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早教老師腦洞大開發現驚人秘密:兒童早期能力培養讓全家笑迎高考改革

自2015年國家教育部先後出臺了有關高考的學業水準考試、綜合素質評價、加分項目瘦身與自主招生三個重磅檔, 引起社會極大關注。 和以往只是圍繞著考試科目做文章的“小打小鬧”不同, 這一次的改革深刻地回答了為什麼改, 改什麼和怎麼改等一系列根本性問題, 既有宏觀上的理念創新, 又有微觀上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予以保障。 這是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國家在教育領域實施的最全面最系統的頂層設計, 堪稱中國教育史和中國考試招生制度史上新的里程碑。 作為高考改革先行試點的浙江、上海兩地高考試點方案終於落地,

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

高考改革對於整個教育體系的創設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那麼新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到底帶來了哪些新的變化?對於熱切關注兒童早期教育的家長, 新的高考模式又帶來哪些新的思考和啟發呢?且聽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替你一一解讀:

1加分項目大幅度縮減, 基本學科的學習成績更重要了

根據教育部等5部門去年12月17日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減少和規範高考(課程)加分專案和分值的意見》的相關規定, 取消體育特長生加分項目——在高中階段獲得“重大國際體育比賽集體或個人項目前6名、全國性體育比賽個人項目前6名”、“國家二級運動員(含)以上稱號”的考生,

均不再具備高考加分資格;取消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加分專案——在高中階段獲得全國中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資訊學)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一、二、三等獎的考生, 不再具備高考加分資格;取消科技類競賽加分項目——在高中階段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含全國青少年生物和環境科學實踐活動)、“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全國中小學電腦製作活動一、二等獎, 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或國際環境科研專案奧林匹克競賽獎項的考生, 不再具備高考加分資格;取消省級優秀學生加分專案——在高中階段獲得省級優秀學生稱號的考生, 不再具備高考加分資格;取消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蹟加分專案——在高中階段被認定為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蹟的考生,
不再具備高考加分資格(以上加分占歷年高考加分項目的54.55%)。

此番變革可謂是高考加分項目歷時上最大幅度的縮減, 不僅優化了高考選拔制度的公平、公正, 也預示著高考文化課分數的重要性和含金量明顯提升。 對於家有學齡前幼兒的家長父母而言, 隨著小升初、中考高考升學模式的變化, 藝術體育類的課外學習將不再具備直接加分的效應, 功利性將被弱化。 與此相對, 文化課的考核將是升學的重中之重, 這就意味著應該引導幼兒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基本學科的學習上, 儘早意識到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為求學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2高考模式變為3+3, 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率更重要了

根據浙滬公佈的高考試點方案, 3+3的高考模式即語數外必考科目外, 考生還可在6至7個科目中選擇3門考試。

第一個“3”即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的成績, 其中, 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

可選其一計入總分。

第二個“3”即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 這其中包括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 而且每門科目都必須“學完即考”、“一門一清”, 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 考生在報考高校時, 只需根據報考高校提前發佈的招生報考要求和自身特長, 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6科中自主選擇3個科目的成績, 計入高考總分。

對考生而言, 從原先的3+1轉為3+3, 考試科目的增加意味著學習壓力增大。 高中生必須將語數外學好之外, 還必須將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6科目學好。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在於考生在填報志願時, 具體要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6個科目中選擇哪三科作為自己的學業水準測試成績, 這不僅取決於考生自身的選擇,更取決於考生所報考高校的招生要求。如果考生想要進入一個好的大學,或者想要進入自己心儀的院校,就必須要事先瞭解該校對于高中生學業水準測試的要求,也就是對於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6門科目的要求,這樣在將來填報志願時方可有備無患。

退一步講,每一所高校對於高中生學業水準測試的要求又會有所不同,這也會帶來一個問題:假如考生無法進入自己的首選目標院校,在選擇其他院校時,該院校對於考生的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6門科目又有不同的要求。這時,如果考生不滿足該校的招生要求時,同樣會與該校失之交臂。這些政策意味著,在高中階段,考生不僅要學好語文、數學、外語,還必須將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6門科目都學好,以應對將來填報志願時不同高校的招生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備戰更多的科目?正確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無疑是提升學習效率的不二法寶。

