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揭秘!我國臺灣/香港/澳門的“高考”原來也這麼苦!補課是常態

曾經的“聯考”和大陸現在的高考一樣殘酷

2001年以前, 臺灣的大學入學考試和大陸的高考一樣, 由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下屬的“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統一負責各大學招生, 考前臨時召集部分大學教授統一出題, 於每年7月1日、2日和3日統一考試;接著統一閱卷、分發成績, 考生根據自己的成績填報志願, 各個大學則根據考生志願錄取。

考試內容則分為理工、文學、醫農和法商四組, 其中語文、英語和數學為必考科目, 理工組加考物理、化學, 文學組及法商組加考歷史和地理, 醫農組則加考生物、化學。 與大陸一樣,

這三天也是每個考生家庭最重要的三天。 家有考生, 一切退後。 只是如今, “聯考”已成為不少臺灣人的青春記憶了。

臺灣大學(資料圖片)

多元入學的前提:普通院校與職業院校分開考試招生

2002年, 臺灣現行的大學入學制度開始實行, 錄取方式分為“甄選入學制”和“考試分發入學制”兩種,

其中甄選入學制又分學生個人申請和學校推薦兩種。 這種招考方式統稱為“多元入學”, 旨在為學校和學生雙方提供更豐富的雙向選擇。 招生則由各大學組成的各種委員會負責, 各校甚至各院系都可以依據各自特色制訂招生條件。

在這個“多元入學”的系統中, 臺灣地區教育行政部門首先將提供普通及專業高等教育的大學與提供高等職業技術的院校分開, 以便於普通高中學生和職業技術中學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學識水準和能力傾向, 分別選擇和報考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

大學及專業學院通常要求學生具有扎實全面的普通中等教育的學業基礎和大學學習的適應潛能, 因此主要選拔招收普通高中的畢業生。

在臺灣這類大學和學院的總數為72所。 這類院校也不排斥職業技術學校的畢業生。 希望進大學學習的職業高中學生, 也可以通過參加為普通高中學生設立的“學科能力考試”和“指定科目考試”, 考進大學學習。 上圖顯示,

普通高中學生可以通過(1)、(2)、(3)種途徑進入大學, 而職業高中學生可以通過第(5)種途徑進入大學。

臺灣地區的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即“四技二專”)是一種與普通大學和專業學院不同的高等教育類型。 這類院校目前共有70餘所。 它們的主要招收對象是各類高中階段的職業技術學校的畢業生。 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可以通過第(6)、(7)、(8)條途徑升入“四技二專”院校學習。 高等職業技術院校也不排斥普通高中的畢業生。 普通高中的畢業生通過第(4)種途徑進入高等職業技術院校。

大學與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招生相分離, 一方面滿足了職業高中畢業生日益增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考慮了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在課程內容、教學要求和學生智慧方面的實際差異,

緩解了大量職業高中學生去參加大學入學考試“過獨木橋”的惡性競爭壓力。

“考試分發”:可以看到浙滬高考改革方案的影子

“高校多元入學方案”最能夠體現“多元性”的是提出“甑選入學”和“考試分發”兩大類入學方式和由此派生的多種入學途徑(或稱“入學管道”)。

所謂的“考試分發”, 就是由“大學考試中心”和“聯合招生委員會”將學生按考試成績和填報志願分發給各個大學, 再由大學作錄取與否的決定。

在過去的幾年間, 臺灣的“考試分發”也經過了一些修正。 一是取消了聯考時期的“組別”(其實就是大陸高考的文理分科)。 規定各個大學和專業至多可以指定3-6科的“指定科目”, 並事先告知在錄取過程中哪些學科屬於“采計”學科(即計算分數的學科), 哪些屬於“參酌”學科(即作為參考的學科),讓學生按自己的興趣愛好、學業擅長、報考志願,自行決定是否報考和報考哪些學科;二是允許學生同時填報90個專業和院校志願,讓學生的志願獲得充分的重視,而“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則在錄取過程中建立行之有效的分發錄取的秩序。

高校錄取考試分三種,功能各異

臺灣地區目前的大學錄取考試分為三種:“學科能力考試”“指定科目考試”和“術科考試”。它們在大學招生錄取的過程中有著不同的功能(詳見上表)。

1.學科能力考試

(相當於大陸目前的高中學業水準測試)

