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金針王樂亭醫案集:常見疾病(七)——泄 瀉

名家介紹

王樂亭(1895〜1984), 男, 為河北省香河縣王指揮莊人。 自幼喜愛針灸, 從師針灸名醫陳肅卿先生, 1929年懸壺應診, 從事針灸臨床五十餘年。 臨證主張“論其本, 以胃為先”, “治癱首取督脈”, “治風先治氣, 氣行風自熄。 ”王氏提出的“五臟俞加膈俞”、“王氏挾脊方”、“督脈十三針方”、“老十針方”等經驗處方, 以及對於中風、外傷性截癱、脾胃病等治療規律的探討, 均有相當大的臨床價值。 曾任北京市中醫醫院針灸科主任、教授;北京市中醫學會針灸委員會主任委員, 是宣武區人民代表, 宣武區政協委員, 是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

泄 瀉

病因:多因內傷飲食, 外受寒濕, 以致臟腑功能失調, 或因夏秋間感受濕熱, 或因脾腎陽虛, 運化功能失常而成泄瀉。

辨證:泄瀉的主證是糞便稀薄甚至水樣便, 排瀉次數增多。 一般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其中急性泄瀉又分寒濕和濕熱, 慢性泄瀉又分脾虛泄瀉和腎虛泄瀉兩種。

一、急性泄瀉型

01

寒濕型泄瀉

症狀:腹部綿綿作痛, 大便清稀, 精神倦怠, 四肢無力, 身寒喜溫, 食少, 胸悶, 口不渴, 小便清長, 舌苔薄白, 脈多沉細。

治法:宜溫中散寒之法, 針灸並用(最好用隔薑灸法)。

處方:中脘, 氣海, 天樞, 足三裡, 大腸俞。

方解:為調和腸胃、滲濕溫經之法。 天樞、大腸俞是大腸經的募穴和俞穴, 能調理大腸的功能和有止瀉的作用。 灸中脘、氣海則有溫中散寒的功效。

02

濕熱型泄瀉

症狀:腹痛即瀉, 肛門灼熱, 大便熱臭, 發熱, 口渴, 喜冷飲, 小便短赤, 舌苔黃膩, 脈多洪數。

治法:宜用清熱利濕之法。 針刺用瀉法。

處方:大腸俞, 上巨虛, 陰陵泉, 合穀, 內庭。

方解:陰陵泉、合穀、內庭三穴配合, 能清利脾胃, 降大腸的濕熱。 上巨虛是大腸的合穴, 主治大腸腑病。

二、慢性泄瀉

01

脾虛型泄瀉

症狀:久泄不愈, 胃脘及腹部脹滿, 不思飲食, 肢體倦憊, 大便溏薄, 不成形, 甚至完穀不化或水樣便。 舌苔淡薄, 脈象細無力。

治法:用溫運脾陽之法。 針灸並用, 補法。

處方:中脘, 章門, 脾俞, 太白, 足三裡。

方解:中脘是胃經的募穴, 脾俞、太白均是脾經穴, 均有健脾、除脹、祛濕止瀉的作用。 足三裡可以補胃氣之不足。 配合灸法更能振奮脾陽,

達到溫補止瀉的目的。

02

腎虛型泄瀉

症狀:每在黎明之前, 泄瀉一次或數次, 腹不痛或有微痛感覺, 但腹部怕冷, 腰痛畏寒, 舌苔淡白, 脈沉遲無力。

治法:宜用溫補腎陽法。 針灸均用補法。

處方:命門, 腎俞, 關元, 太溪, 百會。

方解:腎陽不足, 則下焦之氣不固。 灸命門、腎俞、關元、太溪以溫補腎陽, 灸百會以升提下陷的陽氣, 從而收到止瀉的效果。 針關元、太溪穴, 灸命門, 腎俞也可。 用命門之火, 壯腎陽、溫養脾腎、腐熟水穀, 為慢性泄瀉治本之法。

▶ 本文摘自《金針王樂亭經驗集》陳湘生 張俊英整理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資訊, 僅供大家參考學習, 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 如有需要, 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路, 中醫針灸醫案編輯整理,

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