多款優秀的坦克。

裝備了17磅炮的“螢火蟲”坦克殲擊車,作為二戰期間最為優秀的一門反坦克炮,17磅炮甚至能對很多戰後一代坦克造成威脅。

我國曾通過外交管道獲得過L7式105mm線膛炮,並自行開發了相關型號的火炮安裝在59坦克的後續型號上並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在冷戰後期,以T-64和T-72位代表的前蘇聯大量的第三代主戰坦克進入蘇軍開始服役。整個西歐平原上,以豹I和AMX30系列為代表的主戰坦克明顯已經無法同裝備125mm滑膛炮和採用大量複合裝甲和新一代火控的前蘇聯坦克相抗衡。

而這一時期,北約的主戰坦克發展進入了一個瓶頸期,其一是之前的導彈制勝論導致北約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在反坦克導彈和炮射導彈的研究上,不僅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材力,更是浪費了至關重要的時間,使得北約在前蘇聯第三代主戰坦克的研製和裝備上領先了一大步。二是北約處於實戰化角度考慮,希望在其成員國內推行一個所謂的標準坦克計畫。即相關成員國共同設計,共同生產,共同裝備相同的主戰坦克,已達到在戰時更加便於裝備的量產和修整。這也就是著名的“MBT70”計畫。但是,首先與不同國家不同的戰術要求和國情特點,想要在北約內部推行一款“通用”坦克幾乎是不可能的。一邊是“MBT70”的推行無望。一邊是蘇聯在東歐的鋼鐵軍團。北約一時間陷入困境,分別開始針對自己的需求上馬自己的第三代主戰坦克項目。

同時,這個時期的“銀盃賽”也擺脫了開始時只針對成員技術水準加以考察而忽視了技術裝備特點帶來的差距對成績造成的影響這一點。開始逐步針對裝備特點,加設了一系列的跟貼近實戰的比賽項目。之前對這項競賽並無興趣的美軍開始對這項賽事展現出濃厚的興趣,並且參加了從1977年起的每一屆“銀盃賽”。由於“銀盃賽”的舉辦地點一般選擇在平原丘陵地點,這點同北約地面部隊在歐洲面臨的戰場環境十分相似。“銀盃賽”也成為了北約盟軍間對陸軍作戰能力的一次評比。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銀盃賽”歷史上。有著強大實力的美國陸軍僅在1987年憑藉剛剛開始裝備的第三代坦克M1拿到過一次冠軍。而英國陸軍更是在“銀盃賽”的歷史上,徹底顏面掃地。不僅成績常年墊底,甚至出現過連續幾屆都是最後一名的尷尬情況。同樣是1987年的“銀盃賽”,英國派出了皇家騎兵團和剛剛列裝的第三代主戰坦克“挑戰者”這樣強大的陣容。但是,扔無法擺脫墊底的命運。

平心而論,英國的“挑戰者”系列主戰坦克是一款非常優秀的主戰坦克。其後的“挑戰者”II型甚至保持了現代坦克最遠擊殺記錄。“挑戰者”II型憑藉著“喬巴姆”複合裝甲帶來的強大防護能力和優秀的防護設計,以及L30型120mm線膛坦克炮優秀的射擊精度,成為現代主戰坦克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但是“挑戰者”系列存在兩個重要的先天不足。第一是其雖然採用了相對來說射擊精度更好的線膛坦克炮,但其火控系統的設計思路落後於時代,火控系統遠不及當下的其他第三代主戰坦克。這一點從“挑戰者”II型當年參加某國的裝備競標時用精度最好的坦克炮打出了最差的射擊成績這一點就可見一般。二是對於“挑戰者”系列,特別是“挑戰者”II型將近70噸的完全車重來說,其裝備的1200馬力發動機明顯有些力不從心。這導致“挑戰者”系列的機動能力一直不足。

英國人可以說是三代坦克發展中相對比價極端的例子了。不過,雖然在“銀盃賽”這樣的競賽中表現不佳,但是“挑戰者”系列的實戰效果卻是非常優秀的。當然,美國的M1系列的實戰效果同樣優秀。但是“挑戰者”系列更優秀的防護設計,還是為其贏得了很高的呼聲。

然而,隨著冷戰的結束,“銀盃賽”這樣針對性極強的賽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特別是海灣戰爭後,整個北約的作戰重心從西歐轉移到了中東。“銀盃賽”這一傳統裝甲競賽就此畫上了句號。

