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年少中醫巧治經前痤瘡(薦讀)

導讀:痤瘡的發病與遺傳、精神、氣候、性荷爾蒙以及內分泌等因素相關, 是一種有自愈傾向的疾病, 但如果治療不及時, 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中醫對於本病有著良好的療效。 王漢岑大夫在我們平臺發表多數篇臨床方面的文章, 他的處方大多簡單實用, 思路清晰, 臨床針對性強, 療效確切, 受到了患者的好評。 近來, 他又發來了中醫治療經前痤瘡的驗案一則, 以饗讀者, 快來看。

陳某, 女, 26歲, 2017年7月26日初診。

主訴:面部出現紅色丘疹1年余, 加重3天。

現病史:患者既往有面部痤瘡病史, 2016年起面部出現紅色丘疹伴粉刺、結節、瘢痕,

經中西藥物間斷治療, 效果不顯, 時輕時重, 每于經前加重, 反復發作。 近段時間心情煩躁, 眠差夢多, 3天前痤瘡新出增多, 伴面紅面熱, 遂來診治。 刻下症:兩側面頰部紅色丘疹伴結節、瘢痕, 右側尤甚, 面紅面熱, 痤瘡局部皮膚色暗, 口幹, 喜冷飲, 眠差夢多, 心悶煩躁, 納食可, 小便黃, 大便黏滯, 日行1次。 月經週期、經期、量色尚可, 常延期5~7天, 末次月經7月8日, 白帶未見明顯異常。 舌偏紅, 邊暗, 苔薄膩, 脈細。 否認食物藥物過敏史。 予柴芩四物湯合六一散加減。

處方:柴胡10g, 黃芩10g, 熟地黃20g, 當歸12g, 炒白芍15g, 川芎12g, 蒲公英30g, 夜交藤30g, 滑石10g, 炙甘草6g。 五劑, 水煎, 每日一劑, 早晚溫服。 忌使用化妝品、敷面膜等。

二診(2017年8月1日):面部散在紅色丘疹暗淡, 未見新出,

結節減輕, 面紅面熱消失, 訴痤瘡部位有癢感, 痘印仍有散在分佈, 睡眠一般, 易早醒。 舌淡紅, 苔薄膩, 脈細。 繼予柴芩四物湯合六一散加減, 處方:柴胡10g, 黃芩10g, 熟地黃20g, 當歸12g, 炒白芍15g, 川芎12g, 蒲公英30g, 夜交藤30g, 生麻黃6g, 浮萍12g, 滑石10g, 炙甘草6g。 五付, 水煎。 囑忌食生冷油膩之品。

三診(2017年8月5日):痤瘡明顯減輕, 未見新出, 少量痘印變淺。 睡眠好轉, 汗出明顯, 口不幹。 守方如下:柴胡10g, 黃芩10g, 熟地20g, 當歸12g, 炒白芍15g, 川芎12g, 蒲公英20g, 夜交藤30g, 浮萍12g, 滑石10g, 炙甘草6g。 五付, 水煎。 煎服法同前。

2017年8月10日隨訪, 面部少量痘印不顯, 月經至, 未訴不適。

按語:該案患者痤瘡在面頰部, 且右側明顯, 系肝經循行部位。 如“肝足厥陰之脈 .....上入頏顙, 連目系, 上出額, 與督脈會於顛。 其支者, 從目系, 下頰裡, 環唇內”。 心煩急躁、月經延期、脈細等可統於肝血虛之病機,