“學科能力考試”旨在檢驗普通高中學生和其他希望進大學學習學生基礎學科之學習狀況、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習能力。設立這項考試的意義還在於防止高中學生學習偏科的偏向。

這項考試的設立還將便於高等院校獲得學生的基本學業水準和學習潛能的資訊,並在本項考試的基礎上“甑選”學生,或者作為選拔學生的門檻。鑒於上述兩方面的功能,學科能力考試具有基礎性、統一性和廣泛參與性的特點。

“學科能力考試”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主辦,考試由五科組成。所有參加考試的學生都必須參加語文、英文、數學、社會和自然等五學科的考試。語文考試為120分鐘,其他科目為100分鐘。值得注意的是學科能力考試的內容嚴格限制在高一、高二的必修課程部分,所有希望通過“甑選入學”的學生都必須參加這項考試。這項考試可以說是所有大學的招生門檻。

臺灣地區的“學科能力考試”在每年2月舉行,參加“學科能力考試”的學生約占全部普通高中畢業生的95%左右。其中僅參加“學科能力考試”而不參加“指定科目考試”的學生,約占每年高中畢業生總數的25%左右。對這25%左右的學生來說,他們不再需要參加6月舉行的“指定科目考試”,減輕了負擔。

2.指定科目考試

(類似於目前浙江高考改革後的選考科目)

設立指定科目考試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大學用來選擇適合學生的測驗。指定科目考試也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組織實施,已設科目有國文、英文、數學甲、數學乙、歷史、地理、化學、生物等九科。考試涵蓋高中三個年級各學科的所有內容。

大學各院系專業可以依據各自定位指定特定學科,並以學生在這些科目中的考試成績錄取學生。絕大部分通過“考試分發”進大學的學生,都會先參加“學科能力考試”,再按自己的志願和高校相關專業的要求,參加“指定科目考試”。

通常各名牌大學院系專業會要求考試參加3-6科“指定科目考試”,但也有不少院校只要求1-2科考試成績。

在選擇“申請甑選入學”和“考試分發入學”的過程中,在大學選擇哪些“指定科目考試”和幾門“指定科目考試”的過程中,大學獲得了“自主招生”的權力,大學和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适才適校”的理想。

3.術科考試

(類似於大陸的體育、藝術專業考試)

術科考試是指定科目考試的一個次類,是體育、音樂和美術三領域指定科目考試的名稱。要求進大學與體育、音樂、美術等相關專業學習,考試必須參加相關的術科考試。

聽臺灣高中生怎麼說“高考”——

@Echo

我中學考上了台中二中(台中市傳統前3強),但我發現一點也不輕鬆,我在中學最後一年時,每天從早上到學校待到晚上9點半才回家,星期六也要去上學(正常是放假),幾乎每節課都在小考,兩個星期一次模擬考,一個月一次大考。因為如果第一次考不好在第二次指考成績填選志願時就會受到許多的限制,許多不錯的科系都會要求你第一次學測的成績也要達到一個標準才能填寫。

@羅賓

大多數高中、職高真的是管的不是很嚴格,但還是有挺嚴格的學校。留長髮、燙頭髮、穿便服(並不是每天,我們校服管得還是蠻嚴的)、談戀愛、搞課外活動,這都是稀鬆平常的事,只要別搞得太過份就行了。至於課業是學生自己的事,老師們並不能幫學生讀,未來是自己的,畢竟是半個大人了,要開始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阿翔

最後一年我去參加了住宿式的補習營,被嚴格管理,只為了考上頂尖的大學。像我這樣的很多,在臺灣你幾乎找不到沒進過補習班的學生。沒補過習只有2種:一種是家裡真的窮到沒東西吃,另一種是家裡是高級知識份子,能自己教或能請家教的。

在臺灣有句老話:“教改教改,永遠不倒的南陽街。”(南陽街是臺北最大的補習學校集中地。在那你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課程,甚至我還看過補跳級的...)

日前,大學連招辦(JUPAS)公佈首輪香港“高考”錄取結果,香港中學教育引發社會關注。那麼,香港學生如何看待自己的高中教育和“高考”呢?

