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滿洲里國門——壯哉,我大中華!

滿洲里市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西北部, 東依大興安嶺、南瀕呼倫湖、西臨蒙古國、北接俄羅斯聯邦。 全市總面積732平方公里(含紮賚諾爾區);總人口(含紮賚諾爾區)32萬, 其中戶籍人口17萬, 由蒙、漢、回、朝鮮、鄂溫克、鄂倫春、俄羅斯等20多個民族組成。 是中國最大的陸運口岸城市, 境內滿洲里口岸是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

滿洲里原稱“霍勒津布拉格”, 蒙語意“旺盛的泉水”。 1901年因東清鐵路的修建而得俄語名“滿洲里亞”, 音譯成漢語變成了“滿洲里”。 因其獨特的地址位置, 融合了中俄蒙三國風情, 被譽為“東亞之窗”。

▲ 滿洲里的地理位置

提到滿洲里, 就不得不提到滿洲里境內國內最大的陸路口岸——滿洲里口岸, 在這裡有陸路口岸最大的國門——滿洲里國門。

滿洲里國門, 位於滿市西部中俄邊境處我方一側的乳白色建築。 國門總長105米, 高43.7米, 寬46.6米, 2008年建成。 國門莊嚴肅穆,

在國門乳白色的門體上方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個鮮紅大字, 國門下方有兩條鐵路線, 連接著對岸的俄羅斯。

▲ 滿洲里國門遠景

如今的國門, 經過了5次大的變化, 也見證著中國不斷變化的歷史。

▲第一代國門:雙頭鐵鳥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3月至宣統元年(1909年)7月主持編修《東三省政略》, 該書記載:“博羅托羅海西北相距華里七裡為俄國悉比利亞鐵路頭站馬赤也夫斯克……又博羅托羅海相距華里五裡, 鐵軌土道左坡下平地, 有樹立木柱一根, 高約六尺, 向西一面以紅油書俄文, 譯系拜喀爾省鐵路交界等字樣。

土道之上, 鐵路之右, 另樹木杆一根, 高丈, 上釘雙頭鐵鳥。 ”又寫道:“茲若于博羅托羅海與 西北相距華里32裡之察罕烏魯劃一直線, 該鐵路左坡書字之木柱及鐵道上釘雙頭鳥之木杆均以此線相合。 俄人之設此, 蓋即隱示以國界所在 之地。 ”木柱和雙頭鐵鳥這兩個標誌雖為俄國所設, 但可以看作是兩國間之最初的共同的國門。 因此, 人們將其稱之“第一代國門”。 時至民國初期, 馬赤也夫斯克附近的“第一代國門”已不復存在。

▲第二代國門:中蘇門

第二代國門——“中蘇門”, 見證了中國紅色革命許多特殊而光榮的歷史瞬間。 1920年至1937年, 滿洲里曾是處於地下狀態 的中國共產黨與共產國際和蘇聯共產黨聯繫的國際交通線, 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劉少奇、周恩來、張太雷等中共早期領導人都是在這裡經秘密交通線人員安排 由口岸出境, 並帶回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火種。 1929年、1931年, 宋慶齡兩次由莫斯科經滿洲里回到國內從事革命活動。 1928年4月, 中國共產黨決定在 莫斯科召開“六大”, 許多代表從內地陸續到達滿洲里後, 由專人護送到邊境過卡,再由後貝加爾斯克(當時叫奧特堡爾)乘車到莫斯科。這一次去的代表有瞿秋白、周恩來、張國燾、李立三、鄧穎超、蔡暢、羅章龍、夏曦、楊之華、甘卓棠、唐宏經等20多人。對於成長中的中國共產黨來說,秘密交通線的作用是十分重要 的。當沙俄修築的旨在吸取中國資源財富的中東鐵路轟隆隆地運走大量物資時,客觀上也在幫助中國運送了救國救民的精神財富。

▲第三代國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1968年,中蘇兩國在金源邊堡東南方中方一側橫跨鐵路共建“門”字型棧橋,正上方嵌有醒目的紅色標語“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橋身兩側各有一架鐵梯,爬到上面可以俯視進出車輛,當地人士稱該“棧橋”為第三代國門。

那個時代,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對中國的政治破壞和經濟封鎖,面對“一邊倒”的國際政治風雲,中國加強了同蘇聯及東歐國家尤其是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貿易,使滿洲里口岸的客貨運輸急劇增長,1955年進出貨運量達到了470萬噸,創歷史最高水準,為當時 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全力做好援朝軍用物資的工作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中蘇兩國嚴重對峙,滿洲里口岸一度沉寂,整個七十年代平均進出口貨物量低於50萬噸,從未中斷的僅為北京-莫斯科的國際列車。中國改革開放後,特別是中蘇(俄)國家關係全面恢復和發展,滿洲里迎來了第二個春天。

▲第四代國門:改革開放的前哨

第四代國門於1988年6月15日開始興建,總投資85萬元,建築面積774.5平方米,高12.8米,寬24.45米,外表用2000多塊0.5平方 米大小的青灰色花崗石板鑲嵌而成,莊嚴而雄偉。1989年6月25日竣工。國門上書“中華人民共和國”7個深紅大字,中間懸掛的國徽直徑達1.8米。嶄新 的國門,成為改革開放的前哨。2007年10月,第四代國門被拆除。