對於尚處學齡前階段的兒童而言,高考科目的增加意味著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培養必須“從娃娃抓起”,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式提升了學習效率,今後才能在諸多科目的備考期忙而不亂、各個擊破。比如拿“幼升小”來舉例,入學適應的過程不僅對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有要求(獨立性、規則意識、任務意識等),更考驗了孩子的能力發展水準(傾聽能力、閱讀能力、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而學習能力的提升是紮根於早期學習習慣和方法的正確培養上的。從“在遊戲中學習”的幼兒期過渡到“培養學習興趣,掌握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的學齡期,科學、適齡的引導及訓練必不可少。

3文理不分科,語文學科的權重更高了

去年9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高考將不再分文理科,高考總成績改由高考的語數外成績和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兩部分組成。作為試點考區的上海率先發佈了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起,上海統一高考科目為語文、數學、外語3門,不分文理,分值均為150分;考試時間安排在每年6月;外語考試一年舉行兩次,高中生最多可參加兩次外語考試,選擇其中較好的一次成績計入高考總分。一直以來人們對普通高中教育的詬病之一就是文理分科,即高中生“學文不學理、學理不學文”,這種割裂高中生知識體系和結構,破壞高中生完整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的做法,不僅導致我國高中生整體綜合素質不高,而且對於國民素質的培育危害甚大。

這次改革中明確提出的“文理不分科”就是為了解決這一飽受詬病的問題。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這是其他學科所不能取代的。基礎學科對一個人能力的提升是“水漲船高”的,數學學好了,一個人才有理性思維的基礎,才能借助正確的思維方式延伸到其他學科。文理不分科,意味著數學作為基礎學科的重要性再一次得到了強化,數學學科的學習能力不僅影響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學科的成績,即使學生高考選擇文科,對管理、金融等專業而言數學也是基礎課。單就高考考分的區分度而言,可多次參考並挑選最高分計入總分的外語學科,區分度較以往有所降低。而文理不分科的重大變革,會降低數學學科高考命題的難度,區分度也會有所下降。

唯有語文學科,隨著高考改革的逐年推行,在今後教學及考核方式上的廣度和難度上會有所提升,旨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發揚並傳承中華名族的文化瑰寶。語文成績的提高需要長期積累,更需要從早抓起。小學不抓,中考就會後悔;中學不抓,高考就會後悔。剖析此次的高考改革,未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和決定性會逐步提升,而閱讀習慣的培養將成為小學入學前後第一重要的習慣並一直持續下去。對於學齡前兒童而言,家庭內閱讀環境和氛圍的創設對於培養閱讀習慣非常重要:首先應該給孩子營造出一種健康、乾淨、溫暖和快樂的閱讀環境和閱讀氛圍,其次應該重視親子閱讀對於培養兒童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美國利諾斯大學的研究員欽利斯•布朗用了20多年時間對205名入學前已經學會閱讀的孩子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孩子有一個共同點,即他們的父母很早就開始給他們讀書,並使他們養成了熱愛閱讀的良好習慣。與此同時,課堂教學對閱讀能力的促進也不容忽視。《2014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閱讀和閱讀教學的差異”,“閱讀是搜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途徑,不是目的。閱讀教學應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此外,《新課程標準》還明確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薰陶。“語文權重的提高意味著在中小學階段語文成績普遍弱于女生的男生要儘早發力了,否則今後到了“得語文者得高考,失語文者失高考的”階段就更加被動了。

4外語考核方式變革,口語表達更重要了

根據浙滬公佈的高考試點方案,2017年起上海高考外語考試一年舉行兩次,高中生最多可參加兩次,選擇其中較好的一次成績計入高考總分。考試內容包括筆試、聽力測試並新增口測試語,引導外語教學注重應用能力培養。從最新發佈的高考招生改革實施意見我們可以看到,高考並沒有削弱英語的重要性,而是鞏固了語、數、外作為三大主科的絕對地位。