賽事不再,未來何去

雖然說“銀盃賽”隨著冷戰的結束畫上了句號,世界各主要國家對於主戰坦克的研發卻從沒放下腳步。不僅僅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國土防禦需求和戰略發展,隨著冷戰的結束,軍火貿易又成為了很多國家新興產業。而坦克作為陸軍裝甲力量的中堅力量,自然也成了軍火市場上的一大塊蛋糕。如何從這塊蛋糕上分得更大更好的一塊成為了世界各國軍事裝備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在冷戰中引領風騷多年的前蘇聯軍事工業,特別是坦克工業,受到解體的衝擊而一蹶不振。新型坦克計畫遲遲不能展開,俄羅斯人把希望寄託在了由T-72深度改進而來的T-90系列。但是受限於自身穿甲彈技術的限制和T-72系列防護不足的無奈,T-90系列除了找到印度這樣一個“冤大頭”外,並沒有什麼更好的海外用戶。

反觀北約這邊,德國人拿出了看家本事的萊茵金屬120mm滑膛坦克炮系列。不僅裝備了自己傾全國之力打造的豹II坦克,更是成為了北約各盟國最青睞的一款坦克炮。連一向清高的美國人也再一次選擇了一款外國人設計的坦克炮作為自己引以為傲的M1系列的主炮。而豹II更是洗卷歐洲多個國家的軍火訂單,大有成為“歐洲戰車”的趨勢。而用戶讚不絕口的口碑更是讓這款坦克遠銷到北美和亞洲。成為現代軍火市場上的一顆明星。

但是,對於坦克這個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不過百年時間的武器,其未來該如何發展,各國都有著自己不同的認識。

一類是同美國和德國一樣,在已有裝備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如美國人推出的M1A2 SEP系列和德國人的“城市豹”系列。均是採用成熟的M1A2坦克或是豹II坦克,增加部分設備和改進配套系統而來。

美國的M1A2 SEP主戰坦克。其整體還是在M1A2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資訊感知感測器和部分可更換套件而來的一款升級產品。

另一類則如同法國,其推出的用來替換AMX30系列主戰坦克的AMX56主戰坦克則是直接跨進了所謂“戰後第四代”主戰坦克。號稱擁有目前最為先進的資訊化指揮控制系統和最強電子環境感知能力的AMX56“勒克雷爾”主戰坦克。我們拋開關於“勒克雷爾”的各項負面報導不談,其在資訊化程度和感測器對人員的替代上,確實是為當代各國的主戰坦克發展提供了一個標杆。特別是其強大的事態感知和資訊獲取能力,使得坦克這個作戰節點在未來的資訊化作戰體系下成為戰場指揮官的資訊獲取節點成為了可能。這正是面向未來資訊化戰場的作戰特點,坦克這一傳統裝備需要作出的改變。

堅強歐洲,新時代的開啟

隨著由俄羅斯發起的國際軍事競賽系列比賽近年的火熱,國際軍事競賽已經成了俄羅斯和其友好國家向外展示軍事實力和武器裝備水準的一個優秀平臺。所以在2016年第一屆“堅強歐洲”舉辦之後,就不斷的有媒體將這兩個賽事放在一起進行評比。

其實這兩個賽事之間的可比性並不多。無論是“銀盃賽”還是“堅強歐洲”,這一系列賽事本身都是以坦克排為最小作戰單位,加上西歐地區特有的環境特點。這一系列的比賽更強調的是車組之間的配合和成員多方面的能力考查。而國際軍事競賽,特別是“坦克兩項”,則更像是一個坦克的性能展示和人員素養的展示。在坦克兩項中,速度是最為優先的評比標準,以至於射擊成績最後也是作為速度的一環計入了總成績。這樣的比賽同“堅強歐洲”的實戰意味,更多的是一種軍貿展示。

“堅強歐洲”挑戰賽裡沒有“使出一切手段只為確保比賽合理”的裁判組,更多的是貼近真實戰場環境的一些考核科目,無論是障礙跑,輕武器射擊,甚至是戰地維修和三防演練。這些都是坦克成員切實需要的技能,也是戰場環境中可能會遇到的狀況。這些都是十分值得我軍在自己內部的評比中學習的。

精華,糟粕。何去?何從?

