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阜陽人注意:今日出伏!但接下來的34天你可得注意了

今日正式出伏, 40天的三伏天終於過去, 千辛萬苦走過“火焰山”後, 下一個要打的怪獸是“秋老虎”。 三伏過去了, 接下來的34天一定要注意啦……

出伏到秋分

8月21日——9月23日

共34天, 很兇險!

這34天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波動最頻繁的時候。 一天中的氣溫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 早晚涼爽, 晝夜溫差逐漸拉大是大趨勢。 所謂“早上涼颼颼, 中午熱死牛”!

三伏天過去, 下一個要來的是“秋老虎”。 對於阜陽來說, 是在處暑節氣, 也就是8月下旬開始, 會出現階段性的高溫天氣, 也就是所謂的“秋老虎”。 除了“秋老虎”, 颱風 “天鴿”來湊熱鬧。

市氣象臺今日發佈的今起三天具體天氣預報為:8月22日, 多雲到晴, 24~33℃;8月23日, 多雲到晴, 26~34℃;8月24日, 多雲轉陰天有小到中等雷陣雨, 26~32℃。

潁州晚報記者 劉越越 實習生 顧明皓

而這樣的晝夜溫差, 最受影響的就是:

“血壓波動, 心血管疾病爆發!”

很多人認為夏天氣溫高, 容易出現心血管意外。

也有人認為, 冬天寒冷刺激, 才容易出現心血管意外。

其實夏秋交替的時間才是心血管疾病的爆發期!心血管醫生介紹, 人體本不怕炎熱, 更不懼嚴寒, 怕就怕“一冷一熱”這麼一折騰, 於是很多人就中風、心梗、甚至猝死!

出伏後的四防

防感冒

勤增減衣物

悶熱天氣漸行漸遠, 晝夜溫差逐漸增大, 好朋友們要多調整、增減衣物, 預防感冒、頸椎病、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疾病的發作。 因為這些疾病很大程度上與貪涼有關, 所以, 要記得通風開窗, 注意保暖, 不可貪涼。

夜晚入睡時, 一定要蓋上被子、毛巾被之類的被褥抵禦夜涼侵襲。 也要格外注意飲食衛生,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切忌暴飲暴食。

防肺燥

飲食潤一點

“出伏”之後, 夏季開始真正意義上向秋季過度, 氣侯逐漸乾燥, 人體的肺氣相對旺盛, 而中醫認為“肺氣太盛可乘克肝木, 故多酸以強肝木”。 因此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 避免燥邪傷害。

可多吃些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蠶、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

適宜的食譜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蓮子湯、百合脯等, 有補肝益腎、開胸潤燥、益氣寬中、安神養心的功效。

防秋乏

晚上睡早點

出伏以後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 懶洋洋的, 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秋乏”。 出伏之後是天氣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

自然界的陽氣漸弱, 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 經過晝長夜短炎熱的盛夏, 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現象, 特別是老年朋友。

此時如果不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 “秋乏”更容易出現。 專家建議要減緩“秋乏”, 睡眠尤其要充足, 最好比平時多增加1小時睡眠。 另外, 還要加強鍛煉, 如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

防黴菌

通風勤一點

出伏以後,氣溫逐漸降下來,而且出伏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空氣中的黴菌遇到適宜條件,便會在媒介物上生菌。出伏以後要注意勤通風,選個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從箱中取出,掛在通風乾燥的地方。

有條件的可以用電熨斗熨一下,以減少衣物上的水分。衣物掛起來要保持一定的間隔,以保證良好的通風。服裝店裡掛著很多衣服不發黴就是這個道理。

出伏多吃這三種食物1多吃鹼性食物

出伏容易秋乏,秋乏與體液偏酸有關,多吃鹼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時產生的酸性物質,有助於消除疲勞。蔬菜是鹼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產生的酸性物質,消除疲勞。

番茄

番茄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平肝之功效,生熟食用均可。番茄含的“番茄素”,有抑制細菌的作用;含的蘋果酸、檸檬酸和糖類,有助消化的功能。

茄子

茄子能散血止痛,有收斂、止血、利尿、解毒的作用。外用可敷治腫毒,擦洗凍瘡。茄子生吃能解蕈毒。茄子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以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特別是維生素P的含量很高。

馬鈴薯

土豆富含鈣、磷、鉀等礦物質。尤其是鉀元素含量豐富。鉀離子有助於預防高血壓,吃後可刺激腸道蠕動,它富含的膳食纖維能夠使糞便變得柔軟,因此食用土豆可以起到緩解便秘的功效。

2多食用酸味食物

多食用酸味食物,不但能夠補益肝氣收斂肺氣,而且多半還能起到生津止渴、健脾消食、增進食欲等作用!

