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好死不如賴活著”,有些製造業為何不想做自主品牌?

作者:蘇清濤 / 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477篇原創首發文章

前段時間做跨境電商的產業研究, 每次採訪, 最關注的就是“做跨境電商對傳統製造業打造自主品牌有什麼幫助”。

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 我幾乎所有的發問都圍繞這個主題展開。 但十幾場採訪下來, 我明顯感到, 自己操心太多了。

長期以來, 出口管道一直被一些貿易公司和國際品牌商把持著, 大多數中小型製造企業都無法直接接觸到海外市場, 因此, 做品牌根本無從談起。 跨境電商的出現, 使得國內的中小型製造商也有條件直接接觸到海外的終端消費者, 直接獲取客戶的需求資訊, 並且, 海外消費者也可以直接表達自己對中國品牌、產品、服務的評價。 正是這些因素, 讓跨境電商被當成傳統製造業轉型做自主品牌的一次“契機”。

但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 比較興奮地談跨境電商價值的,

往往是政府(園區)官員、電商公司、學者、媒體, 而真正在一線“悶聲”搞生產的製造商, 卻大多興意闌珊, 他們甚至還有一種“事不關己”的感覺。

深入調查後你會發現, 大多數中小型製造商的心態是:眼下能賺多少錢才是真正重要的, 對品牌, 其實沒必要那麼著急。

做品牌“費腦子”、風險大

做跨境電商、經營品牌, 跟做生產製造, 需要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和能力, 這種轉變, 傳統製造企業的經營者一時半會兒還適應不了。

寧波某電子商務公司CEO餘雪輝運營著一個叫“慈溪家電生活館”的跨境電商項目, 即幫助慈溪數十家家電廠商在跨境電商平臺上賣貨, 可以是用廠商自己的品牌, 也可以用以“慈溪家電生活館”的統一品牌Homeleader。 因為自己以前也做過OEM(代工), 餘雪輝能深刻地體會到做跨境電商跟做OEM的差異——

“以前做OEM的時候, 客戶訂單要下什麼, 我們就做什麼, 不需要自己去研究市場, 至於產品的使用者究竟是誰、為什麼是這個價, 我們並不清楚、也不用管;而現在, 在跨境電商平臺上做B2C,

賣的是現貨, 沒有人給你下訂單, 也沒有人告訴你什麼好賣, 你需要自己去洞察市場需求、提前備貨。 並且, 貨發到海外倉之後, 能不能賣掉還不好說, 所以庫存風險比以前高了。

“做跨境電商, 跟傳統的外貿人員所需要的是不同的素質和能力。 OEM工廠裡外貿部的跟單員, 更多的是扮演一個傳聲筒的角色, 只要聽話、有執行力就行了, 只要把客戶的要求都做到位元, 就是合格的跟單員了;而跨境電商則對銷售人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沒有人告訴你具體要求, 你必須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判斷、去規劃。 ”

餘雪輝在跟多家工廠的合作中發現, 大多數普通工廠還是更喜歡做OEM, 因為簡單省事兒;做品牌需要的市場分析“太費腦子了”,

並且, 萬一對市場的判斷錯了, 賣不出去就麻煩了, 他們也不願意承擔這個風險。

碎片化訂單的機會成本太高

在OEM條件下, 大客戶下給工廠的訂單金額通常都是幾萬、幾十萬, 甚至上百萬、千萬。 一張訂單, 夠工廠做幾個月甚至一兩年。 在這一兩年時間裡, 他們不用換生產線、不用換模具, 甚至不用對工人進行技能培訓。 並且, 由於長時間做同一件事, 工人熟能生巧, 產品的品質也有保障。

而在跨境電商(B2C)條件下, 終端消費者直接下的訂單往往是碎片化的, 訂單金額只有幾千、幾百, 甚至是幾十元。 如果是標準品有庫存還好, 如果沒有庫存, 得重新生產。 這樣的訂單工廠會願意接嗎?他們肯為一個幾百塊錢的訂單去換生產線、開模具嗎?為了做這樣的訂單, 他們得損失多少在OEM訂單上的收入呢?