北約各國,在同華約國家半個世紀的較量中,都為如何建立自己的軍隊體系,自己的戰略和戰術目標究竟在什麼位置上都有了自己的認識。而他們雙方這幾十年的競爭經驗,對於我們而言有有著什麼樣的啟示和影響呢。

首先就是,坦克作為現在戰爭地面作戰的突擊核心,其重要地位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更加明確。而要發展出一款適合自身國情和戰術特點的裝備,不僅需要充分對自生的時局環境加以分析。更重要的是有一個清晰的設計和發展思路。而筆者認為,當前我們國家在裝備的設計很研製上,存在一些明顯的弊端。

長久以來,我們的人民軍隊一直保持了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在物資匱乏時期或是我們的國防工業建設尚不完全的時期,艱苦樸素的精神讓我們的戰士用自己不斷的練習來磨合裝備,他們用自己的毅力來不斷練習,來降低個人差異對裝備使用的影響,更減少了因為裝備先天不足對作戰能力帶來的影響。這個時期,是人員適應裝備的一個時期。是因為客觀條件和外界因素帶來的無奈之舉。

但是,當我們的坦克已經能輕鬆躋身世界前三,當我們已經能力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艦,甚至已經能設計生產自己的第四代戰鬥機時,我們依舊延續了人員適應裝備這個現在看起來多少有些可笑的設計理念。

這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

如果我們過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忽略裝備于人員在磨合上存在的客觀問題的話。這是一種既危險,也十分不負責任的表現。人的能力時有限度的,而我們設計的裝備是為了提升人的能力和限度。如果作戰人員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來適應裝備,裝備實用性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

92式手槍作為我國的制式裝備,其彈匣在安裝時經常出現彈匣無法推送到位進而導致供彈不暢的尷尬情況。而廠家作為生產單位提出解決居然是為每把槍挑選配合情況最好的彈匣作為該槍的配套彈匣。不同槍械間不建議更換通用,可謂滑稽。

當然我並不是說我們應該放棄艱苦樸素的傳統,應該充分考慮人的主觀特點和事實情況。不要一味地強調人員適應裝備,而是應該適當的讓裝備來適應作戰人員。

北約,特別是西歐國家在整個冷戰時期都處於戰爭最前沿。他們對於地面衝突自然有著自己的看法。這裡面對於我們來說,最關鍵的一點還是裝備發展一定要結合自身特點,結合未來可能出現的戰場環境來開發裝備。

裝備了17磅炮的“螢火蟲”坦克殲擊車,作為二戰期間最為優秀的一門反坦克炮,17磅炮甚至能對很多戰後一代坦克造成威脅。

我國曾通過外交管道獲得過L7式105mm線膛炮,並自行開發了相關型號的火炮安裝在59坦克的後續型號上並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在冷戰後期,以T-64和T-72位代表的前蘇聯大量的第三代主戰坦克進入蘇軍開始服役。整個西歐平原上,以豹I和AMX30系列為代表的主戰坦克明顯已經無法同裝備125mm滑膛炮和採用大量複合裝甲和新一代火控的前蘇聯坦克相抗衡。

而這一時期,北約的主戰坦克發展進入了一個瓶頸期,其一是之前的導彈制勝論導致北約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在反坦克導彈和炮射導彈的研究上,不僅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材力,更是浪費了至關重要的時間,使得北約在前蘇聯第三代主戰坦克的研製和裝備上領先了一大步。二是北約處於實戰化角度考慮,希望在其成員國內推行一個所謂的標準坦克計畫。即相關成員國共同設計,共同生產,共同裝備相同的主戰坦克,已達到在戰時更加便於裝備的量產和修整。這也就是著名的“MBT70”計畫。但是,首先與不同國家不同的戰術要求和國情特點,想要在北約內部推行一款“通用”坦克幾乎是不可能的。一邊是“MBT70”的推行無望。一邊是蘇聯在東歐的鋼鐵軍團。北約一時間陷入困境,分別開始針對自己的需求上馬自己的第三代主戰坦克項目。

同時,這個時期的“銀盃賽”也擺脫了開始時只針對成員技術水準加以考察而忽視了技術裝備特點帶來的差距對成績造成的影響這一點。開始逐步針對裝備特點,加設了一系列的跟貼近實戰的比賽項目。之前對這項競賽並無興趣的美軍開始對這項賽事展現出濃厚的興趣,並且參加了從1977年起的每一屆“銀盃賽”。由於“銀盃賽”的舉辦地點一般選擇在平原丘陵地點,這點同北約地面部隊在歐洲面臨的戰場環境十分相似。“銀盃賽”也成為了北約盟軍間對陸軍作戰能力的一次評比。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銀盃賽”歷史上。有著強大實力的美國陸軍僅在1987年憑藉剛剛開始裝備的第三代坦克M1拿到過一次冠軍。而英國陸軍更是在“銀盃賽”的歷史上,徹底顏面掃地。不僅成績常年墊底,甚至出現過連續幾屆都是最後一名的尷尬情況。同樣是1987年的“銀盃賽”,英國派出了皇家騎兵團和剛剛列裝的第三代主戰坦克“挑戰者”這樣強大的陣容。但是,扔無法擺脫墊底的命運。