又因肝為剛髒, 體陰而用陽, 主疏泄, 性喜條達而惡抑鬱, 為沖脈之本。 故治療以疏肝養血、清熱利濕為則, 予柴芩四物湯合六一散加減。 月經前痤瘡, 是指育齡期女性在月經來潮前10天左右, 面部新出現痤瘡或原有的痤瘡加重, 月經過後痤瘡緩解或消失, 症狀以週期性發作為特徵的一種痤瘡類型。 筆者認為, 經前痤瘡與心、肝二髒關係密切, 《內經》理論“心布於表, 腎治于裡”“諸痛瘡癢, 皆屬於心”等都有印證, 所加夜交藤, 歸心、肝經, 《本草正義》載其“治夜少安寐”。 又《內經》雲“汗出見濕, 乃生痤痱”, 綜合苔薄膩等症狀, 加六一散。 結合患者症狀, 二診考慮“勞汗當風, 寒薄為皶, 鬱乃痤”之經義, 故加生麻黃、浮萍,
麻黃又可制熟地黃之滋膩。 綜觀全方, 疏養肝血以調沖, 清熱利濕安神以消痤, 故本案患者每次複診症狀都有明顯改善, 療效滿意。 據筆者臨證觀察, 本病一派實熱者較為少見, 若拘泥於清肺胃熱而予驟用寒涼藥, 則多有納差便溏、月經延期等不良反應, 且後續依從性較差, 療效一般;而治女性痤瘡用此法此方, 多有奏效, 故在辨證前提下應慎用清熱解毒等藥, 契合病機方能中病, 供參考。

作者簡介

王漢岑, 男, 執業中醫師, 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 南京手佳中醫門診部坐診。

知識就是力量

願明天的你依然會相信

點擊「寫留言」參與討論

猜你喜歡

從大柴胡湯驗案淺談對“肝者, 罷極之本”的認識

中醫的辨證、辨病、辨因、辨機、辨時、辨人(附五苓散案)

柴胡溫膽湯治眩暈病驗案

痤瘡、感冒等疾病的最全刮痧療法, 背俞穴、腹募穴這樣用!

滿臉痘痘, get這一招讓你打敗痤瘡

……以下是廣告時間……

編輯推薦

能同時得到國醫大師鄧鐵濤、郭子光和國家級名中醫王慶國的肯定, 該是怎樣的一本書?它或許不能告訴你“某方某藥治某病”, 但能從中醫臨床思維角度引導你,如何從辨證論治入手,拓展自己的臨證思路。作者通過百余例驗案,與你一起探究疾病證治的思維規律,帶領你體悟“樂學-知止”然後不止的大醫成長歷程。

內容推薦

本書重在解讀中醫原創思維及其原理、中醫經典的臨床思維方式,古代分科臨床思維特色、辨證論治的歷史架構評議、現代醫家的思維經驗,並介紹拓展臨床思維的門徑等,對中醫的思維方式的源流作系統、全面的引導介紹。由於原創思維是中醫的特色,而新學科建設則是本書的特色。以此引導後學之論,故稱導論。作者行醫近五十年,從事此理論與臨床探討三十餘年,三易其稿,終成此書,將對中醫臨床思維有所裨益。

END

本文由中醫出版公眾號原創發表,最終解釋權歸本文原作者所有。圖片來源於網路。商業轉載請與我刊聯繫授權事宜。如有內容合作,請後臺留言,歡迎廣大讀者原創投稿。

投稿及諮詢郵箱zyyxscb@163.com

但能從中醫臨床思維角度引導你,如何從辨證論治入手,拓展自己的臨證思路。作者通過百余例驗案,與你一起探究疾病證治的思維規律,帶領你體悟“樂學-知止”然後不止的大醫成長歷程。

內容推薦

本書重在解讀中醫原創思維及其原理、中醫經典的臨床思維方式,古代分科臨床思維特色、辨證論治的歷史架構評議、現代醫家的思維經驗,並介紹拓展臨床思維的門徑等,對中醫的思維方式的源流作系統、全面的引導介紹。由於原創思維是中醫的特色,而新學科建設則是本書的特色。以此引導後學之論,故稱導論。作者行醫近五十年,從事此理論與臨床探討三十餘年,三易其稿,終成此書,將對中醫臨床思維有所裨益。

END

本文由中醫出版公眾號原創發表,最終解釋權歸本文原作者所有。圖片來源於網路。商業轉載請與我刊聯繫授權事宜。如有內容合作,請後臺留言,歡迎廣大讀者原創投稿。

投稿及諮詢郵箱zyyxscb@163.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