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即便是老闆願意為了長遠利益而犧牲眼下利益,“下面的人”也多半不願意。

慈溪家電生活館剛啟動的時候,餘雪輝從公司傳統外貿部門找了個人兼做跨境電商,那個工作人員很勤奮,但餘雪輝發現,跨境電商推動得還是很慢。外貿員對老闆做的解釋是:今天英國的大客戶來了,陪著他們看工廠;明天是印度的客戶來了,等等。“他還是覺得OEM那邊的訂單大,並且要求明確,做起來簡單,因此,對做跨境電商並沒有太高的積極性。”餘雪輝事後反思。

其實,銷售部門的人還好了,通常只要稍微解釋一下,他們還是能夠“看清形勢”,願意做一些有利於推廣自主品牌的事情。真正難搞的,是生產製造部門的人。

去年,慈溪家電館在接到一筆取暖器的跨境電商訂單後,交給余雪輝父親的工廠JX電器生產,本來要求8月份交貨,但工廠一直拖到10月份才發貨。因為,工廠之前做外貿(OEM)有最小起訂量的要求;而跨境電商的“碎片化”訂單往往很難滿足條件。

製造業的權力格局與老闆的無奈

幾年前,筆者在寧波的一個制造型工廠做銷售,公司既做國際市場也做國內市場,國際市場是通過給品牌商做OEM來實現的,由於OEM的利潤太低,所以,老闆希望能把重心放在國內市場上,打自主品牌,這樣利潤高一些。

在國內市場上,同樣產品的售價是賣給OEM客戶的3倍以上,但即便如此,生產部門的人仍然非常不情願做內銷的訂單。

因為,老闆考核生產部門,不看“產值”,看“產量”;而內銷的訂單大多是小批量、多批次的,做起來時間成本高,很難做大“產量”。外銷部業務員下的大訂單,生產部門的人很樂意配合;而我們內銷部的人,則要成天去圍繞著生產部門的人求爺爺告奶奶、甚至溜鬚拍馬,只希望他們能把我們的小訂單“當回事兒”。

在已經開始品牌化運作的大型企業裡,市場部、銷售部是權力的核心,整個公司圍繞著他們轉;但在做慣了OEM的中小型工廠裡,生產製造部門才是實權部門,有時候甚至連老闆也奈何他們不得。

一位跨境電商公司的老總說,過去兩年,他參加了很多電商峰會,但參會代表多是電商企業代表,即使是在“互聯網+傳統企業轉型升級”這樣的大會中,也鮮見製造商的身影;電商企業積極伸出“合作”的橄欖枝,製造企業卻鮮有回應。他問:製造商哪裡去了?

對很多做慣了OEM的製造商來說,如果做了自有品牌,就意味著要公開跟現有的OEM客戶去競爭。這樣,就會被客戶視為敵人。出於對得罪客戶的顧忌,大多數羽翼未豐的傳統製造商,還不敢去做自主品牌。他們根本不敢公開談自主品牌和跨境電商,哪還敢出現在行業峰會上啊?

從給外國人OEM到給中國人OEM

中小型製造商的跨境電商之路,大部分得通過跟代運營等電商公司的合作來實現。貿易公司掌握著製造商所不具備的資料優勢,並且還有能力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憑著長期積累的電商經驗,他們更有能力搞定國際市場。因此,跟電商公司合作,就成了中小型製造商打開國際市場的捷徑。

但其實電商公司也不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有的電商公司跟工廠的合作,一開始就採取了“買斷賺差價”模式,即工廠給電商公司做OEM。對工廠來說,這跟以前給國際品牌做OEM並無本質區別。

還有的電商公司,比如代運營,比較“厚道”,他們是以製造商的品牌賣的,自己只賺個“辛苦費”。這種模式,確實能夠説明製造商做出品牌,但大多都無法長久。

義烏某電子商務公司創始人鄺玉華說:“對代運營來說,幫工廠賣貨,自己辛辛苦苦的,但大部分錢都讓工廠給賺走了,不划算。如果我掌握了終端資料,並且自己也有能力研發產品,那我為什麼還要給工廠分利潤呢?我乾脆自己承擔風險,然後自己享受高利潤的回報好了。”