平心而論,英國的“挑戰者”系列主戰坦克是一款非常優秀的主戰坦克。其後的“挑戰者”II型甚至保持了現代坦克最遠擊殺記錄。“挑戰者”II型憑藉著“喬巴姆”複合裝甲帶來的強大防護能力和優秀的防護設計,以及L30型120mm線膛坦克炮優秀的射擊精度,成為現代主戰坦克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但是“挑戰者”系列存在兩個重要的先天不足。第一是其雖然採用了相對來說射擊精度更好的線膛坦克炮,但其火控系統的設計思路落後於時代,火控系統遠不及當下的其他第三代主戰坦克。這一點從“挑戰者”II型當年參加某國的裝備競標時用精度最好的坦克炮打出了最差的射擊成績這一點就可見一般。二是對於“挑戰者”系列,特別是“挑戰者”II型將近70噸的完全車重來說,其裝備的1200馬力發動機明顯有些力不從心。這導致“挑戰者”系列的機動能力一直不足。

英國人可以說是三代坦克發展中相對比價極端的例子了。不過,雖然在“銀盃賽”這樣的競賽中表現不佳,但是“挑戰者”系列的實戰效果卻是非常優秀的。當然,美國的M1系列的實戰效果同樣優秀。但是“挑戰者”系列更優秀的防護設計,還是為其贏得了很高的呼聲。

然而,隨著冷戰的結束,“銀盃賽”這樣針對性極強的賽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特別是海灣戰爭後,整個北約的作戰重心從西歐轉移到了中東。“銀盃賽”這一傳統裝甲競賽就此畫上了句號。

賽事不再,未來何去

雖然說“銀盃賽”隨著冷戰的結束畫上了句號,世界各主要國家對於主戰坦克的研發卻從沒放下腳步。不僅僅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國土防禦需求和戰略發展,隨著冷戰的結束,軍火貿易又成為了很多國家新興產業。而坦克作為陸軍裝甲力量的中堅力量,自然也成了軍火市場上的一大塊蛋糕。如何從這塊蛋糕上分得更大更好的一塊成為了世界各國軍事裝備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在冷戰中引領風騷多年的前蘇聯軍事工業,特別是坦克工業,受到解體的衝擊而一蹶不振。新型坦克計畫遲遲不能展開,俄羅斯人把希望寄託在了由T-72深度改進而來的T-90系列。但是受限於自身穿甲彈技術的限制和T-72系列防護不足的無奈,T-90系列除了找到印度這樣一個“冤大頭”外,並沒有什麼更好的海外用戶。

反觀北約這邊,德國人拿出了看家本事的萊茵金屬120mm滑膛坦克炮系列。不僅裝備了自己傾全國之力打造的豹II坦克,更是成為了北約各盟國最青睞的一款坦克炮。連一向清高的美國人也再一次選擇了一款外國人設計的坦克炮作為自己引以為傲的M1系列的主炮。而豹II更是洗卷歐洲多個國家的軍火訂單,大有成為“歐洲戰車”的趨勢。而用戶讚不絕口的口碑更是讓這款坦克遠銷到北美和亞洲。成為現代軍火市場上的一顆明星。

但是,對於坦克這個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不過百年時間的武器,其未來該如何發展,各國都有著自己不同的認識。

一類是同美國和德國一樣,在已有裝備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如美國人推出的M1A2 SEP系列和德國人的“城市豹”系列。均是採用成熟的M1A2坦克或是豹II坦克,增加部分設備和改進配套系統而來。

美國的M1A2 SEP主戰坦克。其整體還是在M1A2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資訊感知感測器和部分可更換套件而來的一款升級產品。