“英語實行一年兩考”,表明英語率先突破了“一考定終身”的傳統高考制度,使得學生能夠在整個高中階段有多次機會刷新高考英語分數。其目的有二,一是分散學習壓力,注重平時積累,而不要到了高三才想到突擊英語;二是分散心理壓力,讓學生有機會多次挑戰自我,從頭再來。英語考試的成績是基礎知識和應試能力的綜合結果,在“基礎知識”方面,新高考更側重對語言的“感知能力”的考查,傳統死記硬背單詞語法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只有在語境中學會的、帶著生命力的英語知識才能贏得高考。而新增的口語能力測試,更是強調了外語教學中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對於學齡前的幼兒來說,第二外語的習得不能一味求早,在沒有第二外語使用環境的情況下母語的熟練掌握更有利於第二外語的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正遷移”,即積極影響。概言之,良好的母語基礎,可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第二語言。如果孩子的母語表達、閱讀、理解能力強,第二外語的相關能力也不會弱。由此可見,培養寶寶的語言能力不能局限在外語學習而忽視了母語拓展,更不能盲目重視外語學習輕視母語啟蒙。

5高校招生從關注“冷冰冰的分”到“活生生的人”,社會實踐能力更加分了

按照教育部新規,2015年起所有高校自主招生將安排在高考之後。由於要在高考成績前公佈選拔結果,整個自招選拔考試只有不到兩周時間。有教育人士分析,面試分比例加大或將成為高校自主招生的趨勢。以往自主招生考試時間充裕,筆試結束後會根據成績劃定面試線,再進行第二輪面試選拔。但現在時間緊,有些高校可能會減少自主招生筆試的權重甚至取消筆試環節,與此相對更重視與專家的面對面交流。根據近日公佈的高考改革試點方案,上海將構建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而綜合素質評價將成為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參考。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狀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修習課程及其學業成績、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身心健康資訊、興趣愛好與個人特長等。上海將啟用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資訊化平臺,建立客觀、真實、準確記錄資訊的監督機制。

綜合以上內容分析,可預見的是此次高考改革將引領招生制度逐漸趨向從關注“冷冰冰的分”到關注“活生生的人”,考生的綜合素養雖不會替代考分成為錄取的絕對依據,但社會實踐能力、學習興趣與創新精神將比以往更受重視。這一變革既符合近年來社會對教育制度改革的期待,也符合未來社會孩子們即將面臨的生存環境和競爭機制。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在走出學校邁向社會後真正地適應並生存,實踐能力、交往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能讓他們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脫穎而出並獲得認同。

對於即將面臨中考和高考的孩子而言,高考選拔制度的點滴變化都觸動著家長敏感的神經。而對於家中寶寶尚處幼兒期的家庭而言,家長是否具備教育的前瞻性將很大程度影響孩子今後的學習軌跡。未來10年,我們的孩子面臨的入學選拔維度將比我們這一代人經歷的更全面。而未來30年,我們的孩子將面臨的職業環境和競爭將遠遠超出我們這一代人的經驗可理解的範疇。縱觀近代歐美教育體制和考試制度的變化,教育的核心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天能獨立地從學校走向社會,能在社會交往、家庭生活中找到個體價值並獲得幸福感。可以預見,在滿足了基本溫飽、安全需求後,我們的孩子將會更追求自我實現。

什麼樣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怎樣的引導才能讓孩子在求學之路乃至生活之路上邁得更穩、走得更遠?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培養孩子終身受益的綜合能力,形成能力、習慣、人格全面發展的優勢。唯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在求學的洪流中脫穎而出。唯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在生活的道路上步履輕鬆。贏在起點,贏在終點!