葡萄

葡萄酸甜可口,有補肝腎,益氣血,生津液,利小便的功效。鮮葡萄又可製成葡萄汁、葡萄乾和葡萄酒。

柚子

柚子清香酸甜,有的略帶苦味,具有理氣化痰、潤肺清腸、補血健脾等功效,針對食少、口淡、消化不良等症。注意太苦的柚子不宜食用。

檸檬

檸檬味道酸甜,具有化痰止咳,生津,健脾之效,可解口幹煩躁、消化不良。相關食品有檸檬茶和檸檬果汁等。

3多攝入滋陰潤燥食物

秋季燥字當先,所以秋季養生一定要注意養陰防燥。這時要多吃一些清心潤燥的食物來消除秋燥。

蜂蜜

秋天最大的氣候特點就是乾燥,而蜂蜜能潤燥,所以很適合秋天服用。秋季喝蜂蜜的時間推薦選擇早上,因為早上喝蜂蜜,可以快速補充體能,讓一天有充足的精神。

銀耳

銀耳是一種有滋陰補益作用的名貴食品,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具有補胃、潤肺生津、提神、益氣、健腦等功效。銀耳被譽為“長生不老藥”、“延年益壽品”、“菌中之王”,具有滋潤而不膩滯的特點。

鴨肉

鴨肉性涼,有滋陰養肺、止咳化痰的作用。其蛋白質含量也比豬肉、牛羊肉高20%左右,經常食用可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鴨肉脂肪含量較低,其中的不飽和脂肪易被人體消化,可以降低膽固醇,保護心臟。

出伏養生滋補八個誤區1

不能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2

不能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3

不能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4

不能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是補品中的良劑,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

5

不能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芹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

6

不能重“進”輕“出”

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7

不能恒“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

8

不能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並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出伏以後,氣溫逐漸降下來,而且出伏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空氣中的黴菌遇到適宜條件,便會在媒介物上生菌。出伏以後要注意勤通風,選個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從箱中取出,掛在通風乾燥的地方。

有條件的可以用電熨斗熨一下,以減少衣物上的水分。衣物掛起來要保持一定的間隔,以保證良好的通風。服裝店裡掛著很多衣服不發黴就是這個道理。

出伏多吃這三種食物1多吃鹼性食物

出伏容易秋乏,秋乏與體液偏酸有關,多吃鹼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時產生的酸性物質,有助於消除疲勞。蔬菜是鹼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產生的酸性物質,消除疲勞。

番茄

番茄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平肝之功效,生熟食用均可。番茄含的“番茄素”,有抑制細菌的作用;含的蘋果酸、檸檬酸和糖類,有助消化的功能。

茄子

茄子能散血止痛,有收斂、止血、利尿、解毒的作用。外用可敷治腫毒,擦洗凍瘡。茄子生吃能解蕈毒。茄子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以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特別是維生素P的含量很高。

馬鈴薯

土豆富含鈣、磷、鉀等礦物質。尤其是鉀元素含量豐富。鉀離子有助於預防高血壓,吃後可刺激腸道蠕動,它富含的膳食纖維能夠使糞便變得柔軟,因此食用土豆可以起到緩解便秘的功效。

2多食用酸味食物

多食用酸味食物,不但能夠補益肝氣收斂肺氣,而且多半還能起到生津止渴、健脾消食、增進食欲等作用!

葡萄

葡萄酸甜可口,有補肝腎,益氣血,生津液,利小便的功效。鮮葡萄又可製成葡萄汁、葡萄乾和葡萄酒。

柚子

柚子清香酸甜,有的略帶苦味,具有理氣化痰、潤肺清腸、補血健脾等功效,針對食少、口淡、消化不良等症。注意太苦的柚子不宜食用。

檸檬

檸檬味道酸甜,具有化痰止咳,生津,健脾之效,可解口幹煩躁、消化不良。相關食品有檸檬茶和檸檬果汁等。

3多攝入滋陰潤燥食物

秋季燥字當先,所以秋季養生一定要注意養陰防燥。這時要多吃一些清心潤燥的食物來消除秋燥。

蜂蜜

秋天最大的氣候特點就是乾燥,而蜂蜜能潤燥,所以很適合秋天服用。秋季喝蜂蜜的時間推薦選擇早上,因為早上喝蜂蜜,可以快速補充體能,讓一天有充足的精神。

銀耳

銀耳是一種有滋陰補益作用的名貴食品,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具有補胃、潤肺生津、提神、益氣、健腦等功效。銀耳被譽為“長生不老藥”、“延年益壽品”、“菌中之王”,具有滋潤而不膩滯的特點。

鴨肉

鴨肉性涼,有滋陰養肺、止咳化痰的作用。其蛋白質含量也比豬肉、牛羊肉高20%左右,經常食用可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鴨肉脂肪含量較低,其中的不飽和脂肪易被人體消化,可以降低膽固醇,保護心臟。

出伏養生滋補八個誤區1

不能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2

不能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3

不能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4

不能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是補品中的良劑,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

5

不能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芹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

6

不能重“進”輕“出”

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7

不能恒“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

8

不能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並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