不少香港學生表示香港高中生像中環的“職場超人”一樣拼搏,激烈競爭香港大學等香港地區僅有的十間大學,同時香港教育資源豐富,中學生可向社會機構申請遊學團、興趣班等課外專案的經濟資助。

香港大學(圖片來自官網)

上補習班是潮流,文憑試連考14門“非常磨人”

目前,香港本地只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十間大學,香港中六(高三)考生升本地大學本科錄取率約30%,未中榜的學生只得選擇ASSO(副學士)、高級文憑等教育課程。讀ASSO的學生都特別辛苦,他們要讀兩年,GPA3.0以上才能申請獲得學士學位的大學課程。

據8月10日大學連招辦法(JUPAS)公佈結果顯示,2017年香港共有48502萬考生,17675人獲學士學位錄取,比率達36%,錄取比例是文憑試2012年推出以來最高。而覆核成績重新考慮入學申請遴選結果及補選結果將分別於8月17日、8月21日對外公佈。

“香港的公立中學分為一、二、三等級,一等級中學的師資與生源最好,好學生要不停地做練習題,非常刻苦。”曾就讀于元朗信義中學的張以勒稱,三等級中學的部分學生由於成績不理想,師資也不如一等級中學,自身對文憑試不抱太大希望,學習主動性低落,“當然也有的三等中學學生學習反而特別努力,想上大學。”

據介紹,香港分為18個區,九龍、尖沙咀等富裕階層聚集地區的私立名校較多,喇沙書院、拔萃書院等知名香港高中的學生去歐美國家留學和遊學的比例高,而大多數香港高中生更傾向于選擇香港本地的高等教育院校。

“希望讀大學的香港學生到了中五(高二)普遍十分刻苦,經常熬夜到淩晨兩、三點,”張以勒形容自己當年參加文憑考備考時“痛的話會很痛,考不好時會很煩”,文憑試時共參加了14門考試,一個多月香港“高考”時間“非常磨人”。

香港“高考”制度從2012年開始推行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包括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通識教育共四門核心科目,其中中國語文科目裡包含寫作、閱讀、聆聽、講話四門考試科目,數學包含多項選擇和長題目兩門考試科目,英國語文包含寫作、閱讀、聽力、口語四門考試科目。除此之外,考生還應選擇經濟、會計等兩門以上選修科目參加文憑考試,每門選修科目又下設兩個以上考試科目,通常考生總共要參加14門以上的考試,而香港文憑試時間通常在每年3月底至5月初這個時間段舉行,考試時間跨度為一個多月。

在競爭激烈的文憑試背後,香港中學生參加補習班已蔚然成風。現代教育、遵理教育、英皇教育等香港地區補習社深受歡迎,在香港補習界呈現壟斷態勢,這些補習社的名師受到學生的信任與追捧。

香港公開大學電影系本科三年級學生劉曉嵐表示,香港中學並不像大陸中學那樣頻繁地給學生補課,“香港中學沒有平時或假期補課這種說法,學生課後都去上補習班。”

“香港學生一般去上實體補習課,我們不上線上教育或者使用教育APP。” 郭美納說,香港中學生的校外補習形式主要是上補習社和私教課,“私教課平均100到150港幣一小時,貴些。”

學生喜去圖書館自修室,暑期遊學團、興趣班受資助

香港圖書館自修室是香港中學生除學校課堂和補習班外最常去的地方。據2017年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統計顯示,香港每超過20萬人口的區域就有一間圖書館,現在香港共有82間公共圖書館以及111個圖書館服務點,遍佈香港18區。

“很多香港學生去自修室是因為有學習氛圍,自己在家可能會玩電玩上網,而自修室裡都是備考的學生,就自覺多了。”劉曉嵐看來自修室與補習班都是香港中學生活的重要部分,香港最大的中央圖書館有十二層,“想讀的書都借得到。”

目前香港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學生可向香港賽馬會等社會機構以及就讀學校申請海外遊學團、興趣班、旅遊等課外專案的經濟資助。

聽香港高中生怎麼說“高考”——

@郭美納

在香港人眼中,沒有進大學,未來會比較辛苦。在香港讀大學門檻高,幾乎所有學生下課後都去補習班,大家覺得上補習班不是浪費錢,晚上八、九點下課是常事。

@張以勒

香港教育資源豐富,大部分學生都去圖書館自修室學習。從中五開始我暑期每天中午12點左右都要去圖書館自修室學習十個小時以上,大約午夜十二點去夜市吃宵夜再回家,香港人不像大陸人那樣愛早起,學生也是。