▲第五代國門:中國陸路口岸最大的國門

第五代國門於2008年2月開工建設,當年的6月18日落成投入使用。國門長105米,寬46.6米,高43.7米,總建築面積5905.51平方米, 比第四代國門大出3倍,並有2條寬軌和1條准軌從國門下穿過與俄羅斯鐵路接軌,同時充分考慮中俄貿易的發展前景,預留了多條複綫位置。第五代國門也是目前 中國陸路口岸最大的國門。

▲第五代國門近景

“歐亞大路橋”,“亞洲之窗”,全國文明城市,中國邊疆名鎮,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俄蒙三國選美等等, 這些稱呼與符號唯有滿洲里擁有。隨著歲月的滄桑巨變,滿洲里一些曾經的風景被更為漂亮的景象所代替,其中就包括許多遊人留過影的國門。而這一個個歡騰 熱鬧的另一面,是許許多多建設者和捍衛者的無名身影。

▲認真職守的邊防官兵

從國門的變遷,看到了近代中國的成長之路,在這裡更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的不斷富強。不到國門後悔一生,到了國門終生無憾。在這裡,會感到由衷的自豪!

再反觀對面的俄羅斯,國門還是那個國門,多少年來一直沒有變化,國門附近見不到半個人影,連邊防官兵的影子都沒有。

真應了這樣一個場景“我在這裡遊客如織,你在那頭煙雨寥寥”。

▲對面的俄羅斯國門

和平崛起,是個漫長的過程,身在其中的你可能無法真實感受到國家翻天覆地的變化,到滿洲里來,能夠深切地體會到我大中華的巨大進步。

滿洲里國門,壯哉,我大中華

由專人護送到邊境過卡,再由後貝加爾斯克(當時叫奧特堡爾)乘車到莫斯科。這一次去的代表有瞿秋白、周恩來、張國燾、李立三、鄧穎超、蔡暢、羅章龍、夏曦、楊之華、甘卓棠、唐宏經等20多人。對於成長中的中國共產黨來說,秘密交通線的作用是十分重要 的。當沙俄修築的旨在吸取中國資源財富的中東鐵路轟隆隆地運走大量物資時,客觀上也在幫助中國運送了救國救民的精神財富。

▲第三代國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1968年,中蘇兩國在金源邊堡東南方中方一側橫跨鐵路共建“門”字型棧橋,正上方嵌有醒目的紅色標語“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橋身兩側各有一架鐵梯,爬到上面可以俯視進出車輛,當地人士稱該“棧橋”為第三代國門。

那個時代,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對中國的政治破壞和經濟封鎖,面對“一邊倒”的國際政治風雲,中國加強了同蘇聯及東歐國家尤其是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貿易,使滿洲里口岸的客貨運輸急劇增長,1955年進出貨運量達到了470萬噸,創歷史最高水準,為當時 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全力做好援朝軍用物資的工作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中蘇兩國嚴重對峙,滿洲里口岸一度沉寂,整個七十年代平均進出口貨物量低於50萬噸,從未中斷的僅為北京-莫斯科的國際列車。中國改革開放後,特別是中蘇(俄)國家關係全面恢復和發展,滿洲里迎來了第二個春天。

▲第四代國門:改革開放的前哨

第四代國門於1988年6月15日開始興建,總投資85萬元,建築面積774.5平方米,高12.8米,寬24.45米,外表用2000多塊0.5平方 米大小的青灰色花崗石板鑲嵌而成,莊嚴而雄偉。1989年6月25日竣工。國門上書“中華人民共和國”7個深紅大字,中間懸掛的國徽直徑達1.8米。嶄新 的國門,成為改革開放的前哨。2007年10月,第四代國門被拆除。

▲第五代國門:中國陸路口岸最大的國門

第五代國門於2008年2月開工建設,當年的6月18日落成投入使用。國門長105米,寬46.6米,高43.7米,總建築面積5905.51平方米, 比第四代國門大出3倍,並有2條寬軌和1條准軌從國門下穿過與俄羅斯鐵路接軌,同時充分考慮中俄貿易的發展前景,預留了多條複綫位置。第五代國門也是目前 中國陸路口岸最大的國門。

▲第五代國門近景

“歐亞大路橋”,“亞洲之窗”,全國文明城市,中國邊疆名鎮,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俄蒙三國選美等等, 這些稱呼與符號唯有滿洲里擁有。隨著歲月的滄桑巨變,滿洲里一些曾經的風景被更為漂亮的景象所代替,其中就包括許多遊人留過影的國門。而這一個個歡騰 熱鬧的另一面,是許許多多建設者和捍衛者的無名身影。

▲認真職守的邊防官兵

從國門的變遷,看到了近代中國的成長之路,在這裡更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的不斷富強。不到國門後悔一生,到了國門終生無憾。在這裡,會感到由衷的自豪!

再反觀對面的俄羅斯,國門還是那個國門,多少年來一直沒有變化,國門附近見不到半個人影,連邊防官兵的影子都沒有。

真應了這樣一個場景“我在這裡遊客如織,你在那頭煙雨寥寥”。

▲對面的俄羅斯國門

和平崛起,是個漫長的過程,身在其中的你可能無法真實感受到國家翻天覆地的變化,到滿洲里來,能夠深切地體會到我大中華的巨大進步。

滿洲里國門,壯哉,我大中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