特別供稿: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

這不僅取決於考生自身的選擇,更取決於考生所報考高校的招生要求。如果考生想要進入一個好的大學,或者想要進入自己心儀的院校,就必須要事先瞭解該校對于高中生學業水準測試的要求,也就是對於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6門科目的要求,這樣在將來填報志願時方可有備無患。

退一步講,每一所高校對於高中生學業水準測試的要求又會有所不同,這也會帶來一個問題:假如考生無法進入自己的首選目標院校,在選擇其他院校時,該院校對於考生的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6門科目又有不同的要求。這時,如果考生不滿足該校的招生要求時,同樣會與該校失之交臂。這些政策意味著,在高中階段,考生不僅要學好語文、數學、外語,還必須將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6門科目都學好,以應對將來填報志願時不同高校的招生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備戰更多的科目?正確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無疑是提升學習效率的不二法寶。

對於尚處學齡前階段的兒童而言,高考科目的增加意味著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培養必須“從娃娃抓起”,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式提升了學習效率,今後才能在諸多科目的備考期忙而不亂、各個擊破。比如拿“幼升小”來舉例,入學適應的過程不僅對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有要求(獨立性、規則意識、任務意識等),更考驗了孩子的能力發展水準(傾聽能力、閱讀能力、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而學習能力的提升是紮根於早期學習習慣和方法的正確培養上的。從“在遊戲中學習”的幼兒期過渡到“培養學習興趣,掌握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的學齡期,科學、適齡的引導及訓練必不可少。

3文理不分科,語文學科的權重更高了

去年9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高考將不再分文理科,高考總成績改由高考的語數外成績和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兩部分組成。作為試點考區的上海率先發佈了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起,上海統一高考科目為語文、數學、外語3門,不分文理,分值均為150分;考試時間安排在每年6月;外語考試一年舉行兩次,高中生最多可參加兩次外語考試,選擇其中較好的一次成績計入高考總分。一直以來人們對普通高中教育的詬病之一就是文理分科,即高中生“學文不學理、學理不學文”,這種割裂高中生知識體系和結構,破壞高中生完整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的做法,不僅導致我國高中生整體綜合素質不高,而且對於國民素質的培育危害甚大。

這次改革中明確提出的“文理不分科”就是為了解決這一飽受詬病的問題。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這是其他學科所不能取代的。基礎學科對一個人能力的提升是“水漲船高”的,數學學好了,一個人才有理性思維的基礎,才能借助正確的思維方式延伸到其他學科。文理不分科,意味著數學作為基礎學科的重要性再一次得到了強化,數學學科的學習能力不僅影響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學科的成績,即使學生高考選擇文科,對管理、金融等專業而言數學也是基礎課。單就高考考分的區分度而言,可多次參考並挑選最高分計入總分的外語學科,區分度較以往有所降低。而文理不分科的重大變革,會降低數學學科高考命題的難度,區分度也會有所下降。

唯有語文學科,隨著高考改革的逐年推行,在今後教學及考核方式上的廣度和難度上會有所提升,旨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發揚並傳承中華名族的文化瑰寶。語文成績的提高需要長期積累,更需要從早抓起。小學不抓,中考就會後悔;中學不抓,高考就會後悔。剖析此次的高考改革,未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和決定性會逐步提升,而閱讀習慣的培養將成為小學入學前後第一重要的習慣並一直持續下去。對於學齡前兒童而言,家庭內閱讀環境和氛圍的創設對於培養閱讀習慣非常重要:首先應該給孩子營造出一種健康、乾淨、溫暖和快樂的閱讀環境和閱讀氛圍,其次應該重視親子閱讀對於培養兒童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美國利諾斯大學的研究員欽利斯•布朗用了20多年時間對205名入學前已經學會閱讀的孩子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孩子有一個共同點,即他們的父母很早就開始給他們讀書,並使他們養成了熱愛閱讀的良好習慣。與此同時,課堂教學對閱讀能力的促進也不容忽視。《2014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閱讀和閱讀教學的差異”,“閱讀是搜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途徑,不是目的。閱讀教學應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此外,《新課程標準》還明確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薰陶。“語文權重的提高意味著在中小學階段語文成績普遍弱于女生的男生要儘早發力了,否則今後到了“得語文者得高考,失語文者失高考的”階段就更加被動了。