@文仔

四周的文憑試考下來很累人,壓力大,我就想“什麼時候考完啊”。”香港中學生需要多一點休閒時間,我讀的是一等級中學,我們常說“慢下來就追不上了”,中五開始同學們的時間基本上全用來讀書,老師也會說:“不應該出去玩’,要把時間都投入給讀書。”

澳門高校實行的是綜合選拔的自主招生考試制度。考生須經過所報考大學的入學考試,達到相應的標準後方取得入學資格。同時,並行的還有免試入學制度,即除了參加所報考大學的考試外,還可以憑藉某種考試成績取得免試入學資格。

例如,澳門學生完成了“中六”(相當於國內高三)課程,並學完葡萄牙文授課的最後一年預科課程後,可免試入學。其他地區學生具有三種考試的合格證書也可獲得免試入學資格,分別是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英國高級水準的普通教育證書考試(A Level)和英國初級水準的普通教育證書考試(0 Level)。另外,具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其他被認可的大學學士學位課程入學資格者,也可以取得免試入學資格。

總之,澳門高等院校的招生,主要是參考入學考試成績和中學成績,實行綜合選拔制度。當然,這也是重視考生能力的一種體現。

澳門大學(資料圖片)

其實,澳門回歸前,澳門當地政府僅對幾所葡語學校提供資助,對其他學校採取放任自流與不干預政策。所以,澳門地區沒有統一的高考和畢業會考制度以及大學入學考試制度,各高校自行制定不同的入學標準和招生程式。

澳門約有35%的高中畢業生在本地繼續接受高等教育,同時約有同等數量的學生選擇外地升學。如中文學校學生會報考中國內地或臺灣地區的高校;英文學校的畢業生會參加香港或歐美高校的招生考試。

儘管澳門本地學界及學生家長呼籲統一大學入學考試或中學會考,以減輕多種考試對學生造成的壓力,但也有人反駁這種指揮棒式的“應試教育”摧殘著學生的好奇心,除了有政策方面的問題外,還會造成一系列相對應的教育體制調整。

針對社會各界對高考改革的爭議,澳門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曾經透露,將幫助澳門大學、澳門旅遊學院、澳門理工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4所高等院校於2015年實行聯招考試,初步擬定包括中文、英文、數學、葡萄牙語等4科。

然而,澳門中小學校有“三文四語”現象(即有中文學校、英文學校和葡文學校,有普通話、粵語、英語和葡萄牙語),各校課程取向有所不同,考試範圍亦有所側重,通過一份試卷選拔學生,該如何制定試題和範圍,又如何保證公平和平等。此外,由於只有一次考試,不免會造成各個中學只為了聯考而教學。

聽澳門高中生怎麼說“高考”——

@菲菲

澳門本地學生,高中畢業後,沒有統一高考,學生自行選擇澳門本地大學自設的入學考試。當然大學錄取學生時也會參考學生的高中畢業成績。

澳門比較大的大學就是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澳門旅遊學院。每個學校及不同院系的入學考試應該都是不衝突的,可以同時報名幾個大學的考試。如果是內地學生要報讀澳門本地大學,那麼就需要提供內地高考成績及Money來入學了。

澳門科技大學的內地生最多,基本達到交錢就可以進的程度,當然各種收費也不亞於內地。澳門大學學風和綜合實力還是很不錯的。

臺灣、香港、澳門作為我們偉大祖國的一部分,都傳承了尊師重教、重視考試的優良傳統。這些地方的高中學習生活什麼樣?大學怎樣錄取招生?很多內地人都比較感興趣,這對我們的高中學習、教學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都有借鑒和啟發意義。

從上文不難看出,臺灣、香港、澳門的大學擁有更多招生自主權,教育部門組織的統一考試與大學的自主選拔,已經有了比較好的分工和結合。尤其是臺灣地區的“學科能力考試”和“指定科目考試”,與浙滬正在進行的高考改革試點方案中的學考科目、選考科目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上述三地與內地省份相同的是:高中生為了進入一個好的大學深造,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畢竟,“天道酬勤”是中華兒女共同的信念,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哪些屬於“參酌”學科(即作為參考的學科),讓學生按自己的興趣愛好、學業擅長、報考志願,自行決定是否報考和報考哪些學科;二是允許學生同時填報90個專業和院校志願,讓學生的志願獲得充分的重視,而“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則在錄取過程中建立行之有效的分發錄取的秩序。