正如鄺玉華所說,所有做代運營的人都有一個小心思——一旦發現某個產品好賣、並且利潤也高,就想從工廠採購,做自營賺差價。嘉興某速賣通代運營的CEO祝萬青甚至向筆者坦言:做代運營並不是最終目標,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做個自營的跨境電商平臺,以自己的品牌賣貨。現在做代運營,只是為了積累資料,比如摸索哪些品類好賣、哪些供應商靠譜、哪些行銷方式更有效等。

因此,這些依賴代運營做跨境電商的公司,如果不抓緊培養“單飛”的能力,遲早會淪為代運營的OEM工廠。那時候,可就不是他幫你“代運營”了,而是你在幫人家“代生產”。即便是某些製造商通過跨境電商做出了品牌,這個品牌也跟你自己沒什麼直接關係,因為,品牌的所有權往往屬於電商公司。

所以對大多數中小型傳統製造商來說,跨境電商並不能改變它們的命運。如果說有變化的話,那也無非是從原來的給外國公司做OEM變成給電商公司做OEM罷了。

其實,這些“大道理”,工廠的負責人能不懂嗎?他們自己心裡比外人更清楚。但正如祝萬青所說:“現在,百分之四五十的製造商都還在生存線上掙扎,他們在算的是一分一厘的東西,今天做這個東西能不能提高產量、能不能把這個生產線繼續養下去。生存問題還沒有解決,他哪會顧得上轉型呢?”大部分的製造商終究沒辦法擺脫這種命運。

採訪中,一位元制造型企業負責人的一句話特別觸動人:“我活得好好的,幹嘛要轉型呢?一轉型,可能就死了;不轉型,強大不了,但至少還能繼續活著。”怎麼聽上去有一股“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味道?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他們得損失多少在OEM訂單上的收入呢?

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即便是老闆願意為了長遠利益而犧牲眼下利益,“下面的人”也多半不願意。

慈溪家電生活館剛啟動的時候,餘雪輝從公司傳統外貿部門找了個人兼做跨境電商,那個工作人員很勤奮,但餘雪輝發現,跨境電商推動得還是很慢。外貿員對老闆做的解釋是:今天英國的大客戶來了,陪著他們看工廠;明天是印度的客戶來了,等等。“他還是覺得OEM那邊的訂單大,並且要求明確,做起來簡單,因此,對做跨境電商並沒有太高的積極性。”餘雪輝事後反思。

其實,銷售部門的人還好了,通常只要稍微解釋一下,他們還是能夠“看清形勢”,願意做一些有利於推廣自主品牌的事情。真正難搞的,是生產製造部門的人。

去年,慈溪家電館在接到一筆取暖器的跨境電商訂單後,交給余雪輝父親的工廠JX電器生產,本來要求8月份交貨,但工廠一直拖到10月份才發貨。因為,工廠之前做外貿(OEM)有最小起訂量的要求;而跨境電商的“碎片化”訂單往往很難滿足條件。

製造業的權力格局與老闆的無奈

幾年前,筆者在寧波的一個制造型工廠做銷售,公司既做國際市場也做國內市場,國際市場是通過給品牌商做OEM來實現的,由於OEM的利潤太低,所以,老闆希望能把重心放在國內市場上,打自主品牌,這樣利潤高一些。

在國內市場上,同樣產品的售價是賣給OEM客戶的3倍以上,但即便如此,生產部門的人仍然非常不情願做內銷的訂單。

因為,老闆考核生產部門,不看“產值”,看“產量”;而內銷的訂單大多是小批量、多批次的,做起來時間成本高,很難做大“產量”。外銷部業務員下的大訂單,生產部門的人很樂意配合;而我們內銷部的人,則要成天去圍繞著生產部門的人求爺爺告奶奶、甚至溜鬚拍馬,只希望他們能把我們的小訂單“當回事兒”。