4外語考核方式變革,口語表達更重要了

根據浙滬公佈的高考試點方案,2017年起上海高考外語考試一年舉行兩次,高中生最多可參加兩次,選擇其中較好的一次成績計入高考總分。考試內容包括筆試、聽力測試並新增口測試語,引導外語教學注重應用能力培養。從最新發佈的高考招生改革實施意見我們可以看到,高考並沒有削弱英語的重要性,而是鞏固了語、數、外作為三大主科的絕對地位。

“英語實行一年兩考”,表明英語率先突破了“一考定終身”的傳統高考制度,使得學生能夠在整個高中階段有多次機會刷新高考英語分數。其目的有二,一是分散學習壓力,注重平時積累,而不要到了高三才想到突擊英語;二是分散心理壓力,讓學生有機會多次挑戰自我,從頭再來。英語考試的成績是基礎知識和應試能力的綜合結果,在“基礎知識”方面,新高考更側重對語言的“感知能力”的考查,傳統死記硬背單詞語法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只有在語境中學會的、帶著生命力的英語知識才能贏得高考。而新增的口語能力測試,更是強調了外語教學中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對於學齡前的幼兒來說,第二外語的習得不能一味求早,在沒有第二外語使用環境的情況下母語的熟練掌握更有利於第二外語的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正遷移”,即積極影響。概言之,良好的母語基礎,可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第二語言。如果孩子的母語表達、閱讀、理解能力強,第二外語的相關能力也不會弱。由此可見,培養寶寶的語言能力不能局限在外語學習而忽視了母語拓展,更不能盲目重視外語學習輕視母語啟蒙。

5高校招生從關注“冷冰冰的分”到“活生生的人”,社會實踐能力更加分了

按照教育部新規,2015年起所有高校自主招生將安排在高考之後。由於要在高考成績前公佈選拔結果,整個自招選拔考試只有不到兩周時間。有教育人士分析,面試分比例加大或將成為高校自主招生的趨勢。以往自主招生考試時間充裕,筆試結束後會根據成績劃定面試線,再進行第二輪面試選拔。但現在時間緊,有些高校可能會減少自主招生筆試的權重甚至取消筆試環節,與此相對更重視與專家的面對面交流。根據近日公佈的高考改革試點方案,上海將構建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而綜合素質評價將成為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參考。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狀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修習課程及其學業成績、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身心健康資訊、興趣愛好與個人特長等。上海將啟用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資訊化平臺,建立客觀、真實、準確記錄資訊的監督機制。

綜合以上內容分析,可預見的是此次高考改革將引領招生制度逐漸趨向從關注“冷冰冰的分”到關注“活生生的人”,考生的綜合素養雖不會替代考分成為錄取的絕對依據,但社會實踐能力、學習興趣與創新精神將比以往更受重視。這一變革既符合近年來社會對教育制度改革的期待,也符合未來社會孩子們即將面臨的生存環境和競爭機制。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在走出學校邁向社會後真正地適應並生存,實踐能力、交往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能讓他們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脫穎而出並獲得認同。

對於即將面臨中考和高考的孩子而言,高考選拔制度的點滴變化都觸動著家長敏感的神經。而對於家中寶寶尚處幼兒期的家庭而言,家長是否具備教育的前瞻性將很大程度影響孩子今後的學習軌跡。未來10年,我們的孩子面臨的入學選拔維度將比我們這一代人經歷的更全面。而未來30年,我們的孩子將面臨的職業環境和競爭將遠遠超出我們這一代人的經驗可理解的範疇。縱觀近代歐美教育體制和考試制度的變化,教育的核心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天能獨立地從學校走向社會,能在社會交往、家庭生活中找到個體價值並獲得幸福感。可以預見,在滿足了基本溫飽、安全需求後,我們的孩子將會更追求自我實現。

什麼樣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怎樣的引導才能讓孩子在求學之路乃至生活之路上邁得更穩、走得更遠?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培養孩子終身受益的綜合能力,形成能力、習慣、人格全面發展的優勢。唯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在求學的洪流中脫穎而出。唯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在生活的道路上步履輕鬆。贏在起點,贏在終點!

特別供稿: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