高校錄取考試分三種,功能各異

臺灣地區目前的大學錄取考試分為三種:“學科能力考試”“指定科目考試”和“術科考試”。它們在大學招生錄取的過程中有著不同的功能(詳見上表)。

1.學科能力考試

(相當於大陸目前的高中學業水準測試)

“學科能力考試”旨在檢驗普通高中學生和其他希望進大學學習學生基礎學科之學習狀況、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習能力。設立這項考試的意義還在於防止高中學生學習偏科的偏向。

這項考試的設立還將便於高等院校獲得學生的基本學業水準和學習潛能的資訊,並在本項考試的基礎上“甑選”學生,或者作為選拔學生的門檻。鑒於上述兩方面的功能,學科能力考試具有基礎性、統一性和廣泛參與性的特點。

“學科能力考試”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主辦,考試由五科組成。所有參加考試的學生都必須參加語文、英文、數學、社會和自然等五學科的考試。語文考試為120分鐘,其他科目為100分鐘。值得注意的是學科能力考試的內容嚴格限制在高一、高二的必修課程部分,所有希望通過“甑選入學”的學生都必須參加這項考試。這項考試可以說是所有大學的招生門檻。

臺灣地區的“學科能力考試”在每年2月舉行,參加“學科能力考試”的學生約占全部普通高中畢業生的95%左右。其中僅參加“學科能力考試”而不參加“指定科目考試”的學生,約占每年高中畢業生總數的25%左右。對這25%左右的學生來說,他們不再需要參加6月舉行的“指定科目考試”,減輕了負擔。

2.指定科目考試

(類似於目前浙江高考改革後的選考科目)

設立指定科目考試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大學用來選擇適合學生的測驗。指定科目考試也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組織實施,已設科目有國文、英文、數學甲、數學乙、歷史、地理、化學、生物等九科。考試涵蓋高中三個年級各學科的所有內容。

大學各院系專業可以依據各自定位指定特定學科,並以學生在這些科目中的考試成績錄取學生。絕大部分通過“考試分發”進大學的學生,都會先參加“學科能力考試”,再按自己的志願和高校相關專業的要求,參加“指定科目考試”。

通常各名牌大學院系專業會要求考試參加3-6科“指定科目考試”,但也有不少院校只要求1-2科考試成績。

在選擇“申請甑選入學”和“考試分發入學”的過程中,在大學選擇哪些“指定科目考試”和幾門“指定科目考試”的過程中,大學獲得了“自主招生”的權力,大學和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适才適校”的理想。

3.術科考試

(類似於大陸的體育、藝術專業考試)

術科考試是指定科目考試的一個次類,是體育、音樂和美術三領域指定科目考試的名稱。要求進大學與體育、音樂、美術等相關專業學習,考試必須參加相關的術科考試。

聽臺灣高中生怎麼說“高考”——

@Echo

我中學考上了台中二中(台中市傳統前3強),但我發現一點也不輕鬆,我在中學最後一年時,每天從早上到學校待到晚上9點半才回家,星期六也要去上學(正常是放假),幾乎每節課都在小考,兩個星期一次模擬考,一個月一次大考。因為如果第一次考不好在第二次指考成績填選志願時就會受到許多的限制,許多不錯的科系都會要求你第一次學測的成績也要達到一個標準才能填寫。

@羅賓

大多數高中、職高真的是管的不是很嚴格,但還是有挺嚴格的學校。留長髮、燙頭髮、穿便服(並不是每天,我們校服管得還是蠻嚴的)、談戀愛、搞課外活動,這都是稀鬆平常的事,只要別搞得太過份就行了。至於課業是學生自己的事,老師們並不能幫學生讀,未來是自己的,畢竟是半個大人了,要開始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阿翔

最後一年我去參加了住宿式的補習營,被嚴格管理,只為了考上頂尖的大學。像我這樣的很多,在臺灣你幾乎找不到沒進過補習班的學生。沒補過習只有2種:一種是家裡真的窮到沒東西吃,另一種是家裡是高級知識份子,能自己教或能請家教的。

在臺灣有句老話:“教改教改,永遠不倒的南陽街。”(南陽街是臺北最大的補習學校集中地。在那你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課程,甚至我還看過補跳級的...)

日前,大學連招辦(JUPAS)公佈首輪香港“高考”錄取結果,香港中學教育引發社會關注。那麼,香港學生如何看待自己的高中教育和“高考”呢?