在已經開始品牌化運作的大型企業裡,市場部、銷售部是權力的核心,整個公司圍繞著他們轉;但在做慣了OEM的中小型工廠裡,生產製造部門才是實權部門,有時候甚至連老闆也奈何他們不得。

一位跨境電商公司的老總說,過去兩年,他參加了很多電商峰會,但參會代表多是電商企業代表,即使是在“互聯網+傳統企業轉型升級”這樣的大會中,也鮮見製造商的身影;電商企業積極伸出“合作”的橄欖枝,製造企業卻鮮有回應。他問:製造商哪裡去了?

對很多做慣了OEM的製造商來說,如果做了自有品牌,就意味著要公開跟現有的OEM客戶去競爭。這樣,就會被客戶視為敵人。出於對得罪客戶的顧忌,大多數羽翼未豐的傳統製造商,還不敢去做自主品牌。他們根本不敢公開談自主品牌和跨境電商,哪還敢出現在行業峰會上啊?

從給外國人OEM到給中國人OEM

中小型製造商的跨境電商之路,大部分得通過跟代運營等電商公司的合作來實現。貿易公司掌握著製造商所不具備的資料優勢,並且還有能力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憑著長期積累的電商經驗,他們更有能力搞定國際市場。因此,跟電商公司合作,就成了中小型製造商打開國際市場的捷徑。

但其實電商公司也不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有的電商公司跟工廠的合作,一開始就採取了“買斷賺差價”模式,即工廠給電商公司做OEM。對工廠來說,這跟以前給國際品牌做OEM並無本質區別。

還有的電商公司,比如代運營,比較“厚道”,他們是以製造商的品牌賣的,自己只賺個“辛苦費”。這種模式,確實能夠説明製造商做出品牌,但大多都無法長久。

義烏某電子商務公司創始人鄺玉華說:“對代運營來說,幫工廠賣貨,自己辛辛苦苦的,但大部分錢都讓工廠給賺走了,不划算。如果我掌握了終端資料,並且自己也有能力研發產品,那我為什麼還要給工廠分利潤呢?我乾脆自己承擔風險,然後自己享受高利潤的回報好了。”

正如鄺玉華所說,所有做代運營的人都有一個小心思——一旦發現某個產品好賣、並且利潤也高,就想從工廠採購,做自營賺差價。嘉興某速賣通代運營的CEO祝萬青甚至向筆者坦言:做代運營並不是最終目標,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做個自營的跨境電商平臺,以自己的品牌賣貨。現在做代運營,只是為了積累資料,比如摸索哪些品類好賣、哪些供應商靠譜、哪些行銷方式更有效等。

因此,這些依賴代運營做跨境電商的公司,如果不抓緊培養“單飛”的能力,遲早會淪為代運營的OEM工廠。那時候,可就不是他幫你“代運營”了,而是你在幫人家“代生產”。即便是某些製造商通過跨境電商做出了品牌,這個品牌也跟你自己沒什麼直接關係,因為,品牌的所有權往往屬於電商公司。

所以對大多數中小型傳統製造商來說,跨境電商並不能改變它們的命運。如果說有變化的話,那也無非是從原來的給外國公司做OEM變成給電商公司做OEM罷了。

其實,這些“大道理”,工廠的負責人能不懂嗎?他們自己心裡比外人更清楚。但正如祝萬青所說:“現在,百分之四五十的製造商都還在生存線上掙扎,他們在算的是一分一厘的東西,今天做這個東西能不能提高產量、能不能把這個生產線繼續養下去。生存問題還沒有解決,他哪會顧得上轉型呢?”大部分的製造商終究沒辦法擺脫這種命運。

採訪中,一位元制造型企業負責人的一句話特別觸動人:“我活得好好的,幹嘛要轉型呢?一轉型,可能就死了;不轉型,強大不了,但至少還能繼續活著。”怎麼聽上去有一股“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味道?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