另一類則如同法國,其推出的用來替換AMX30系列主戰坦克的AMX56主戰坦克則是直接跨進了所謂“戰後第四代”主戰坦克。號稱擁有目前最為先進的資訊化指揮控制系統和最強電子環境感知能力的AMX56“勒克雷爾”主戰坦克。我們拋開關於“勒克雷爾”的各項負面報導不談,其在資訊化程度和感測器對人員的替代上,確實是為當代各國的主戰坦克發展提供了一個標杆。特別是其強大的事態感知和資訊獲取能力,使得坦克這個作戰節點在未來的資訊化作戰體系下成為戰場指揮官的資訊獲取節點成為了可能。這正是面向未來資訊化戰場的作戰特點,坦克這一傳統裝備需要作出的改變。

堅強歐洲,新時代的開啟

隨著由俄羅斯發起的國際軍事競賽系列比賽近年的火熱,國際軍事競賽已經成了俄羅斯和其友好國家向外展示軍事實力和武器裝備水準的一個優秀平臺。所以在2016年第一屆“堅強歐洲”舉辦之後,就不斷的有媒體將這兩個賽事放在一起進行評比。

其實這兩個賽事之間的可比性並不多。無論是“銀盃賽”還是“堅強歐洲”,這一系列賽事本身都是以坦克排為最小作戰單位,加上西歐地區特有的環境特點。這一系列的比賽更強調的是車組之間的配合和成員多方面的能力考查。而國際軍事競賽,特別是“坦克兩項”,則更像是一個坦克的性能展示和人員素養的展示。在坦克兩項中,速度是最為優先的評比標準,以至於射擊成績最後也是作為速度的一環計入了總成績。這樣的比賽同“堅強歐洲”的實戰意味,更多的是一種軍貿展示。

“堅強歐洲”挑戰賽裡沒有“使出一切手段只為確保比賽合理”的裁判組,更多的是貼近真實戰場環境的一些考核科目,無論是障礙跑,輕武器射擊,甚至是戰地維修和三防演練。這些都是坦克成員切實需要的技能,也是戰場環境中可能會遇到的狀況。這些都是十分值得我軍在自己內部的評比中學習的。

精華,糟粕。何去?何從?

北約各國,在同華約國家半個世紀的較量中,都為如何建立自己的軍隊體系,自己的戰略和戰術目標究竟在什麼位置上都有了自己的認識。而他們雙方這幾十年的競爭經驗,對於我們而言有有著什麼樣的啟示和影響呢。

首先就是,坦克作為現在戰爭地面作戰的突擊核心,其重要地位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更加明確。而要發展出一款適合自身國情和戰術特點的裝備,不僅需要充分對自生的時局環境加以分析。更重要的是有一個清晰的設計和發展思路。而筆者認為,當前我們國家在裝備的設計很研製上,存在一些明顯的弊端。

長久以來,我們的人民軍隊一直保持了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在物資匱乏時期或是我們的國防工業建設尚不完全的時期,艱苦樸素的精神讓我們的戰士用自己不斷的練習來磨合裝備,他們用自己的毅力來不斷練習,來降低個人差異對裝備使用的影響,更減少了因為裝備先天不足對作戰能力帶來的影響。這個時期,是人員適應裝備的一個時期。是因為客觀條件和外界因素帶來的無奈之舉。

但是,當我們的坦克已經能輕鬆躋身世界前三,當我們已經能力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艦,甚至已經能設計生產自己的第四代戰鬥機時,我們依舊延續了人員適應裝備這個現在看起來多少有些可笑的設計理念。

這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

如果我們過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忽略裝備于人員在磨合上存在的客觀問題的話。這是一種既危險,也十分不負責任的表現。人的能力時有限度的,而我們設計的裝備是為了提升人的能力和限度。如果作戰人員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來適應裝備,裝備實用性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

92式手槍作為我國的制式裝備,其彈匣在安裝時經常出現彈匣無法推送到位進而導致供彈不暢的尷尬情況。而廠家作為生產單位提出解決居然是為每把槍挑選配合情況最好的彈匣作為該槍的配套彈匣。不同槍械間不建議更換通用,可謂滑稽。

當然我並不是說我們應該放棄艱苦樸素的傳統,應該充分考慮人的主觀特點和事實情況。不要一味地強調人員適應裝備,而是應該適當的讓裝備來適應作戰人員。

北約,特別是西歐國家在整個冷戰時期都處於戰爭最前沿。他們對於地面衝突自然有著自己的看法。這裡面對於我們來說,最關鍵的一點還是裝備發展一定要結合自身特點,結合未來可能出現的戰場環境來開發裝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