不少香港學生表示香港高中生像中環的“職場超人”一樣拼搏,激烈競爭香港大學等香港地區僅有的十間大學,同時香港教育資源豐富,中學生可向社會機構申請遊學團、興趣班等課外專案的經濟資助。

香港大學(圖片來自官網)

上補習班是潮流,文憑試連考14門“非常磨人”

目前,香港本地只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十間大學,香港中六(高三)考生升本地大學本科錄取率約30%,未中榜的學生只得選擇ASSO(副學士)、高級文憑等教育課程。讀ASSO的學生都特別辛苦,他們要讀兩年,GPA3.0以上才能申請獲得學士學位的大學課程。

據8月10日大學連招辦法(JUPAS)公佈結果顯示,2017年香港共有48502萬考生,17675人獲學士學位錄取,比率達36%,錄取比例是文憑試2012年推出以來最高。而覆核成績重新考慮入學申請遴選結果及補選結果將分別於8月17日、8月21日對外公佈。

“香港的公立中學分為一、二、三等級,一等級中學的師資與生源最好,好學生要不停地做練習題,非常刻苦。”曾就讀于元朗信義中學的張以勒稱,三等級中學的部分學生由於成績不理想,師資也不如一等級中學,自身對文憑試不抱太大希望,學習主動性低落,“當然也有的三等中學學生學習反而特別努力,想上大學。”

據介紹,香港分為18個區,九龍、尖沙咀等富裕階層聚集地區的私立名校較多,喇沙書院、拔萃書院等知名香港高中的學生去歐美國家留學和遊學的比例高,而大多數香港高中生更傾向于選擇香港本地的高等教育院校。

“希望讀大學的香港學生到了中五(高二)普遍十分刻苦,經常熬夜到淩晨兩、三點,”張以勒形容自己當年參加文憑考備考時“痛的話會很痛,考不好時會很煩”,文憑試時共參加了14門考試,一個多月香港“高考”時間“非常磨人”。

香港“高考”制度從2012年開始推行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包括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通識教育共四門核心科目,其中中國語文科目裡包含寫作、閱讀、聆聽、講話四門考試科目,數學包含多項選擇和長題目兩門考試科目,英國語文包含寫作、閱讀、聽力、口語四門考試科目。除此之外,考生還應選擇經濟、會計等兩門以上選修科目參加文憑考試,每門選修科目又下設兩個以上考試科目,通常考生總共要參加14門以上的考試,而香港文憑試時間通常在每年3月底至5月初這個時間段舉行,考試時間跨度為一個多月。

在競爭激烈的文憑試背後,香港中學生參加補習班已蔚然成風。現代教育、遵理教育、英皇教育等香港地區補習社深受歡迎,在香港補習界呈現壟斷態勢,這些補習社的名師受到學生的信任與追捧。

香港公開大學電影系本科三年級學生劉曉嵐表示,香港中學並不像大陸中學那樣頻繁地給學生補課,“香港中學沒有平時或假期補課這種說法,學生課後都去上補習班。”

“香港學生一般去上實體補習課,我們不上線上教育或者使用教育APP。” 郭美納說,香港中學生的校外補習形式主要是上補習社和私教課,“私教課平均100到150港幣一小時,貴些。”

學生喜去圖書館自修室,暑期遊學團、興趣班受資助

香港圖書館自修室是香港中學生除學校課堂和補習班外最常去的地方。據2017年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統計顯示,香港每超過20萬人口的區域就有一間圖書館,現在香港共有82間公共圖書館以及111個圖書館服務點,遍佈香港18區。

“很多香港學生去自修室是因為有學習氛圍,自己在家可能會玩電玩上網,而自修室裡都是備考的學生,就自覺多了。”劉曉嵐看來自修室與補習班都是香港中學生活的重要部分,香港最大的中央圖書館有十二層,“想讀的書都借得到。”

目前香港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學生可向香港賽馬會等社會機構以及就讀學校申請海外遊學團、興趣班、旅遊等課外專案的經濟資助。

聽香港高中生怎麼說“高考”——

@郭美納

在香港人眼中,沒有進大學,未來會比較辛苦。在香港讀大學門檻高,幾乎所有學生下課後都去補習班,大家覺得上補習班不是浪費錢,晚上八、九點下課是常事。

@張以勒

香港教育資源豐富,大部分學生都去圖書館自修室學習。從中五開始我暑期每天中午12點左右都要去圖書館自修室學習十個小時以上,大約午夜十二點去夜市吃宵夜再回家,香港人不像大陸人那樣愛早起,學生也是。

@文仔

四周的文憑試考下來很累人,壓力大,我就想“什麼時候考完啊”。”香港中學生需要多一點休閒時間,我讀的是一等級中學,我們常說“慢下來就追不上了”,中五開始同學們的時間基本上全用來讀書,老師也會說:“不應該出去玩’,要把時間都投入給讀書。”

澳門高校實行的是綜合選拔的自主招生考試制度。考生須經過所報考大學的入學考試,達到相應的標準後方取得入學資格。同時,並行的還有免試入學制度,即除了參加所報考大學的考試外,還可以憑藉某種考試成績取得免試入學資格。

例如,澳門學生完成了“中六”(相當於國內高三)課程,並學完葡萄牙文授課的最後一年預科課程後,可免試入學。其他地區學生具有三種考試的合格證書也可獲得免試入學資格,分別是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英國高級水準的普通教育證書考試(A Level)和英國初級水準的普通教育證書考試(0 Level)。另外,具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其他被認可的大學學士學位課程入學資格者,也可以取得免試入學資格。

總之,澳門高等院校的招生,主要是參考入學考試成績和中學成績,實行綜合選拔制度。當然,這也是重視考生能力的一種體現。

澳門大學(資料圖片)

其實,澳門回歸前,澳門當地政府僅對幾所葡語學校提供資助,對其他學校採取放任自流與不干預政策。所以,澳門地區沒有統一的高考和畢業會考制度以及大學入學考試制度,各高校自行制定不同的入學標準和招生程式。

澳門約有35%的高中畢業生在本地繼續接受高等教育,同時約有同等數量的學生選擇外地升學。如中文學校學生會報考中國內地或臺灣地區的高校;英文學校的畢業生會參加香港或歐美高校的招生考試。

儘管澳門本地學界及學生家長呼籲統一大學入學考試或中學會考,以減輕多種考試對學生造成的壓力,但也有人反駁這種指揮棒式的“應試教育”摧殘著學生的好奇心,除了有政策方面的問題外,還會造成一系列相對應的教育體制調整。

針對社會各界對高考改革的爭議,澳門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曾經透露,將幫助澳門大學、澳門旅遊學院、澳門理工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4所高等院校於2015年實行聯招考試,初步擬定包括中文、英文、數學、葡萄牙語等4科。

然而,澳門中小學校有“三文四語”現象(即有中文學校、英文學校和葡文學校,有普通話、粵語、英語和葡萄牙語),各校課程取向有所不同,考試範圍亦有所側重,通過一份試卷選拔學生,該如何制定試題和範圍,又如何保證公平和平等。此外,由於只有一次考試,不免會造成各個中學只為了聯考而教學。

聽澳門高中生怎麼說“高考”——

@菲菲

澳門本地學生,高中畢業後,沒有統一高考,學生自行選擇澳門本地大學自設的入學考試。當然大學錄取學生時也會參考學生的高中畢業成績。

澳門比較大的大學就是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澳門旅遊學院。每個學校及不同院系的入學考試應該都是不衝突的,可以同時報名幾個大學的考試。如果是內地學生要報讀澳門本地大學,那麼就需要提供內地高考成績及Money來入學了。

澳門科技大學的內地生最多,基本達到交錢就可以進的程度,當然各種收費也不亞於內地。澳門大學學風和綜合實力還是很不錯的。

臺灣、香港、澳門作為我們偉大祖國的一部分,都傳承了尊師重教、重視考試的優良傳統。這些地方的高中學習生活什麼樣?大學怎樣錄取招生?很多內地人都比較感興趣,這對我們的高中學習、教學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都有借鑒和啟發意義。

從上文不難看出,臺灣、香港、澳門的大學擁有更多招生自主權,教育部門組織的統一考試與大學的自主選拔,已經有了比較好的分工和結合。尤其是臺灣地區的“學科能力考試”和“指定科目考試”,與浙滬正在進行的高考改革試點方案中的學考科目、選考科目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上述三地與內地省份相同的是:高中生為了進入一個好的大學深造,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畢竟,“天道酬勤”是中華兒女共同的信念,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